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洛林和阿爾薩斯是什麼時候開始對法國有強烈的歸屬感的?
阿爾薩斯全境和洛林部分地區曾經都是德語區,講高地德語。這兩個地方也長期處在各國爭端的風口浪尖,為什麼人民會選擇認同法國的統治而不是其他國家、或者傾向於獨立?
法國大革命之後。
1792年大革命爆發。前面的答主已經說過在這之前的法國擴張,就不贅述了。
這時候的阿爾薩斯洛林是法國人的領土,德國佬衝進阿爾薩斯洛林燒殺搶掠。
說德語的居民也不能倖免。
《馬賽曲》聽過撒?法國國歌不用科普吧?實際上這首歌就是阿爾薩斯人魯熱·德·利爾(Claude Joseph Rouget de Lisle)創作的。它原名《萊茵軍進行曲》,也是在施特拉斯堡進行的首次演奏。不過馬賽人比較喜歡這首歌,到哪都唱它,名字就被馬賽人佔了。
而這之後,阿爾薩斯人的政治權利在第一帝國時代大大擴張,大革命打破的階級制度與貴族特權讓阿爾薩斯人有了更多的上升機會。一邊是保家衛國的戰爭,一邊是施與恩惠的制度。這使得阿爾薩斯人的傾向完全倒向了法國,甚至之後強制執行法語教學的時候他們都不完全抵觸這件事。
而德國對他們的態度如何呢?
德國佬不愧自己軍國主義者的本色。對著阿爾薩斯就是一頓亂搞——
他們不敢公然說阿爾薩斯-洛林的居民渴望投入德國懷抱。恰恰相反。為了懲罰這些居民對法國的愛國情感,斯特拉斯堡(一個有一座居高臨下的獨立衛城的城市)被「德意志的」爆炸彈野蠻地濫轟了六天之久,城市被焚毀,大批赤手空拳的居民被殺害!當然啦!這兩省的領土先前有個時候曾經隸屬於早已壽終正寢的德意志帝國。因此,這塊領土連同它所有的居民,看來應該當作德國不可剝奪的財產加以沒收。如果依照古玩鑒賞家的想法恢復昔日歐洲的地圖,那就千萬不要忘記,先前勃蘭登堡選帝侯曾以普魯士領主身分做過波蘭共和國的藩臣(註:1618年勃蘭登堡選帝侯國與16世紀初由條頓騎士團領地組成並臣屬於波蘭貴族共和國的普魯士公國(東普魯士)合併。勃蘭登堡選帝侯作為普魯士的領主而成為波蘭的藩臣,這種關係一直維持到1657年,當時勃蘭登堡選帝侯利用了波蘭對瑞典作戰的困難,爭得了波蘭對他的普魯士領地主權的承認。——24。)。
但是,更有心計的愛國者們要求佔有阿爾薩斯-洛林德語區的理由是,此乃防止法國侵略的「物質保證」。因為這種卑鄙的口實曾把許多頭腦遲鈍的人弄得糊裡糊塗,我們認為有責任比較詳細地談談這一點。——《法蘭西內戰》,卡爾·馬克思
視同寇讎。
簽訂對法條約之後的阿爾薩斯洛林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帝國直轄領地」。
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當地的自治程度是全德國最低的。不要忘記德二是一大堆邦國公國王國組成的,它們每一個邦國公國王國都有相對應的代表在聯邦議會裡幫這些地方爭奪話語權。而阿爾薩斯洛林人沒有這樣的待遇。從大革命到普法戰爭阿爾薩斯人與其他法國公民一樣享有的國民權利,在德國人這裡就是個屁。
哦對了。玩過維多利亞(pod?)的人應該清楚,把阿爾薩斯洛林打下來之後可以給當地改名字。改出來叫做「艾爾薩斯-洛特寧根」。這就是給當地街道、城鎮改名的真實歷史,而這種強烈的文化同化方式,激起當地的強烈反抗。
讓我們看看另一位馬克思怎麼說的——
在操同樣語言的人群中,民族的進一步分化有可能是基於宗教共同體的分離,也可能與社會結構與風尚有關,比如說德語的瑞士人和阿爾薩斯人,都並不自認為與德意志民族有著真正意義上的民族關聯。關於共同政治命運的記憶有時要比語言和宗教更為重要,韋伯說:「比如革命戰爭以來的阿爾薩斯人與法國人,(而)那場戰爭是他們共同的英雄時代,再如波羅的海沿岸各國貴族與俄國人,是他們幫助俄國人駕馭了自己的政治命運。
——習俗與聲望——馬克斯·韋伯論種族與民族
而一戰的過程中阿爾薩斯人——
阿爾薩斯洛林剛剛加入德國的時候,德國希望用徵兵的方式, 讓阿爾薩斯-洛林人在情感上變成德意志人。 這點,德國完全失敗了。 大批的阿爾薩斯-洛林的年輕男人離開了當地, 為了不去給德國人當兵。 這些逃兵的阿爾薩斯-洛林人, 既不是懦夫,也不是和平主義者。他們完全是情感上無法去做德國士兵。
很多阿爾薩斯-洛林的逃兵, 選擇加入法軍。從1870年到1914年,每年都有大約500名的阿爾薩斯-洛林人加入法軍外籍軍團,在1882-1908年這個期間,法國45%的外籍軍團人員全都是阿爾薩斯-洛林人。當時駐紮在阿爾及利亞的法軍, 很多都是阿爾薩斯-洛林人。1914年, 法軍里有20個來自阿爾薩斯的將軍, 145個來自阿爾薩斯的高級軍官, 4000個來自阿爾薩斯的普通軍官。 1914年, 德軍里有隻有4個來自阿爾薩斯的軍官, 其中只有兩個是真正的阿爾薩斯人。 一戰爆發後, 德國知道阿爾薩斯洛林人靠不住。 在戰爭的第一周, 就有1.5-2萬的德軍投奔到了法國! 這些人, 心裡非常清楚, 逃兵的財產都會被沒收, 家裡人也會受到懲罰。 1915年3月, 德國給773個生在1892年的阿爾薩斯逃兵開軍事法庭, 1915年12月, 又有300個來自阿爾薩斯的逃兵事件被宣布。如果德軍不是把阿爾薩斯人及時送往東線, 德軍里的逃兵人數還會變得更多。德國實在是不信任阿爾薩斯-洛林人, 1912年, 德軍在研究新的火炮時候,不允許任何阿爾薩斯-洛林人觀看。 德國在戰前, 不允許任何阿爾薩斯-洛林人在鐵路 , 電報和電話部門工作。 一名德國 von Loynfeld 軍官, 一戰時期說, 德國人和阿爾薩斯人之間的距離, 就好比英國人和愛爾蘭人之間的距離。一戰時期的阿爾薩斯, 被仇德的情緒包圍著, 任何一戰時期去過阿爾薩斯的人,不管是法國人, 德國人, 外國人 , 還是阿爾薩斯人, 都感覺到了這種氛圍。巴伐利亞士兵在一戰的時期喜歡說 「阿爾薩斯人, 全身一直到骨髓都是法國人」 很多阿爾薩斯人一戰時期選擇離開德軍, 投奔法國。
一次, 一名在法軍里服役的阿爾薩斯人, 聽到德國戰壕那邊有人在說阿爾薩斯方言,這位法國士兵對他們喊, 我也是阿爾薩斯人, 快過來吧!「」我們這就來! 德國戰壕那邊回應著,很快, 25個來自扎本的阿爾薩斯軍人, 都投奔了法軍。這些德軍是來自阿爾薩斯,扎本城市的第99陸軍方隊的人。 (請參考扎本事件, 就知道為什麼扎本的人仇恨德國了)這個投奔法軍的阿爾薩斯人, 講述了他的血淚史。他和其他134個阿爾薩斯洛林人, 在德國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德國人知道阿爾薩斯人靠不住,認為他們不忠於德國,因此就拿他們撒氣。
德國人對他們喊 「你們這些法國佬, 你們都會死的很慘」!連著9天, 德國人只給他們吃乾的麵包屑, 還拿皮鞭打他們。在第10天, 德國人給了他們一點肉和湯, 然後被送上戰場。這些阿爾薩斯洛林人, 被送上了前線最危險的地方, 這些人絕大部分都倒在了比利時軍的火炮下,只剩下47個人。 其中兩個人還被德軍莫名其妙的處死了。當晚, 德國人告訴剩下的45個人, 說一定要把他們都弄死。剩下的人決定逃兵, 不過他們被看管的很嚴。幸好, 在Ypres 戰役里, 他們遇到了法軍。 這些阿爾薩斯洛林人瘋了一樣的撲向法軍們,高喊著 「我們投降」,當法軍知道了他們的身份後, 給了他們所有能及的幫助,
這些阿爾薩斯人, 只有一個願望, 那就是加入法軍,報復曾經折磨過他們的德國人。有一次, 一個法國士兵被30多個巡邏的德軍俘虜了, 這30多個人都是來自阿爾薩斯。他們其中的指揮官, 馬上毫不猶豫的命令把這位法國軍人釋放。如果這30多人的其中一人, 舉報了這個指揮官, 那麼這個軍官就完了。但是, 因為這些人都是阿爾薩斯人, 這位軍官信任他們對法國的感情, 就馬上決定釋放這位法國士兵了。一個軍官, 毫不猶豫的相信30多個人, 說明阿爾薩斯人都明白當地人對法國的感情。在當時的回憶錄和信件里, 不少阿爾薩斯人提到了德國人對他們的侮辱和折磨。一個德國軍官向他們喊 「你們這些阿爾薩斯的畜生, 你們都是叛徒, 我要好好教育你們!」
然後這個德國軍官, 處死了一個阿爾薩斯人, 然後說, 法國的朋友們都會如此的死掉。另一個來自阿爾薩斯的人, 寫信給親戚, 回憶道,一個德國軍官把他們教育了一通, 說他們是叛徒, 是畜生, 不配死在戰壕里,應該都被處死。 然後他們被送到了俄國前線。 德國人給他們最差的待遇,這個阿爾薩斯軍人吃的非常差, 甚至挨餓, 長期不能洗澡, 渾身都是虱子,最後終於解脫了, 他受傷了, 可以回國了。在阿爾薩斯被遊街的法國俘虜, 發現當地人對他們非常友善。一次, 兩個法國俘虜在阿爾薩斯被遊街, 看到一個身穿阿爾薩斯傳統服裝的女孩,
這兩個法國軍人看到她的民族風格的衣著,馬上向她敬禮。 其他的阿爾薩斯旁觀者, 看到這一幕, 都落淚了。德國人折磨阿爾薩斯洛林的成年人也就罷了, 但是居然連孩子都不放過! 德國在一戰時期,各種懲罰阿爾薩斯洛林人的行為甚至涉及到了不少兒童, 這個是其中的一個例子。一個來自 Mulhouse 城市,名叫 Johann Ingold 的小學生, 因為自己撤掉了教室里德皇的肖像, 畫上了一面法國國旗, 還寫上了法國萬歲這幾個字。 他因此上了法庭, 被指控侮辱德國國旗罪, 儘管這個孩子的父親是一個富有的德國官員。為了這點小事, 這個小男孩被送進德國監獄1個月。德國對阿爾薩斯洛林人如此殘忍, 在1917年, 連德國國會都看不下去了。這個問題在國會得到了討論和同情。
但是德國戰爭部長General von Stein說, 阿爾薩斯洛林人靠不住, 必須嚴厲對付他們。他說, 他們搜查了阿爾薩斯洛林人戰爭時期的信件, 發現90%的信件都有鼓勵軍人們逃兵的內容!知道德國時期的阿爾薩斯被德國人稱作什麼嗎? Hotels de France ----法國莊園。德國一戰時期, 判決了大批的阿爾薩斯洛林人, 把他們送往德國監獄。 甚至涉及了不少兒童。 比如一個80多歲的牧師, 被德國戰爭時期的法庭指控, 說他給法國傷員金錢。 大批的阿爾薩斯人在戰爭時期被德國指控叛國罪。當法國俘虜出現在阿爾薩斯的時候, 他們受到了當地人的熱烈歡迎。 德國人受不了這種行為,告訴當地的頭目,如果再對法國俘虜熱情, 當地人會受到懲罰。法軍在一戰初期,攻入阿爾薩斯的時候, 受到了當地人熱烈的歡迎。當地人給了法軍一切援助, 食物和水。但是當地人一滴水也不願給德軍。到處都是三色旗, 和法國萬歲, 共和國萬歲的歡呼聲。 德國人用金錢也收買不了阿爾薩斯人, 不少在德國行政部門工作,收入豐厚的阿爾薩斯人, 也經常被指控反德罪。戰爭時期, 大批的阿爾薩斯行政人員, 被指控反德罪。——德意志第二帝國貼吧【獨家】 阿爾薩斯-洛林人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國人,咎由自取!
貞德故鄉洛林,所以,你覺得他們喜歡哪邊?還有,倘若貴三無羅馬真的那麼吸引人,請問為何第一首都布拉格所在的國家親手選擇拆分奧匈呢?一邊說說德語的阿洛是自己的領地,一邊噴波西米亞背叛三無羅馬帝國和臍帶帝國,這不叫反民族主義,這叫屁股坐在維也納咖啡館。對不起,本布拉格難民就是anti了。
本文僅反對把貞德視作洛林當時就心系法國的證據。
貞德是法國人,這一點其實沒有疑問,但是很多人誤以為她是神羅下屬的洛林公國人,以此證明當時洛林公國人民心系法國,身在神羅心在法國那就大錯特錯了。
貞德的家鄉是棟雷米,按照16年以前的法國大區分劃法屬於洛林大區,許多人想當然以為此地在百年戰爭期間也屬於洛林,然而事實上棟雷米當時屬於巴爾公國。巴爾公國屬於法國還是神羅呢,其實是都屬於。在1301年,貞德出生(1412年)的一百多年前,百年戰爭尚未爆發的時候,原先屬於神羅的巴爾公國就被一分為二,其中默茲河西岸的地區歸屬法國,東岸的地區歸屬神羅,兩地仍然都歸巴爾公爵統治,所以巴爾公爵同時是法國和神羅的封臣。
那麼棟雷米是屬於法國的部分還是神羅的部分呢?答案是棟雷米在默茲河西岸,屬於法國,所以貞德的故鄉在貞德出生的一百多年前就屬於法國了,貞德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法國人了。
那麼該地區和洛林為什麼會產生關係了呢?其實是巴爾公爵絕嗣之後,巴爾歸於洛林家族統治,建立了巴爾和洛林的聯統,這如同英格蘭-蘇格蘭,波蘭-立陶宛一樣,在歐洲封建制度下非常正常也經常出現的現象,並且當統治的兩塊區域相鄰的時候常常就最終被整合成了一體,巴爾和洛林也是如此。巴爾和洛林第一次在同一個領主統治下是何時呢?是在1431的一月,而貞德此時已經被捕,而將在五月時被殺害,所以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貞德在臨死前做了幾個月的洛林人。數百年後洛林法國吞併,最終整個巴爾也作為洛林的一部分歸屬於法國。
當然,還需要提出的是,有人會認為巴爾本身也曾是從洛林分裂出來的,這就要提及洛林到底是怎麼來的。查理曼的繼承人虔誠者路易將自己的國家分成了東法蘭克,西法蘭克和中法蘭克三部分,其中中法蘭克由路易的兒子洛泰爾一世統治,下轄地區從低地一直延伸到義大利,包含了今日的洛林。洛泰爾一世死後中法蘭克又分裂,北部也就是從低地到洛林的地區由洛泰爾二世統治,洛泰爾二世統治下的王國便稱洛泰爾尼亞,也就是後世的洛林。中法蘭克夾於東西兩強中間又不斷分裂,最終則被東西兩國逐漸瓜分,洛泰爾尼亞最終成為東法蘭克下屬的洛林公國,其後又再次分裂為上下洛林,下洛林為低地,上洛林則是今日的洛林地區。所以,洛林真正代表今日意義的洛林,是洛泰爾尼亞領土縮水到後世洛林公國大小後直接用洛林代指洛林公國形成的,時間上是隨著歷史發展,下洛林分裂而不再被提及這一稱呼後才逐漸形成的,此時巴爾已經從上洛林分裂出來,在1431年以前自然並不能說巴爾是洛林了。
總而言之,貞德家鄉地區百年前便屬於法國,貞德時期早已培育出對法國的認同感並非怪事。現在屬於洛林的棟雷米當時並非屬於洛林,也無法代表洛林。至於洛林公國統治下的屬於神羅的法語人口的想法,個人了解不足,但不少答主回答中提到至少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多數洛林人已傾向於法國這是可信的。或許還有人說貞德家鄉今日屬於洛林貞德就是洛林人,這我也不敢苟同,如果同意李白出生於碎葉城一說,那李白莫非是吉爾吉斯斯坦人了,我想這大多數人都不會同意吧。至於近代用洛林十字象徵貞德,只能說這是通過了幾層的聯想把這兩件事聯繫起來了,第一個使用洛林十字的洛林公爵就是貞德被害那年繼承洛林的那位,我實在無法想到洛林十字在歷史上能和貞德有什麼關聯。
瓜分勃艮第的後遺症(並不)。
應該這樣說,從勃艮第滅亡以後,到維也納體系建立這段時間裡,法國對萊茵河左岸的蠶食讓阿爾薩斯這片德語地區成為了法國領土。
另外,普魯士整合政策的失敗也是一個原因。(寧為法雞,不為普狗。)
總的說來就是神羅、普魯士德性不足,所以搞得萊茵河左岸幕法向化(是吧?最後一課,你法可是嚴禁本地語言教學的。)難道不是因為都德寫的《最後一課》么?
還有都德寫的《柏林之圍》?前者納入中學教科書(筆者初中用的蘇教版),
老師分析文本時候並不會說這段歷史,只說是愛國主義;後者是推薦閱讀中的。#惹誰都別惹文學家系列阿爾薩斯和洛林應該在路易十四時期屬於德意志的萊茵地區,此地在路易十一時期屬於勃艮第公國,勃艮第公爵理查死後被神聖羅馬吞併,萊茵屬於信奉新教的德意志邦,而法國歷代都是天主教為國教的,應該早在路易十四挑戰哈布斯堡王朝被歐根親王和約翰丘吉爾吊打時有了幾分關聯,最後在大革命的號角中歸屬了吧
大革命以後吧我覺得
認同這種事情,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比如石勒蘇益格,德意志人和丹麥人。比如奧蘭群島,雖然他們說瑞典語,但是卻是芬蘭領土。比如南蒂羅爾,這塊地區也是德意志人占多數,但是一戰後卻被劃歸義大利,二戰後對義大利進行制裁的時候也沒有還給奧地利。特蘭瓦西亞,這塊地幾乎算是匈牙利的匈人發跡的地方,一戰後被劃歸羅馬尼亞,雖然第一維也納仲裁的時候,被強行劃歸為匈牙利,然而二戰後,作為割讓比薩拉比亞的補償還是重新還給了羅馬尼亞。夏威夷,琉球群島,多的是被吞併地區和國家的文化,語言,風俗不一樣的地區。
推薦閱讀:
※法國留學畢業後在法國找工作?
※既然留學英美的學生在中文網際聊天時會摻雜英文,留學法國的學生會不會摻雜法文?
※法國為什麼首都一家獨大?
※法國文化在哪些方面影響了你?是怎樣影響你的?
※大學是法語專業的你現在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