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家和出家?
說實話,如果你沒有真實地去體驗過「無常」「苦」和「無我」,那麼從意識層面的理解其實是毫無意義的,除了增長傲慢,沒有任何功用,這也是你會「對世間生活有些沒動力」,然後又「知道是苦卻還是忍不住執著」的原因。
正常來講,如果你所說的「出世」之心,是說即便無常到來,也一樣喜樂,不會外物所擾,而在喜樂的狀態也知道,喜樂並不是會長久,只能成為更多的「苦」的因,那麼,這才算是對世間的本質看得清清楚楚,而正是因為看清楚了世間的本質,也才會擁有真正的「出世」之心,但是這樣的心沒有強烈與不強烈的區別,那是一種「事情就是這樣」的狀態,所以無所謂強烈,也無所謂不強烈,僅僅就是「事情就是這樣」。
《道德經》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這段話的意思其實就是無常,而接受無常,就象接受狂風無法刮一整天,暴雨不可能下一整天一樣,沒什麼了不起的,很正常,很自然,一切就是這個樣子,你絕不會因為風刮不了一整天而痛苦,也絕不會因為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而難過,每一個人都能很自然地看待這件事,這就是接受無常,而天地都不能長久地保持同一個狀態,人世間也是一樣,總是在不斷地變化中的,你沒有任何情緒地接受了這種變化,才算是接受了無常。我喜歡中國文化,因為沒有一點神秘、自欺和操控。我們的文化中所有的神秘、自欺和操控都來自於人心,而非文化,這是生而為中國人最幸運的事情。
所以,一般人所講的「出世之心」,並不是真的「出世」,而是出家的心,出世跟出家完全是兩碼事,出世的人不需要出家,出家的人未見得出世,甚至絕大多數難以出世,所以出家可未見得離苦,在家也未見得就無法超越輪迴,呵呵……釋迦牟尼佛說,阿羅漢是超越生死,超越輪迴,超越出家和在家的……也就是說阿羅漢並不受出家還是在家的束縛,雖然也一樣會有生死的問題,但是面對生死也很坦然,然後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不會有所執著。
換句話說,「出世之心」並非只有出家人才能獲得,也並不是說出家人獲得這樣的心就很容易,對於一個人是否能證得「無常」「苦」和「無我」來說,在家和出家都一樣,沒什麼分別,並且事實上,我個人覺得,在家修行比出家修行更為有利,也更容易,因為出家人還需要打破一個幻相——出家修行很容易成就,出家是很有功德的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出家並沒有什麼功德,至於容不容易成就,跟個人的修行有關,跟出不出家無關。特別執著出家的人,其實是在執著自己的幻相,以為出家有功德,以為出家對修行有利,但是「以為」的都是幻覺,是要摒棄的。
並且,很多大修行人都是在家人,甚至於是出家後還俗的人。比方說南懷瑾老先生,比方說創巴仁波切,當然還有到現在修行幾十年,講法幾十年都沒有出家的宗薩仁波切、竹慶本樂仁波切等等……然後其實就是六祖慧能也是在家成就的,而後為了傳法才出家的,無獨有偶,南傳上座部的隆波通吧,孫倫禪師等等,也都是在家成就,後來因為當地的習俗必須是出家人才能講法,才為了傳播佛法而出家……所以對於修行來說,出家在家都一樣,沒什麼差別。
另外關於南傳注重個人修行的問題,事實上是這樣的,真正的度人,必須要先自度,否則你自己都迷失在苦海里,又怎麼可能把別人度到彼岸?所以,沒有獲得成就之間,先想要度人,其實不過是一種「尋求認同」的野心,而當一個人有這樣的野心的時候,不但不可能度人,反而會把人拉向更深重的痛苦的深淵,所以不只是南傳,中國的禪宗也有這樣的要求——一個人如果沒有明心見性,是不能講法的,因為其所講的法並非佛法,而是在自己心相中,被自己的經驗、記憶,甚至是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過濾過的所謂的佛法;而藏密也有這樣的要求,所以藏傳佛法中特彆強調要尋求具格的上師,一個上師如果不具格,那麼他所講的法並非佛法。
所以並不是大乘佛法就是先度他人,大乘佛法也強調要先要自度,一切眾生當以自度而得成就,一個人必須要明白這件事,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否則,一個沉迷在度人事業中的偽菩薩,偽修行人,其實內心是充滿了傲慢的,而這種傲慢正是來自於世間生活的挫敗,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在世間生活產生了極大的挫敗感,才需要用佛法來偽裝自己,假裝自己是大修行人,然以居高臨下的心態來看待其他人,他的內心時常會覺得:「你看你不如我懂」「我修行的時間比你長」「我對佛法的理解比你高明」「我講的才是正法,你是被邪教洗腦了」……等等。
但是,這樣的心充滿了攀比、嫉妒、嗔恨、尋求認同的野心……這樣的心自己還在苦海中掙扎,自己還沒有找到一條路,又怎麼能把路指給其他人呢?指路的人必定是自己已經知道路的人,而已經知道路的人只能是走過了這條路,達至彼岸的人。這種人最低限度也是明心見性的人,否則不可無法給別人指路。
以前有一個人問我,為什麼我自己在苦海里就度不了別人……我看著他,呵呵……盡無語凝噎……
你自己都是一個迷路的人,你如何指路給別人?你既然能指路給別人,自己又怎麼可能會迷路?怎麼可能會不知「苦」?怎麼可能還會有那麼強大的執著?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矛盾的問題。所以千萬別拔犟眼子,呵呵……如果你是迷路的人,你指的也是迷的路,事實就是這樣。
這裡面有一個心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凡是攻擊南傳上座部是小乘佛法,什麼先要度人,不度眾生等等這樣的說法,其實都是非常狹隘的,因為事實上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都一樣,沒分別,都必須要明心見性,禪宗甚至要求必須要在見性後保任十年以上才能講法,所以六祖慧能剛一成就的時候並沒有出家,也沒有傳法,而是在世間修行十年,然後才開壇講法。所以《六祖壇經》里講: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所謂的修大誠然人,但是你一直在聽經聞法,卻沒有真正地把法應用於生活,沒有實修,那就是小乘,而你真正的依法修行了,即便你學的是南傳上座部,也一樣是大乘,大乘小乘根本沒有分別,有分別的是人的心對法的執著和分別,而如果你能離一切法相,一無所得,就象藏傳的大手印,大圓滿的修行方法,那才是真正的最上乘的佛法。所以這樣的修行方法在藏傳稱為金剛乘。當然由此可見,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大小乘或金剛乘的分別,甚至沒有儒釋道的分別,以金剛乘然標準來看,《道德經》開篇所講的「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曒」,這就是金剛乘,但這事實上也是道家的最高標準。然後儒家《大學》開篇所講「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實就是自度度人,自成成他,以先覺覺後覺,然後怎麼能達到呢?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就是南傳上座部所講的止觀嘛……
多簡單。
所以正法從來不分儒釋道,更不分什麼大小乘,也沒有門派門戶之見,有分別的人是心,是人心自有等差。人的本質是內在的精神世界(信號處理系統).
然而大部分人的精神世界是受到外部環境(輸入信號)所影響的.所以很多人在接觸了佛法以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產生了出離心.這個出離心有很大程度上是認為那個環境的輸入信號更好,能優化幫助我這個信號處理系統.
怎麼說呢在我看來在家和出家並非是問題的關鍵點.區別也許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出家和在家人在我看來的區別在於,改變外部環境的時候(信號輸出)的時候功率不同.
也就是你所說的當你要度人的時候.出家人確實輸出信號的能量大.這個本來就是因為眾生取相的本性使然.(這裡是指如果在家和出家人領悟差不多的前提下,當然普遍來說出家人領悟的的確要高於在家人)
恕我直言在你這個階段,出家和在家更多是你自己的事兒,區別並不大.沙師弟: 出家有五義:一、出煩惱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輪迴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凈家。通 智: 出離相家是方便 出生死家才是真正出家行沙師弟: 菩薩發願,「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沙師弟: 像玄奘大師,人家問他為什麼出家?他答得很好,「遠紹如來,近光大法」
沙師弟: 你出家幹什麼?出家就這個事情——續佛慧命、弘揚佛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出家人的本分是『遠紹如來,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護持佛法』。 佛法是四眾同修共同的大業通 智: 嗯 這還差不多通智《第一義理行心證》勿生分別心,執著出入家,平常心是道。
我認為這個狀態是不健康的,是對教義的片面理解。好比你說教導一個沒戀愛過的人,說別談戀愛啊,早晚你得失戀幾次,苦苦煎熬,那個難受…… 結果他就對戀愛失去了興趣。這樣對嗎?
人生在於經歷,然後從經歷中認識自己,覺悟並提升。僅僅知道苦是不夠的,知道苦而拒絕體驗,是虛度人生的表現。所以我鼓勵你去做你想做的,追求你想要的,過精彩的生活,同時保持內省不要迷失。出家很好,業障少福報大才能順利出家。先渡己再渡人沒錯,但是不耽誤我們有慈悲心,不耽誤我們儘可能的給眾生以幫助。
作為一個立誓出家的在家眾,談談個人的感受。個人從2009年開始盲修瞎練,從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入門開始,進而讀了超過三遍南師的《金剛經說什麼》,大概2011年底發現再這麼學迷惑太多,把學佛當成調味劑是錯誤的,然後決定皈依,在2012年於龍泉寺皈依。剛皈依後整個人很精進,後來回憶起來那段時間進步很大。在2012年底的時候萌生了出家的想法。但是因為自己的業障不敢出家,一方面希望父母能夠不那麼痛苦的接受我出家。一方面我有一個從2006年就開始戀愛的女朋友。這兩方面我都放不下,尤其是女朋友。離出家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五一的精進共修法會,山上的師兄也勸我這次既然上山了就住段時間,最後的我還是捨不得感情下山了。下山後,山上的師兄給我打電話,問我怎麼下山了,那一次我哭的撕心裂肺,現在還能想起那種感受。我女朋友看我這麼哭,說你如果真的這麼難受就別管我了,我同意你出家。其實是我捨不得她。這就是我的業障。
2016年成婚。現在生活平淡而又幸福。個人經歷寫完了談談個人感受,在家的話,大修行人不說,就我個人而言,肯定是有執著的。而且你的出離心隨著在社會中生活中的經歷會變淡。這是建立在沒有穩定的師法友團隊的條件下說的。對於大修行人來說,我認為他們的在家相其實與出家無異,甚至由於是在家,持戒會更嚴。不然真的很難去抵擋很多邪知邪見。在家的話如何自處,個人目前離道場很遠,現在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一個半小時的定課和聽聞。間斷的承擔寺里的工作。每年保持至少一次上山短住。不說沒有意義的話,做事做人盡量保持思想獨立,不加入小圈子也不組織小圈子。目前看來,人際關係社會關係比較融洽。反對一切說出家在家僅僅是外相的回答。
反對一切說出家在家僅僅是外相的回答。反對一切說出家在家僅僅是外相的回答。至於說跟寺里的師兄和法師探討總覺得隔靴搔癢,其實不是隔靴搔癢,你應該有自己的答案了,當別人的回答答不到你想要的點上的時候,搪塞一下的感覺應該比較像隔靴搔癢。另外,每個人出家的因緣不盡相同,互相之間的溝通沒辦法觀照到所有緣起,每個人往往只能說到問題的某個點,而說不到全局。
如果能出家的話,出家吧。祝好有出離心挺好,但是過幾年狀態好了,又覺得還是世間好,又留戀了。這個出發點會讓人容易退轉吧。倒不如懷著一顆平靜的心慢慢探索。沒有人說出家就一定比在家高級。你去個安靜的地方你心裡當然安靜,你覺得你的心已靜了,但是真到了鬧市又亂了。維摩詰就不是居士嗎,菩薩不就是自度度人嗎?想解脫先把身邊的家人朋友度了吧,幾輩子的緣分才成為一家人呢。人為了還債來到人世,你債沒還完想跑路。下輩子繼續來還嗎
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
一切諸法 惟依妄念 而有差別 --大乘起信論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六祖壇經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原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楞嚴經
出家只不過是為了破除對出家的執著而已。
讓世人覺悟,求解脫是佛陀的意思,不過方式不是你自己一個出世,像之前菩薩先賢一樣,慈悲渡苦眾生。關鍵沒有這樣的覺悟,自己其實也解脫不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出家容易修行呢?
※出家和皈依有何區別?
※如果一個出家和尚叫釋耶穌、釋基督、釋和華、釋安拉,會怎樣?
※年輕人想皈依佛門求推薦寺廟?
※有人想過出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