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與新媒體的從區別與聯繫?自媒體和新媒體到底是什麼關係?

比如,大家說網路是新媒體,而網路中的微博、微信等又稱為自媒體,那麼,新媒體是包涵自媒體的么?還是二者的分類方式、強調點不一樣?


簡單來說是這樣的關係:

新媒體包含自媒體,自媒體不包含新媒體

新媒體的含義非常大,比如微信運營、微博運營、自媒體、短視頻、網紅、直播等都屬於新媒體,而自媒體只是涵蓋[ 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號、網易號] 等平台。


自媒體可以簡單理解為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具體定義可以搜到。

新媒體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狹義新媒體指傳統媒體,例如紙媒、廣播、電視等機構,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比如網路等,將內容進行傳播。

廣義新媒體泛指一切利用新的技術手段進行信息傳播的個體,不僅僅包括「媒體」行業。

網路是新媒體的一種載體,但不是新媒體本身。自媒體在國內幾乎是100%依託於網路(畢竟國內不允許個人辦電台電視台吧)。

我認為兩者並沒有什麼交集。因為如果我開了一個私人FM電台,這也算是自媒體,而這不算新媒體。

同時我認為現在的各個」媒體「,這裡主要指各種非專業傳媒途徑,包括微博微信及各類不靠譜門戶,已經濫用了媒體一詞。在談論新媒體或自媒體時,此時的」媒體「二字更多的應該是表現出對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的傳播。而隨便發一句」我去年買了個表「或者」今天乾爹又疼我了「之類的垃圾信息,就稱作新媒體或自媒體,這純屬對」媒體「二字本身具備的神聖性的一種玷污。


用一杯茶的時間聊聊這有趣的世界,這裡是「不聊茶事」電台。水已燒開,茶已泡好,又到了和各位聊天的時間,今天泡的是鐵觀音,聊的是新媒體。

(這是電台節目,由於知乎不能插音頻,各位可以去我們的公眾號聽第一時間的獨家視角,公眾號:茶也生活。)

這期是「不聊茶事」電台的第一期。我在策劃這檔節目的時候,主打的是解讀時事熱點,比如說接下來的幾期,忽悠的原理和技巧、什麼造就了邪惡。定這個節目基調的時候,我自己心裡就一直嘀咕,會不會太高大上了呢?畢竟這個「不聊茶事」電台初衷是以茶席的形式,和大家聊聊天。要做的符合大眾口味點。

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

我合伙人大Z就跟我說,在經歷了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後,不要小瞧了中國網民的知識積累和思考深度。這互聯網三次教育革命可不是什麼官方的定義,是我們自己的命名的辭彙。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互聯網教育國民的三個階段。互聯網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是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中國人透過互聯網看到了世界,信息的獲取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快。正如韓寒五年前所說的,互聯網對中國人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隨後,互聯網的副作用開始出現了。互聯網它其實是一座信息的黑暗森林,黑森林理論就是《三體》這本書提出的概念,這個理論說的是,當很多獵人散落在黑暗森林裡,裡面有好人也有壞人,說不准誰會攻擊我。一開始可能大家都相安無事,但是一旦有人開了第一槍,所有人立馬就警覺起來,於是大家就會互相猜忌。

在互聯網這座信息的黑森林裡,大家既不知道信息的來源,也不知道對方是否有敵意,人很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蒙蔽。就比如互聯網的公知,因為互聯網把他藏起來了,你也不知道這個公知是不是真的有道德、有學識。有一些惡意的分子,先是把自己包裝成有知識的公知,然後故意散播一些反國家的言論。你問他為什麼散播這些不失的信息,其實動機很簡單嘛,刷存在感。因為這些惡意分子的存在,一顆屎壞了一鍋湯,公知這個集體的信用就破產了。網民看到公知就一窩蜂地叫罵,有些好的公知就很莫名其妙,怎麼無緣無故被人扣了屎盆子。

經歷種種的互聯網事件,這才教育了網民去甄別信息。甄別信息就需要兩點,一是信息的真偽,二是信息是否全面。我自己就總結了一套去辨別信息的方式,比如說判斷信息是否真實,謠言其實是有一套行文的特徵的,動不動就陰謀論的肯定是謠言。至於信息是否全面,這就靠平時在互聯網中的積累,在微博上我會篩選出一批不同觀念的人。互聯網特別愛站隊,那我就會去了解不同陣營的觀念,來全面了解事件。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應對互聯網這座信息的黑森林。這就是互聯網的第二次教育,教育國民辨別信息。

互聯網的第二次教育革命仍然在繼續,但是互聯網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卻已經轟轟烈烈地興起了,這就是新媒體。我不管什麼自媒體、社群、社會化營銷這些七七八八的概念,這裡的新媒體是一個大的範疇,只要是基於互聯網傳播的新式媒體,都叫做新媒體。

為什麼新媒體是互聯網的第三次教育革命呢?其實新媒體就是內容的新玩法。以前我們吸收內容就靠讀書,讀書是件很乏味的事情,坐在那裡一天讀不了一本書。新媒體就讓你看一段有趣的視頻或者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再聯繫當下發生的時事熱點,讓你不知不覺地吸收了知識和觀念。現在有許多人詬病互聯網閱讀,說互聯網閱讀是快餐式閱讀,讓我們的知識體系碎片化。這個觀點一度是這個社會對互聯網反思的主流觀念,但茶貓認為這是是無稽之談,無論說互聯網閱讀是快餐還是碎片化都站不住腳。

首先,快餐在這裡用做了貶義詞,但茶貓認為快餐是個好東西,應該是褒義詞。快餐是社會分工下的產物,本來每個人都要花很多時間在煮飯上,現在交給專門的餐廳,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就解放出來了,就能花更多的時間在創造上,據說特斯拉的創始人elon mask就愛吃漢堡,而且吃的特別快,人家就是騰出時間來做事情。現在哪個上班族不都是每天吃快餐,只有周末為了增進生活情趣,會下廚煮點好東西。至於快餐會導致健康問題更是荒謬,那麼多上班族吃快餐,他們有面黃肌瘦嗎?其次是認為互聯網閱讀的碎片化。人的閱讀本來就是由碎片化逐漸積累形成自己一套價值觀體系,你就是認真讀一本書,這本書帶給你的知識也是碎片化的,你需要讀一堆書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互聯網的信息碎片化其實是刺激了閱讀,拿羅輯思維來說,他一期就一個小時,講一個故事,算碎片吧?但他引起了聽眾的好奇,就會去買羅胖推薦的書,這不就刺激了深度閱讀嗎?所以你看羅輯思維賣書賣的特別好,一年能賣一個億,還因為他的影響力,跟出版社合作,復活了很多好書,這不是功德一件嗎?

新媒體的意義

經歷了這三個階段的互聯網教育,現在的網民是能夠接受更加深刻的話題的。這期主題我本來定的是新媒體的意義是什麼?但是後來想想,我們不能單純關注宏觀層面的問題,我們也應該聊聊技術層面的問題,所以就改成「聊聊新媒體」。技術層面後面展開來說,我們先來說新媒體的意義是什麼?

新媒體的意義其實一句話就能概括,就是讓普通人深刻地了解社會。這個回答展開之前,我想要回答另一個問題,普通人幹嘛閑著沒事要去深刻地了解社會?我們每天工作養家挺辛苦的,操這份心幹嘛呢?互聯網上有一篇諷刺的小說,說的是一個打工仔,來到北京當北漂,住地下室,但每天也不去找工作,天天就蹲在地下室里上網,逛各種國際新聞、軍事論壇,就一個勁兒琢磨著國家要怎麼做戰略規劃這種國家層面的問題。這篇小說說的很有道理,我自己也見過這樣的人,每天正事不幹,就在那神侃,國家要怎麼著怎麼著。尤其是福建到北京的那條火車線路上,你能聽到很多人給國家獻謀獻策,其實他們懂嗎?他們不懂。但我今天要說的跟這完全是兩碼事,我們深刻了解社會,是能夠帶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好處的。

為什麼深刻了解社會是能夠帶給我們實在的好處的?我舉羅輯思維的例子。羅輯思維的主要受眾是誰呢?不是什麼讀書人、文化人,是有求知慾的商人!一檔知識型脫口秀節目的主要受眾居然不是讀書人,是商人。這怎麼解釋呢?你想商人最基本的技能是什麼?是發現商機,這就需要洞察、思考社會的能力。許多的企業家是既能說也能寫,他們的思考能力是很強的。就比如說萬通的馮侖,寫了好幾本書,最近我也在讀他的《野蠻生長》,這本書提供了企業家看待事物的視角,我讀後也有所收穫。那羅輯思維提供的精神食糧是什麼呢?是經濟學,比如羅胖推薦的《一課經濟學》;是歷史帶來的啟發,比如德國為什麼崛起這期;是歷史人物帶來的為人處世的哲學,比如《成大事者不糾結》。最重要的是是挖掘事物背後的真正規律。

這些東西,都是一個有格調的商人想要去求知的,經濟學就不用說,商人做的就是生意。講歷史呢,有句古話是這麼說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嘛。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正在經歷發達國家經歷過的階段,這時候你去了解一點美國的發展歷史,遠的不說,就說曾經發生在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和我們現在所處的互聯網階段是不是有一點相似呢?這就可以借鑒啊,商人、創業者就可以比較歷史來做出判斷。那歷史人物呢?是學他們身上為人處世的技巧、原則。我認識的很多商人都是曾國藩或者左宗棠粉絲。

當人有能力去深刻了解社會某一行、某一領域背後運行的規律後,他就會琢磨我能不能利用它,能不能優化它?如果恰好我有這個能力,哦~我就想能不能靠這個賺點錢?所以深刻地了解社會,它帶給你的好處是,當你深刻了解社會後,是不是有機會去創造一種新的東西優化它,在這個過程中,又獲得自己直接的財富回報呢?商人之所以是商人,是因為他們有這種思考並執行的特質。

我一商人朋友,文化水平不高,不愛看書,一看書就頭暈,但卻是羅輯思維的鐵杆粉絲,因為他不喜歡讀書,但喜歡聽書呀。你看羅輯思維一期節目就一小時左右,但能把一個事件、道理或者一本書給你理清了,這就好比一本書的簡介,你先看看羅胖說的好不好,覺得好再買他的書,很通情達理嘛。在聽了這麼多期羅輯思維,我這位朋友好像聰明花開了一般,經常發問經常思考,思考什麼呢?思考能不能掙錢,這些道理、原則能不能用在我的管理裡面。你看這新媒體的意義大不大?居然充當了人們離開學校後的課堂教育,還很可能比學校學習還要高效,而且還免費。

我也在創業。進入到創業圈有個感受,就是創業者更加關注社會,不同的創業者會關注社會層面上不同的問題,會轉動腦筋,想方設法解決社會生產力的問題,於是誕生了形形色色的創業項目。當你對社會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你就會琢磨著怎麼解決一個問題或者優化社會效率,進而想著解決這些問題能給你帶來什麼的財富回報。所以創業圈是一個熱烈探討社會發展、深挖社會現象的群體。

說了這麼多,簡單地說,深刻認識社會就是多看多想,就會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機遇。馬雲如果當年去美國看到互聯網後,不去深入思考互聯網的價值,他會回到中國辦中國黃頁嗎?但話又說回來了,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對社會進行了深刻思考後,也要抓住機遇去執行。

新媒體的新在何處

新媒體的宏觀意義我們就講到這,再講下去估計會有聽眾覺得太輕飄飄了不落地。那我們接著講講技術層面,新媒體的新在何處?

新媒體的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深入淺出地說人話。我又要舉羅輯思維了。羅輯思維的核心在於說人話,把深奧的道理淺顯的講出來。深入淺出這四個字做到可不容易呀,這得是高手中的高手,你不僅肚子里墨汁得多,還得融會貫通到日常的柴米油鹽。這是高手的一個境界。

大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陳凱歌和李安之間隔著什麼?》,孕峰寫的,寫的很漂亮。孕峰也是自媒體,是科技自媒體早期起來的那一批,他的文章不多,但質量高,讀起來賞心悅目。這篇文章說人有三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聽起來是不是很有江湖詩意,甚至還透著點禪意呢?其實也沒那麼高深,我給大家解讀下這三重境界。見自己,說的是發現自己,觀照自己的內心,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見天地呢,就是把自己的東西表達給大家看,你看我這文采如何,我這胸懷怎麼樣。見眾生,這講起來就略微複雜點,就需要聽眾們自己去品味。見眾生,是從眾生的視角里,看待大道理,大道至簡、以小見大。這境界就高了,不是有句古話叫作「大隱隱於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篇文章就是說陳凱歌為什麼少年得志,很早就拍出了霸王別姬這種載入史冊的電影,如今這幾年盡拍出一些爛片呢。這篇文章就給出了答案,天才往往很早就能觀望自己的內心,進而把自己的內心表達出來,就是見自己,見天地。但往往敗在見眾生這一道坎,沒有融入到眾生之中去看待問題,沒有大道至簡。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有興趣自己去網上搜這篇文章。

這麼高的境界顯然我是做不到的。但是,這有個取巧的辦法,就是我本來就是眾生,沒經歷過高手的境界,但我可以一開始就說人話,深入淺出做不到,那咱們就先做到淺出吧,然後再接受批評,和各位聽眾一同成長,這也是一種好的自媒體形式呀。這也正好契合我們「不聊茶事」電台的宗旨啊,我希望通過這個電台,和大家聊聊,交個朋友,而不是像一個老師一樣,對聽眾們循循善誘、悉心教導。這個電台的本身的形式是茶會,既然是茶會,就是要交流,希望聽眾們能參與到茶也的電台里。

不離題了。我們回到主題上。剛剛說了新媒體的二大特色,一、多採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形式,二、深入淺出說人話不單單是羅輯思維,像我平常關注的新媒體還有果殼網、大象公會、壹讀、飛碟說,以及跟羅輯思維形式差不多的吳曉波頻道,都採用了能吸引人眼球的傳播方式。那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用他們各自的slogan來分析下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果殼網——科技有意思。不用說,這是一個科普網站。大象公會——知識、見識、見聞,這個可能要解釋一下,其實大象公會主要做的是社會科學的解讀,比如說最近大象公會推的一篇文章,為什麼中國人選擇了紅燒牛肉和老壇酸菜,這些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大象公會會去刨根問底,從社會、歷史、人類學的角度去解讀我們人類自身,讓我們更好的了解這個社會背後的運作原理和規律。壹讀——輕幽默、有情趣,這個slogan是對壹讀風格的解釋。壹讀和大象公會都是做社會科學的,但有什麼不一樣呢。壹讀看起來比較有情趣,做的話題比較廣泛,也比較淺。比如壹讀對一個社會現象的解讀有可能並不是那麼的正確,我有時候看還能看到一些低級錯誤,把12%的數據多加了一個零120%。壹讀還採用了電台、動畫等種種形式,豐富多樣,像一本雜誌一樣。那大象公會呢,就比較嚴肅,他們的創作過程較為嚴謹,所以產量也比較小。壹讀和大象公會,一個生動但是淺顯,一個嚴謹但是也相對枯燥,就看你怎麼選了。那飛碟說呢,他們的slogan我特別喜歡,叫做知識從未如此性感。我估計大象公會,壹讀都很想用這個slogan,可惜被飛碟說想到了。飛碟說的視頻也確實很性感,看起來比較有意思,就是沒多大深度,就只能當做瀏覽。

羅輯思維呢?有種、有趣、有料。節目屬於知識型脫口秀,就羅振宇一個人在鏡頭前巴拉巴拉講。羅輯思維和這些新媒體都不同的一個點是什麼呢?是羅胖這個人。我可不是說羅胖這人多有才,他確實有才,有才到一手締造了新媒體老大哥地位。但今天討論的維度不是在才華。要比較起才華沒完沒了,果殼網、壹讀、大象公會有才的人也一堆一堆的,而且才華是各種不同的維度,沒法兒比較。今天要說一說的是,羅胖這個人的品牌塑造。

我有一個觀點,認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情感傳達的方式和渠道互聯網化了,我們接受到情感信號的那個迴路,變成了互聯網的迴路。這怎麼說呢?其實很簡單。微博上有個段子,說,在互聯網上沒有表情包簡直沒法兒聊天。你想,人與人本來的情感傳達靠的是面對面交流,語氣的輕重、面部表情的微妙變化,這都是情感傳達的信息符號。互聯網消除了距離的限制,人們溝通不再需要面對面,只能靠我們敲出來的文字。對於人類豐富的情感來說,文字略顯蒼白,而且不是人人有良好的文字表達,於是催生了顏文字、流行網路辭彙,還有一堆的表情包來表達人複雜的情感。

當然,這個也存在一個問題。互聯網是否讓人們更加生疏了呢?確實我們能看到,朋友相聚吃飯的時候,都各自抱著手機這種情況。這個議題經常進入英語作文啊高考作文里。今天主要的議題不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但我表個態。還記得以前網吧剛冒出來的時候,網癮就緊接著冒出來。社會對網癮問題的看法演變是很有意思的,一開始呢以為是電腦遊戲、互聯網的問題,後來以為是孩子有問題,再後來在教育學家、心理學家的努力下,才知道是父母出了問題。所以問題不在互聯網,在人。

再來看羅輯思維是怎麼塑造羅胖和我們這些網民的情感連接呢?為打造一個「魅力人格體」,深諳互聯網思維與營銷之道的羅振宇構建了一個近乎「全媒體、全平台、全方位」的產品體系。視頻放在優酷、電台放在喜馬拉雅、微信公眾號還有微博放文章,在中國的所有主流互聯網傳播渠道,都有羅胖的音容相貌。這個人就好比你所熟知的鄰家大叔啊,博學有趣,娓娓道來。這情感連接不就建立了嗎?那我們對這個新媒體不就感覺更加地親切了嗎?這就是羅輯思維超越其他新媒體的地方。我聽說大象公會的創始人黃章晉也開始做了談話視頻,這或許就是借鑒了一點羅輯思維。

那吳曉波頻道也是如此。但是他們也有區別,他們細微的技術層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他們如今影響力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切入的群體不同,羅輯思維剛剛說了,主流受眾是有求知慾的商人,有錢有情懷。那吳曉波頻道呢,做財經主題的節目,應該也是商人啊,你得看看他的節目的調性。比如最近一期,講到阿里巴巴,花了時間特意介紹了阿里巴巴,如果是一個經常擁抱互聯網的人,是不需要介紹一個互聯網的巨頭的。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吳曉波的受眾更多的是不大懂互聯網、中年、中產階級,我說了三個條件,不大懂互聯網、中年、中產階級,這些人你需要跟他講講互聯網的來龍去脈。你還別說,這樣的人其實特別多,在城市裡,我們上一輩的四五十歲長輩,大多數是如此的。所以羅輯思維和吳曉波頻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吳曉波的粉絲沒有羅輯思維的那麼狂熱,好像看起來影響力沒羅輯思維那麼高。

回到互聯網情感傳達這個點上。互聯網的情感傳達不單單局限在新媒體上,實際上大多數的互聯網品牌甚至傳統品牌都要去遵循這個原則。把一個品牌賦予人格,讓消費者的情感傳達有的放矢,有目標、有對象。遠的有麥當勞和肯德基兩位大叔,代表了整個品牌形象,近的呢,有可愛的三隻松鼠。所以現在越來越多品牌塑造人格化的品牌形象。

好了,技術層面的成功就說這兩點,一點是新媒體的特徵,深入淺出說人話。第二點就是品牌人格化。但是最後還別忘了一句話,時勢造英雄。這些新媒體的集體爆發是離不開互聯網的推動的,簡單來說就是借東風,風口吹起來了嘛。羅輯思維借了什麼風呢?借了視頻、網路電台、微信公眾號起來的這股力量。這些外在的條件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外在世界的潮流和趨勢,是人沒辦法決定的,但是內在功力的修養,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羅振宇今天在鏡頭的樣子,和曾經在央視里的羅振宇,是一樣的,他十年如一日地磨練自己,當時機到了,就會一飛衝天。

社會價值的走向

新媒體的技術層面說到這裡。節目最後我還想探討一個話題,是什麼呢?是這個社會價值的走向。

我也有一點做媒體的經歷。在大學的時候做過兩年的電台編輯。當我在大一的時候,那時候校園最火的是一檔情感類節目,每天聊心情。像我這神經大條的人就特別不能理解風花雪月、多愁善感。到大二呢,情感類節目就沒人聽了,反而知識類節目,甚至新聞播報啊,聽得人多了。再後來,電台都互聯網化了,而且知識型的新媒體越來越多,同學們也越來越喜歡討論社會、知識、觀念和歷史。現在還有人寫一篇空洞的情感類文章,是沒人看的。

福建的、90後朋友一定會記得一檔電台節目叫做醉想聽你唱。那時候特別火,很多人打電話進這個電台唱歌,後來高三那會兒就給停掉了。我大學有幸當面問了醉想聽你唱的節目主持人李想,問,這檔節目當時那麼火,怎麼就給停掉了呢?他說,節目沒問題,台里也很支持,就是做了好幾年,他和另一個主持人陳醉覺得有點累了,想換一換別的節目,兩人一合計,那就撤吧,不是因為節目不受歡迎。我見李想的那會兒,他其實已經開始策劃復活這檔節目,借著互聯網電台的形式來複活,就在考拉FM上。但做的不溫不火,已經沒有那時候受關注了。這種變化是為什麼呢?這種轉變其實是社會理性價值的回歸。

最近看了羅永浩鎚子的新品發布會,他說,「偏執」 愈發變得像一個褒義詞,而我要說的是,「文藝」這個詞愈發地變成一個貶義詞。這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社會價值越來越從感性思維轉變到理性思維上。我們需要的是強有力的觀念和知識。你看羅胖一個文科生,做的是知識型脫口秀,節目里透著都是理性思維的光輝。

我可不是說這些文藝啊文學不好,新媒體中也有文藝范的呀,比如一條,好幾千萬的粉絲呢。我想表達的是,一個時代的文藝、文學都是時代的裝飾品,它的骨幹必須是理性的結構,在此之上,我們再去談文學,談文藝,談美學。

我策劃這篇的時候,就在想,社會價值的轉變,這是不是標誌著我們社會越來越向理性發展,人們素質越來越高呢?那素質越來越高的原因是什麼?是互聯網嗎?互聯網是否教育了我們?我想是的。人類社會越來越發達,就越來越複雜,去理解這個世界就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智慧,互聯網把我們都連接起來了,在不知不覺中給我們輸送新知識和觀念,而正是這些新媒體,給了我們免費的課堂。還記得我們中學課本說我們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什麼施行這樣的制度?因為人民的素質普遍不高。或許這些新媒體,這些無形的課堂,給中國上了進階的一堂課。


時至今日為止,還是有很多人分不清楚」自媒體」跟」新媒體」的差異,或者認為兩者是同一個東西。

在網上搜索也只能找到模稜兩可的定義以及答案,講的也不是很清楚。

今天余叔就花點時間跟大家聊聊,自媒體與新媒體彼此之間的關係,讓你在運營自媒體或新媒體的時候有個清晰的思路。

? 自媒體是什麼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自媒體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媒體。

你可以開通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以及其他平台,並在這些平台上分享你的觀點、內容。

不需要透過任何機構就直接面向訂閱你的粉絲受眾,這就是」自媒體」。

所以如果今天你是個人運營公眾號、頭條號、微博或是其他平台,那麼你當然就是在運營自媒體。

這點應該非常好理解,那麼新媒體又是什麼呢?

自媒體與新媒體的區別在哪裡?我運營的賬號難道不是新媒體嗎?

? 自媒體與新媒體的區別

其實」新媒體」的觀念也很簡單,就是相對於」傳統煤體」之外的宣傳媒體。

傳統媒體指的自然就是電視、廣播、報刊、戶外廣告等,也就是說除了這些之外的傳播方式,我們都可以把他稱之為新媒體。

比如網易、新浪、搜狐等各大門戶網站,虎嗅、36氪、I黑馬等網路科技專欄,今日頭條、天天日報、一點資訊等手機客戶端,優酷土豆、愛奇異等視頻網站。

而通常個人開通的」自媒體」,都是在」新媒體」的範疇裡面。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你開通的公眾號、頭條號既是」自(己的)媒體」也是」新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

那是不是所有的新媒體都是自媒體呢?

這就不一定了!

新媒體指的是區別於傳統媒體的新型傳播方式,除了自媒體之外,他也可以是企業的官方媒體,或是我們剛剛說到的門戶網站以及科技雜誌等。

這樣是不是就清楚的理解自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係了呢?

? 自媒體與新媒體的運營思路

釐清自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係之後,接下來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個人以及企業在運營上的差異。

通常自媒體的運營思路,更偏向於輸出」個人品牌價值」,並圍繞著個人打造的媒體。

打造個人品牌能夠快速的與粉絲拉近距離,運營好的話背後的商業價值相當龐大。

因為巨大的商業價值,現在許多的自媒體已經從個人轉向團隊作戰、公司化運營,即便如此這些自媒體的核心仍然是放在自媒體個人的」個人人格魅力」上。

如果你的新媒體主要是用來傳播新聞以及行業資訊的話,那就比較偏向於雜誌的運營。

通常打造的是」企業品牌」,與打造」個人品牌」的運營方式有所出入。

但為了與粉絲之間拉近距離,通常這些新媒體也會將自己的內容進行」人格化」,與粉絲對話。

看完這篇科普,相信你應該可以將自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係區分清楚。

其實沒必在名詞解釋上鑽牛角尖,更重要的是釐清自己或團隊的運營思路。

接著做好你的自媒體、新媒體!

本文來自:《余佰諾實戰教室》,轉載請附上公眾號id,後台開白名單!

微信指教:yushu201702,免費索取自媒體學習視頻。


新媒體,是媒介形態的表述。它是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比如,目前的傳統媒體四大媒體是電視、雜誌、報紙、廣播,目前的新媒體是網路。未來也一定會有新的媒介形態,而網路媒體也有可能淪為傳統媒體。甚至現在的PC端已經淪為傳統媒體,手機端是新媒體。

所以新媒體具有時效性、相對性和變化性。

而自媒體,是對媒介生產形態的概念概括,它是網路時代的產物,網路關係將每個PC手機變成了一個網路節點,個人也可以擁有強大的節點力量,個人或者小組織產生的媒介內容的影響力可以與傳統大眾媒介相匹敵,言論權也不在掌握在個別機構或者個人手中,每個人都有成為意見領袖的可能性。


自媒體簡單來說就是用戶用以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載體。包括微博,微信,博客這些都是自媒體。他的特點是用戶私人的發聲平台。

那如果用戶去運營個人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或者頭條號,這也是他們運營自媒體的行為。

新媒體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可以認為是除電視,廣播,報刊,雜誌外的媒體。也就是說微博,微信,博客,頭條號,百度百家這些又都屬於新媒體。

他們的關係是:自媒體包含於新媒體,新媒體不一定都是自媒體。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新媒體中的運營者包括了從個人,團隊到企業等不同身份。

一般來說,組織或企業運營的新媒體就不是自媒體啦。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問:什麼是自媒體?什麼是自媒體平台?什麼是新媒體?什麼是新媒體運營?

答:自媒體主要體現在「自」上,比如羅永浩、羅振宇、papi醬等以自己為IP的媒體

自媒體平台:是依託平台打造的自己媒體,比如頭條號、一點號、大魚號、企鵝媒體、網易、搜狐、微信公眾平台【注意這裡是平台,並非是微信公眾號,所以還是自媒體平台,如果說是某某微信號,就屬於自媒體】

新媒體:它包含了自媒體和自媒體平台,屬於行業,統稱為新媒體行業!

新媒體運營:運營本來就簡單來說是一個拉新、留存、轉化的過程,但是這只是過程,如何做好運營,就需要手段,這些手段就分類了很多,諸如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產品運營、社群運營、品牌運營等!但是這都是手段。真正說新媒體運營的,其實是重點在新上,比如企業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需要人運營,這是屬於成立了新媒體部門,如何去轉化,就需要專業的運營人員來負責,整個過程又會分很多手段,如上所述各種運營,所以這就是新媒體運營,他是行業屬性統稱的運營

搞清楚這四個概念,再去理解這些就簡單了!如果還對新媒體行業、運營崗基本科普不了解的,歡迎關注:准運營經緯度【一個專業對運營新人的運營科普知識進行原創的創作者@竹林深處沒二哈 】


1、新媒體

用百度百科的的說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

其實簡單的說就是新媒體的區別是在跟傳統媒體,例如像:網易,新浪,搜狐都算是新媒體的一種形態。看完之後是不是很多人會認為網路方面就是新媒體呢?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在網路上新出現的一種媒體,完全顛覆了傳統媒體。例如:電視廣告,報紙,大道上的小廣告。而新媒體是通過網路途徑來宣傳的媒體,一般是企業方面。

2、自媒體

簡單說自媒體是偏向於個人,通過網路上的互動平台來把自己做成一個焦點,一個新聞源,通過大家的認可,來關注你。對於這種人,一般都叫做自媒體。

百度百科給的說法是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自媒體跟新媒體是兩種性質,並不是自媒體是新媒體裡面的一種。


個人覺得,新媒體是一個平台,它不生產內容,而是內容、關係、服務的聚合、創造和鏈接。

自媒體是藉助新媒體平台從事一般媒體活動的一種媒體存在形式。


iPhone6 plus和手機有什麼聯繫和區別,您覺得呢?


你現在手裡端著一碗八寶粥,裡面小米、紅豆、薏米、玉米什麼的東西都有,攪成一塊喝,噴香可口、口感絲滑。但你把起種材料拿出來就不能喝了,也能喝,只不過喝的就是原生的原汁原味。自媒體就是把單獨材料拿出來熬,熬出來後有喜歡的人也是喝得噴香。新媒體攪成一鍋一起熬,熬出來後,一大部分人喝得也是砸吧嘴,挺香!它倆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你想怎麼熬?你用什麼方法去熬?

新媒體中的文案,自媒體中的寫手——兆星,

算不上老鳥,只是給你這個小鳥舉個栗子


新媒體既可以是新媒體技術,也可以是基於網路技術基礎上發展且區別於傳統報紙廣播電視的媒體傳播平台。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大眾傳播。而自媒體則側重傳播者的非公開性或者非權威性,譬如個體建設的,類似微博等。僅屬個人看法。


推薦閱讀:

新媒體編輯和新媒體運營的關係 ?
什麼是新媒體?
如何運營好新媒體矩陣?
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前景怎麼樣?

TAG:新媒體 | 傳統媒體 | 社交媒體 | 社會化營銷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