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禪宗對男女關係有何見解?
其實也不僅是男女愛情,也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社會關係和地位。
去年讀過一本書,大致這樣講。你我正如青山白雲,「青山白雲父,白雲青山兒,白雲終日倚,青山總不知」。 很多事物就像如此,男與女、你與我,彼此都互相依賴。但白雲不應被青山打擾,青山也不應被白雲打擾,兩者都是相當獨立,但又互相依賴。
禪宗不研究男女關係。
摘自一行禪師的書《你可以,愛》 (評論: 你可以,愛)
唯有真愛,才有快樂。真愛有療愈及轉變周遭環境的力量。
真愛的第一點是慈,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如何才會使別人快樂。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給他不快樂。
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你必須要有諦觀,去明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苦難。真愛的第二點是悲,也就是舒緩和轉變苦難、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
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旁邊,深觀他、深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僅是如此,就可以給他帶來些許的安慰。真愛的第三點是喜。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
喜的深層意義是充滿平和與滿足的喜悅。看到別人快樂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我們又怎麼替別人而喜呢?喜是為了每一個人。真愛的第四點是舍,意即是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
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或依戀,這就不是真愛。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限。只要還把自己當成愛人的人,把他當成被愛的人,只要還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跟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的舍。想要理解和真正愛一個人,便要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場,與他成為一體。做到這樣,就不會有「我」或「他」。
少了舍,你的愛可能變成霸佔。 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這,就是舍。 要將愛的這四點帶到我們的生命以及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中,我們必須要諦觀,並修行四無量心。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會合有別離,無常難得久;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則諸世間 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是等則以 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 貪不能止。則諸世間 卵化濕胎。隨力強弱 遞相吞食。是等則以 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如是乃至 十生之類。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是等則以 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 我還債汝。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唯殺盜淫 三為根本。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套用血脈論的語式造句:只言見性,不言男女關係。但得見性,男女關係,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
禪宗有句話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前陣子看了《達摩大師血脈論》,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我略微翻譯一下:如果有人證見了自己的清凈本心,了知除此以外沒有別的佛,那麼不一定非要出家剃除鬍鬚與頭髮,在家居士也是清靜如佛的覺悟者。如果沒有證見自己的本來覺性,即使出家剃除鬍鬚與頭髮,又與心外求法的外道有什麼區別呢。
有人問說:在家居士有妻子,淫慾沒有斷除,憑什麼得以成佛解脫?達摩大師回答說:只看一個人是不是證見了本來覺性,不論他是否有淫慾的行為。眾生只是因為不見性所以才有種種錯認的妄想執著,但是只要見性了,就會自然明白,淫慾的妄想與這種行為,本來是空寂如同幻化。見性的人,淫慾不是通過修行去刻意斷除,但也不會貪樂執著其中,即使還有殘留的淫慾習氣,也不會再成為惱害。為什麼呢?因為自性本來清凈的緣故。雖然好像暫時「安居」於這個五蘊和合而成的色身當中,但自性的本質遠離於垢、凈,塵世中的一切事相怎麼染污得了呢。
從佛法緣起的角度來看,如開芒所摘錄的經句:
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會合有別離,無常難得久;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這是可以通過思維了知,諦信無疑的。
禪宗的觀點可能與此有所不同,因為從自性、第一義諦出發,如達摩血脈論所說的內涵:不論一個修行人,他所做的事是善還是惡,是執著還是坦蕩,只要他是見性了的、不是識心用事,那麼就沒有過疚、是如法的。
有點類似於《維摩經佛國品》上說的:「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隨著修行人了悟自性本來清靜,那麼這位修行人所處的居所、身體上的行為、心中所思、口中所言,都自然清凈沒有染污了。但血脈論中也有說到: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
意即:雖然因果的「本質」是空性,但是只要我們顯現在六道中成為生命的形式,那麼因果的作用就不會斷絕——所作的事情就會帶來反作用力(業力)。除非我們處於「自性」中沒有染著、如如不動,不然只要一動念有所染著,就會受到因果(行為的慣性)的報應作用。只有我們每個人本具的靈覺之性才能抵擋得住「潛意識慣性種子牽引的作用力」,因為靈覺之性本來清凈了無一物如如不動的緣故。
回到題主的問題:佛教的禪宗對男女關係有何見解?
其實在一個清凈禪者的眼裡,世間的事情本來是怎樣的,那便是怎樣的,不管世事人情是善是惡,緣起如幻化,畢竟是無生。或許我們向他們問出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想要什麼答案,他們就會給予我們各自想要的答案。莫將粒粒菩提子,化作相思紅豆紅。——南懷瑾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佛說妙色王因緣經》剛剛匿名回答了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你在這不想戀愛,寧願一個人單身?我在那個問題下說,我說,一個人那怕坐牢也會有釋放的一天,而戀愛,就恐怕再也出不來了。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我翻譯《四十二章經》的一章。這話有道理的。什麼是愛情?追究根本。因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戀愛無非是因緣聚合。把戀愛比作愛情的火焰,我覺得這個必須太恰當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火焰就是因緣和合,可燃物,助燃物,高溫等條件具足火就生出來了。愛情也是因緣和合。第二,愛情不是長久的,沒有一個愛情能夠長久,科學研究愛情只能維持4年,所以不是七年之癢,而是四年。火也是這樣,不會有不滅的火,因緣而滅。
第三,愛情是痛苦的,是和火焰一樣會惹火上身的。或許前兩點沒人反對,這一點就有人跳出來,哎呀不對啊,戀愛多爽快啊。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這麼說吧。比如說,吃一個葯,表面上是甜的,吃完之後滿嘴苦味,那麼你覺得是啥味呢?你肯定說,哎呀真苦。
實際上,追尋本質,愛情類似於一種「熵」高的狀態,火焰也是,噼里啪啦燒的厲害。但是是不穩定的,是不持久的。我小時候想啊,要是有一種寶石有火焰的顏色那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寶石。不同的金屬燒起來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氣體燒起來也是有不同顏色。愛情也是,不同的人燒出不一樣的火光,真美好啊,我不否認。但是實際上火在於它燒時的美麗,而這種美麗轉而會變成很醜的東西。黑黑的木炭,金屬的灰。愛情也是,燒完了就沒意思了,越看越難看。哎呀我怎麼會看上這個丑貨。我認識一個姑娘,認識了一年多,然後我看她換了好多男朋友,最近一次她和我說,哎呀是不是我自己的問題啊,我感覺無論怎麼帥的男人,都會膩,感覺沒意思了。我跟她說,我說不是你的錯。而我內心裡怎麼說呢?嘿,還真不是姑娘的錯。其實誰都會膩,因緣和合也會燒完。早晚的事。她玩膩了,很苦惱。被她玩膩的也很苦惱。愛情就像是一個囚牢。裡面的擠破頭想出來,大多數出不來,出來的都不想再回去了。但是呢,外面的人總是擠破頭想進入。殊不知,裡面的可怕不是猛爪利牙。而是無期徒刑啊。割治割治割治割治割治割治割治,阿姨洗鐵路。有時江海有時山,世外道人名利間。夜夜鴛鴦禪榻被,風流私語一身閑。——一休宗純
這個。。。
題主講的,男女關係,包括,社會關係,情愛關係,性關係等等,我更願意理解成,兩性關係吧。題主講的,佛教禪宗的見解,我看還是說說佛教的見解吧。
那麼,佛教對兩性關係的見解。個人覺得,和凡夫對兩性關係的見解,差別也不太大。凡夫對兩性的性關係見解也分為好幾種:1,食色,性也。自然處之,或者忽視之。2,戒欲。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一戒了事。3,宜疏不宜堵,無法戰勝,就乾脆歡喜接受,而後漸漸超脫。佛教的不同宗派,對兩性的性關係,也基本可以有這三種情況。前兩種沒什麼好說的,就說說第三種吧。由於並沒有多深入了解,只是聽聞,故而只做列舉,不妄加揣度。1,印度佛教的 「性力派」、 「歡喜禪」;2,藏傳佛教的,「密宗雙修」,代表是歡喜佛。至於漢傳佛教,貌似似乎沒有這類宗派。但是,道教里有些宗派的修行之道是屬於這一類的。「紅顏彈指老,天下若微塵」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男女關係是最多變,也是最能說明和合現象無常的例子。有些夫妻以為他們能借著閱讀書籍或婚姻諮詢。來維持「至死不渝」的關係。知道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只能化解婚姻不合的一些明顯因素。就某種程度來說,這些小小的了解也許能帶來短暫的和諧,但卻無法顧及婚姻和合關係中許多隱而不見的因素。如查我們能見所未見,也許就能享有完美的關係,或者從一開始就不會去發展關係。
將悉達多對無常的理解應用到男女關係上,讓我們想到朱麗葉對羅密歐說的一句深刻話語中所描述的愉悅。她說:「離別是如此甜蜜的憂傷…..」。離別,往往是男女關係中最為深刻的經驗。每段關係的因緣就會更珍惜與理解。這在另一半罹患不治之症時更為強烈。沒有「天長地久」的幻想,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解脫:我們的關懷與愛心變得沒有附帶條件,而歡樂常在當下。當另一半來日有限時,我們會更自然,也更滿願地付出愛和支持。
但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的來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終將分散,我們的情緒狀態還是常常會回到相信恆常的模式,完全忘記相互依存性。這種習氣會造成各種負面的情況,象是偏執、寂寞、罪惡感等等。我們會覺得被欺騙、被威脅、被虐待、被冷落,彷彿這個世界只對我們不公平。「摘自《正見》古時有一國的王子,與一女子相愛,愛又困惑著,問佛何為真愛,佛不語,將王子變為女人,讓他去見他的心上人,誰知他的心上人看到之後就被嚇跑了。王子頓悟,塵世愛戀不過是迷戀表象而已。遂遁入空門。他就是觀音。佛教多勸人斷欲去愛,勿淫邪。勿視女色,而將女人視為自己的親母姐妹,即可息滅惡念。舍小愛,存大愛。
雲在天空水在瓶,當合則和當分則分
我此禪宗,從上相承以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雲學道已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卻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今情量盡處為道,情量若 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只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出來說破此事,恐汝人不解,權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果者,息慮而成,不從學得。--傳心法要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From 維摩詰所說經
禪宗接引上上根器,是上等里的上品,到這個時候已經在男女關係上解脫了。
如果男女關係上還沒搞定,依我看沒資格參禪。藍色金剛鸚鵡的觀點是:happy wife happy life.^ω^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請參考密宗的歡喜佛。
推薦閱讀:
※若說佛法被後人誤解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後人因對佛法的誤解而過分形式化它了,過分分類化了?
※為什麼六道輪迴的眾生不能保有前世的記憶?
※讀般若密心經有什麼好處?或者什麼用處
※佛法修學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技能訓練?
※如果一切皆空,為什麼應該行善而不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