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為什麼在滅亡?

個人愚見,僅限宋詞。

這些年讀詞,讀來讀去,總感覺比古詩有味道,更比現代詩有味道,卻驀然發現詞在滅亡。一首好詞已經很難在讀出味道,也越來越少的人讀詞了。所以我想從我個人觀點看看,為什麼詞在滅亡。題目誇大,鄙人並不喜詩。僅限詞。

1.再無新意。鄙人認為,詞在南宋以後,詞意無新意。北宋滅,亡國便有,思國便來。這時候,婉約與豪放皆成。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餘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唐代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由於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庄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巔峰過後必是衰退 。宋詞從柳永晏殊王禹偁寇準范仲淹張昪杜安世葉清臣王安石的沿襲期到蘇軾晏幾道張舜民周邦彥的變革期,這一段時期實際上宋詞已經大成了,再到過渡期的李綱李清照趙鼎張元干袁去華,這一段時期詩歌再無新意,只不過是對詩韻字詞的組合罷了。比如易安居士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對這首詞,我們很容易看出,沒有新意,只是秋愁,而這首詞的妙筆便是對疊字的運用。再到以陸遊辛棄疾為首的中興期,便是史達祖劉克莊的衰微期。之後的詞岳飛的滿江紅略有新意,毛太祖氣壯山河的帝王詞又開詞門。總而言之,後人難有功力再來大開詞門新意。

2.詞意一再被重複,甚至被散文代替。拿個很簡單的例子。崔護在公元810年左右寫下的《題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確實很令人感動的,確實開詞意。我現在只舉詞意完全一樣的給大家看看。同叔的《木蘭詩》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再如葉清臣《賀聖朝.留別》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再如歐陽修先生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還是他的《浪淘沙》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我就不說了。再比如大家記得近代台灣的散文大家林清玄的一篇關於和朋友去看菅芒花的散文吧。多年前的朋友死的死,沒得沒,現在和我一起看花的有幾人?好吧,我想說。讀詞吧,因為寫散文用得到。組織下語言,意已經有了,就是名篇。

3.尋常百姓讀得懂散文小說,讀不懂詞。我想說,讀詞很難。確實認識字就能讀下來,略同古文便能理解。可這真是理解嗎?這不是!舉個很簡單的道理,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學這首詞的時候我上高中,正好是中午放學,下午約女朋友去公園。天氣暮春,暖洋洋有風,柳絮紛飛,放著風箏,突然就想起這首詞,突然就知道這首詞有多美。詞是陽春白雪,需要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去讀,要不然永遠讀不懂,可一旦讀懂,那種快樂簡直無法言表,讀懂過得都知道。比如我們讀《陋室銘》和讀《項脊軒志》的心態能相同嗎?再比如《湖心亭看雪》最好在下雪,下大雪,湖上看雪才懂。多美,這才是詞!~

4.詞譜難覓。我們知道詞是有韻有調的,是用來唱的。所以呢,再美的一首詞,如同東坡的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鄧麗君唱出來和你讀出來絕對不一樣,這就是譜的作用。而現在譜大多丟失了。少數被發掘的呢,卻很難被唱。懂詞的大部分都是中年以上,這部分人,修身養性,沒有興趣再去唱了,甚至也不會唱,不懂調的。如果我們懂韻了,好吧。你也可以寫出朗朗上口的歌,對,是歌,古詞也可以被吟唱的。看看現在的網路歌手誰不會。我笑了。

5.用典難以理解。詞中大部分都用典,而用的典呢。已經很難理解了,有一些我都得百度。。比如楊億《少年游》壽陽妝罷,冰姿玉態,的的寫天真。就用了壽陽公主的典故,而且我當初也不知道的的是啥,我以為是馬蹄聲來。見笑見笑。。再比如唐圭璋評價晏殊的《踏莎行》相比《別賦》,正好鄙人讀過,所以知道這首詞確實不錯。要是沒讀的,不就扯淡了,扯遠了。。再比如宋祁的《玉樓春》肯愛千金輕一笑,這又涉及到一顧傾人城的典故。總而言之,時代在變,知識量在擴大,若非情有獨鍾,也很少有人會涉獵這些知識,又怎能讀懂詞!

6.不會寫,寫不出。這也是最關鍵的,如果有人知道怎麼寫,偶爾裝一下清高也不錯,可關鍵是不會寫,不知道這個詞牌名有什麼意義,又怎麼敢寫,或者說,現在古詞中的意象被現在的一些網路歌曲都包羅的,感覺詞沒意思,沒意義了,再說終究我們生活在現在,古代的一些意象已經難覓,比如河邊垂柳彎彎,好吧,污水臭不死你算好的,所以,詞現在只能活在想像中,被一代代人朗誦,卻越來越無味。換句話說,詞正在被糟蹋,卻說不出話來。。。。典型的強姦,而且我們忘記了她的感受。

2014.8.28

高樹


畢竟題主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了。


恕我實在沒心情重複去回答這麼多如此相似的問題。總之就是如題主一樣,驀然發現,X在滅亡……這種問題答了無數,以後還會有人繼續問。

總之總結一下槽點:

1,這種複述宋詞鑒賞辭典小序的水準,結合李易安之後的描述,看得出真還是略懂。南宋那一大批牛人,真是一點價值都沒,白石算個鳥,夢窗算個鳥,更別說玉田草窗這些了。

2,李易安名篇輕易被艹。過渡時期的沒有新意,你信不信我按照你這個邏輯推斷一下詩三百以後無詩,古詩十九首以後無詩,都是嚼別人吐的口香糖唄。秋愁,說的真簡單233333,價值在疊字2333333333,一看就不是懂行的會說的話。詩的第一義是什麼?是翻新意????有什麼說什麼而已,詩說到底是表達,這句話理解不來,就去創新吧。

3,詞意一再被重複。這個話說的真漂亮,看著像模像樣的,很能唬人。但是我想問兩個問題:第一,您給我斷斷,人的普遍感情,除了喜、怒、哀、懼、愛、惡,還有什麼?生、老、病、死、愛憎會、怨別離、求不得這七苦,誰人能跳出來?古詩十九首寫了與君輕別離,後人再有異地戀就不許寫詩了?卧槽這意思古人寫過了太舊了,我得裝個逼寫點別的。呵呵呵。第二,知道具體的意象會被賦予文化內蘊么?知道什麼叫能指什麼叫所指么?知道什麼叫比興,什麼叫用典么?

4,讀不懂。我想說,活該讀不懂,下的功夫太少,讀的書太少,想的太多,尾巴在讀的少的時候翹的太高。總之,就是不踏實三個字。詩詞一脈的存亡,和讀不懂的人有半毛錢的關係? 你看不懂畢加索,怎麼不去說繪畫在滅亡?

5,不會寫,寫不出。活該寫不出,自問閱讀量有多少?下了多少功夫在寫詩填詞上?看詩看的這麼皮相,肯定寫不出。不轉變觀念,不踏實,到死寫不出。

=========================================

總之,這些問題答煩了。看我之前的答案吧:

近代之後中國古典詩詞衰落的原因何在?古典詩詞還能復興么?

近幾年有哪些不錯的詩歌?

為什麼現在寫詩的特別少?

現代詩詞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新事物新名詞等寫入詩詞中如何才能不顯得違和?有比較好的例子嗎?

現代人學習古代詩歌的主要障礙是什麼?現代詩歌又是怎麼評定的?怎樣才能稱作現代詩?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60427/answer/24626223


1、體位在原始社會已開發完畢,至今未見新意。

2、此事在原始社會已飛躍巔峰,至今未見衰退。

3、此事一再重複,至今沒有被獨自扣腳丫代替。

4、尋常百姓讀得懂老漢推車,讀不懂無敵大風車。

5、生娃不易,我們知道此事是有用的,可以生的。

6、此事向來費解,種種姿勢心態細節簡直喪心病狂。

7、有人不會此事,發射不出。

有沒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好東西的價值是永恆的,不會死,生生不息。

無論如何,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因為詩在進步,詞也在進步。

但人的審美水平沒有跟得上,尤其在幾種理論、幾次浩劫後,再加上快餐消費文化的洗禮,絕大多數人已經看不懂現代詩歌了,這兩種文字藝術比小說、戲劇更加純粹,更加劇了這種情況。

所以就出現了兩種人

一種認為現代詩詞都寫的狗屁不通,什麼玩意

一種認為詩詞必宗唐宋清,現代詩宗民國

這兩種人往往交叉在一起,但本質上來說都是審美水平沒跟上現代詩詞節奏的。

沒跟上就沒跟上,這條路99%的人都被落下了,沒什麼好羞愧的,主動承認比自負為以上兩類人要好很多。


我就想說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是李煜的→_→不是東坡→_→題主你一副憂國憂民樣的先把作者記清楚好么→_→


題主是在提問還是在作答……真是讓我想起很多講座結束後的提問時間……

另外從題主舉的例子來看,推測題主讀詞也還在入門附近的水平,是在用自己要求作品,以好惡斷高低。如果不是葉公好龍,而是確實喜歡詞的話,建議繼續深讀。

至於問題本身,夜小紫前輩已經答盡了,若有爭論疑義,建議到原問題下評論或作答。開這麼多同樣的問題沒什麼意義。


轉:

胡適:詩至唐而極盛。宋初之小令,此詞之一時代也。至於元之雜劇傳奇,則又一時代矣。凡此諸時代,各因時勢風會而變,各有其特長。吾輩以歷史進化之眼光觀之,決不可謂古人之文學皆勝於今人也。唐人不當作商周之詩,宋人不作相如子云之賦。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時,違進化之跡,故不能工也。

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吾每謂今日之文學,其足與世界「第一流」文學比較而無愧色者,獨有白話小說一項。此無他故,以此種小說皆不事摹仿古人,而惟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故能成真正文學。

同時胡適還說了這麼一段,題主咱們共勉:

胡適:今之學者,胸中記得幾個文學套語,便稱詩人。其文處處陳言濫調……。去濫調套語,別無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親見、親聞、所親身閱歷之事物……。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達其狀物寫意之目的,即是工夫。70後以下動輒稱先生,嘴上假謙恭,筆下濫文言,不屑白話文,一樣的酸腐。


中華2000多年也就留下了那麼多詩詞。別急,咱們剛建國不到100年。


說點現實的問題,想我這等矮矬窮的工科男,還沒把自己以及將來的家庭養活,哪來閑情去讀詩陶冶情操。這個行業就讓我讀得夠累了。。


加油!靠你來振興了


題主,我現在就在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門口,炸彈我沒有,建議你可以來問問。


《如夢令》

踏雪無蹤,如龍游在空,追逐前後戲林中,真乃卧虎藏龍。

免談神鵰俠侶,莫說倚天屠龍,一曲笑傲江湖,唱遍綠林塵紅。

這是初三一個學生的作業,也是他寫的第一首詞。詩詞沒亡,古典的精髓仍在一些文人的血液中流淌,例如我曾經的語文老師,都是很有才華,但又不喜嘩眾取寵的人,自然不被大眾所知。古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古典文學自然難在競技中成名,更何況還有「文人相輕」的傳統,很難說方舟子是真正意義上的文人,但卻是有了文人的譜~

詩詞沒亡,只是她本身存在的土壤讓人有這樣的錯覺。

筆者煞筆,勿噴

---------------

後面看了不少評論,感觸也挺多的…太多的回答對人不對事了,有的嫌題主賣弄,有的直接拿題主開刀。本是一個普通的問題,大家就事論事平心靜氣地探討,何必如此「優雅」地人身攻擊呢?你有你的才華,我有我的看法,術業有專攻,誰也不用自視清高。學術上的碰撞,怕也不是建立在對風格的攻擊上。「德」乃「才」之本,懷著包容的心去科普回答或許更值得每個用心閱讀的人尊重。

不知所云,見諒!


所謂藝術源於生活,而生活中你這樣的人又太多


在古代這些難道不也是少部分文人騷客的專利么?以前關注的人占人口比例應該也不大吧?一直都是小眾


題主可能不了解舊體詩詞圈子,當下寫的不錯的詩人、詞人不在少數。


僅對宋詞有所了解,只回答宋詞。

詞在最早誕生的時候是用來唱的,那時候的詞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流行歌曲需要有人作詞有人譜曲,詞自然也一樣,詞的詞牌名對應著各自的曲子。所以詞具有兩方面的美:一是文學美,二是音樂美。我們現在依然可以讀詞,依然可以窺見詞的文學美,但是因為音樂很難保存,所以絕大多數詞的音樂美,我們是感受不到的!如果一首歌只給閣下看歌詞,不給閣下聽曲子,閣下會覺得如何?

我們在欣賞詞的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些被古人大加讚賞的詞,我們讀起來會覺得一點都不好聽!

舉個例子:宋代著名的詞作家周邦彥,精通音律,他是位可以自創詞牌的詞人,比如《六丑》就是他自創的。因為他精通音律,對於詞的平仄都特別講究,他最負盛名的作品是《蘭陵王》: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在蘭陵王這首詞里,直,碧,色,國,識,客,尺,跡,席,食,驛,北,惻,積,寂,極,笛,滴是韻腳,押入聲。但是用普通話讀起來很流暢嘛?個別字的音調都還尚有不同,怎麼流暢的起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因為古人並不講普通話,而且現在的普通話和宋代的官話差別挺大的很多我們現在讀起來不通的句子,在古代都是朗朗上口的!我是溫州人,溫州話屬於古語,我嘗試過用溫州話念《蘭陵王》的韻腳,結果是:除了客字有點奇怪,別的都很通順,"食"和"席"在溫州話里的發音還是一樣的!現在已經無法念出宋代的官話了,所以詞的音樂美,可能是再也感受不到了。教科書上只是把順口的選了進去,那些讀起來麻煩而且不好聽的但確實寫得不錯的很少有人看過。比如我上面提到的《蘭陵王》和它的作者周邦彥,比如吳文英,比如王沂孫,比如姜夔,太多了。

如果要寫詞,還會遇到一個問題:要不要按照詞牌上規定的音調來寫?

上面已經說了,古代的發音和現在大有不同,如果按照古代的音律來寫詞,寫出來給誰看呢?現代人覺得不通,古代人看不到,有什麼意義?如果不按照詞的音律來寫,那又為何要寫詞?寫出來的也只是"句讀不葺之詩(李清照評價蘇軾的原話)"那去寫詩多好,詩就沒有音律上的講究。

還有我想說,當一種文體上升到專業性的高度,脫離大眾的時候,這種文體離消亡也就不遠了

如有疏漏,歡迎指正。


首先說一點,鄙人非常喜歡古詩詞,尤喜七言絕句和藏頭詩,並且自己也經常寫一些。

好,回到問題上來。為什麼詩詞在滅亡?因為在古代,詩詞都是用來裝逼的,用來彰顯自己的逼格,從而顯得自己很牛逼。

舉個例子,比如你現在想和姑娘約會或者約炮,頂多也就是說「姑娘,約么?」或者說「一起坐我的賓士吹吹風?」,但是換成古代,就成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了!逼格一下子就上來了,意境指數五顆星!有木有!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在領導面前好好表現,或者想給領導留下好印象,那麼你在發言的時候就會說「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某某某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周圍,我們一定要以什麼什麼代表,什麼什麼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反正就這樣吧,但是要換成古代就成了「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了!感動指數五顆星!

所以說,同樣一句話,同樣的意思,就看你怎麼說。在古代,擅長詩詞不一定出人頭地,但是要想出人頭地,一定要會且擅長詩詞!

那麼回到現代,時代變了,文化變了,語境變了,更重要的是,裝逼的手段也層出不窮,即使不懂詩詞,也可以成為很流弊的人!像馬雲,像范冰冰,像劉翔,像王思聰,像羅永浩,像鳳姐(鳳姐知識淵博,尤其擅長社會人文類的,但好像不精通詩詞)等等吧,這些人不會不懂或者不擅長詩詞卻依然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向世人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所以詩詞作為裝逼工具其功能性逐漸下降,關注度也逐漸淡化。

說白了,現代人不需要詩詞就可以變得很牛逼,就可以彰顯自己的逼格,那麼誰還絞盡乳汁翻來覆去的琢磨韻腳啊,意境啊,幾言啊,上闕下闕這種東西呢?

詩詞是一種工具,是一種裝逼或者對價值觀進行包裝的工具,僅此而已。

以上謹代表個人觀點,如果有表述不清或者措辭不嚴謹的地方,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詩歌有什麼魅力?
有時候會不會突然的想寫一首詩?
北島的詩難懂嗎?如果是,為什麼?
為什麼《讓我們盪起雙槳》有一種淡淡的哀傷?
請教能媲美 「斯人若彩虹 遇上方知有」 的詩句。謝謝?

TAG:文學 | 詩詞 | 詩歌欣賞 | 古詩詞 | 詩詞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