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還是精英教育?
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還是精英教育?
也就是兩個問題:中國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還是精英教育?理想的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還是精英教育?首先,關於精英教育是否與通識教育相對通識教育_百度百科精英教育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的準確性存疑,也歡迎討論。一些回答認為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對實際上職業教育與精英教育、通識教育概念都不相同。職業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施以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此職業教育亦稱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是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類型之一。
A大學可能都是一群高考狀元,他們玩精英教育。入學自帶牛逼光環,研究經費花不完,還沒畢業就哧溜哧溜地鑽到其他世界名校去了。B大學可能是高考發揮相對一般的人,他們除了學好專業知識以外,特別努力加運氣好的就可以多沾一點學科前沿的邊兒。按部就班地畢業之後就各奔前程各奔錢程了。C大學可能是些高考不如意的傢伙,隨便掏點學費就混4年,每天睡到中午打開電腦擼啊擼,下午沒風沒雨出去打打籃球泡個妞。混到畢業然後舉著一沓子簡歷像一池泥鰍那樣泡在人才交流市場。培育能夠呼風喚雨的社會精英,培養符合社會基本要求的良好公民,這兩條任務很難去辨別孰高孰低。大學只是把它能攬到的教育資源擺在你面前,至於你最終變成歪脖樹還是通天塔,誰知道?問你自己。
個人感覺題主給的兩個選擇不在一個維度上。如果換我來問這個問題,我會問,大學是 職業教育 還是 通識教育。為什麼這麼問?因為大學本來就是精英教育,獲得高質量的大學教育的人一定是社會少數,第一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第二大多數人不具備接受高等教育的素質(或者不被認為具備)。通過資源限制和選拔機制,有目的地篩選出來一部分人接受所謂「高等教育」,這就是精英制。那麼繼續問的問題是:上大學(本科)是為了就業,還是為了獲取知識或智識?哪個是首要目的?首先要聲明的是,這兩個並不相互排斥,應該說也是相輔相成的。但,的確存在區別,不同的學院和專業側重點不同。如果非要較真兒,分個清楚的話,science專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一般偏通識教育,而technology和business專業一般偏職業教育。
長久以來,美國高等教育界對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存在分歧,本科為了什麼呢?以哈佛為首的一派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全面提升人才素質,在於增加學生常識、培養學生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判斷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技能可以等研究生再學;而以賓夕法尼亞大學(以及沃頓商學院)為首的一派則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更好地就業,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專業技能的要求,因此大學教育應當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在本科階段就開設商學院、工學院等等,將培養學生的過程主要限定於一個職業領域。
現階段,美國的大多數學校還是秉承了哈佛的宗旨,即以培養綜合素質為首要目標,而弱化職業和功利性目的在大學階段的影響。一些綜合大學也在本科開設專科教育,但一些較真兒的大學(如哈佛)是不在本科開設商學院的。基於這個理念,職業的選擇在大學教育中,並沒有被放在首要目的。
接下來是個人看法了。
其實通識對我們來說很重要。我們常常在網上能看到,文科生嘲笑理科生不懂社會,理科生嘲笑文科生不懂科學,總有一些人覺得另一些人是傻瓜(當然,還有一群人什麼都不懂)。因此,當網路上出現較高質量的謠言後,乾脆網路輿論就崩潰了,闢謠極其艱辛。其實很多謠言,結合最基本的科學常識仔細一想,哪怕動手google百度一下,也不至於被欺騙,但大多數人,就是一不願嘗試,二沒有思考的慾望,隨波逐流,終於造就一幕幕慘劇。網上信謠傳謠的,還不乏很多高學歷人士。
更可悲(或者說可喜)的是,在這個社會學歷越來越不值錢,很多人在大學所學的東西,在工作中完全用不上,大學荒廢了4年時間,知識沒學多少,能力也沒什麼進步,拿了一紙空無一物的學歷,進入職場一臉茫然。專業知識被淘汰可以再學,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沒有,那就真的是一輩子悲劇了。
所以,為什麼說可喜呢?因為本來一紙學歷就不應該重要,如果僅憑學歷就能上崗,那跟職業資格證明有什麼區別呢?對於現在的很多大學生來講,他的學歷其實只是「精英身份」的證明,並不反映實際能力。一個人若是憑藉「精英身份」就可以暢行無阻,那這個社會也有點畸形。因此,學歷在職場上的弱化(現在更多的是門檻,而非決定性作用),其實也是好事。
所以其實,我很反對中國的這種在上大學之前一定要先報個專業的制度(雖然反對也沒什麼效果哈)。在一個高中孩子對社會和自己都還沒什麼了解的時候,讓他選一個專業,那我覺得大多數人肯定都是「什麼好找工作就選什麼」了,至於自己是不是合適,是不是熱愛,似乎沒怎麼考慮過。這種人才培養方式,反倒跟職業教育的因材施教理念有點背離,像是在把各種各樣的石頭鑿成磚塊了。
通識教育、精英教育作為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發展傳統的大學中,都是各不相同且不斷演變的,而且也沒有涇渭分明的通識還是精英劃分,精英教育更多的是對應的大眾教育,通識教育更多對應專業教育。
籠統的說,歐洲尤其是英國的老牌大學更偏向精英教育,比如牛津劍橋。這是因為歐洲的傳統教育理念是自由教育,是不以學習生存技能為目的,探索高深學問,培養德性與智慧的教育,它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自由人教育,具有閑暇時間的自由人階級才有資格接受這種教育,天然的就帶有階級性。這也是大學排除教育的功利性,追求知識這一本質屬性的要求,所以形成了重視精英教育的歷史傳統,到現在歐洲一些大學也沒有開設通識教育的課程。
在後來的發展中,自由教育遭遇專業教育的衝擊,在這兩者的衝突中,19世紀的美國提出通識教育,核心理念還是繼承的自由教育,但旨在培養人格健全的社會公民,而不是高貴的紳士,這種理念自然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通識教育也以美國的大學最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發布了《為自由學科辯護》的耶魯大學。
至於中國的大學,本來發展之初就是以政府的附屬機構存在,擺脫不了政府權力的控制,到後來專業教育的發展佔了主流位置,「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近年來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從通識教育中自創了個素質教育,但流於形式的居多。而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許多大學不加限制的擴招。總體來說通識教育和大眾教育都有所欠缺。不過北大的元培學院、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是國內推行通識教育的佼佼者,而拒絕擴招的中國科技大學也是堅持精英教育的典範。
如果一定要選擇的話,我覺得還是保持現狀好一點。
為什麼?就那拿大多數教數學的老師來說吧……缺少人文關懷的他們,教書就直接教定理教題。這樣的人能「通識」教育?扯淡吧!現在的學校,以為讓學生可以選修其他專業的部分課程,開展一些必修的其他專業課程就是「通識教育」……扯淡吧。
還是不要變的好,免得變去變來,沒有實質性的變化,最終變得是流程,苦的是學生。專業教育?什麼叫又叫專業教育?
這個專業開展的幾十門專業課全部修完就是專業教育?扯淡吧。中國教育,從高中開始文理分科就已經是所謂的專業教育了。試答.
第一個:
中國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還是精英教育?都不是.2013年全國高考人數915萬, 錄取率75%. 即使算上中考分流出去的職高等人數, 即使按2013年教育部指導方針最終達到普高職高1:1的目標, 就是說最終約有35%-40%的學生進入了大學學習. 這樣的現狀無論如何是談不上精英教育.而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及目前在中國大學的現狀, 前面的回答已經比較詳細了, 這裡不再拾人牙慧.
硬要說的話, 目前中國大學教育(專本科)普遍是"高中教育進階"+"職業/專業教育初階".第二個:理想的大學教育是通識教育還是精英教育?討論理想的大學教育, 得先看大學教育之目的, 在英傳統為養成Getlemen, 在德為養成Scholar(據鄭曉滄言, 應該還是狹義的專門研究工作者(Rsechearcher Scholar)). 美國早期秉承英式傳統, 後引入德之思想, 再後又重新向人格陶冶靠攏了些.那麼中國大學教育的目的, 至少在現階段, 政府的報告里明文指出了是培養專門人才: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重點擴大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 --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所以至少目前階段, 中國高等教育的目的還是以實用性為主, 以專業化教育為主, 同時對通識教育也有一定要求, 以滿足綱要里的"專門人才"的要求.
至於精英教育, 似不在目前中國教育目前階段辦學發展考慮之內. 即即使有天才學生, 但國家限於實力, 無配套之教育設施.whatever?只要學了,就是收穫。想通識教育就多選一些公選課,想精英教育就多選一些專業課。不就是那句話嗎:Follow your heart.
題主問的就有問題:所謂「通識教育」,本來就是一種精英得不能再精英的東西。
大學三年了,我真正學到了什麼?我姐在培訓機構幾個月的時間,學會了與php,mysql,frame等幾乎所有相關的內容的,並進入企業工作已經一年多了,發展挺好。而反觀我這個所謂的重點大學的學生,三年了,學得知識七七八八,零零散散,總是學習剛入門就已經結束了,同時其他的課程又接踵而來,使我一直壓著,根本沒有時間通過自學去深入。
粗略估計一下,三年來,除去周末,我平均每天的學習加練習時間不少於8小時,按一學期80個學習日(16周)來算,三年總共有3*2*80*8=3840個小時,試想,這麼多的時間,若是我自學,難道還學不會一門技術?然而事實是學的課不下60門了,然而都是略知一二,真讓我說個所以然著實太難。
有人說我沒有去認真學習,但是我努力了,確實努力了,周圍的人都知道我是勤奮的,成績也是專業前三的,然而有什麼用呢?懂點皮毛而已,更何況很多課程上過了之後就再也沒有與之相關的課程了,時間一長,可以說就等於沒學過,完全忘記。我真的好可惜自己的時間,不想大學四年只是學會了與人打交道,只是拿到了一張學位證,沒有學到自己有底氣的技能,我害怕某一天當企業面試者問到我有什麼特長時,我卻無言以對。
大學每個專業都有一個培養計劃,旨在培養學生的某些知識與能力。說真的,當我第一次看到培養計劃時內心挺激動的,我想著只要我努力,四年後的我會像這培養計劃中描述的那樣學到很多,包括為人處事,包括學習知識。可現在的我有的只是失望,因為培養計劃設計者和我都忘記了一點,那就是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同時做好多件事,這好比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若想掌握技能深度深,則能掌握技能的寬度就窄,若想掌握技能寬度廣,那掌握的深度就淺。但就其對於社會的價值而言,必然是前者更為重要。社會是專業化分工的,儘管是全才也只需在某個領域作出貢獻,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多少就是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人的價值實現不就是為社會作出貢獻嗎?
現在的我在猶豫著,我該不該繼續攻讀研究生碩士,說真的,我挺怕研究生三年仍然是這個樣子,若果真如此,我何不早早工作,好好學點真材實料,或許摸爬滾打三年能學會更多與人相處的感悟,這何不是一種歷練。或許也會有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因為脫離了學校的氛圍,荒廢了三年。但我想這是不會發生的,即使會,那誰敢保證研究生畢業後的自己就不會也因為脫離了氛圍而荒廢?既然出來工作了,那必然會用心,這點我相信自己。那我到底在猶豫什麼?我想可能是文憑吧。這幾年,文憑這東西被妖魔化的太厲害,使我開始懷疑我一個西南交大的本科生真的不好找工作嗎?若是我能繼續就讀一所985的高校研究生是否就能提升我就業成功的幾率?我實在不知道。不過有幾點我卻是明白的,首先我不知道自己嚮往的工作是什麼,也就意味著一開始找個什麼工作對我而言僅僅是一次嘗試和學習,從而發現自己的興趣與熱情;其次文憑確實重要,它是門票,雖說進企業後看的是真能力,可前提是得進得了企業;最後,真正決定我能有多遠的不是知識,而是為人與情商。我真的很迷惘!
再看現在,倘若我不打算讀研究生了,我確實有勇氣只求每門課過就行,多餘時間學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可現在有兩條路放在我面前,讀研和工作,若是我對於課程敷衍了事,可以說我自己給自己斷了一條路,以後後悔都不行,可要是繼續這麼追求成績,卻只會讓自己被壓的喘不過氣還不知道自己這麼做的價值是什麼,同時自己的一些感興趣項目還會沒時間去做。剩下一年的時間,我是該為了保研繼續追求我的那些七七八八的課程成績還是為了工作就此放棄追求成績而去自學一些東西?
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個教授說過:大學本科的教育是通識教育,是博雅教育。我覺得很有道理,大學本科不應該被看作一個只學習專業知識的階段,更多的是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發現自己的特長所在,學會與老師、學生、社會上的人打交道,培養情商。而這些我卻沒怎麼做好!我倒認為通識教育和精英教育是兩個層面的概念,正如有回答所說的。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應該是對應的觀念(參見 Trow, M. (1972).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18(1), 61-84. doi: 10.2307/3443177),界定的是入學人數的轉變,大眾教育的下一個階段就是普遍教育了。通識教育則針對課程內容設置來講,應該是全面融合不同學科的介紹性的課程,(可以參見
Chai, W. (2013).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Fudan University.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is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文獻綜述部分)目前中國基本只有精英高校在試驗通識教育體系。對於某一個特定學校的評價也可以在之前提到這篇論文中找到,包括大學與國家之間的張力。
對於詞語定義請不要用百度百科……你說的「精英教育」就不是精英教育,那就是高等教育……通識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是一個維度。高等教育可以有通識,可以有職業,也可以有精英,因為那本來就不是根據教什麼來定義的。另外,對於國內的很多人來說,(傳統定義的)通識教育才是(真正的)精英教育,而(百度百科定義的)精英教育才是職業教育(我是在吐槽)。
首先同意得票數最高的答案,精英教育和通識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建議修改問題。其次,對樓下很多一味的噴國內大學的答案不敢苟同,實際上國內頂尖院校是在向國外教育看齊,只是礙於大環境因素,要麼未能徹底進行改革,要麼並未大張旗鼓見諸報端。本人目前在國內也算頂尖的大學的商學院學習。從新院長上任之後,我們學院逐漸的開始推行通識教育改革,首先大一院內三個系拉通一起上課,設置了諸如文明史,心理學,寫作等一系列的通識教育課程;大二開始接觸專業課的同時仍然設置了如道德推理,生物,物理之類的貌似和商學院沾不上邊的課。此外,在必修課之外,經濟系的學生亦可以選修會計系等系別的課作為專業限選課以達到畢業要求。傳統工科非常強的學校的專業化教育傾向其實是很嚴重的,每個院系設置涇渭分明,包括我們學院多年之前的學科設置也是很專業化教育的,這和這麼多年以來的院校設置模仿蘇聯模式分不開。但是隨著國內的海歸教授逐漸增多,大家慢慢的見識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教學方式之後,也開始在對現在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目前學院的改革便是一例。但是儘管外宣上說的仍然是通識教育好,實際上私下並不是沒有怨言。首先,很多通識教育課僅僅是淺嘗輒止並沒有深入下去,浮光掠影般地講授恐怕成效並不明顯。其次,長期以來形成的慣性思維恐怕讓很多學生仍然是以職業為導向,尤其是好不容易高考裡面考了一個高分才進來讀商學院的這群同學。雖然如此,其實還是能夠感覺到通識教育對每個人的影響。一批留洋回來的教授用自己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不準確的說,比起學校裡面一部分仍然比較「紅」的同學,本院的同學在價值維度上相對而言更加傾向於自由主義(當然可能學文科和社科的學生普遍如此,而且自由主義在這裡大概也不能作為一個判斷好與壞的詞,知乎上現在追求理克中那我也理克中一把)。言歸正傳,好的大學教育在我看來,應該是精英化的通識教育(僅就本科階段)。首先,大多數的人實際上並不適合上大學,畢竟每個人的比較優勢不同。那麼經過層層篩選選拔出來的這群學生在學術上有著其過人之處(統計意義上,不談個案),自然deserve更加精英化的教育,因為他們中有一部分人的確是未來的領袖與社會精英。其次,本科階段,最重要的我認為,前兩年肅清應試教育餘毒,培養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研究方法,後兩年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剛剛畢業的高中生哪裡知道什麼專業是幹什麼的。通識教育,是達到此目的較為可行的手段。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僅限於頂尖大學的學生,其他學校不了解,不敢妄下判斷。
學習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索查資料,然後不懂再問老師,但前提是你要知道這些知識對你有什麼用怎麼用,隨著不斷深入慢慢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我們大學有太多課程是學了不知道有什麼用更別說怎麼用了,上課還要考勤考試,老師也不明白本專業的就業方向,老師就從來沒有進入過社會招聘,你讓學生怎麼不活成老人,學的知識呆板,考勤呆板,亂七八糟的申請表格,讓學生的精力全浪費了,怎麼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呢!互聯網開放了所有知識,大學完全可以放開養學生,絕大部門的老師只需要去兼職指導,沒必要用我們納稅人的錢去養教授,讓她們在社會工作順帶兼職教學,社會專家才有資格帶好學生,一個社會性的學科,老師都找不到工作怎麼可能帶出專家的學生(一名剛剛畢業的學生)
大學就是在很大的學校上學。其他一點兒沒變。
以前高中生為主,大學生是精英
現在大學本科生多如狗碩士博士那是精英了前幾天北大學生偷竊,暈,能考入北大的應該是人中龍鳳了,還干偷竊這種低回報率高風險的工作,花考上北大那鼓勁研究炒股多好,再不濟去打工!我覺得現在大學本科還是推行通識教育好,堂堂一個北大學子去偷竊,這是北大職業教育的失敗! 這是評論,不是答案!勿怪!先說說所謂通試教育 我覺得的通識教育就是作為一個人的教育或稱為一個有基礎素質人(這裡素質指的是知識方面而非其他) 如果把教育比作是一個生產人才的流水線(雖然這不太恰當)那通識教育就是先把原材料進行基礎加工使之可用 是生產的第一環節 這種基礎的第一環節教育 在 18歲成人之前就當掌握 固通識教育因該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完成 而樓主的問精英教育我的理解是專業人才的教育 像是我前面所說生產流水線的加工環節 這一環節把人這一產品加工成為專業人才 而能被社會所用 加工的環節越細化 越精細 其人才價值就越大 這一環節的教育是大學裡面告訴我們的 教育大體上都是遵照這樣一個環節去走的 我感覺中國的大學教育走的主要精英教育 只是中國的教育側重點有些片面 中國的教育側重點主要在於」技能「上的教育 這樣不能怪別的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就是這樣 至於題主說的理想化的教育 到底是精英還是通識我的人為 不同階段的採用的不同內容的教育 大學因該是精英教育
是精英的通識教育!
這個問題,我在另一個相關的問題回答過。
我記得蔡康永在奇葩說里說過:他認為大學本科教育是通識教育。
大學教育應當是通識教育。
在我的專業原來上法理的時候就說到「實然」「應然」的差別。
在現實情況上,我國現在的本科教育所指的是政治課程與大學英語教學。
到此為止了。結果就是打著通識的旗號,還不允許我們不同院之間進行課程的選擇(要蹭課可以但是沒有任何學分,重點在於經常跟自己的專業課衝突)
結果就如上面知友所說的既不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應當從研究生階段開始)也不算通識教育。
實然和應然的區別,有時候真的大。
大倒是不怕,應試教育最起碼由於經常被戳脊梁骨還能改一改,反思反思。打著通識教育的旗號,不幹通識教育的事,才是最麻煩的。
以上。(屬於一個臨近期末快逼瘋的小盆友的粗淺之見)李健:但是半個月前我在上海的飛機場一個貴賓休息室里,碰到了清華的黨委書記。我們能有7、8年沒見過面了,當時所有大學校長都參加復旦百年校慶,清華陳主任代表清華去的。當時我跟陳主任說,不太好意思見你,因為我有點「不顧正業」因為我沒有去美國,沒有成為一個工程師。他說「清華從來就不是一個產品加工廠每個人都要成為工程師」他還是鼓勵多方面發展。其實大學是一個基礎教育,不是一個專業教育。可能如果不上清華的話真無法成為這麼重要的歌手。
既非 通識教育,也非 精英教育,是 工具教育。只培養手腳,不培養大腦。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為什麼通識教育要從大學開始呢,從小學貫穿到高中,進行通識教育,從中找到愛好,選取理想的專業通過大學本科的入門再到研究生的精專,不是很清晰的路線嗎,從大學才開始通識教育再到發現自己的專長,晚了點
推薦閱讀:
※為什麼山東人普遍有很強的做官觀念?
※朝鮮人韓國人的姓氏是怎麼來的?
※有哪些有趣的地名?
※「古代中國,官方語言是粵語」這種說法正確嗎?有什麼依據?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圍棋國手有很多是少見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