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孝」或「不孝」來評斷一個人合適嗎?為什麼?
在社會上工作,遇見陌生的生意對象,包括新識的工作人員,我有一個習慣,會悄悄觀察他們與生身父母的關係。
倘若對方是一個無情的不肖子,一般我會保持距離,只因我個人以為,若對自己的生身父母都能冷默,甚至以殘忍對待,那麽,對沒關係的陌生人,不知能使出多可怕的手段出來?不知這樣的判斷準則,是否能成立?
孝的本質是對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尊重。
注意,這個無條件很要命,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除了我們的基因之中存在著善待父母的染色體之外,我們總得找到點理由來支撐我們的行動。作為理性人,「基因決定」是不負責的說法,否則強姦罪都是合法的。
————————————————————————————————————————————1,很大一部分人,認為父母對孩子有天大的恩情,孩子對父母好是應該的。對於我來說,是認同孔融、胡適、魯迅關於「父母無恩論」的說法的,如果沒聽說過可以自行百度,或者直接聽老羅演講。父母對於兒女有著不可推卸的撫養義務,而兒女所需要歸還的義務體現在他對下一代的責任上,而不是歸還給父母。撫養子女做了不值得表揚,但是不做卻要被懲罰的事情,並不是高尚得值得歌頌的事情。2,我認為我們對父母的愛是在長久共同生活的前提下「日久生情」的,通常情況下,父母會跟你經常見面甚至天天見面直至你離開家,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和感恩之情。這是人之常情,所以,作為孩子並不是父母生養你而對父母好,是為了這種依賴感和感恩而對父母好的。3,那麼,如果這樣講,對父母的愛就不應是無條件的,父母做的事情需要贏得孩子的認同,如果父母十惡不赦,對子女又沒有盡到義務,做為子女,如果沒有做到以德報怨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人之間——無論什麼關係——都是靠著價值觀來相互吸引的,如果因為父母生了你,你就非要認同父母的話,這跟「他睡了我第一次,所以我這輩子跟定他了,哪怕他打死我也是我男人」沒有本質區別。————————————————————————————————————————————至此,我覺得用孝與否來評判一個人應該這樣說:1,如果這個人十分孝順,這說明不了什麼。2,如果這個人不孝順,但是,他只是對父母比較冷淡,不願意多交流,這是可以理解的。3,如果惡語相向拳腳相加——那麼這就不是對父母的問題了,對任何人有這樣的舉動,都說明他缺乏修養和起碼道德。
不太贊同,感覺狹隘……
至少以你這樣的判斷依據來說,我就不算個孝順的人。但是我從來不以此為恥。我很愛我母親,我很恨我父親。我對我父親的態度非常冷漠,不比陌生人好多少。因為我家在郊區蓋得房子,我幾乎從上小學開始就在奶奶家住。我父親是那種有點錢就變壞,還有暴力傾向的人,通俗的講,就是個流氓。還沒離婚,把女人帶到家裡……我不知道我媽怎麼忍受下來的。至少我小時候為數不多跟我爸去公園的記憶里,有別的女人一起,從來沒有我媽。可憐我那時候還不懂事,後來才知道他還打我媽……直到小學六年紀,我媽受不了要離婚,提前問過我,那時候我已經看的很多了,我跟我媽說,早該離了。
為了這一句話,我奶奶鬧到學校找我班主任,說我父母要離婚,我還很贊成……當時強制離婚,我媽基本上是凈身出戶,房產的一半本來歸她,但是她當庭轉讓給我了。後來跟我坦言,她覺得她當時沒命拿。我父親是那種動不動就叫囂著殺你全家的人,我媽離婚後,她娘家都不敢收留她,後來換了個城市生活,跟逃跑似得。我判給我父親,因為我還要上學,我媽幾乎凈身出戶,她保障不了我生活,只好留下我。我還是在我奶奶家住,我爸更自由了,基本上一個月難見一次,卻不讓我和我媽見面。那時候沒有手機,我媽想我,不敢來找我,大過年找我同學幫她打電話,我接電話的時候跟我說話,結果我爸在分機偷聽,大罵著讓我掛電話,嚇得我渾身發抖,一個電話他都不準。他沒兩年就結婚,找了個理髮店的打工妹,後來又有了個兒子。我上大學,我爸出了第一學期的學費,後來讓我貸款,大學生活費斷斷續續的給,有時候我沒錢吃飯了,一個多月聯繫不上他,聯繫上了,跟我說他換號了,忘了跟我說了…………算了,不說了……反正無論誰問,我覺得我都能很理直氣壯的說我恨他,我畢業後就投奔我媽的城市了。剛畢業的時候,我過的很難,他偶然幾個電話打過來還是問我要錢。我記得有一次他說,他打人了,把人打出問題,進了派出所,問我要5000塊錢。我說,沒有,然後掛電話。中國古代以孝治天下,孝這個詞一向是評判一個人道德的準則,一個窮凶極惡的人,如果非常孝順,人們看他時,就少了一些厭惡感。所以,因為我恨我父親,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活在陰暗面的人。雖然堅信自己沒錯,但是我還是疏遠了我父親那一邊的親戚,因為我畢業後在上大學的城市工作了一年,家都沒回,就來我母親這裡了。然後至今沒回去看過,我覺得他們肯定要譴責我不孝。雖然至今還沒人說過。我表姐他們都對我爸的話題避之不談。
我很羨慕那些過的非常幸福的人,他們因為生活幸福,所以難以理解為什麼一個人會不孝。但如果一個人,他伴隨你的一生,直接影響你的前半生,間接影響你的後半生。偏偏你想起他時,大部分是恨,小部分是怕,那真是一個悲劇。我不會用「益蟲」或「害蟲」,來評斷一個人
人是多面的,以孝與不孝來判斷一個人,只能說明太淺薄。中國的「孝順」這個詞有問題,孝應該是對父母發自內心的一種愛,而不應該是順。愛就要求雙方必然是平等,奴隸主和奴隸之間沒有愛。那麼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應該是平等,不應該如中國古代傳統一樣是順從。中國傳統的一些思想中,指望兒女「光宗耀祖」,以做依靠。還有句話叫「養兒防老」,都是基於一種利益考慮,認真想起來挺沒意思的。記得陳...武的一本書里提到一個觀點說的很好:中國傳統大力提倡孝,一是政治考慮,「都是皇上的子民,要對皇上孝,還要順」;另一是經濟原因,因為沒有成熟的社會養老制度,就只有提倡孝,通過道德手段來解決兒女養老問題。我母親在我上初二時去世,父親要對母親的死亡負直接原因。確切的說,是父親的暴力使母親對生活絕望,從而自殺。母親去世後的1年內,從內心我是非常痛恨父親的。但後來恨意慢慢消解了。想想看,他並不想讓母親死,是他的無知、暴力的性格導致了不幸的結果。後來父親的性格也有了不小的改變,幾乎再沒有暴力,連酒都差不多戒掉了。我感覺我現在是愛他的。我也有了兒子。對於兒子,我不希望他順著我,而希望他能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定、善良、愛學習的好孩子。我不希望他像傳統文化那樣「孝」,那樣「順」,而是希望他能把我當朋友一樣,希望他愛我。
孝,一般是好,不僅代表品德,也代表他的父母會教養,孩子心理健康
不孝,則需要具體分析了
絕對不會這樣評判!
我們講究孝道,自古就有 「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正因如此,誰如果要是背上「不孝」的名聲,便會萬人唾棄,相對其它罪過往往要承受更大的輿論譴責。好多人都以為自己可以站在「孝順」的道德制高點上,手持大棒對別人亂揮一氣?但是,你真的以為你看得出別人是不是「孝順」?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孝順」都有自己的理解。我拿身邊的親戚舉例子,老人有兩個孩子,一兄一妹。老人重病卧床之際,兒子默默守在身邊,悉心服侍,女兒距離稍遠(不同城市),會打寫電話來問候,直至老人病故。老人卧床之際,女兒常在家中哭泣,說自己離得遠,不能照顧老媽,好想念,好擔心云云。身邊的親朋好友無不動容,覺得女兒真孝順。我身邊的人一直都說女兒孝順,是因為在人們傳功觀念里,養老是兒子的事情,所以兒子做什麼都是天經地義,不管一直以來負擔老人的生活還是陪伴老人看病,以至於給老人送走,兒子都是責無旁貸,所以這些年無論兒子做什麼都是默默的,人么也習慣了一切。相反,在人們傳統觀念里,女兒便沒這麼多義務,所以即使女兒已經退休,並沒有不能脫身的事情所牽連,在老人卧床的兩年,基本沒怎麼照顧老人,僅僅是電話和眼淚,就足以賺的人們的同情心獲得良好的口碑了。我不知道提問者認為誰更孝順?
就像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每個家庭也有各自的家庭氛圍,每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也不一而同,這些原因造成了我們對「孝順」的理解和表達會有差別。但這決不能成為外人評判自己是否孝順的標準。拿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孝順」就是子女對父母的愛。
那麼既然是愛,愛的表達方式就會會有差別。也許是抽空陪父母共度周末的拉拉雜雜,也許是身在異地給父母的一個電話;可以是圍坐電視機前,不時地幾句歡笑,也可以是討論某些話題時說個面紅耳赤;可以是為父母擔心時的眼淚,也可以是病床前默默地守候;可以是在頒獎典禮時,對著攝像機大喊:「今天我要當著全國觀眾的面,告訴媽媽,我愛你!」,也可以是一個人默默地嘟囔:「俺從來不知該和俺娘說啥,就知道早點賺錢回來給她治老寒腿」……所以既然是愛,那麼愛是屬於自己的,是沒必要與人分享的。更不是外人所能看清的,所能評判的。父母和孩子的愛有時也會像戀人之間的愛一樣,你分不清那種更深刻,哪種更真實。好比在微博上大秀恩愛的,可能後來就分手了,兩個人默默無聞的,往往幸福而長久。同理,把「孝順」掛在嘴邊的不一定就是「孝順」,用著自己的方式去愛父母的也許那是屬於他的「孝順」。所以如果不是原則性的錯誤,我討厭有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揮舞著「孝順」的大旗來做別人的評判官。
就我個人來說,除去一些為數極少的極端的例子(虐母之類),我決不會以我世俗的眼光,來拿別人的私事作一個什麼檢驗標準。舉個例子吧。
紐約現任市長 Michael Bloomberg,絕對是一頭牛人:只手創辦 Bloomberg 公司,發明了左右華爾街命脈的 Bloomberg Machine,公司沒上市,但它創造的財富可以讓其創始人躋身全美前 20 富豪。
你要問我對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我能想到的是:他每天給他媽媽打一個電話,直至今日。
這其實不是孝道,而是讓我感受到他人性豐盈的一面。別人不孝順,不代表他在其他領域一無是處。一個人和他父母長輩的關係如何,並不能決定他在事業和性格上的一切。如果我和他的交集與「是不是孝順」無關,那我不會太在意這件事。我只有資格從我所接觸的那個層面來評價一個人。更何況,「孝順與否」本身就缺乏絕對客觀的評價標準,正所謂「論心不論跡」。
每每看到這種議題,都會感到類似「禽獸父親強姦親生女兒」「蛇蠍母親殺死親兒」之類的新聞根本不該存在。即便文明發展至今,因為親人作惡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們,很多時候,非但不能被社會理解,還要因為自身的遭遇而被其他人所唾棄。於是,這個議題,以及那些站在道德至高點的答案,瞬間就好像一群村婦圍著一個遭到強暴的幼女指指點點,說她有了醜事一樣。
首先,可不可以通過某個人對某件事的態度來評判一個人?回答當然是可以,無論你用「這人不孝必定不靠譜」還是「這個人這麼愛吃速食麵所以肯定不靠譜」做標準。這是做判斷的人的選擇。別人無權干涉。
但是,我總是選擇不過問別人對他們父母的態度,也不會用題目里說的那種「悄悄觀察」的手法。原因無它,這是一個隱私問題。除非,他/她被我撞上。如果有人虐待一個老人而被我撞見,我會當場阻止,而且之後也不會和這樣的人合作。但如果僅僅是冷漠或不從,那麼我不認為是一個問題。
是否「對父母冷漠」便是「不孝」?是否拒絕父母的要求便是「不孝」?我見過父母給自己的孩子騙婚,只為了造成既成事實而要求孩子放棄事業和感情回到自己身邊;我也見過有父母威逼孩子離婚,只是因為所謂八字不合。當然,我知道會有人跳出來說我看到的都是個案,「父母必有苦衷」。但設身處地地想想,你覺得經歷過這些的孩子,如果還能在父母面前噓寒問暖笑臉相迎,究竟是心中有愛還是心理變態?反正如果我知道自己身邊坐著一個這樣的人,我會背後發涼。
捫心自問,只憑一面之緣,你能分得清冷漠的緣由么?這種單方面的觀察,你有自信說你的結論和事實差異不大?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據此給人貼一個標籤,無妨,子非吾友也。
最後,按「冷漠即不孝」或「不從即不孝」的兩大標準,我是標準定義上的不孝子,家族認證,童叟無欺。所以我所說的,在此的孝子們大可以摺疊之,無礙。
生養不是恩,生了就要養,這是做父母的義務。生而不養,畜生不如。
孝不孝的,主要跟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親密程度有關,子女沒有孝的義務。
不孝就是雙方感情不好,為什麼感情不好?原因多半在父母。最討厭別人相親的時候說,我最看重對方孝不孝順(其實看重是對方孝不孝順自己父母)。摺疊我吧
凡事都有前提。
只有懂得尊重的人,才值得被尊重。
而並非每個父母都這樣。不知孝理而盲目孝,就好似不知禮樂而盲目尊儒一樣。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
愚孝的人,有時也是很可怕的。當然以目前的國情來看,徹底無情的不孝子,保持點距離沒壞處。
因為就算他不孝有原因,也說明家庭並不和睦,那麼從小習得的行為方式和處事習慣是值得被觀察的。不過我不建議一棒子打死人。事實才是重要的。貼標籤不利於自己成長。
------
有朋友留言讓我講講」孝理「關於孝理,或者說孝道。我也不是很懂啊。。。不過看了前面的回答,確實民間流傳的道德和傳統的根源有很大出入。(我自己也順便學習了,感謝)胡亂摘抄了些東西,提供個角度吧。
孝是作為禮法的三個合法性根源之一存在的。
《荀子·禮論》中這麼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群)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用什麼)生?無先祖,惡出? 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而荀子在其中對於尊先祖的論述是,沒有先祖的話,族群就沒有出處,所以需要尊敬先祖。
但細細想,這三項中,真正值得去論述的,只有「隆君師」而已。人對於祖先崇拜是並非局限於文化的,所以在這裡荀子是用這個作為公理來幫助解釋為什麼要實行禮法。而其解釋,也是很弱的關聯。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儒家關於孝比較經典的內容。
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但卻沒有講其他兩項孝是什麼。漢朝的《十三經註疏》里有解釋: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先人的話,很多時候是在特定條件下說的,並且很多都有解釋,絕對不能拆開來理解。
有不少都會有類似的習慣,就是斷章取義,取其有利於自己的內容用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當然這個過程並不見得完全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記憶的篩選或者沒有完整的接受信息。)但至少在儒家,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另外: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麽話呢?這是甚麽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麽稱得上是孝順呢?」]
這樣基本上能看出大概先人的孝是怎樣的孝。而盲目聽從父母,並非是孝,甚至是大大的不孝就是了。在聖賢這兒,孝和順是一對反義詞。
但是至於完整的孝道是怎樣的,古人的方式我也沒有特別深入的研究。我自己的做法很簡單,鑒於我父母對我好的過分,一般我會要求他們對自己好一些,或者主動做點兒什麼。。雖然他們有的時候不見得把關愛用最中庸合適的方法表達,但是我們在社會上鬥智斗勇這麼多年,連這些都看不穿么?善待那些真正關心你的人,是不是孝其實也都不重要了。不論道德如何評價,這樣做一定不會違背自己的心。---這樣看來,用孝評價人,也不算多不好的標準。我會。不好意思的說,我高中就以孝不孝鑒定一個人了,這或許是受了父母身教的影響。當然,成年後才知道孝也會被另一些人看做舊傳統的枷鎖,最自然的情感變成枷鎖當然也有政治手段綁架道德意識的原因。但我一直都固執地認為,孝本身是重要的人倫常情,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冷漠、自私,這種人不太可能會真心善待他人。孟子云: 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
你在社會上遇到的大多數人,都只是低頻次、低接觸度的,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受公德和法律約束的,你只需要看對方是否會無底線的突破公德就夠了,最核心的一個公德就是講不講誠信。也就是說,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對方說到做到對你來說就足夠了。
公德是公共空間大家都能看到,以輿論/大家對其人其事的公開評價來實施獎罰加以保障的。
而孝是私德,等你和對方親密到接近對方私領域時才能觀察的到。公開的往來自然有公德來保障,而私德則不需要公開,因為只發生在限定人際,他人既無法觀察也無法體會私下的情感,所以做不出合適的評價,典型的就是清官難斷家務事,既然做不出正確的評價,那就不應多加干涉。
所以,你的問題其實就是用對私德的觀察來估計公德的長期可靠性,可現代社會已經不是依靠道德倫理維繫的傳統中國了,法治和基於法治的公德才是社會治理的基石,即便是嗶嗶嗶嗶,但還是盡量擺脫這種認識吧,畢竟公德不再依靠人心道德而是依靠堅決的用法律來捍衛自己的權益。這樣就沒必要老是琢磨人了,這在高流動性的、半陌生人的社會裡,高書記這樣的會比較累
雖說百善孝為先,但始終會有些特例,家庭離異、家庭暴力、父母為惡等,導致與父母關係不好甚至惡劣都很有可能。我覺得單純從孝順來評斷難免有失公正。
我覺得用「感恩」來衡量比較合適。
至於父母對子女有多少恩情,這個因人而異。這個衡量方式,簡單粗暴,但很有效。
就像「高考定終生」、「成績決定一切」一樣,也許會錯過一些優秀的人,但大大降低了篩選成本。
孝順,肯定是美德、是優點。不孝,可能是缺陷,可能情況複雜。面對一個不孝的人,你有可能否定他,也可能排除「是否孝順」這個評價標準,總之更麻煩。就看這個人是否值得麻煩自己了。沒看明白這題目,他人孝不孝,為什麼要我來評判?如果是私人領域的感情,那麼也只是通過時間來綜合判斷合適不合適,光孤立一個方面意義不大。
邀我回答的別失望了。我不想長篇大論,但說到這個問題,我需要講講我的經歷。
寄養
我出生43天就被送到舅舅家寄養。(之所以這麼清楚這個數字,是因為我有點意識之後外婆就老在我面前重複這個數字並告訴我我的身世是一個秘密。)8歲,村小讀完二年級,被父母以娘家侄女的名義接回家,在我爸的學校開始讀三年級,從此開始孤獨地生長。(記憶里之所以被接回家是因為成績很好,但村小教學水平很爛,爸媽不想耽誤我,還有就是舅舅家的弟弟老打我,舅媽對我也不好,常因我挑是非起爭端,舅舅家窮,生活不好。)回家
8-12歲,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經歷的極度黑暗的四年,我用了很多年的時間也沒有完全擺脫那四年的陰影。我媽是個很善良也很勤勞的人,但也是很厲害不善於表達感情的人,我幾乎每天被打被罵,每天要做很多家務。(原因是我在舅舅家養成了很多跟父母家不合的生活習慣,我媽的本意是要糾正我,但方式很粗暴,結果是對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我成績優異,所以我的出現讓父母臉上格外有光,且我爸在當地小有名氣,所以我自己身上也有幾分光環。但那時我長得跟父親一個摸子的臉加上我媽對我的言語和行為,導致很多外人私底下認為我是我爸和別的女人所生,所以我媽容不下我。這些外界傳聞是我上大學之後才知道。我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但我們從來就沒有知心話可談,是都長大了,現在才有了感情,就是比到底是親人再親近點兒的那種感情。秘密
我的身世要隱瞞,那時候身世暴露我爸可能會丟工作,早年有很多為了生二胎而工作不保的。對當時有著巨大生活壓力的我家,身世暴露是絕對不可以發生的事。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10幾年隱姓埋名的生活是什麼感覺,很多時候你就像空氣一樣,任何人都可以忽視你,你沒有任何的存在感。你對外是一個秘密!家裡來了拜訪的客人,我就只能端著碗下桌子去旁邊吃了。我十歲那年生日,一般小孩都是要大過的,而我,當天我舅媽以我生母的名義來我家看我(是我外婆給她錢讓給我買新衣服和鞋子來給我,同時也是做給別人看)。我印象很深,那天中午吃飯,我爸先是把門關上,然後再小心地把窗帘也拉上,生怕別人看見。(現在想來是我爸膽子太小了,可是對於當時的我是深深的傷害。)無休止的戰爭
發展到後來就是每天都會和家裡人吵架,尤其是我媽,而且是每到假期我們就會大吵,當然每次都是以我媽的勝利告終,總之一切都是我的錯,所有的大人親戚朋友都來指責我不懂事,因為她是我媽,還因為我媽身體不好要讓著她。那時候我爸對我最多的教導就是要懂事,要聽話。(所以我以別人誇我懂事為榮,在這樣的教導下導致了後來很多人確實誇我很懂事。但現在我要說:一個小孩不符年齡的懂事絕非什麼好事。我犧牲了快樂,犧牲了那幾年我應該擁有的普通小孩的樂趣。)我幾歲的小表弟跟我說:「姐姐,大niang(我媽)打你罵你,你就回來嘛,我們就不在她那裡了……」我小時候無數次想自殺,有過把菜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但想著很多事最終沒敢下手;有過跟我媽吵架半夜裡一個人跑出去,然後盯著白白的月亮,過了很久實在沒有地方可去,也不敢在黑夜裡亂跑,回去了。記得在我跑出門的時候我媽躺在床上罵罵咧咧地跟我爸說:「不要管她,就當我們沒有生過她」,那些時候類似的話我媽說過很多次。壓抑和逃離
我變得不愛說話,往往就是一個人坐著發獃,也不愛出去玩。但8歲前的我是非常活潑開朗的。那時我最大的夢想是逃離那個家,走得越遠越好,再也不要回來。後來我考上了城裡的初中,住校。同學們是家長送來,離別時都想家都哭,就我一個人是姐姐把我送到學校就走了,我不哭還自己把床鋪被子整理好。宿舍管理老師和班主任都誇我懂事,成熟,可他們怎知道我內心其實是多麼的孤獨和無助?我很少回家,對家沒有念想,住校常常幾個月才回一次家,我跟別人說我懶得坐車,當時坐車確實不算很方便,但實際是我根本不想回家。最後一場戰爭
這是我和我媽之間的最後一場戰爭,之所以是最後,是因為這是我多年壓抑以來的一次巨大爆發,它對我的破壞力是巨大的,再後來的爭吵也就只能算是零星拌嘴。當然到現在我們已經不再爭吵了,一是我媽老了,二是我本性溫和,而這些年的爭爭吵吵讓我反感爭吵,不願跟任何人起爭端,也懂得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不易。這一場戰爭,讓我開始放棄自己。初中我的成績仍然很好,很輕鬆地考了我們市裡最好的高中,還超出很多分。這一次又給我爸媽臉上添了不少光,因為我爸的同事朋友家的小孩很少有我這麼爭氣的。但那一年假期我跟我媽又大吵了一架,所有的爭吵沒有大不了的原因,經常很小的事情就可以引發一場戰爭。因為臨近開學,我媽就放話說:「既然你能幹你就自己拿錢去讀書,別想從我這兒拿錢,沒錢你就別讀了」聽了這樣的話我很灰心,本來一家人都很驕傲我考了市裡最好的高中,但我媽卻在這件事上給我當頭一棒!那時我也很倔,絕對不會軟化,我就想,不讀就不讀,有什麼了不起。後來我媽就一直跟我僵持著,開學那一天我媽還是不依不饒,我也不服軟,我爸兩邊都勸不住只好先把我送到學校,到學校班主任問怎麼這麼晚才來,我爸只好尷尬地笑笑。把我房學校後我爸跟我說「讓我自己冷靜地想一想」(我爸工作比較忙很少管家裡的事,和我媽也經常吵架,但是很遷就我媽)。在學校呆了一個月,氣也消了,第一個月結束回家決定跟我媽緩和,結果走到家門口,我喊了她一聲,她沒搭理我,表情非常難看。後分析估計是我聲音小,她沒聽見,但當時覺得我都服軟了,她還擺臭臉,我當然不幹了,然後我們就繼續僵持著。放棄等回到學校後我就徹底放棄自己了(我的放棄是放棄學習,除此以外我一無所有。)。從那時起,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我不知道一切對我有什麼意義,我一無所有,學習來幹什麼,活著又是幹什麼……就這樣高一一年我就肆無忌憚地不學了,我在重點班,但我經常無視老師在下面睡覺、說話、發獃、傳紙條,因為個子小常被安排坐第一排中間講台下面的位置,那個位置很安全,幹什麼老師都不知道,再加上我一副乖乖相,幹了什麼老師也不會覺得是我。就這樣我高中整整放棄了一年,直到後來一次數學老師拿著卷子讓我放學後補習,我才猛然意識到,自己不能這麼下去了(數學曾是我非常驕傲的學科,初中時曾把我爸學校一個骨幹教師解不出的題解決了,這位老師暗地裡很佩服我,這事兒在他們老師中流傳,堅固了我在他們心中牛逼的地位,自然也傳到我爸媽耳中,而我又在一次爸媽悄悄說話的時候聽見了),於是決定痛改前非,買了本數學參考書一本英語參考書在高一的暑假自學。還有一件事,我高一時把頭髮剪了,回家我爸媽很嚴肅地跟我談話,我媽對我說:「誰允許你把頭髮剪短了……」自省與轉折自學也是一個自省的過程,這期間醫院給我媽下了病危通知書但我媽要瞞著我,我知道後哭了,這件事對我也算是有轉折意義上的影響的。高二開始,自己好象開竅了,主動緩和了與我媽的關係。拒絕改口後來我考上了一所211,算不上多好,但也還不算太差,親戚朋友也都來祝賀,然後我爸媽就在家裡宴請了幾家親近的朋友和近親,等賓客散盡的晚上,家庭會議,父母向我提出要我改口叫他們爸爸,媽媽,我拒絕了,我的理由是:「這麼多年都叫習慣了,改了不習慣。」大家說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應該改了云云,我只是笑笑。。。最後我爸說不勉強了。繼續逃離
我一畢業懷揣300元就坐著火車來了北京,到了北京之後才告訴家裡人。他們多次希望我能回去,離的太遠他們不放心,但勉強不了我。我已經沒辦法接受跟他們近距離相處了,遠一點好一點。過去吧
這些年我家人漸漸意識到了當初對我的傷害,有次回家我爸試圖與我深度交流,我拒絕了,因為很多事我已經不想再提起,我就想讓它們過去了過去了。這些年我媽說當初把我送走就是一個錯誤。這些年我爸說,在我身上,他犯下了他這輩子唯一的一個錯誤。我媽是一個善良勤勞的好母親
說了這麼多,我仍然要說,我媽是很善良很勤勞的母親,她對我的愛一點也不比對我姐姐妹妹少,她對我從來沒有一點壞心,相反她一直供我讀書希望彌補43天就把我送走的遺憾。但是她簡單粗暴、專制的方式深深的傷害了我,如果當初她知道這一切會傷我這麼深,她一定會改變方式。親情也要知所起才可一往而深
我不恨他們,要說恨我更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風俗,人言可畏,三人成虎,造成當初父母的無奈。但我好像也恨他們,恨他們對我的種種方式,恨他們給我的傷害。大學的幾年我試圖掩蓋一切,從孝順和理解的角度去接受他們,經常打電話,聽聽我媽的嘮叨,給以寬慰,但時間長了,他們會對我提出情感的期盼,這讓我很害怕,要我在感情上跟她們很親近,我做不到。理性上可以很親近,但情感上不可以,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懂。願溫和從容,歲月靜好
現在,我不想怨恨也不想原諒。他們現在年老,希望我能承歡膝下,可我做不到,我沒有得到過的東西,我拿不出來。我對他們可以給錢,可以照顧,可以安慰,但是我最給不了的是感情,這是我從他們那裡得到的最少的東西。我感恩,他們給了我不尋常的人生,這一切給我的除了傷害更寶貴的是財富,當然還有父母的含辛茹苦。但我心底最希望的,仍然是我們彼此安好,互不干擾,若我們從來沒有在彼此的生命里走過會更好。我不想說假話,不想用仁義道德來標榜自己,雖然我堅信父母家人是我最親的人,堅信無論如何他們都會對我不拋棄不放棄。但彼此安好,互不干擾真的是我內心最真實的期盼。所以我離家這麼遠,也不會經常給父母打電話,我有時候的冷漠也在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可以讓我們彼此都很舒服和滿意的心理距離。那麼請問我是不孝嗎?
什麼是孝,什麼是不孝?
我認為對父母所施不心懷感恩反而忘恩負義,對父母不盡贍養義務甚至遺棄、驅趕,各種虐待和折磨,這當然是不孝,這種人不僅不孝而且大逆不道。不可交也。那些對父母生育教養之恩心懷感激,盡自己贍養義務的都是孝順的,但感情的親疏卻與父母的教養有關。那些每天給他媽媽打一個電話的,是因為他也受到了來自媽媽同等的關愛。(也可能是以此包裝自己)
那些喜歡用孝來判斷一個人的,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父母有意無意帶來的巨大傷害會造成怎樣的情感疏離。當然我認為「一個對父母都不好的人,又怎麼能對不相關的人好」是對的,因為你可以和父母不親近,但你不可以對父母不好。(極端傷害的除外。比如我媽曾跟我談起電視上看到一個父親對女兒各種虐待,有一次盡用鋼針從女兒的頭部穿進去。我認為這樣的父親沒有資格讓女兒盡孝。)推薦閱讀:
※職場上的空降兵會面臨哪些阻撓?怎樣才能快速融入團隊?
※為了有更多時間學習增值自己,想離職騰出更多時間去做,合理嗎?
※有工作經驗的人辭職後是去大公司好還是去小公司?
※年輕女性如何優雅的拒絕酒桌上年長男性不善意的灌酒和故意趁你不注意摻酒進你的杯子?
※周五告訴員工加班更好,還是周六告訴員工加班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