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張、王、李、劉等姓氏的人特別多?


Я

劉李煌煌漢唐帝裔。漢唐是非同小可的朝代,影響力比肩羅馬。想想看拜占庭自稱羅馬,日耳曼人自稱羅馬人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莫斯科自稱第三羅馬及最後一個羅馬,美國不說源自英國只願承認繼承羅馬。魏晉胡虜起事還常常冒認漢裔劉氏,劉氏在漢之後的政治舞台上仍有表現。唐朝特別注意抬舉李氏,且喜歡賜姓,胡漢不限。日本至今稱我「唐人」。

王氏來源多。商周王室王子王孫,王氏也是魏晉南北朝時世家望族中的巨無霸。

張氏不清楚。只知道孫吳的江東土著大姓有張氏。其他大概是開掛了吧。【有人提醒我張氏為黃帝聖裔,擅作弓,祀張星,因為氏。這當然盡人皆知。我所謂「不清楚」指不清楚張氏為什麼如此繁盛。

update

剛才我說得很不科學啊,開掛這種話腫么能用來污染知友的眼睛呢?

張氏為什麼多,我補充一個原因,就是從五斗米教開始張氏長期作為道教的領袖,獲得了與李王劉幾乎對等的政治資源。【穆罕默德聖裔哈希姆家族,就兼具張家孔家與李王劉家兩類資源,至於為什麼他們人數沒法跟中國大姓比,這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其實,以上說的都是外在條件。就像讀書時候老師常讓優等生介紹經驗,優等生總會把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多提問題、多複習這幾點反覆拿出來分享。大家也都聽了,為什麼優等生基本還是只有那麼幾個呢?我現在給你們說原因:1)優等生之所以為優等生,有很多難以言明但他們一直在遵循的法則;2)先發優勢,馬太效應;3)即使只看優等生分享出來的那些經驗,也是非常靠譜的,但如果差生真能照做的話,他還會是差生嗎?不是他們不知道經驗,是他們沒有去做!

張氏多的原因,和任何姓氏人多的原因,都是一樣的,就是講究多生、講究優生、講究教育、講究做官和蔭庇(其極致就是做皇帝)、講究分門立戶、講究開拓殖民。像在下黃氏,人數逾兩千萬,為世界第七大姓,就是江夏黃峭公贈詩給七個兒子勉勵他們離開家鄉另立門戶開拓殖民的結果。

任何做法都有限制條件,俗話說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具備同樣的條件的姓氏很多,但脫穎而出的就那麼幾個。如做了幾千年聖裔的孔家,在人數上就不是那麼突出。

update2

從聖裔孔家還能看出另一個問題,就是改姓導致的姓氏擴張

孔氏是一個歷代受關注度很高的標本。古代有孔家周圍五姓被朝廷賜給孔家做傭人,後來他們仆隨主人,改了孔姓。照理都是孔氏,應該親如一家了。

但是,歷史在孔家打了個急轉彎還出了車禍。僕人改孔姓的,據史書記載都是些心術不正野心勃勃的傢伙,曾經血洗孔門,然後僭祀孔子。聖裔差點因而絕嗣。聖門緩過來後,與外孔劃清界限,自稱內孔。但外孔還是賊心不死,內孔分五門,外孔也分五門,合族與內孔作對。內外孔勢同水火。反而是曾經救過孔門遺孤的外家張氏,至今受到孔門禮敬。

那麼我們大膽假設,如果內孔與外孔沒有鬧過不愉快,現在外孔的那些人會怎樣呢?在下認為,一定可以自豪地分享孔聖人的榮光,與內孔親如一家,連內外的區別也不存在。

我黃氏在拓殖東南乃至拓殖南洋的時候,一定出現過廣為吸收「外黃」的現象,才導致人口如此龐大。閩粵蠻夷在漢化前當然很少有漢姓,後來的漢姓怎麼來的?當然是從漢人大姓、貴姓及身邊熟悉的漢人的姓氏中揀選,黃姓就是這樣一個優良的備選。漢族也是因為自古至今像這樣不斷吸收「外族」,才導致其規模大到不可思議。張姓或其他大姓一定出現過相同的過程,因此人口龐大,而沒有像內孔那樣:純是純了,但不藩盛。

20130610補充一個看來的材料:

「對於姓氏族譜,一個家族的族譜整理起來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那麼中華姓氏家族譜得多麼困難呢?

就說我們孔姓,孔姓大概是全球現存家族族譜最全的姓氏了,現在還有世界孔子後裔聯誼會負責整理全球的孔氏家族族譜。孔姓的輩分由五十六代開始用御賜輩分字,經過歷朝皇帝賜字至八十五代,後又在民國內務部再立二十字之後,目前至第一百零五代,所以輩分字可以至百餘代而不重。並且孔氏編定族譜有許多嚴格的規定,保證族譜正確。歷經兩千年的家族在明朝才開始大修族譜,經過5次大修訂,每次修訂的工作量是難以想像的,就最近的第五次修訂而言就是規模龐大,據說僅僅韓國一支就有約7萬人,國內各省數量更是龐大。上一次第四次修訂的時候是在民國時期,那個時候用了9年,似乎編定了50餘萬人,而這次修訂將更加全面,因為將是孔氏家族第一次女性入家譜,並且也是第一次編修國外譜系入譜,所以這個家譜編修規模之龐大是舉世罕見的。即使這樣還是有許多分支因為各種原因遺失了自己一支的宗譜很難歸入總譜去,由此足見在孔家這麼嚴密的族譜修訂系統下編修族譜都這麼困難,那麼那些比孔姓人口多很多的大姓比如張王李趙等等不是更難么?他們還要區分是否是外來民族改姓呢,而孔姓只有一支改姓孔的,我們稱之為外孔,外孔是不允許用輩字的。」

至於你是在意你的姓氏是否純血呢,還是注重人丁藩滋?見仁見智,大家自己思考吧。

在下就覺得血統再純也是相對的,咱就不說全人類老祖母是那一個非洲婆婆、得姓祖宗之前乃至黃帝之前是一筆亂賬,就是秦漢之後,南北朝亂世里邢子才還說過「婦人不可保」,而且現在醫院裡抱錯嬰兒的多了去了;再說純了又怎樣,就一定賢良么?不純的血統就一定無德嗎?

然後人多人少也無所謂啦。人家友愛,不是同姓也會幫助你。對方是同姓但人品差,你說不定會抱怨「這混賬還跟我同姓呢,真尼瑪丟人!」

我多次在不同場合說過,很喜歡「源」,以後說不定會改「源氏」。

恩,就是這樣……


第一次被邀請額……看到這個問題頓時喪屍了。

很多東西其實我也不知道,我也懶得做搬運工,那樣子沒意義。我就提個我知道的吧

這個是從老人那裡聽來的。

具體的我沒法說多少因為老人也記不清了。

舉個故事你就知道了,當年朱元璋從一屆草民變成皇帝的時候,一大堆人就像投機攀關係,於是很多地方開始成堆的改姓氏,朱姓很多就是這樣子來的。

張姓,一部分是來自於一個宰相的影響。具體的不詳,等我哪天核對一下。

不好意思提供了一個非常模糊的回答。

但是是一個因素——暫且說是名人效應吧


(所提時間點均為武將掌握重權的兩宋以前)劉、李來自漢唐國姓,漢唐又是中國古代存在時間很長的王朝,所以當時人數必然眾多;而漢唐的亡國都是後期逐漸大權旁落(諸侯、節度使),然後王朝慢慢被各種割據勢力架空,最後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又三國鼎立、五代十國),各方勢力爭奪天下;因為已無大權,所以沒有人重視王室後裔的威脅,無暇料理王室後裔,因此劉、李兩姓未被滅族;等到天下重新統一,戎馬的開國皇帝再滅前朝王室已經沒啥意義,因此大量劉、李兩姓被留了下來,這樣大的人口基數後世自然越繁衍越多。反觀曾經繁衍幾百年,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改姓(注意是「各種原因改姓」)的周王室姬姓(現在還有後代,我的一位同學就姓姬)、秦王室嬴姓(應該被滅光了吧?現在應該都沒有後代了),繁衍數百年,當年也曾無比風光,如今卻成為小眾姓氏或已湮滅。兩晉司馬氏之後也是南北朝亂世,但兩晉存在時間短,西晉「八王之亂」之後又「五胡亂華」,使司馬氏大量被殺戮,而東晉又偏安一隅,因此現在後代也較少。這是我個人根據歷史的分析,至於張、王兩姓,我所掌握的略微知識似乎分析不了……


這幾個姓的人生育能力強吧。


姓分為大姓與小姓,如果男性多,姓氏肯定也多


我姓李,我爸五兄弟,我沒有一個姑姑,我爺爺四個弟弟一姐一妹,我堂兄弟共12個,兩個妹妹,一個姐。


我覺得原因這幾個,

1.得姓比較早

在大家都還沒有姓的時候,他們已經有了姓,如果把姓當成了一種文化,初期有姓的宗族就相當於引領了這種文化。以後等到民族融合時候,自然比較多的常用姓,有馬太效應,吸引著外族人口。

2.初期的祖宗比較能生

這個挺重要的,後期生育率基本都差不多

3.在姓氏大量形成時期基本不在權力的中央

姬姓因為過於牛b,在姓氏形成的時期封了好多個國,後人大多按照自己的國姓或者封地姓了。比如張姓,得姓比較早,也能生,在姓氏大量形成時期基本是屌絲,後代改的不多,只能姓張。

4.在姓氏已經穩定了的時期佔據權力中央,產生了大量分封皇族姓氏的事情

比如李姓,劉姓。


推薦閱讀:

怎麼學習馬克思理論?
女生玩漂流瓶是什麼體驗?
如何讓自己看起來精明能幹,不總是被人一眼看透。?
在街上向陌生人稱餓,乞討食物的人,是騙子嗎?
什麼是「有效的溝通」?如何面對一個難以溝通的人?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姓氏 | 社會學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