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溝通的書與人溝通還是這麼難?
為什麼溝通這麼難。
我還看了好多武打電影武打書呢,現在還是慫胖一個。。。。。。
很多人都是擁有批判性思維的半吊子,我也是。打辯論給隊友講論點,生活里給女友講道理,給朋友們講觀點,憑著自以為是的「批判」或者說「獨立思考」對他們的觀點充滿輕視與不屑,只在乎自己嘴爽,不問他們心裡爽到沒有。
阿花說「人家又胖了,肯定是最近吃多了,要努力減肥才行」
「恩,你是說…….你的肥胖是吃引起的,不對,你的『肥』和你的『吃』不當然具有因果關係,可能是你最近缺乏運動,可能是你這次稱重穿的衣服比你上一次穿的衣服重,也可能是你沒有拉粑粑就去稱了,還可能是……」阿花打斷了阿獃的回應。
(誰要聽你分析,女朋友要聽你說「哪裡胖了,明明好瘦」!)
阿花生氣,阿獃來安慰「你好奇怪,邏輯就是這樣嘛,算了!給你說個開心事,我今天撿了一千塊,我們一會可以去吃大餐」
「哈,我就說給你買的玉佩很靈,你看你,先高分過司考,現在又撿到錢」
「哪關玉佩什麼事,迷信!我高分是因為我努力,我撿到錢是因為我走路愛低頭看」
(誰要聽你分析,誰要你說我迷信,我要說的是「我是那個可以給你帶來好運氣的『the one』!」)
「我們還是分手吧」阿花回應到。
「你無情無恥你無理取鬧」「我就無情無恥無理取鬧」
他們發泄「情緒」,我們用「理性」回擊。你不是叫我們要理性、要批判、要質疑?我有錯嗎?
他們發表「觀點」,我們用「感性」敷衍。你不是叫我們要熱血、要動容、要真性情?我有錯嗎?
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是——何時理性?何時熱血?怎麼質疑?又為什麼動容?
泰戈爾說「一顆全是理智的心,就如一把全是鋒刃的刀。」這句話,絕不是要求人們放棄理智,放棄批判。他是講理智、批判性思維最大的障礙是無法保持溝通渠道的通暢,這樣的理智會把人割疼。
我們「與信息的相處方式」出了問題。
人與人的相處,實際上是一種人與信息的交往。
信息的交往是信息間的傳達、解讀與反饋,進而補充或者修正。阿花與阿獃的相處其實就是阿獃對阿花傳遞的信息的解讀、反饋以及兩人間信息的交流與互動。
你哭(傳遞悲傷的信息),我安慰;
你罵(傳遞憤怒的信息),我解釋;
你猶豫,我分析;你冷漠,我親近;你傷害,我釋懷……
所有信息交往的目的是希望在信息網中,保持信息的流暢與信息的對稱。
同樣,人與人相處的願景是希望在人際關係網中保持人際的平衡,但我們更期待,雙方能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並得以維持。
兩者都希望,「讓彼此了解的渠道一直暢通」,否則出現信息的不暢通或者不對稱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你,關閉我了解你的渠道,你不講清楚,那——「我不知道,原來你是想讓我誇你瘦,我不知道,原來你是想讓我說你會給我好運氣」
如果你,阻礙我了解你的渠道,你只講道理,那——「你是不是只懂邏輯,你是不是愛無能,我們分手好了」
人與人相處也是信息的交往,會存在誤讀,會存在誤判。
信息有兩類:情緒信息和觀點信息。假設我們認同一個人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複雜體的話,那麼一個人在不同語境下傳遞的信息存在以下三種可能:
以情緒為主的信息(阿花的話)、以觀點為主的信息(阿獃的分析)、情緒和觀點各佔一半的信息。
女朋友撒嬌,你是否應該疼著?男朋友青梅煮酒論英雄,你是否該與夫共坐說古今?那面對情緒、觀點各佔一半的信息,又該怎麼做呢?
面對不同的信息是否要選擇不同的相處方式?噗……我這篇文才不是想講些什麼「分場合說話」或者「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老梗……我想講的,乃是「思維的態度及模式」。
面對信息的態度及思維模式有兩種:
純選擇性的思維模式,我稱之為海綿式思維模式——對待信息像海綿對待水一樣——被動地,不分清水或是濁水一概吸收,在這種模式下,容易出現「以固有的經驗、成見、預設的立場……」,「跳過判斷」(清水、濁水)直接作出「選擇」——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或者是他人所非,非他人所是。最後淪為「別人信息的搬運工」或者罵娘的噴子。
判斷性的思維模式,我稱之為淘金式思維模式,即先作出判斷(區隔沙、金、石),再作出選擇。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對信息的態度又分為兩個層次。
我們這些批判性思維的半吊子大多在第一個層次。不想人云亦云,想獨立,不盲從,於是總在批判、質疑、反駁。我稱之為弱批判性思維。
這裡要舉學長的文章。
學長分享了一篇文章《鄉村為什麼沒有美食》,學長又好奇去瞧了瞧原文響應,並忍不住……摘錄了其中最典型的幾則:
「這孩子有多可憐,從小到大就沒有吃過好吃的,也不知道你媽媽的水平有多臭,居然沒有做出過一次你喜歡的食物。」
「自己沒有吃過家鄉的美味,就代表中國鄉村沒有美食?!觀點偏激,片面!沒有個正常的價值觀,連尊重勞動人民都不知道!」
「這文章有點管中窺豹的感覺,而且是井底之蛙。我的家鄉的菜的味道比現在五星級飯店的菜還好吃。20年前我在杭州 一農民家吃了一次虎皮青椒,那味道簡直叫絕,這家農民家庭很貧窮。真正的地道的菜本就在民間。」
「真心不喜歡做的無比精巧,放了N多調味料的飯菜,還是媽媽做的家常菜最好吃。即便是高級飯店的高級大廚,回到家裡也不會天天做那麼繁瑣的菜式。這種單純為了情調的東西,廣大老百姓真心欣賞不了,也學不來。」
「俺是農村來到城市的,也吃了很多甚麼飯館酒店的飯菜,但飯館尤其是酒店的所謂招牌菜我真心不覺得美味,唯一好的是好看,但不好吃。」......
黃仁宇說「警惕不要被不時產生的智力優越感所捕獲而輕易得出不太靠得住的結論,甚至還在這種結論所發生的道德優越感籠罩下沾沾自喜。」
你所批判的都是你不願意聽到的,你所認同的都是你願意聽到的。
似乎不發出點「雜音」就不足以證明自己會「獨立思考」。
邏輯,永遠比個案重要——人若學不會抽象思考,就等於沒有思考。
聽到一個說法,覺得與身旁個案不相符,就連忙拿出來辯駁……這樣搞,腦袋一輩子不會好。
要提升美食的水平,需要資源與競爭,這是作者提出的觀念。
當然,他的意思並不是說有資源、有競爭,就一定會有美食。
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區別,應該不用再解釋?
然此時,若你腦中浮起的,不是抽象觀念的推理,而是某次用餐的難堪——則很自然地,你便會以「呸,胡說八道!城裡的食物都是調味料,有夠難吃!」作為該文的感想。
而這篇文章,這段觀念,這套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就此,便與您終身擦肩。
第二個層次,則是「與信息和解」。我稱之為強批判性思維模式。
我說的「與信息和解」,亦與人和解,與自己和解。
自接觸到深知,從看到他「千好萬好」到發現他「毛病不少」,從知道「毛病不少」再能做到「喜歡就好,和解得了」。
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論,去審視論證里(包括論題和結論)的千好萬好,去釐清邏、輯思考別人的思考,去接納論據里的毛病不少。
去「正視」,去「思考別人的思考」,這裡面有新穎的觀念,有抽象的邏輯——「要提升美食的水平,需要資源與競爭」
去「審視」,去發現矛盾,這裡面你那些用來支撐邏輯的理由或是你的某種表達,好像沒有普遍概括性誒。
去「接納」去「和解」,噢……你的表達『鄉村沒有美食』可能沒有概括性,會讓人誤解,可是你的「要提升美食的水平,需要資源與競爭」這個觀念好棒,你文章里的這段套路我「懂了」——「喜歡就好,和解得了」
當你想起家鄉的反例,念起母親的手藝,此時,腦中運作的卻是觀念。
則你的思路,便會以「那麼,要是我老娘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多嘗試的空間,或著,要是她的廚藝得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則她老人家的表現,會不會更好呢?」作收。
學著用邏輯,去反思個案。
別老用個案,去反駁邏輯。
還需要每讀一篇文章,每見一段套路……都能定下心,看懂,且看透。
再求自解,或解人。
接受一個思考,好容易,不去查看隱藏的邏輯,而只看結論。
拒絕一個思考,好容易,不去理解運用的套路,而只看錶述。
思考別人的思考,好難。但「思考別人的思考」,不僅能做到要獨立、不盲從,不人云亦云,還能做到,
「不自欺」。
是真的明白,還是「不想追究」,是因為懂,還是因為「懶得懂」?
是真的明白,還是「假裝明白」,是因為懂,還是因為「虛榮」?
是真的不明白,還是「假裝不明白」,是為了懂,還是「為了反駁」?
你真的聽明白她想說什麼了嗎?
她是想說「要減肥」,還是想說「你在不在意我胖胖的身材」?
她是想說「玉佩好靈」,還是想說「我是能帶給你幸運的the one」?
儘管你反駁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每個人與信息、與他人有著不同的相處模式,那看法究竟是不是他的,他自己根本不知道。
我能觀察到的大多數人都在運用純選擇性思維模式,少數具有選擇性思維的人之中,大多數又運用的是弱批判性思維模式。所以,絕大多數人的觀點只不過是環境、預設價值觀和成見的產物而已。李笑來也說「很多的時候,所謂的『主流』觀點並非因為它正確才成為主流,只是因為它恰好最適合(或者迎合)那些不願思考、不善於思考的人的感覺而已。」
所以我想講的是,基於讓信息一直傳遞、讓對話一直進行、讓關係一直親密的美好願景,我「倡導」的是,
當他們發泄情緒,當他們發表觀點,我們要運用強批判性思維,保持溝通渠道的通暢——「與信息講和」。
如果,總是用弱批判性思維去反駁,這篇文章,這段觀念,這套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就此,便與您終身擦肩。
如果,總是用弱批判性思維去質疑,去反駁,去喋喋不休講道理,這個女生,這段關係,可能,便與您終身擦肩。
「哪裡有胖!是不是重了一斤?咦?你沒有拉粑粑就去稱重了?」
「對呀,好靈,我既然努力過了司考,就要更努力進那家律所,然後用自己的工資,也給你買一個。」
(不過,女生這樣的心思還不算難,可以猜。其他的心思你說出來好不好,臣妾猜不到啊!)
如何與信息講和?這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以我淺薄的水平,很難完全說清楚,這裡總結前面的觀點,提供幾條路徑,供大家參考:
一、 擁有一種態度:好奇而又謙恭。
同時,別著急,先搞清楚論證之所在。
「One thing I know,that is I know nothing.」先哲如先是說。細細揣摩,你能看到蘇格拉底對未知的好奇,對已知的謙恭。
別急,在沒有搞清論證、沒有看清套路、背後的潛台詞之前,先等一等;記著上面講的態度,去好
奇。
去「好奇」就要求你「主動」。回到那個腦袋裡充滿「十萬個為什麼」的年齡里,別急著下判斷,主動向提供信息的人多問一問為什麼你要這麼說,主動向自己多問一問為什麼他要這樣講,我真的明白別人的思考了嗎?
別急,先找出論證之所在,再記住上面講的態度,去謙恭。
去「謙恭」就要求你「謹慎」。
謹慎發表自己的觀念,不是「少講話少出錯」而是「多講話少出錯」,因為要為自己觀念,謹慎地找到可以支撐它的邏輯與證據。
謹慎面對別人的觀念,但發現儘管別人的觀念、別人的表達與你的立場、你的價值觀衝突時,但別急,謹慎地尋找有無確鑿的證據,在有了確鑿的證據之後,明白了論證之後,去評估他人的話,才不會有失公允。發現自己原先的觀念錯了,去謙恭,去修正。
維特根斯坦也說「一個聰明人和另一個聰明人對話時,大家總是先說等一等。」
二、 用強批判性思維理解「多因一果」。
接受很多事,並不只有一種解釋。接受很多事還有更好的解釋。
阿花對室友阿瑩說「都已經過了24小時了,我男朋友還沒有回我簡訊。他肯定生我的氣都快氣瘋了。」
阿花在接到「男朋友24小時沒回簡訊」這個信息之後,她所作的反饋是,
認為「男朋友生氣氣瘋了」。但「男朋友24小時沒回簡訊」這個信息背後,是否存在其他的原因?也許他忙著準備考試呢,又或者,他手機丟了。
我想說的是,很多結果的背後,並非只有一種原因。很多結果的背後,並非只有壞的原因。
人的天性讓我們不斷的評斷他人,進而決定與他人的相處方式。但是絕不要非理性、憑空地、惡意地揣測別人的動機。
在與人相處中,我們常常說「氣場不合」就毫無理由地討厭起一個人來。
從此,
他的安慰,我們揣測是貓哭耗子;
他的讚賞,我們揣測是故意討好;
他的隱忍,我們揣測是暗藏陰謀;
用弱批判性思維,讓你會推理,但你的推理永遠充滿「敵意」
雖然我們總是在標榜著平等與平和,可是,我們卻無端惡意揣測起別人的動機。
用強批判性思維,理解「多因一果」,接受很多事,並不只有……一種解釋。接受很多事,還有……更好地解釋。
他的安慰,是因為同情,亦或是,與你有同樣感受;
他的讚賞,是因為受惠,亦或是,對你的嘉獎欽佩;
他的隱忍,是因為認輸,亦或是,自己心性的不爭。
而強批判性思維,讓你會推理,你的推理里,是充滿「善意」,進而去與人和解。
希望讀書使我們「更容易理解別人,更容易達成共識,更容易學會和解,更容易相處相知」
首先你要明白你要的是溝通是什麼樣的人與人之間交往。
若是簡單的語言上的溝通,那你多注意傾聽別人,注意彼此間的聯繫就好。不要冷淡,更不要過分關注,也許人只是隨便說說? 若想再深一點的溝通,那就得明白自己在為人處事的不足和優點,懂得用自己的優點去和人溝通,在溝通中完善不足,在聯繫中加強彼此關係,知己所需,知人所需。 若想得到知己那種溝通,除了世間,還得緣分,這種就是順其自然了。 在溝通中,切記真誠為先,懂得拒絕。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紙上談兵永遠都只是紙上談兵。。。
不知道樓主定義的溝通難具體是指什麼?
跟人經驗是只要能準確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把握對方的說話內容的重點,應該就不是很難的問題了,然後注意基本的禮貌。
不知道LZ所說的是不是說服層面的問題,比如想要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強迫對方接受自己是逗比這個觀點,個人感覺這個應該是最難的。絕只此時要躬行。可以理解你那種迫切想要改變現狀的心情。建議是:放下那些速成類的書,多和其他人交流交流。拋開那些所謂的技巧,本著真誠和尊重的原則。即使不健談,也不會遭厭。如果走心的話,交流是見很簡單的事。
為什麼蹲了那麼多次廁所還是拉不出來?
不總結,不反思,不對比,不質疑,情景不一樣,硬套是不行的,還有看書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沉澱
空談誤國 實幹興邦 對於人文科學重在實踐嘛!
溝通的技巧只能從現實中獲取並學習,實踐出真知。
趙括讀了很多兵書。
推薦閱讀:
※父母總是說我讀書讀傻了,我該怎麼反駁?
※為什麼別人一大聲講話我就會特別煩躁?怎麼解決?
※與別人討論時,如何發現對方在偷換概念?
※怎樣與一個立場強硬,性格倔強異常的人進行溝通交往?
※感覺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離他人的想法很遠,嘗試去溝通,又被誤解為對他觀點的攻擊,很苦惱,該如何做?
TAG:溝通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