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只聽曲調的人是否更感性,而聽歌詞的人則更理性?


重曲調的人,追求的是純粹的旋律美和音樂美。倒是聽歌詞的人,多是追求情感的共鳴。這麼來看的話,反而是前者要理性些


這個問題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首歌的「曲調」和「歌詞」這個分類其實也包含著太多太多因素呢。

我們如果把LZ所說的「曲調」視為「音樂」層面的話,那麼一首歌的音樂包括:歌聲、旋律、和弦、節奏、結構、編曲、製作、錄音等等。 如果一個人聽歌單單就聽個旋律線,那麼可能是更多在感性層面,但如果像一個製作人一樣去聽編曲、聽音樂架構、聽技術層面的東西,那麼動用的就是理性層面了。

再說歌詞,從文字或者文學層面來看,如果歌詞是較為詩意的抒情的比如很多情歌,那麼我們就像讀詩或者讀故事一樣,動用了感性層面,但如果歌詞是尖銳的深刻的比如Bob Dylan之流,那麼我們是在用一種聽道理的態度去聽歌,這時候就是理性層面了吧。


弄反啦,聽歌詞才感性。

某人可能平時不怎麼在意歌詞,但在他/她處於一段強烈感情波動中時——比如熱戀或失戀——就會對一些很俗套、平庸甚至湊韻腳湊出來的情歌格外共鳴,覺得這句那句都是在說自己。

世上最不在乎歌詞的人是跳廣場舞的大媽,她們可以把革命歌曲、愛情買賣、傷不起、你做了別人的小三串起來跳同一套舞步,你說她們感性不感性。


事實上, 只聽曲調的人在心裡就自動給填詞了。比如,當你想起遠方的情人,心中憂傷頓起,一支無詞小曲正合你心的時候,你們依戀的情景會自然帶入進去,或許曾經說過的某句話都能成為歌詞。

只聽曲調的人既更理性又更感性,還更自由。為得到這份自由,需要對曲調、經驗和文字更多的理解和沉澱,從這點上看,是更理性;然而,讓曲調不經任何中介直接滲透到自己的情緒中,這又更感性。


聽歌詞和聽曲調,都感性。

聽和聲、節奏、音色、編曲的是理性。


分情況討論,我自己欣賞歌曲的歷程大概是這樣:

1.小學時家裡有了電腦後,那時流行flash,閃客動畫,接觸了周傑棍的雙截倫,聽不懂唱什麼,可旋律著實是讓以前只接觸兒歌的我驚到了。他的快歌很難學唱,理所當然的,他的歌成為寫作業、打遊戲背景音樂的不二選擇。 再大點能跟老媽要到錢,會去買磁帶,買過莫扎特,也買過羽泉,蔡依林等等。

此階段總結為認知有限,忽略歌詞階段。是屬於感性的欣賞旋律階段

2.後來上了初中,情竇初開,聽歌的同時,開始受到歌詞中男女豬腳 苦逼 悲催 矯情 的詞句感染(如 分手歌,白撿了妹子(帥哥)真高興 歌,你怎麼突然不理我了呢 歌,你把我甩了 歌)。聽歌的同時意淫著同妹子經歷歌詞中的一幕幕。此階段聽的更多的還是 流行,但漸漸的開始發膩。歌詞千篇一律,旋律似曾相識,嚼之無味。於是開始轉向歐美,聽billboard前10,找些經典歌曲如MJ的。此階段對我影響更大的是認識了一痴迷搖滾的迷一樣的妹子。為了增加跟妹子的聊資,開始接觸些搖滾樂隊(主要是國外的),但英語能力不行,苦逼受限,除非能循環多遍的歌曲,才會去查查這貨唱的如此凄慘(興奮),到底發生了什麼。

此階段內心可以對歌詞形成強烈的呼應,會去感受歌詞的內容,聯繫自己,感性的欣賞歌詞階段。

3.高中的暑假,我在妹子和搖滾樂的感召下去學了吉他,第一個老師是迷笛畢業的一個小伙,他不像一般的琴行老師那樣只給你保證個 10次課彈唱,然後混課數,而是全天在自己開的工作室里做音樂搞教學,得空就能去他那,看他玩電琴,在樂隊的live上彈Solo,聽他講樂理,分析曲調,了解1 6 4 5的萬能性。漸漸的,我開始留意原來聽歌時「聽不到」的吉他貝司部分,像是發現了新大陸。後來買了電琴,去了解效果,技法,聽大師的純獨奏,無歌詞,耳朵越發「局限」了。

此階段剛開始接觸樂器,開始理性學習樂曲旋律忽略歌詞

亮點:我滿滿學了兩個月的暑假,學費只花了400,而我的老師卻請我吃了10+次飯。

4.現在,上了大學後多了些時間,又離了本地,於是另找了個牛逼閃閃的師傅學習電琴,師傅專精Bules和Funk,在其門下學習和聲,會去仔細琢磨分析哪怕是一個音符,回來會做視唱練耳,同時又開始玩樂隊,扒歌,能感知的音軌數目也逐漸增加。目前正在學習編曲,錄音等等。

聽歌風格漸寬,會去聽JAZZ,但功力還無法接受Bebop;會去聽Metal,但更多是聽鼓點,學riff;痴迷Funk,bules,也只把人聲當做一種樂器,不戀歌詞;通過和樂隊做copy,也發現原來一度非常不屑的流行歌,編曲真的可以很牛逼,如《千千闕歌》。

精力和興趣的原因,我對大多數歌詞十分冷淡,但以下幾種情況我還是會去了解感受歌詞:

1.迷幻風格的如Radiohead(我需要歌詞構成整體畫面感,喜歡他們的MV勝過現場);有脾氣」的如涅盤(Kurt Cobain 你到底惱個什麼?);還有整張專輯作為一體的故事,如DreamTheater的Scenes From A Memory

2.我認為比較另類的 如 李志 寫的歌,萬青的《殺死那個石家莊人》....

3.竇唯的歌。(個人愛好,不喜勿噴)

4.一些有時代背景的歌曲,如反戰的。

5.要演出的曲子。

此階段 理性+感性 的學習旋律。而目測大師是幾乎把音樂當作語言,創作時不受束縛,全感性抒發階段。

另外我要吐槽那些通過無死角覆蓋把歌詞強姦進我耳朵里的《愛情買賣》們!!!

PS:我學化工的。

感謝我牛逼閃閃的師傅。


沒考證過。嚴格講,聽歌曲的話兩者是分不開的,因為歌曲就是帶曲調的詩詞。

問題不如改成聽器樂曲和詩朗誦的兩種人。

補充一點,幼兒,小朋友聽音樂多注重曲調,他們應該是非理性狀態強一點。


足夠好的曲調,歌詞對感性的人來說是一種意境的限制;但好的歌詞搭配並不那麼好的曲調對感性者來說是一種完善和補充


我想起當年一位姑媽嬸嬸級的親戚聽了一會我的隨身聽以後說:你這個磁帶上的歌怎麼沒有歌詞?很多那個年代的人更喜歡有歌詞的音樂,他們可以順利的理解其含義,一旦沒有歌詞,他們就不知道你這個音樂要體現什麼了,你說這中對音樂的理解是感性還是理性?


聽歌不算特別多 從去年到今年 歐美專輯單曲Vocaloid每周新曲都聽 ipc里加起來6000首不到 其中我認真去聽了英文去看了日文歌詞大意的大概不到300首

實際上只聽曲調很多時候都不太能影響到自己的情感 只是單純的看編曲好壞 好聽難聽以及耳機表現這首歌怎麼樣而已 真正在自己帶著情感需求去聽歌的時候還是掏出手機的播放列表裡面的幾十首從幾年前就開始聽一直聽到現在的歌

感覺能只聽曲子就引起情感共鳴的人要麼是沒聽過幾首歌的人要麼是有精神問題的人吧_(:з」∠)_ 反而大家碰到"戳中自己"的歌時都是拿出裡面的歌詞來抄來發微博來做簽名檔的...


以我多年聽詞的感受來說,這話純扯淡。。。。我只是對曲調不敏感而已,別稱音盲,有著「任何演奏會都能睡著」的天賦技能。。。。

相反,我對於文字類、圖片類的作品比較容易受到觸動,你會覺得一個看小說、動漫、電影看到老淚縱橫情難自禁的人很理性么?

-----PS:我覺得一般人都同時具備理性和感性的一面,一個在工作上很理性的人也有可能喜歡很感性的藝術作品,一個生活中很感性的人也有可能在面對困境時很理性。人類是很複雜的生物噠,貼標籤是不對噠~


就流行音樂的現狀來看,絕大多數的歌詞都存在幼稚、矯情、邏輯混亂等問題。一個理性的人很難在處理這類平時無法直視文字的同時100%的享受音樂。


後搖沉迷者表示聽《Ashes in the snow》這類曲目時,縱然沒有一句歌詞,仍然腦中閃過一萬幅畫面,從這樣來講我覺得曲調是感性的。

但是當我被諸如【要問世間誰無雙?會令昨天,明天,也閃亮。定是答:你從無雙,多麼感激竟然有一雙我倆】這樣的歌詞擊中時,又會覺得詞是感性的。

所以我覺得這個沒有絕對的誰更感性誰更理性之分。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旋律打動才去看這首歌的歌詞,但有人例外,會因為歌詞太俗拋棄動聽的旋律(比如我)音樂讓人喜歡就是我們可以從音樂中找到共鳴,而我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實際是歌詞加旋律的混合體,就中文歌而已(英文歌曲大多聽個旋律吧),欣賞歌詞的人也許只是追求音樂的品質,不可以說更加理性,每個人看待音樂,對音樂的側重點不同,對音樂帶給自己的意義不同,有人就是偏愛旋律,對歌詞不在乎,這樣的人未必就是感性,理性感性不是以歌詞與旋律為界限的,而是以從音樂中得到了什麼,對音樂層次的進入感。有個電台製作人就說:音樂真的無關好與壞,無關文藝和裝逼,之於我來說,他是一些回憶和場景的載體。你聽到什麼算什麼。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我也被此類問題困擾了好久。在我發起另外一個相似的問題之前我僅表示下個人意見。

喜歡歌曲本身的人應該或多或少的受過音樂熏陶和教育,成長環境包含一定的音樂環境,主要體現在學琴學聲樂方面,會對音樂的旋律,調式,和弦,走向等有極其敏銳的直覺。他們不單單喜歡流行音樂這一種形式,對於其他類型的音樂,例如古典,藍調,歌劇等都會有自己的欣賞判斷和偏好。對音樂的理解超過一般意義上的「有歌詞的歌曲」。(以下觀點未免以偏概全,如不符合實際請諒解)

喜歡歌詞的人大部分可能沒有從小接受過系統音樂訓練,成長環境多以語言為主,受語言的表意功能影響較多,當初次接觸到流行音樂時雖會被音樂本身所吸引,但之後會挖掘歌詞的含義和其中表達的意境。由於長期受語言環境影響所致,相比音樂來說會更多關注歌詞本身,會對語言產生的意境格外敏感。

這裡並不是說兩種傾向喜好孰優孰劣,僅僅是分析下形成兩種不同現象的原因。但個人以為,在一個文化範圍優秀的前提下,好的歌詞確實能陶冶情操;反之就會讓人變得低俗無內涵,如同當下的流行音樂市場的糟粕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將有價值有美感的歌詞傳遞給聽眾一樣;對於音樂本身也是如此,好的文化環境可以激發創造出優秀的音樂,反之寫出來的東西都和白開水一樣,乏善可陳,就成沒有什麼美感和內涵可言了。

啰嗦了一堆說的不對請多擔待,僅僅個人觀點。


很多樂曲是沒有歌詞的,古典、搖滾(樂器)、爵士、布魯斯等,沒有歌詞也是完美的。

有些歌無法想像怎麼填詞,比如 The Love of God by Steve Vai。

而流行歌曲、口水歌,去掉歌詞後,可能你就聽不出來它是哪首歌了。而人們記住的大多是歌詞 + 某幾小節的旋律。

所以你看,對不同的人問這同一個問題,你將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這不一定感性與理性的區別吧。我覺得更多是一個人的感受模式不同,某些人對音樂(曲調)更敏感,有的人對文字更敏感。

比如我樂感不太好,聽中文歌曲的時候,很自然就會注意到歌詞(不是刻意的),但可能有的歌聽過兩三遍都記不清曲調。但聽外文歌,我聽不懂歌詞,自然注意力更放演唱者的聲音和曲調一些。

而有人無論聽什麼歌,哪怕是咬字非常清楚的中文歌曲,都不知道歌詞,他說「我不會專門去聽歌詞」,但對我來說,歌詞這東西不需要專門去聽,就跟聽見人說話一樣,很自然就會聽到耳朵里呀。


聽曲調的人容易陶醉,聽歌詞的人容易在歌詞中找到共鳴。兩者都很感性。


我覺得沒什麼感性理性之分,一個是音樂和旋律方面的藝術,一個是語言方面的藝術。

我喜歡聽曲~不喜歡聽帶詞的,原因是聽曲更有冥想空間。


我有個猜測,這個可能和性取向有關係,當然只是猜測,因為目前的樣本只有我一個。我從小到大基本上只聽女歌手的歌,而且只聽曲調和人聲,從來不管歌詞,一直無法理解那些喜歡抄歌詞的同學。但是這兩年倒是有一兩首男歌手的歌算是打動我了,我會下載下來聽,不過原因竟然是因為歌詞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當然旋律和編曲也不錯),這很不尋常。後來我看了一個BBC的實驗紀錄片,&<兩性奧秘&>。裡面找了幾個男性被試,給他們看新聞,然後讓他們重複新聞內容。當播報員是男性時,他們都可以複述出新聞的內容,但當播報員是女性時,呵呵呵呵,基本上想不起來講了什麼。可能我聽歌的時候,聽到好聽的女聲就自然而然被聲音吸引,然而聽男聲時,除非他的內容可以吸引我,不然真沒什麼聽的。


推薦閱讀: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心理學在做用研與交互時,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在二樓卻還願意上下班高峰期等電梯?
正常做事被說成裝逼是什麼體驗?
黑格爾算不算心理學家?

TAG:iPod | 音樂 | 心理學 | 社會 | 古樹旋律Dee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