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波伏娃《第二性》中「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被變成的」?


雖然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沒有明確的區分開sex and gender,但是她的理論核心之一就是sex and gender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關係。

對於波伏娃來說,sex是由人的生理特徵決定的,而gender則是一個socially constructed idea。波伏娃在宣稱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說:性別是人後天在人的社會性的影響下所形成的一個自我認知的概念;它不是說你因為自己生理特徵是什麼樣的你就一定要identify自己讓自己具備女性特徵或者男性特徵(這裡的特徵主要指的不是什麼器官而是一個cognition. 當然變性手術是一個個人反叛先天特徵而去對她/他後天性別認知的一個concrete, material affirmation.)

波伏娃提出這樣的理論是因為她認為男權社會實際上是一個oppressive system.這個體系的壓迫性體現在它剝奪了個人實習自我認知的自由。波伏娃對於自由的認知是受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波伏娃對於existential freedom的定義和薩特的並不是一模一樣。薩特對於existential freedom的定義是freedom is the only certain thing in a human"s life. 儘管freedom 需要人不斷的去捍衛,但是人的自由意志是不會被人的物理環境所改變的。而波伏娃對於自由的認知雖然肯定了薩特所認為的-freedom is an essential human condition, 但是她認為人的自由意志是被人所處的環境所約束的。

波伏娃有這樣的想法一部分是受到了materialism的影響,另一部分則出於她對於女性受到壓迫的來源的思考。在她考慮為什麼有很多女性難以認識到自己收到壓迫時,她認識到的就是:不同於other previous rebellions against social injustices, which share the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of the oppressed subjects, women do not have a common history of struggle, for women historically identify themselves based on the category of their oppressor. They identify themselves as Muslims, Caucasian, Christians, etc, because they are the categories men use.沒有了common hisotry of struggle, 女人就沒有辦法有意識的聯合起來反抗,推翻oppressive system. 換句話說,women are in no position to rebel.

而波伏娃對於sex and gender這兩個概念的加以區分本質上就是為解釋女性是在受壓迫這個事實打基礎。只有人們都意識到了sex and gender本來應該是一個有關聯但不同的概念,人們才會拋開男權主義的束縛和拖累,重新思考their perception of themselves (their identities)和the experiences of their bodies之間的關係。只有人們都意識到天生的性別並沒有局限一個人對自身身份的自由認知,這個人才可以真正自由的生活。

比如說當社會不再強調什麼「男人負責賺錢養家,女人負責貌美如花」這種bullshit,不再強調男性的社會性價值就是他所擁有的資本(power and money)的價值,而女人的顏值也不再是她唯一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的社會價值,這時候人們對於家庭分工以及社會角色的分工的認識就不會再受傳統的對於男女角色界定的影響。

PS:這裡不是說男的不應該追求事業女生不能化妝買漂亮衣服了。而是說男的不必再通過事業來確認自身價值,女人也可以想化妝就是單純因為愛美而不僅僅是為了把自身在婚姻市場上賣個好價錢了。所以女權的目的是打破束縛而平權,不是說通過壓迫直男癌來塑造一個又一個直女癌。


女人在這裡作為社會性別存在,所謂的女性是被男權社會的規則設定的「他者」,相對於男性的主體地位與本真存在,女性是非本真的客體存在。波伏娃引入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男性的「自我」其實是男權社會建立起來的男權文化意識需要一個「他性」的投射,女人的想法和身體都是為了男人而存在(如消費主義文化和打扮)。所以,最後,女人的狀態(不是生物意義上的sex,而是社會學意義上的gender)變成了「為他存在」,而這種「為他存在」是後天的。波伏娃的解決方案是男女同一性的構建,強調消除兩性差異,後來後現代女權三駕馬車(如巴特勒、伊利格瑞和克里斯蒂娃,後兩位是拉康學生,老巴也受到拉康影響)更強調一種性別的流動以及女性身體差異性的重估。


簡單來說

人的行為由性格決定

性格由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影響決定 (比重有爭議)

波伏娃站在後天環境影響這邊,認為"女性化"的行為特徵(性格)是社會教育的結果 。

在她的時代,社會文化是一個壓迫女性的,由男性主導的文化。

她主張女性表現出的內向,退縮,保守等特徵都是男權社會造成的。

女性是被男性塑造的。

所以才會說男性是第一性,女性是第二性。


她書中自己就有解釋 女性比男性多一個斷奶期seconde sevrage 在青少年時期看起來有更多的特權,十幾歲的小姑娘依然可以被愛撫可以撒嬌,而男生我們卻教育他們不能哭,不能矯情。 (以及還有一段對男生心理的分析) 是這種溫柔的對待把女生變成了女生。 on est traitée comme une femme, donc on le devient.

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性別概念的。題主回想一下自己什麼時候什麼事件觸發你有了性別的意識。大部分人應該都是因為感知到了外界的區別對待而產生的。(這種區別對待法語里和歧視甚至是性別歧視都是一個詞) 【其實波伏娃的第二性裡面有很多薩特存在主義的觀點。我感覺這對情人的作品都要看才能稍微理解一點】 類比薩特的說法,存在先於本質。我就是我存在的這樣。波伏娃的意思可以說是 我是我變成的這樣。我是被當做女性對待的,所以我變成了女性。

這種認知更多的是心裡的性別認可,她也說過一些男生如果被這樣對待也會覺得自己是女生,並且會演變成homo。


首先我們得明白,波伏娃的「第二性 」 其實是針對第一性說出來的,第一性指的是男女生理上的不一樣,有沒有乳房,生殖器之類的。這是區分男女最根本的一點。

這裡「第二性」這是指的男女在衣食住行等特徵,比如穿衣打扮,行為舉止,社會責任等社會區別。於是,「被變成的」主要強調的是整體社會環境對女性的影響:女性從一個單純孩子逐漸被社會塑造成一個女性的樣子。成為即女性的社會性問題。

然後我們具體說一下怎麼『『被變成』』。拋開生理上的區別不說。一個人一生下來,性別原因就已經定性了。如果你是女孩,你的父親母親老師會告訴你:女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怎麼穿衣打扮,女生應該做什麼女生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長此以往,你就會承認自己是女孩這個概念,你就會做跟其他女孩一樣的事情,遵守一樣的法則。然而,這個法則其實是社會這麼多年歷史已經發展固定下來的了。女性在長期歷史過程中是比男性更弱一點的存在,女生性就是不能做一些男性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說,在政治上,曾經女性不能參政議政;在經濟上,女性把企業做大就是女強人,滅絕師太;在性自由上,女性的不能擁有跟男性同等的性自由;在家庭環境中,女性就應該相夫教子……社會的整體環境是這樣,於是你在潛意識裡面也覺得女生就應該怎麼樣。你的行為舉止表現出來的也就自然是個所謂「女性的樣子」了。男生反之。

由此,男女的性別差異就算不看生理特徵,也很明顯就顯現出來了。


《第二性》大概講:女性不但是生理上女性,更是文化上的女性。

好比說,我們認為女性應該是柔弱的,波伏娃並沒有否認女性在生理上的劣勢, 但我們認為的柔弱基於此但不限於此,而是一種文化上賦予女性的標籤,是我們的一種思維定勢


1事實與神話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作為女人生活在這個時代真的無比幸運

在2實際體驗的閱讀中後知後覺,覺得更幸運的一點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有這樣的爸爸媽媽,一直鼓勵我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把我當成一個女孩子更像是用教育男孩子的方式在教育,小時候玩的都是男孩子愛玩的,但凡我想做的事基本都鼓勵我去做,有時也眼睜睜看我走彎路,因為知道我是個很犟的孩子不自己經歷一遍聽不進去勸,但畢竟是女孩子,很多事情上包容我的任性允許我的脆弱,不過印象中還是被爸爸打過一次╯﹏╰更多時候把我當成一個能獨立思考的大人在和我溝通

想起很多小時候的事?愛他們

p25

「因此,被動性作為女性化的女人特點,是一種從小起就在她身上發展起來的特徵。可是,認為這是一種生物學的論據則是錯誤的,事實上,這是教師和社會強加給她的命運。男孩的巨大機會在於,他的為他人存在的方式有利於他確定自為的存在。他學會生存,把它當作朝向世界的自由活動,他與其他男孩較量堅忍和獨立,他藐視女孩。爬樹,跟同伴打架,在激烈的遊戲中較量,他把自己的身體當作馴服自然和戰鬥的工具,他對自己的肌肉和性別感到驕傲。

同時,他吸取使用暴力的嚴厲教訓,他學會挨揍,藐視痛苦,從小不掉淚。他做事,他創造,他敢於行動。但更重要的是,在他這種對客體形象的屬於自己的操心和通過具體計劃自我確定的意志之間,沒有根本的對立。他在存在過程中使自己存在,兩者是同一的活動。

相反,在女人身上,一開始就在她的自主生存和她的他者存在之間有些衝突,人們向她灌輸,為了討人喜歡,就必須竭力令人喜歡,必須成為客體。因此,她應該放棄她的自主。人們把她當成一個活的布娃娃,拒絕給她自由。因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她越少運用自由去理解把握和發現周圍世界,她就越是在世界上找不到資源,她就越不敢確認自己是主體。

要是人們鼓勵她做,她可能表現出與男孩同樣的活力,同樣的好奇心,同樣的主動精神,同樣的大膽。」


如果忽略生理上的不同。假設一個女生,出生後大家把她的性別搞錯了,以為他是男孩,她接受的教育是留短髮,穿短褲,陽剛果敢,她和男孩子玩,學會了爬樹,吹牛,打架,她和男生稱兄道弟,慢慢變成男生。她被教育男生不能哭,她承擔了更多的男性責任,於是她變成和她爸爸一樣隱忍成熟的男人。但是,因為她出生後發現她沒有小弟弟,所以周圍人把她當「女孩子」,她可以哭,可以撒嬌,媽媽給她紮好看的頭髮,買漂亮裙子,她獲得更多的寵愛和呵護,後來她被要求學習做家務,料理家庭,最後她就變成了溫柔可人的女人。

所以說,生理上的性別是天註定的,其實是父親決定的;而心理上的性別,是被後天改變的。


「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被變成的」——這一形成過程涉及到兩個階段:

第一、最初的女性地位是怎麼形成的。也就是題主問題中所謂「變成的」指向形象是怎麼形成的;

第二、女性地位為何一直固化在第二性而沒能獲得主權。也就是為什麼她們一直「變成」這個形象。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最初的「女性」形象,也會是在男權社會中被認為是懦弱、虛榮、無知、非理性的女性,為什麼會處於這樣的卑微地位。

由於在原始社會早期,受社會生產力的限制,體力上不如男性的女性,不得不依附男性以獲取食物和保護。而懷孕帶來的勞動力喪失,更加重了她們對男性的需要。因此女性從整體而言,無論東西方,都是男性社會的附屬物,只要她們還不能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她們就無法擺脫被操控的命運,擁有選擇人生道路的權利。


既然女性最初的附屬地位是生產力低下的結果,那麼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她們的社會地位為什麼沒有相應的提高呢?也就是題目中的問題,為什麼她們後來依然「變成」了社會塑造給她們的樣子呢?

在兒童時期,男孩和女孩很難意識到雙方存在性別的差異,他們心理差距上是社會逐漸灌輸給他們的,並不是他們自發意識到的。自豪和驕傲是社會一次次給予男孩的肯定,他們也越來越有勇氣,不斷地發明、創造、挑戰自我,證明自己的主體地位。

女孩則不斷被灌輸順從、討好的觀念,她們慢慢意識到,世界是由男人創造的,童話故事是用男人的語言書寫的。她們所能夠掌握的世界不斷縮小,慢慢失去了智慧和勇氣。


這就可以用波伏娃的另一句話回答,那就是:「並非劣等性造成了女性在歷史上的無關緊要,而是歷史上的無關緊要造成了女性的劣等性。」

也就是說女性所具有的一切特質,如感性而缺乏邏輯、追求安逸又不喜歡挑戰、神經敏感脆弱需要被保護等——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實際上都是社會賦予女性的標籤。與理性、勤奮、勇敢的男性對比,女性成為一種相對男性存在的弱者。


「性別不在兩腿之間,而在兩耳之間」

by某位朋友說的話,開始不理解,現在深以為然。好好體會啦~


說的有一定道理,但太理想化,不現實;

這個句子可以換成很多類似的句子如下:

窮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

失敗者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

思想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

學習不好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

上面這些話有沒有毛病?乍一看上去,是有問題的,仔細想想,其實也有道理,但如果深入研究會發現,上面這些話,按照目前的流行語,都是雞湯。

雞湯有沒有問題?沒問題。對人體有害沒?沒害。能解決問題嗎?解決不了。那喝雞湯有什麼用?答:喝了雞湯像打了雞血。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波伏娃的種種軼聞以及其與薩特的關係?
波伏娃說「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中的不可抗拒的誘惑指什麼?

TAG:第二性書籍 | 波伏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