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們針鋒相對的觀點有哪些?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哲學家們都是極富智慧和理性的,但是卻有很多的哲學流派,我想了解那些針鋒相對的流派、背後的思想框架及其實際推論。
相關問題:哲學家們有哪些共識?
應邀。先簡單地介紹一些著名的、現代哲學的研究前沿都十分關注的爭論,以後有時間再慢慢補充細節吧。
1,柏拉圖進路vs.亞里士多德進路
哲學上最為高大上的、延續2000多年甚至可能會(只要仍然有人進行哲學思考)永遠延續下去的爭論。由這個爭論可以延伸出無數近現代的哲學問題、哲學爭論:前者是各種抽象對象實在論、先驗論、唯理論、觀念論、反自然主義等等的先聲;後者則是各種抽象對象唯名論、經驗論、自然主義等等的先聲。有人說歷史上的哲學家要麼是柏拉圖的支持者、要麼是亞里士多德的支持者(大意),其背景就來自於這裡。懷特海說西方哲學2000多年來都在做柏拉圖的註腳,這話雖然稍嫌嚴苛,但其實也是類似的意思(包括與柏拉圖進路相悖的亞里士多德進路也是一種「反面」的註腳)。
應 @羅心澄 的批評,提高使用概念的嚴謹度。狹義的柏拉圖主義涵蓋各種抽象對象的實在論(注意是「各種」,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是柏拉圖主義者並不意味著他在其他任何領域都是柏拉圖主義者)。這種觀點還可以在語義上拓展為:關於這些抽象對象的命題有唯一確定的真值。
2,實在論(realism)vs.反實在論(anti-realism)
只要是涉及形而上學的領域都可以進行類似的爭論。哲學史上最著名的實在論vs.反實在論爭論估計是經院哲學時期的共相實在論vs.唯名論爭論,這個是柏拉圖主義vs.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延續。科學哲學中有關於科學對象(尤其是不可觀察對象)的實在論vs.反實在論爭論,原理上也和共相實在論vs.唯名論類似,只不過爭的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而不是抽象對象,不直接涉及柏拉圖主義的問題。3,內部論(internalism)vs.外部論(externalism)
笛卡爾之後才出現的爭論,主要針對的是關於知識和語言的意義問題。前者說我們在掌握知識以及理解語言意義的時候需要形成和依賴於一種「內部/內在」的意識狀態——所謂「內部/內在」就是屬於心靈的、個人自身獨有的、僅通過人的內省即可通達的事物(感謝 @舒卓 的補充),比如信念和命題態度——來表徵外部世界或證成知識;後者則是指掌握知識和理解語言意義不需要這種內部意識狀態,而是外部的世界——與「內部」相對,「外部/外在」就是心靈之外的、不為個人獨有的東西,比如一般的物質對象——「直接」(即不需要經由內部意識狀態)對知識和語言意義產生影響。4,間接指稱理論vs.直接指稱理論
跟3有關係但不重合的爭論,「指稱」就是語言名稱所稱呼、指謂的對象,因此它是一個語言的意義問題,直接還是間接就指的是指稱程序中需不需要某種「中介」。內部論基本上都支持間接指稱理論(因為內部意識狀態恰好可以成為這種中介),而外部論則基本上都支持直接指稱理論。但反過來則不成立,比如弗雷格支持間接指稱理論,但他其實既不是內部論者也不是外部論者(因為他相當超脫於笛卡爾傳統)。5,二元論vs.一元論
同樣來自於笛卡爾傳統,爭的是心靈與物質的獨立性問題。二元論認為心靈與物質獨立(無論是本體論層面的獨立還是屬性、理解和知識層面的獨立);而一元論則相反,要麼是心從屬於物,要麼是物從屬於心。當然,現代英美心靈哲學中似乎沒有本體論層面的二元論者了,最多也只是屬性或知識層面的二元論。PS:我覺得哲學界中一個流毒甚廣的錯誤就是將柏拉圖主義vs.亞里士多德主義爭論「偷梁換柱」地替換為二元論vs.一元論的爭論。這兩個爭論雖然有關係,但其實並不等同。6,「實質性」的真理論(theory of truth)vs.「收縮」的真理論
要注意哲學上的真理論不是關於真理的理論,而是關於真(更準確地說是關於真謂詞適用性以及成真條件)的理論。「實質性」真理論說的是我們可以有內容、有意義、有根據地給出「『雪是白的』這句話是真的」(舉個例子)這樣的一個判斷;而「收縮」的真理論說的是我們沒有必要對一句話是否為真進行判斷,我們只要把一句真話「雪是白的」直接說出來就好了,真謂詞是冗餘的、不必要的語義單位。順帶一提,塔斯基(Tarski)的觀點剛好(至少他自認為)在兩者中間。7,還原論(reductionism)vs.整體論(holism)
很多層面上都有這種爭論,以形而上學、認識論和意義理論三方面為最典型。顧名思義,還原論就是找到各種事物的更基本、更「微小」的構件,對問題求解持有一種拆解和向下分析的方法;而整體論則相反。在社會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領域有方法論個體主義vs.整體主義的爭論,其原則也來自於這裡。8,科學定律的規則系統(regularity/systems)觀vs.普適必然(universal/necessity)觀
中文是我自己的半意譯。這爭論是關於「科學所發現的各種規律的本性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前者認為科學定律只是由人的認知系統構造或接受、默認的一種用於認識世界的規則或推理機制;後者則認為定律背後必定有宇宙所普遍適用的或必然成立的形而上學基底。這個爭論同樣適用於因果性。康德的觀點算是剛好在這中間或者稍傾向於規則系統觀。9,道義論vs.功利主義
這個爭論太有名了,著名的「無所適從的電車司機」就針對的是這個爭論——不管不顧,讓電車繼續軋向五個人的是道義論;反之改變電車軌道,讓它軋向另外一個人的是功利主義。但我個人覺得這個思想實驗做得有些問題,爭論的分界線未必是這個樣子的。不過可惜我不做倫理學,就不多評價了。10,關於數學的邏輯主義vs.形式主義vs.直覺主義
最後舉一個三方爭論的例子吧。這個爭論是關於數學領域命題的真理性問題。邏輯主義認為數學的命題之所以為真,是在於它能「還原」為邏輯真理;形式主義認為數學真理都來自於嚴格有窮步驟的形式構造與形式推衍;直覺主義認為數學真理純粹依賴於數學家的直覺,於是根據不同的直覺,數學命題可能有不同的真值(相反,命題如果不能基於數學家的直覺而得到證明,那麼它就沒有確定的真值,即使與它相悖的命題真值已經確定。這就相當於取消排中律)。………………………………(還有很多可以補充,另外如果一個人能寫清楚上面的任何一個爭論中的細節,那都足以表明他在哲學的相關領域裡已經登堂入室,足以進入前沿進行研究了)
最後強調的兩點就是:
一,上述爭論除了第一個柏拉圖主義vs.亞里士多德主義爭論比較有全局性意義之外,其他的相對來說都是局部的、相互比較獨立而並不能窮盡相關領域所有觀點的爭論。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一個人不是內部論者,那他一定就是外部論者;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只要他是內部論者,他就一定支持柏拉圖主義或者反實在論、二元論等等。二,我認為懷疑論者對知識的挑戰以及認識論領域的各種對懷疑論的回應都不算是一種爭論。要成為一種爭論,我覺得爭論雙方都必須得具有一些建設性。就像大家下棋或者打牌,不管是贏是輸怎麼打都好,都得在桌子上玩,不要直接掀桌子;又或者是明明三國爭霸,你天天搞南蠻入侵又是怎麼一回事?懷疑論就相當於掀桌子或者南蠻入侵了。說起針鋒相對,Blackwell出版社之前出了一套書&
前言里的一段話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hilosophy makes progress through argumentation and debate.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Philosophy provides a forum for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to follow and participate in the debates that animate philosophy today in the western world. Each volume presents pairs of opposing viewpoints on contested themes and topics in the central subfields of philosophy. Each volume is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an expert in the field, and also includes an index, bibliograph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The opposing essays, commissioned especially for the volumes in the series, are thorough but accessible presentations of opposing points of view. 恩,每個問題選擇不同觀點的哲學家直接寫相對的文章,而且我印象中我看過的很多都不是直接找來,而是作者為了這個debate寫的東西,及對他的回應這樣的。來的太晚了,不知道現在回答能不能被點贊。當代哲學家David Bourget 和 David J. Chalmers在2014年做了一個網路問卷調查,最後的統計結果署名為《What Do Philosophers Believe》發表。在這份問卷中,大部分比較基本的哲學領域都被涵蓋了。是當今「最重要」的哲學議題及其主流立場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調查結果。其中,既有許多當今哲學家們都比較能達成共識的議題,也存在分歧明顯的議題。在此就選取那些分歧比較大的議題來作為當代哲學家們觀點格外針鋒相對的領域的經驗證據。在這裡,「分歧較大」指的是在此議題里,傾向一種理論的哲學家的比例小於50%。List如下:2. Abstract objects: Platonism 39.3%; nominalism 37.7%; other 23.0%. (關於抽象事物的唯實論與唯名論及其他)10. Knowledge: empiricism 35.0%; rationalism 27.8%; other 37.2%. (關於知識的經驗論與理性論及其他)15. Metaphilosophy: naturalism 49.8%; non-naturalism 25.9%; other 24.3%. (關於元哲學的自然主義與非自然主義及其他)18. Moral motivation: internalism 34.9%; externalism 29.8%; other 35.3%. (關於道德動機的內在論與外在論及其他)19. Newcomb』s problem: two boxes 31.4%; one box 21.3%; other 47.4%. (關於Newcomb難題選一個箱子還是兩個箱子及其他)20. Normative ethics: deontology 25.9%; consequentialism 23.6%; virtue ethics 18.2%; other 32.3%. (關於道德規範的義務論,後果主義,美德論及其他,PS:這幾乎是所有領域裡矛盾最大最慘不忍睹的了)21. Perceptual experience: representationalism 31.5%; qualia theory 12.2%; disjunctivism 11.0%; sense-datum theory 3.1%; other 42.2%. (關於感覺經驗的表徵主義,感質論,析取論,sense data論及其他)
22. Personal identity: psychological view 33.6%; biological view 16.9%; further-fact view 12.2%; other 37.3%. (關於人格同一的心理,生物,未來視角及其他)
23. Politics: egalitarianism 34.8%; communitarianism 14.3%; libertarianism 9.9%; other 41.0%. (關於政治的平等主義,社團主義,自由主義及其他)24. Proper names: Millian 34.5%; Fregean 28.7%; other 36.8%. (關於專名的密爾主義和弗雷格主義及其他)26. Teletransporter: survival 36.2%; death 31.1%; other 32.7%. (關於遠程傳送的人是死是活,PS: 這裡竟然還有其他選項。。。)27. Time: B-theory 26.3%; A-theory 15.5%; other 58.2%.(關於時間的A理論和B理論及其他)30. Zombies: conceivable but not metaphysically possible 35.6%; metaphysically possible 23.3%; inconceivable 16.0%; other 25.1%.(關於殭屍論證的可設想但不可能,可能和不可設想的觀點)文章後面還有關於不同領域的觀點之間的相關性的統計學研究,但和題目主題無關在此就不深究了。希望上述結果能給各位關於哲學界學者們理論分歧點一個直觀的感受。多謝關注@oldgoat 的回答已經很十分好了。
我選取一些具體戰場來說明,會挑一些要麼是針尖對麥芒,要麼自我感覺很有意思的的觀點。
1,Concrete possible worlds Abstract/Ersatz possible worlds。
Ersatz不好翻譯,就用前面的抽象吧。
基本上,具體可能世界派認為可能世界這個詞具有字面上的意義。即存在著諸多的世界。其中包括了我們的現實世界,一個包含著全部實體的世界。而其它的世界,則包含著在我們世界看來僅僅是可能的存在。一個關鍵是:其它的可能世界與我們的現實世界都有等同真實度,它們也是真實的。具體派的理論價值很高,具有很多的理論優點。
抽象派則認為,雖然承認具體派的具備諸多理論優點,但致命的問題就是它做了不該做的本體論承諾,即承認了可能世界的真實性。僅僅這一點,就足夠讓抽象派激烈反對具體派了。(其實還早期還因為承認可能世界的真實性相當違反我們日常常識,但那已經是很久之前了,隨著各種文化產業的發展,小說,電影,動漫,可能世界的真實性倒慢慢被大家所接受為一種常識了。但在以前,可不是。)抽象派都很多的分支,但歸根結底,它們認為可能世界不是真實的,它是命題、性質、或State of affairs的集合再加上一些條件,其存在論承諾並未超過哲學已經要求的部分。
總而言之,它們針鋒相對的部分就在於:具體派用額外的本體論承諾換取了額外的理論優勢,而抽象派用較少的本體論承諾,只能得到了較少的理論優勢。
2,Nomological monism Nomological dualism Anomalous dualism Anomalous monism
按照戴維森的劃分,傳說中的心-物理論中的四大天王。其劃分的標準是:1,承認與否存在著心-物律 (Psychophysical Laws)。2,承認與否心靈事件是否同一與物理事件。
於是,Nomological monism就是承認存在著關聯律並且關聯著的心靈和物理事件是同一的。心物同一論一般可以劃分進這個範疇。 Nomological dualism則是承認關聯繫但拒絕心靈和物理事件是同一的。各種平行倫,副現象論可劃分入這個範疇。 Anomalous dualism則是不僅拒絕關聯律,也拒絕心靈和物理事件是同一的。笛卡爾主義可以劃分入這個範疇。最後,Anomalous monism則拒絕關聯律,但承認心靈與物理事件是同一的。通常來說,前三者是有著悠久傳統的哲學觀點,而Anomalous monism則是比較新近的派別(雖然戴維森可能在斯賓諾莎那裡看到了它的不成熟形式)。
戴維森在論文(1970)里提出了三個假設,它論證了這三個明顯有點怪的假設其實並不矛盾。隨後,針對最乖張的第三假設,它給出了一套更古怪的說辭來論證它的有效性。最後,它從三個假設論證出了他的monism觀點。當然,第三個假設說的就是不存在關聯律。這樣就可以推理得到Anomalous monism。雖然三個假設都有爭論的地方,但由於第三個假設的晦澀性,所以比較特別,例如有關關聯律與supervenience的討論:如果在心靈與物理事件間可以刻畫supervenience關係,那豈不是說存在了某一種strict law了嗎?3,Rigidity and Direct reference
在直接指稱理論中,有一個既枯燥又有趣的問題。
如oldgoat已表達的那樣:直接指示詞是那些可以直接指代而不需要中介,這些中介可能是弗雷格的意義或摹狀詞,能夠通過某種方式把所指提選出來。而Rigidity,在克里普克的書里定義道:稱什麼是一個嚴格指示詞,假如在全部可能世界,它都指示一個相同對象。或引用克里普克的手信內容:「a designator d of an object x is rigid, if it designates x with respect to all possible worlds where x exists, and never designates an object other than x with respect to any possible world.」
其中,我們還能區分出一種叫 Rigid de jure的概念,用來區分那些偶然可以符合嚴格指示詞要求的摹狀詞,Rigid de facto。
現在,問題就來了:因為存在著Rigid de facto,所以不是所有的rigidity都是direct reference,那麼是否所有的direct reference都是rigidity呢?或者至少是否所有的direct reference都是rigidity de jure呢?
(關於Rigidity的思考頗為實用,rigidity是否能為essentialism在natural kinds(自然種類),general terms(一般詞項)中的討論增加合理籌碼值得一看。)
4,Incompatibilism Compatibilism
一對自由理論中的概念。相容論者認為人類自由可以與決定論相容。不相容論者則認為人類自由不可以與決定相容。不相容者們的論證通常採取下面的形式,引用徐向東(2008,p65)在書中的提煉 :(徐向東. 理解自由意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1,如果決定論是真的,那麼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既無法控制又無法避免的過去事件和自然規律的結果。
2,從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產生出來的任何東西也是我們無法控制的。3,因此,如果決定論是真的,那麼所發生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都不是在我們控制之下。
這個貌似非常正確的推理,其實也是存在著奇妙的問題的。一切都在如下的邏輯形式:
似乎不是永真的。熟悉的人可以看出其形式與某一種 epistemic Closure Principle 頗為相似:這意味著十成存在著可以爭論的地方。浩如煙海的文獻被用來證成或反駁相容主義和不相容主義,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進攻防禦點,就是上述的那個推理。
既然提到了,那麼可以一說。對epistmic closure principes的承認和拒斥,也構成了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戰場。上面那個幾乎有些顯然的定理(類似於modus ponens)其實顯然是無法辯護的。哪怕是更強的命題:
或 都無法辯護。這個領域有很高的趣味度,也有很強的現實性,不過不再跑題。5,Moral Cognitivism Non-Cognitivism
Cognitivism和 Non-Cognitivism 是元倫理學的兩個針鋒相對的流派。 其主要區別標準在於以下:
1,否定道德語句表達命題,或言之,否定truth-apt。2,否定主體對它的道德斷言的命題態度是信念。如果兩者都符合的話,那麼就是典型的Non-cognitivism,反之兩者皆不符合,則是典型的Cognitivism。在知乎上最好的涉及倫理學的回答,可以參考你對道德虛無主義的認識是怎樣的? - 社會這個問題中 @鳥怪山的回復。
除了這些之外,裡面還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爭論,比如Hermeneutic 與 revolutionary fictionalism。在文中已說的很清楚,我即不再重複。我一向對倫理學只有有限的興趣和閱讀,所以並不了解什麼。
6,Panpsychism Physicalism
一個個人的趣味。泛心論與物理主義。
作為科學世界觀日益壯大的時代中的一員,泛心論被指責缺乏「科學素質」,普遍缺乏辯護的理由。但我仍認為泛心論是一個有趣味的,浪漫的,值得辯護的觀點。一言以蔽之,泛心論可以用幾個命題加以概括。1,心靈是存在的普遍性質(這不排斥物理性質)。2,心靈是不可還原的。這意味著,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原子、電子或電場,都蘊含著心靈屬性,或者更進一步,物理性質蘊含著心靈性質,或更進一步(雖然有些荒謬),只有心靈性質。就如同人類是高級複雜的心靈屬性的組成體,電子原子們可能只是不那麼複雜的心靈屬性的組合體。物理主義則剛好相反,世界上所有的具體事務都是物理的。恐怕除了唯心論(泛心論與唯心論很不同)外,不會有更針鋒相對的觀點了。
按照普遍的理解,如果泛心論還沒有完全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那麼它至少可以與突現論(emergentism)很好的協調在一起,如果加入「世界上的存在都是組合性的(composition)」這一論題。如果除此之外還不會被掃入垃圾堆,那麼它有可能去證明所有物理性質都蘊含著心靈性質。但是,前路漫漫。
最後,雖然泛心論離當下科學圖景極其遙遠,但本來哲學的事情就跟科學離得很遠。
7,Scientific Realism / Anti-realism
還是要把最後一條獻給我最有興趣的戰場。
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在當下科學主義抬頭的世界 「文科無用論」有道理嗎? - 教育 有格外的教育意義。反實在論的觀點雖相當多,但有理論價值的卻不多。范弗拉森的Constructive Empiricism,fictionlism的方式是最有系統的。但主要不想談論他。
按照那些持蹩腳的falsificationism(證偽主義)觀點的人,科學也是非科學了。因為沒有任何經驗方式可以證偽科學中的一條金信條: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最佳說明推理)。這個信條的重要程度,等同於基督教中真理來自於上帝的啟示。在underdetermination(非充分決定)暫時有點受挫的現在,對最佳說明推理的爭執能遏制住肆意增長的科學主義勢力。
另外,falsificationism確實是一個好東西,但問題就在於它太好,以至於在很多情況下,無法有價值地將科學與宗教區分開來。
(之前主要興趣都放到了underdetermination上,對於最佳說明推理了解不夠。)
======================分割線======================
以上所有的內容,我想都可以在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或者條目後面的 bibliography 的文獻中找到。
拋磚引玉,歡迎討論。任何哲學爭論都是針鋒相對的。因為任何哲學爭論都是真理之爭,而某個觀點非真即假,所以任何哲學爭論都是針鋒相對的。包括,是不是「每個觀點都是非真即假」本身。
這個問題太大了啊,我就寫幾個倫理學方面的吧。
1. 倫理學利己主義 vs.倫理學利他主義
倫理學利己主義認為,我們所做的行為都應當是利己的。即,只有利己的行為才是道德的。
個體(individual)利己主義認為,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和別人,都應當做對「我」有利的事情。(我打你就是對的,你打我就是錯的。)
個人(personal)利己主義認為,我自己應當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至於別人怎麼做,那不關我事。(我打你是對的,你打我不關我事。)
普遍(universal)利己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做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事。也就是說,如果我是一個普遍利己主義者,我不會要求他人做對對我有利而對他人不利的事情,我會認為他們也應該做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事情。(我打你是對的,你打我也是對的(如果對你有利))
相反地,倫理學利他主義認為,我們所做的行為都應當是利他的,即,只有利他的行為才是道德的。
2. 道德絕對主義 vs. 道德相對主義
道德絕對主義認為,存在一個客觀的,絕對的道德標準。就算是所有人認為某件事情是對的,它該錯還是錯的。
道德相對主義認為,不存在這樣的一個道德標準。不同的人/社會,擁有不同的道德標準,而這些標準之間並無孰優孰劣之分。所以如果某件事情你認為是對的,我認為是錯的,那麼對於你來說他就是對的,對於我來說他就是錯的。
3. 道義論 vs. 後果論
道義論認為,評判一個行為是否道德需要看行為者的目的。如果目的是好的,不論結果怎樣,這個行為就是對的。
後果論認為,評判一個行為是否道德需要看該行為導致的結果。如果結果是好的,不論行為者的目的是什麼,這個行為就是對的。4. 性自由主義 vs. 性保守主義
性保守主義者認為,婚姻只應當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關係,而且任何婚外性行為都是不道德的。
性自由主義者認為,性行為和其他人類行為一樣,不應該特殊對待。所以我們對性行為的道德評判應當與其他行為一致。也就是說,只要不對他人造成傷害,不侵犯他人權利……就是道德的。
5.生命派(pro-life) vs. 選擇派(pro-choice)
這兩者是關於「墮胎是否道德」的兩個不同觀點。
生命派認為,墮胎等同於謀殺。母親必須要對胎兒負責。因此墮胎是不道德的。
選擇派認為,母親有權利控制自己的身體,也應當有選擇墮胎的權利。因此墮胎是道德的。6. 廢除派 vs. 保留派
這兩者是關於「死刑是否道德」的兩種觀點。
廢除派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價值的,人不應當被剝奪生存的權力。因此死刑是不道德的。
保留派認為,死刑可以降低犯罪率,防止更多的人被殺。因此死刑是道德的。7. 素食主義 vs. 非素食主義
素食主義有很多不同的論點,但是主要的有這麼幾點:
動物也擁有感覺,會感受到痛苦。因此食肉是不道德的。
如果人吃肉是道德的,那麼外星人吃人也就是道德的。我們不贊成後者,因此食肉是不道德的。非素食主義者認為,弱肉強食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什麼不道德。況且有的動物因為人類的養殖才得以生存下來,反而還應該感謝人類食用它們呢。
8. 報復主義 vs. 人道主義
報復主義認為,刑罰應當是對罪犯造成的損害的一種報復行為。只有這樣的刑罰才是對的。人道主義認為,刑罰的目的不應當是為了報復,而是為了威懾罪犯,使其他人不敢再去犯罪。我覺得每一名理工科學生都應該了解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因為正是這兩大流派的對立發展打破了經院派哲學對人類思想的禁錮,揭開了近代科學的面紗,創立了現代科學研究的認識論基礎。
現在我們做科學研究的時候,會理所應當的按照「在先驗知識的基礎上提出理論模型,實驗驗證模型,模型應用」的思路與結構去組織研究,但在十六世紀之前,人們對「真理」來源於感官經驗(客觀實驗),還是理性思維(主觀推理)的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這就形成了貫穿整個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的兩種針鋒相對的流派,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VS 理性主義 陣營成員
首先介紹兩大陣營的代表性人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咖。經驗派陣營 理性派陣營 諸位大師登場之後,大家肯定對理性主義陣營那幾位記憶猶新吧(當初高數被虐慘了有木有)。計算機系的童鞋們更是對萊布尼茨恨之入骨(尼瑪數理邏輯簡直是天書啊)。但恨歸恨,你的直觀印象沒有錯,理性主義的大師們基本都是數學家,注重邏輯和推演,注重理性的思考,而經驗主義那幾位都是人文學科(哲學、歷史、文學、經濟)的大家,注重事實、直觀感受與歸納總結。還有一個八卦是理性主義的那幾位全都沒有結婚,我感覺在女人眼裡這幾位全是怪獸級geek吧。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們看看這兩大陣營掐架的主要問題:
經驗主義 VS 理性主義 主要問題
一、認識的起源
該問題是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之一,而認識論是近代哲學當之無愧的主流,在認識的起源問題上的分歧自然成為了兩流派最主要的區別。經驗派認為一切正確的科學知識都必須起源於經驗,即「真理」的獲取必須以自然事物的觀察和實驗為出發點;而理性派認為只有經過人的理性檢驗、清楚明白的觀念才被認為是「真理」。更形象來說,前者認為人最開始是一張「白板」,知識均是通過後天外界的感受與經驗形成的,後者則支持「天賦觀念」的說法,認為「真理」是上帝在一開始就賦予人心中的,需要通過人類的演繹得出,那些沒有發現的知識則以潛在的形式藏於心中。二、關於認識方法的問題
方法論是認識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驗派重視經驗歸納法,從工具論出發探求經驗世界內部的本質結構;而理性派重視理性演繹法,從來自最高實體(可以看做「上帝」)本身的自明公理出發解釋客體和主體的經驗現象。通俗來講,經驗派的方法是典型的實驗派方法,而理性派則接近數學的演繹方法。三、真理觀的問題
認識的目的是要達到真理,而關於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兩派的觀點又是全然不同的。經驗派強調思維與客觀存在一致,強調真理就是正確摹寫對象的「摹本」;而理性派則強調思維自身的邏輯性,認為真理與客觀事物沒有直接關係,認識本身不矛盾、邏輯上前後一貫的知識就是「真理」。我想大家明晰了前面兩個問題之後,對於兩派在真理觀上的分歧也就不言自明了。當然兩派針鋒相對的觀點還有很多,但有一點很有意思,兩派發展到後來都互相引入了對方的某些特點來彌補自身理論的不足,最終發展到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康德的三大批判,並為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經驗主義 VS 理性主義 對理工科的建議
為什麼對於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這麼感興趣,也建議理工科的學生去了解,這裡多說兩點:
1、我覺得這是一段能夠呈上啟下得關鍵時期,上呈 @oldgoat 提到的柏拉圖主義vs.亞里士多德主義,下啟德國的古典哲學與各流派的現代哲學。弄懂了這段時間的主要問題就清楚了哲學發展的主要脈絡。2、我認為認識論哲學與機器學習的研究密切相關(好吧,暴露碼農本質了。。),拿典型的人工神經網路來說,模型的提出與設計反映了理性主義的特點,而設計出的模型在訓練之前則如經驗派所說的「白板」一樣,只有經過學習訓練集才能夠得到知識,也就是神經元之間連接的權重。而機器學習中關於本體映射的研究同樣直接反映了哲學中真理觀的問題。但需要提出的是當前的機器學習的主流研究歸根到底是統計的方法,是經驗派的方法,模型自己的演繹能力遠遠沒有開發。本科時曾聽過張鈸院士的講座,講的就是上面的問題,也是他成立「神經與認知計算研究中心」的原因。如果大家對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感興趣的話推薦幾本書,也是本文的引用出處。
第一本當然是哲學入門的必讀書,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第二本是陳修齋先生的《歐洲哲學史上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最後,因為經驗派和理性派都具有片面性,最終二者在康德這裡得到了統一,所以想求「真理」的童鞋們還是要啃一啃是康德的書,先從《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開始入門,再到他的《純粹理性批判》。
回答哲學問題簡直班門弄斧啊,希望各位科班大牛批評指正。不扯淡了,回去編程去。。。謝邀。鄙人了解得不全也不深,隨便說些:
柏拉圖唯理論——亞里士多德經驗主義;
諾斯替二元唯靈論——基督教道成肉身;
經院哲學唯名論——唯實論;
理性主義——懷疑論;
唯物泛神論/單子論——笛卡爾/貝克萊唯心論;
笛卡爾/貝克萊唯心論——康德唯心論;
康德物自體——費希特絕對自我——黑格爾辯證法;
叔本華唯意志決定論——尼采自由精靈。馬克思的《歷史決定論》VS卡爾·波普爾的《歷史決定論的貧困》
黑格爾與叔本華。前者是理性主義的集大成者,後者是非理性主義的開創者。前者完成了舊哲學,後者則是新哲學的先驅。
感覺這些都源於巴門尼德的「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不是非存在」和赫拉克利特「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爭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