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既然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為何不被醫學界接受,並用於疾病的治療?


謝邀。如果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和藥物,使用安慰劑就是不道德了。但是在沒有有效的治療的時候,使用安慰劑仍然是比較有爭議的行為。很多醫生恐怕有意無意地干過這種事,比如開個維他命片什麼的。

安慰劑的最大的問題在於它違反了病人的知情權 (Patient consent)。如果醫生告訴病人這葯是安慰劑,最常見的可能是病人怒了並且拒絕吃。如果醫生不告訴病人,病人吃了安慰劑好了,(等於說安慰劑效應起作用了)但是病人後來發現了他吃的是安慰劑,病人照樣會怒,甚至可能去告醫生(這也是醫生不開安慰劑的一個重要原因——怕以後上法庭,如果被證明隱瞞了病人,肯定輸)。恐怕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心甘情願地去吃安慰劑,這樣安慰劑的效果也難以得到發揮。安慰劑涉及到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信任,是個難以繞過去的問題。注意,這跟在臨床試驗中使用安慰劑不同,臨床試驗中病人都簽了Consent,裡面說明了通過隨機選擇,他們會有機會得到安慰劑,只不過他們自己不會知道是不是而已。所以這就解決了知情權的問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是做不到的。

還有一個問題是,價格的問題。病人買安慰劑,還要去藥房,要付錢,或者要保險付錢,難以避免的病人會覺得不值。

據我所知,加拿大目前是不允許開安慰劑的。雖然很多醫生也認同,如果能開安慰劑就好了……


作為提問者,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安慰劑本身雖然沒有「藥效」(主要成分是澱粉),但有「效果」是一定的,否則在醫學試驗中也不會拿安慰劑來作為對照組。這是討論這一問題的前提,這一點應該不會有疑問。

其次,我們不應該因為它沒有「藥效」就直接否定它存在的價值。在諸多治療方法中,有一種治療手段跟「安慰劑」沒有本質區別,那就是心理治療;有一種建議與「安慰劑」沒有本質區別,那就是「吃好睡好休息好」。難道它們都沒有用嗎?當然有,那就是調整心態,很多病其實想開了也就好了,就算不能完全治癒,至少也會感覺好受一些。這難道不算是「療效」嗎?

不過安慰劑的使用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

1、給予患者一種藥物,應是基於此葯含有直接作用於人體的治療成分,而如果給予患者安慰劑卻不告知,這裡就存在著欺騙行為

(不過說實話,很多藥物的療效都是假的,比如給流感病人用抗生素,藥物雖然具有藥效,但對此特定疾病沒有藥效,其實跟服用安慰劑效果沒有區別,而醫生實際上也都知道怎麼回事。這難道不是欺騙嗎?)

2、安慰劑一旦上市,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即使不告訴患者這葯是安慰劑,患者也會從某些途徑知道事實,從而失去治療效果

3、安慰劑成本極低,且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一旦放開上市,很可能出現腐敗等利益問題

但我總覺得,雖然安慰劑的推行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對於很多疾病來說,在沒有可行的治療手段之前,雖然使用安慰劑顯得很無奈,但它的確能夠延長壽命、減輕痛苦,總比什麼都不用等死要好!我們因為它不夠好而不用,不代表患者不會去尋找更不靠譜、更不可靠的治療方法!與其讓患者盲目的到處折騰,不如醫生由給予一個最不壞的選擇。安全可靠的安慰劑,遠比患者痛苦的尋找各種不靠譜的偏方,到處尋仙拜佛,最終傾家蕩產,卻死得更快,要好得多得多!治療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在作用與副作用之間做平衡,也應該把眼光放得更寬廣一些,在安慰劑和邪門歪道之間做做平衡。

安慰劑並不是一個最佳選擇,醫生也不應該依賴安慰劑來治病,但在安慰劑的確是無奈之下的一劑良藥,我們不應該因為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棄之不用。既然安慰劑能夠讓人活得更加健康,那麼這種治療手段就應該被接受。

接下來,應該如何使用安慰劑,才更加值得我們每一位醫生去思考!


因為安慰劑的療效太不確定了。

安慰劑不能對所有病人有效果。效果的大小也不肯定。

給與極度渴望得到治癒的病人安慰劑而不是確實有效的藥物是對病人的損害。

它只能起到安慰的作用而已,並不是藥物啊。


謊話說多了,真話也會被懷疑是假的。

安慰劑用多了,患者知道有安慰劑的存在,安慰劑效應就不可能存在了(因為安慰劑起效的關鍵是患者認為藥物是有效的)。而且,連真葯也會遭受懷疑。


其實很多中成藥,藥理效應不是太明確,但已經用於臨床,相當於安慰劑,只是患者沒意識到而已。


安慰劑可以理解為善意的謊言,雖然善意,畢竟是謊言,所以不能登堂入室。


郭玉說:醫者,意也。

所謂的安慰劑效應,只是說明了一種現象,並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源,所以安慰劑效應沒辦法普遍應用到臨床上。

安慰劑效應在中醫看來就是巧妙的利用了心神,這在以前的醫書中記載過很多,我們祖先早就用的出神入化了,沒什麼稀奇的。

但不是所有的病都能用心神治療的,所以即使安慰劑效應找到了根本,也沒辦法普遍應用到臨床上。


因為這事兒是看臉的 且一般適用於疑病症(就是其實沒事自己心理作祟)

但是對於治療疾病沒有作用

另外 這事兒還看醫生和患者的關係

「安慰劑效應」與「反安慰劑效應」的提出,到現在已超過五十年了,卻仍然很明確地時常出現在實驗的醫療情境里。而這種效應之所以會存在,就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醫病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因此「人性關懷」絕不能在醫病溝通中缺席,醫療生態應該用心經營一個「信任及安心」的區塊。

來自:安慰劑效應 - MBA智庫百科


有用的安慰劑效應,而不是安慰劑。安慰劑不是一種藥物,只是某些其他東西在起到安慰劑效應的時候被叫做安慰劑。

至少中國的醫學界使用的很熟練,比如多喝點熱水吧,比如少吃辣椒少喝酒啊,比如注意休息啊之類的~


安慰劑有一定療效,但療效非常非常有限,醫學上臨床治療與替代療法有嚴格的區分,區分點,就是療效。

或者喲換種解方式,舉個栗子,觀音土有一定的飽腹作用為什麼不被料理界所接受?!


跳大神的效果比安慰劑還好。

如果有安慰劑賣,該如何定價呢?


安慰劑(placebo)指不含任何藥理成分的製劑或劑型,外形與真葯相像,如蒸餾水、澱粉片或膠囊等。

這種安慰劑產生的治療效果全是因為患者的心理作用。只有病人相信藥物是有效的,安慰劑才發揮效用,如果患者對吃不吃此葯並無心理反差固然沒有效果。這種效果不穩定的東西不被醫學界接受。


當你知道這是安慰劑的時候,它的效果就打了折扣了


"喂,老張,咋了,胃痛?正好我前幾天也胃痛,去醫院配了點葯吃了兩片就好了,現在還剩一點,你要不拿去試試?"

"謝謝謝謝。"

老張,卒。胃癌。


看了一下維基百科中對「安慰劑效應」的解釋,個人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解釋:

  • 對安慰劑是否可以作為治療手段,一直有爭論。正如英國醫學期刊在研究中指出的「安慰劑效應雖然只是由無效藥物所引起,但更應該視為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所產生的作用。除了藥物治療外,醫生的照料會影響病人的治療體驗,減輕痛楚及影響其他結果。這問卷清楚顯示醫生繼續使用安慰劑,而大部份人亦認為其有幫助。」對此爭論的雙方意見是:
    • 對使用安慰劑的批評指出,對病人採用無效的療法是不道德的,告訴病人安慰劑是真正的藥物治療的做法是一種欺騙,長遠而言會危害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批評又質疑使用安慰劑會延誤對嚴重病情正當的診斷及治療。
    • 對使用安慰劑的辯護指出,安慰劑於臨床試驗中無效,是因為受試者知道自己接受的可能只是安慰劑。但於醫療應用上,病人相信藥物是有效的,安慰劑則發揮了效用。有人指出,經驗資料(empirical data)顯示安慰劑能夠舒緩痛症,而且是可客觀地檢測得到。以安慰劑「使病人愉悅」可促進痊癒,這其實亦是醫生與病人關係的一部份。

我覺得更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清晰的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 安慰劑效應是否存在:

    •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
    • Asbj?rn Hróbjartsson 及Peter C. G?tzsche於2001年發表研究結果,並於2004年再發表跟進研究結果,質疑安慰劑效應,在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安慰劑有正面影響,但影響力隨著試驗群組增大而下降,這顯示安慰劑影響可能只是偏見(Bias)所造成。... 只有少數證據顯示安慰劑有強烈的臨床影響力。」
  • 安慰劑效應是如何產生的?目前主要基於兩個假設:病人期望效應和條件反射。

參考: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6%85%B0%E5%8A%91%E6%95%88%E6%87%89


推薦閱讀:

三甲醫院耳鼻喉科喉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消毒?
現代中醫學有沒有引入循證醫學思維?
東大醫學本科有多難考?
做醫療設備維修的工程師都是什麼背景?
把腫瘤吃進去人會不會得癌症?

TAG:健康 | 藥物 | 醫學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