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貴州有那些茶葉品牌?為什麼不出名?

如題:貴州這麼好的地理環境種植的茶葉,為什麼不出名?


1、貴州茶葉多為綠茶,在中國茶葉市場綠茶本就是紅海,廝殺甚為激烈,龍井、碧螺春的知名品種經久不衰,以至於許多包含貴州在內的茶區用知名綠茶的工藝(主要是成型工藝)來製作,以求得個好銷路。實際上許多二三線不知名的茶區綠茶品質上並不輸給龍井等大品牌,而價格往往只有名茶的幾分之一。

2、營銷手法極為落後,缺乏品牌意識,多數業者的對於茶的思維還停留在初級農產品之上。從幾次茶博會上可見一斑。

某次茶博會的貴州展團(其它茶博會亦如是,就不一一上圖了)。大波轟,每一個品類或品牌的辨識度基本為零。改成一串連接的攤位賣菜毫無違和感。現場無論是產品的包裝、設計、定位都毫無個性可言。參展人員無論是營銷能力還是泡茶專業能力都很欠缺。政府在牽頭組團後領導再講講話就算完成任務(當時貴州省方面的領導來現場講話場面才叫一個尷尬,在這種場合除了他們自己人,真的沒人鳥o(╯□╰)o)。多數從業人員的思維起碼落後業界十年,關鍵是還看不出任何主觀上進行要追求改變的跡象(個人觀察已有兩三年,一直如是)。3、客觀上競爭激烈,主觀上思維落後。一切,就都合理了~~~


土生土長貴州人,全國各地茶都喝,不搞地域歧視,更不是本地吹。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貴州的氣候、海拔、地形就是天生產好茶的環境,自然條件是優於絕大部分傳統產茶大省的。但茶葉是否出名主要看初中地理就學過的「區位優勢」有關,區位優勢簡單地理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名茶/名茶產區的固化需要百年歷史,所以茶產業的區位優勢是從數百年前就開始的,因此以下對於茶產業區位優勢的討論都是基於百年前的地理環境。天時主要看一個地方的氣候地址是否適合產茶,地利指的並不是產茶的地理條件而是運輸條件,人和指的是消費能力。

1:江浙一帶

代表茶類 綠茶

江浙地區是中國傳統的魚米之鄉,經濟富庶,人口密集,產地自身消費力強。因此可以生產不易保存的綠茶自給自足。

南北方貨物交換依賴陸運漕運,限於古代交易、運輸的速度慢,茶葉包裝技術差的因素,綠茶送到北方以後品質會下降。但因為也還不算太遠所以不至於到不能喝的地步,品質下降的綠茶經過熏香再制,也能作為不錯的花茶在北方暢銷,而且熏香可以很好的抵消北方普遍的水質不佳問題。

所以江浙茶的區位優勢是這樣的

天時:氣候能產品質不錯的茶。

地利:陸運漕運。

人和:本地和北方的廣大市場。

2:福建

代表茶類 烏龍茶 紅茶

福建地區多山,產地自身消費力差,周邊發達地區是江浙,也是產茶的,還阻隔了福建與北方的聯繫,因此無法將茶葉賣到北方。但福建對外海運發達,因此茶葉直接銷往海外。但由於海運時間太長,綠茶運到海外品質下降到不能喝,因此福建生產烏龍茶和紅茶這種耐儲存的茶,大批量銷往海外。海運雖然最慢,但運載能力和陸運漕運是數量級差距,運費攤到每一份貨物上其實很划算,而且出口茶葉的增值空間也遠超內銷茶。

所以福建茶的區位優勢是這樣的

天時☆:氣候能產不錯的茶,能產高山茶加半星

地利:海運

人和 :海外市場高增值

3:雲南

代表茶類 磚茶 餅茶

雲南地處西南腹地,也無出海口,因此所產茶葉無法賣到中原或者海外。但是,雲南的優勢在於有一個游牧民族鄰居。游牧民族有一個不同於農耕民族的特點,那就是游牧民族天生不產茶不喝茶,但一旦喝了就會變成喝茶狂魔,會把茶葉這種廣義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變成生活必需品,喝不到茶要發動戰爭的地步。雲南到藏區的運輸路線條件實在過於惡劣,運輸成本實在太高,因此雲南茶就使用了將散茶壓縮成磚、餅的方式,製成了最耐運輸最抗惡劣環境的古代茶葉罐頭,有效降低了運往藏區的物流成本。由於有一個喝茶狂魔做鄰居,幾十~百來斤雲南茶換一匹吐蕃馬的天價買賣做了上千年。另外湖北主銷內外蒙古和沙俄的茶也是磚茶。

所以雲南茶的區位優勢是這樣的

天時:能產茶

地利:運輸困難戶

人和 :喝茶狂魔好鄰居

然後再看看貴州

氣溫、降水、海拔、濕度、地形非常適合種茶,抗戰時期南京政府遷入大西南,中央農林部在貴州設立實驗茶場,貴州茶業從種到制的技術得到爆髮式提升,天時佔盡。但運輸條件比雲南還要差,茶葉運不出去。周邊地區的茶雖然品質不如貴州茶,但好歹都是茶葉產地,不缺低產量高運費的貴州茶。所以貴州就是本地人喝一點新鮮綠茶,也沒必要生產其他種類的茶葉。

所以貴州茶的區位優勢是這樣的

天時:天生出好茶的環境

地利:運輸特困戶

人和 :本地無消費,周邊都產茶

所以非常悲劇的就是貴州雖然天生有產好茶的環境,但是天生沒有賣茶的地理條件,無法在制茶工藝開始分化的時候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制茶工藝,因此就沒法用上百年的時間建立「產地-茶種」的品牌印象。同時由於長期閉塞導致的思想落後,在改革開放後並沒有抓緊經濟高速發展這樣的品牌建立黃金時期。即使去和其他地區的茶葉競爭,也因為貴州傳統優勢茶類綠茶是茶葉市場的紅海,競爭太過激烈,盲目殺進去除了能拿點專業評獎以外,不會有什麼市場反響。

新世紀後貴州交通有了極大改善,現在馬上要做到縣縣通高速(看看List of Highest International Bridges/Page 1就知道貴州修高速路有多麼困難),但為時已晚。所以現在貴州茶的情況就是貴州茶確實走出貴州了,也不僅僅的綠茶這種傳統項目,但是是以給廣東、江浙茶商甚至飲料商打工,供應原料的方式走出去的,簡直就是茶葉界的富士康,甚至還不如。人人都知道蘋果手機好,但並不關心蘋果是從富士康還是緯創代工的。

至於茶葉富士康有多厲害就說兩點

1 農藥等污染物控制上貴州茶是可以做到大規模歐標茶的。

2 星巴克2013年進口貴州綠寶石綠茶13噸,2014年54噸,2015年150噸。做上千元一斤的茶容易,只要地理環境不差精挑細選好師傅慢慢做總能做出來。但要給這種對標準化指標要求極高的跨國公司做這麼高產量的供應商,上百噸茶葉品控一致絕不是一兩個頂級師傅能辦到的。

然而貴州茶的品牌還是沒多少消費者知道。

再看看貴州茶葉為什麼不出名? - 真的是單大寶的回答,先天上優勢不足,客觀上競爭激烈,主觀上思維落後,貴州茶不出名一點都不意外。


知名度確實太低,低到什麼程度,我用張圖來說明。

對,你沒看錯,下面那條幾乎與X軸重疊的藍線就是都勻毛尖包的淘寶指數線。

1.交通因素條件制約物流成本高。

2.信息仍比較閉塞,茶青多被廣州、浙江茶廠收購,已經習慣了原料供應商的角色,觀念需要更新。

3.貴州茶以炒青綠茶為主,與福建鐵觀音、雲南普洱相比,口感偏淡,製作工藝需要更新,迎合大眾口感。


我也是貴州人,也在營銷茶葉,不過期間問題最大的還是價格和運輸問題,就像樓上說的一樣,運輸在貴州是個大問題,運費導致茶葉成本居高不下,所以產生了現在這種有好茶,沒渠道賣的尷尬現象,而且大部分人群都不知道貴州茶好,喝茶的人很多,懂茶的人很少,一部分人完全是亂喝茶,只認識什麼正山小種龍井之類的,其他一概不知,我在各種茶有關的貼吧中已經見過無數個充老司機的不懂茶的茶友,你跟他說什麼都沒用,他就認為那幾種他知道的出名的茶好喝,思維已經固化。


你可知道 每年許多貴州的綠茶到江浙旅遊一圈 就成了碧螺春?


貴州茶有毛尖翠芽等,都是很好的茶。不過我悄悄的告訴答主,現在很多知名的茶葉,會往茶葉里放貴州茶,降低成本而且品質好,反正一般段位的喝不出來。


我認為貴州茶是知名度問題,由於過去貴州的經濟環境差,消費能力低,對於好茶也無從去鑒嘗,雖然貴州的氣候環境好,能生產出優質的茶葉,但要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確需要一個慢長的時間,當然知名度的提升,還要政府及媒體的宣傳作用。


推薦閱讀:

黔東南還有哪些人少,好玩,並沒有過度開發的地方?

TAG: | 茶葉 | 貴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