用古代漢語表示「我」共有多少種方法?

古代漢語是按朝代劃分體系的么 還是可以混在一起使用?比如說一種「我」字有一個對應時代的「你」字么?必須要成套使用么?


雖然好奇很久了,但是一直沒人回答也沒人關注&> &<

於是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了_(:зゝ∠)_

--------------古代漢語中『我』有多少種表達?--------------

按照時代劃分古代漢語來分析一下(關於劃分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就選了個比較大眾的分法):

1.上古漢語(周朝→春秋→戰國→秦→漢)

甲骨文時期有「我、余、魚、朕」這四個主要的第一人稱,金文中除「我、余、朕」三個與甲骨文時期一致的三個人稱代詞外還有「虞、台」,這是最早的第一人稱的表達。

《爾雅·釋詁》(中國早期的辭典)里有一句話是:「卬(áng),吾,台(yí),予,朕,身,甫,余,言,我也」,可見到約戰國為止已有的第一人稱表達就已經至少有十種了Σ( ° △ °|||)︴ 。

由張玉金先生對殷墟甲骨的研究統計來看,春秋時期第一人稱代詞使用的主要是「我」和「余」,「我」更多一些&>_&<。戰國時期,正是諸子百家文化大行其道的時代,所以學者們選取了諸子文獻來統計考察,得出「吾」「我」「余」「朕」用的比較多的結論。

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說文廣義》里講,「台」是夏商(比周朝再早點)間的方言,「余」應該是南楚的方言(光在人稱問題上就有很多方言演化來的,後面也會提到,畢竟是大的中國(* ̄︶ ̄*))。另,插入一種說法,「卬」是妹子的自稱。不過,「台」「卬」這兩個第一人稱的表達在戰國後就消失了,沒有為什麼&>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用「朕」作為皇帝專稱,於是自此「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的功能也完全消失了o(╯□╰)o,秦始皇好像是比較沒有創意啦,像後面的朝代都會自己發明噠~

「甫」在《爾雅·釋詁》中的解釋確實是「我也」,但是查不到具體的_(:зゝ∠)_「身」字也是有點搞不清楚,而且在《爾雅·釋詁》里常常用作解釋別的字,比如「朕,身也」「余也,身也」這樣。。。至於「魚」、「虞」和「言」什麼的已經完全消逝在滾滾塵世中了。。。

2.中古漢語(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前期)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所以有學者意識到語言可能有南北差異,於是機智的選擇了同屬南北的兩本著作——《齊民要術》和《周氏冥通記》來做研究,《齊民》在北、《周氏》在南。這個時期的第一人稱用詞主要有「吾」「我」「余」「予」「儂」等。

僅僅是這麼看起來的話,南北好像確實是有差異的(南方更多樣化),但是嚴謹的學者又察覺到會不會因為文獻內容的局限性導致差異,於是又跟當時的另外一些重要文獻對比,最後得出了結論:其實南北差異。。。不是很大。研究只能表明南方更喜歡用「吾」,而北方更愛用「我」(其實從上古時期的春秋時期開始「我」「吾」的使用率就已經遠遠甩開其他的字了&>_&<)。

經過重重考證,其實真正有地域特色的代表似乎只有南朝的「儂」字哈。現代吳語中「儂」大多是「你」、「人」這樣的意思,延續第一人稱含義的好像只剩賀州了(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傳承下來的,沒有查證到O__O)。

而「余」「予」都常常出現詩文當中(就是傳說中的書面用語么。。),「予」更多出現在莊重的場合,比如引用古書文例這樣。其實到中古,「余」和「予」都已經算得上是「當年的古代漢語」了,可是現在我們學古文時用的很多,應該就是有點風雅的意味吧~

3.近古漢語(宋→元→明→清→「五四運動」)

近古漢語(也稱近代漢語)可以查到的作為第一人稱的有:「我」「吾」「咱」「儂」「奴」「奴家」等。

有文獻說「俺」「咱」都是北音,可以查到的是「俺(唵)」原為山東方言,現在一些北方省方言還在沿用,是宋代出現的一種新的第一人稱,至於「咱」,史存直先生論證是在宋金的詞曲中出現的。「奴」和「奴家」是女子的自稱,相當於日語的「私」。

至於明清的研究真的是幾乎沒有,看基於《紅樓夢》的人稱代詞分析,也沒什麼有價值的地方...民國的人稱研究真的是一點都沒找到......有文獻說第一人稱到清朝已經趨於統一為「我」了,可能這就是原因吧~

綜上,統計一下第一個問題(標題問題)"古代漢語中『我』有多少種表達?",可以大致回答了*:包含「我,吾,朕,余,予,卬,台,儂,俺,咱,奴」在內,共11種。

*註:這個統計個人化的去掉了1)沒有實際使用栗子:身,言等。2)謙稱:不才,妾身等。3)專有的:寡人,孤等。

此部分參考文獻↓:

[1]彭廣文. 漢語第一人稱代詞的歷史演變[J]. 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47-50+56.

[2]肖永鳳. 談今、古漢語人稱代詞的差異性和繼承性[J]. 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4:23-27.

[3]蕭紅. 六世紀漢語第一、第二人稱代詞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和《周氏冥通記》為例[J]. 長江學術,2010,04:96-101.

[4]胡衍錚. 談談古代漢語中的代詞[J]. 江西社會科學,2000,04:66-69.

[6]王永超. 元明時期漢語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9.

[5]匡麗娜. 《近代漢語資料彙編·宋代卷》人稱代詞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1.

--------------古代漢語中一個『我』是否有一個相對應的『你』?--------------

至於第二個問題(描述問題)「古代漢語中一個『我』是否有一個相對應的『你』?」,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比較慘了。。那麼多文獻里只有一篇稍稍微的提到了,回答如下:

第二人稱代詞與第一人稱代詞在語音上有對應關係,「汝(女)」和「吾、余、予」對應,「爾」和「我」對應,「而、乃」和「台」對應等,每組韻部相同,經常對稱使用。

文獻只有↓:

[1]肖永鳳. 談今、古漢語人稱代詞的差異性和繼承性[J]. 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04:23-27.

算是了結了一個心愿......以上。


古代還沒有我共,那是近代的事,攏共也就一個。[手動斜眼]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覺得馬薇薇的辯論滿是邏輯漏洞?
台灣國語的發音是怎麼確定標準的?為什麼和大陸不同?
韓語法律教材中有大致多少比例的漢字?
粵語和越南語是否有相似之處?
英文是怎麼發展來的(26個字母的由來)?

TAG:語言 | 古漢語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