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收入越來越低,中年農民何去何從?

因為家是農村的,近幾年有很大感觸,種地收入越來越微薄,一畝地一年辛苦,三四百塊的收入,糧價又是一路低迷。

前些年搞大棚蔬菜、種水果,這幾年也是一路到谷底,很多人也放棄了。

有次溫鐵軍上央視,有個農民問他如何提高大棚蔬菜的收入,他說種地已經是沒有前途了。

但是我現在還知道有很多農民,四五十歲,技能就是種地,年紀也不小了,又是家庭負擔最重的時候,他們能有什麼好的解決自身危機的辦法嗎?


這個可以學日本,在各地辦農協,集體化經營。

農民之所以叫農民,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保留地,雖然收益不高,但這是他們最根本的財產,因為無社會風險。

所有人,只要想從農村獲取利益,都是以獲取土地為目的。把土地佔有了,農民也不叫農民了,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然後擁向城市,生活在別人看不到的角落裡,和國外貧民窟沒什麼本質區別。

農民向來都是太分散,不團結,眼光短淺,給點甜頭就容易喪失土地,還沒有政治發聲筒,在和地方政府和大資本的競爭中,很容易成為弱勢群體,成了利益受損方。時間越長,農民越相對貧窮。

如果把農民團結起來,辦集體化農協,由他們集體化經營,所獲得的收益由農民所有,形勢就大不一樣。

國家可以專門設立保護性領域,只能由農協經營,大資本想進入,只能投資各地農協。這樣農協就有了資本,可以持續性經營。

如果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想要土地,必須和組織起來的農協談,農民必須佔有一定的收益和股權。

農民以土地參股農協,可以產生持續性收益,不會再成為弱勢群體。即使失去了土地,還能因補償回來的股權,擁有持續性的收入。

至於上面的人說的,讓農民工進城當工人,當快遞員,送個外賣什麼的,那只是不明白農民的訴求。說難聽點了,一些城市人想讓進城的農民給他們送外賣,給他們裝修打零工,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殘羹剩飯,永遠服務自己罷了。


農民會變成四類。

第一類是不懂改變的人。

就家門口那一畝三分地種到天荒地老,因為窮,斷了香火。

第二類是懂得改變的人。

進城打工,從農村屌絲變成城裡屌絲。

其中比較強的人,運氣好就可以紮根城裡,變為小康。

第三類是懂得下注的人。

他們省吃儉用走門路弄關係用盡渾身解數積累原始資本。

通過銀行貸款放大,然後承包土地,承包生產資料。

但是他們運氣不好,虧了破產家破人亡。

第四類是第三類當中運氣好的人。

最終就成為農場主,果園主,大規模農家樂經營者之類的等等高端人士。

整個家族走上幸福的地主之路。

家族的幸福延續到最後家裡出了一個敗家子,或者遇到天災人禍,回到從前,重頭再來。

通常,這個敗家子或者天災人禍會在三代以內出現。這是古人總結的經驗。


到就近的、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幹什麼?送快遞、送外賣。

快遞業近年由於電商帶動,行業需求量大,增勢迅猛: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313.5億件,同比增長51.7%;業務收入4005億元,同比增長44.6%。行業形勢比傳統行業好得多。

外賣行業更是爆髮式增長:2016年整體交易額1761.5億元,較2015年全年的382.1億元增長361%。

門檻也不高,只要肯干肯跑,每月收入四五千是很有可能的。

既然農業不好做,那就順應時代趨勢,到大城市第三產業找工作。快遞、外賣屬於第三產業,又屬於發展勢頭強勁的新興產業,大方向是不錯的。

這裡需要注意兩點:第一要是大城市,排除人口幾十萬的小城市;第二要跳出心理舒適區、適應環境變化。不是說你種地種了幾十年,那就該一直種地、堅守到死。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從種地跳到城市就業的人很多,不止幾萬幾十萬。你不順應環境變化找到新的就業方向,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


【update1.1:更新了爭論點的定義,括弧【】定義來源於百度百科。】

在這裡不講大道理,只說我身邊的情況。(在下面是大道理= =、)

我舅舅,一個沒學歷的老實人(初中),東賺賺西跑跑(多的時候身兼5樣),一個月也能在三四線城市(汕頭= =、)攢個八九千,我建議,先做那些沒什麼本錢的,比如↓↓↓↓↓

1.送快遞,送餐。(2000~5000/月收入)

一個月兼職幾份下來也能攢個幾千塊,慢慢攢到幾萬塊,然後↓↓↓↓↓

2.去弄倆小貨車,去幫人運東西,不過也要人脈。

這樣生活基本小康(我舅就是幫人運貨,閑時跑滴滴)。

勤勞致富雖然是不可能的,但肯定要勤勞啊,不勤勞沒有錢用。

知乎里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超喜歡在裡面。

那我就不求贊了,沒多少人看。

PS:據我所知,他至少工作12小時/天。

PPS:已證實:他不那麼忙的時候是7、8小時/天,佔了一個月的5、6天。

謝謝


有數人贊了,那我就續1s。

私以為,如今在農村,想要種地發家致富還是有可為的,但,僅限於有錢有權的大戶

為什麼?因為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必定是以機械化產業集群化為主的,這裡參考美國、加拿大等國的農業,也可能不具有參考價值,因為那邊的人力稀少,地廣人稀,在這裡不多加討論,莫偏題。

這種農業機械,在一定土地範圍內(具體多少不清楚,我不是農學專業),邊際成本是不高的。(一畝地也是干,十畝地也是干,五十畝地也一樣。)

但,有錢能買到機械,土地去哪兒拿?

農民跑到城市去了,土地帶不走,所以被收購,轉租被承包。

承包土地,這裡就要說到村裡的土皇帝了。【土皇帝:指盤踞一方的軍閥或土豪劣紳。亦泛指稱霸一方的壞人。】(太細講容易被那個,大學生村官就是為了 解決【v.處理使有結果】這些問題才弄出來的。評論有人對大學生村官發出疑問,這裡的解決不等於完全解決,而是有意向地去削弱這個問題。

所以集全了土地(承包)、機械(租用)、人力(僱傭),生產資料都全了,一畝地也就能弄出更低的成本(比起人工來講,低得多得多)。

所以最理想的狀態,現在在城市賺到點錢(一大筆),然後回鄉申請承包,或者去出租農業機械。

這樣發家致富才是正道。(彷彿也沒什麼可走了)

謝謝-1s


前幾天看完《老農民》,電視劇的前半段對建國前以及之後三十多年裡農民經歷了什麼有著比較實際的呈現。

@馬前卒(沒記錯的話) 有幾篇文章寫過建國後的工業化進程,必然是政府成為最大的「地主」,最大限度的將農業產值集中起來發展工業,由之而有的戶口制度、土地等公有非私有的產權界定等等將農民穩定在土地上。所以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裡,種地勞作是農民的主業。78年之後才逐步允許農民「搞副業」(一直到十餘年前對外出務工還是這樣的稱謂),這裡邊絕大部分人沒有技術基礎,只能出賣力氣搞基建,這部分人現在已是五十多歲以上,大多沒了力氣,甚者大病小病,風燭殘年。

國家經濟進一步發展後,能夠吃苦耐勞,安全防護意識、法律意識淡薄的農家子弟源源不斷從農村走出,滿足著各行各業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對這部分人的稱謂從打工仔打工妹到打工者、外出務工人員,其實全部叫「勞工」更恰當。

總而言之,這屬於國家發展的必然進程,從「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奇蹟」,總要有所代價。

從十來年前政府「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政策導向開始,農民務工收入逐步提高,人身權益也能得到更多保障,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貧困低保救濟等也惠及了那些風燭殘年的老人。

國家繼續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農業發展也不再需要更多的農民,如題主所說的那部分人,要麼是吃低保靠著扶貧福利「安度晚年」,要麼靠著農二代的奮鬥成果走向城鎮成為「無用的多餘人」。


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農民跟上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軌跡,生活水平才能逐漸提高

從人自身的發展規律看,中年是一個坎,家庭負擔重,自身增長的時間和機會都在逐漸減少,主動尋求變化的能力低。

對於他們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咬牙堅持。抱怨不會帶來任何的額外收益,也無法降低身上的負擔。只有咬牙堅持,隨著時間的推移,身上的負擔減輕了,也許日子才能好起來


謝邀,程序狗回答此類問題還是比較奇怪的,因為鄙人一樣是溫鐵軍老師的粉絲,所以就信口胡謅了。

溫老師的結論,無疑是正確的——本土農民種地是沒前途的。他們面臨的威脅更多來自於國際競爭的壓力。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是註定在市場上競爭不過大農場、大機器、大資本的。

當然,那位萬骨枯的回答,倒是人如其名。如果題主看過溫教授的講座,想必會更清楚這哥們純粹跨界答題卻不做基本功的扯淡。

好了,接下來的我要說的是:

這不只是個市場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不只是錢的問題!

讓經濟規模翻三倍,跟農業人口不減少,選哪個?腦子清醒的人,會選後者。因為農村是勞動力的蓄水池,農業是任何族群賴以立足的生存基礎,農業人口是世界各地原住民的主要來源,是捍衛本土經濟、文化乃至文明成果的重要支撐力量。

換而言之,靠種地發財是不可能的!但是種地領補貼、養兒混福利是有可能,而且大有可為。


城鎮化而非城市化。幾千年的農業社會它的穩定性是優勢。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

種地的收入是不是越來越低。農民伯伯是不是迫切需要拋棄手中的土地,改做工人?

從大多數數據來看,近年來糧價沒有明顯提高,不排除的確有題主所說的情況,種糧食,一畝地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答主在華北地區一般種糧食是小麥玉米兩季,每季每畝毛利平均在一千元左右,除去化肥農藥等等,每年每畝利潤在一千元左右。

可問題在於,如果單純的種糧食,現在已經基本實現機械化,並不需要佔用一個完整的勞動力,家裡的老人就可以負擔,或者在夏秋農忙時,耽誤幾天就可以,土地收入不再是勞動性收入,而是財產性收入。

什麼是勞動性收入吶?蔬菜,尤其是大棚蔬菜。

現在蔬菜種植的機械化程度很低,絕大多數勞動需要靠人力來完成。題主說蔬菜價格越來越低,這種情況,如果拋開通脹,從絕對價格來看,是不存在的。只不過,現在蔬菜價格波動比較厲害,比如今年的西紅柿,價格就比較好,每畝的毛利達到四萬到五萬。但是菜花就比較慘了,每公斤三毛左右,每畝毛利不過一兩千元,刨去種子化肥,也許就要賠錢了。

中國人向來講究吃,在為數不多的人均佔有量靠前的數據中,蔬菜算是一個。所以從長期來看,蔬菜並不愁銷路,只是除了悶頭種地,還需要把握一點價格趨勢,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這邊農民常用的----只種一種,多種幾年,抹平價格波動,平均下來,收入也不錯。

所以,回到答主的問題,收入低怎麼辦?

要麼把土地當成資產,出租也好,機械種糧食也好,把勞動力解放出來。要麼種蔬菜,會很累,會受市場波動影響,但是年景好的時候,收入也勉強可以。


本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

小時候媽媽為了照顧我和妹妹在家種地,比如棉花玉米小麥,夏天還會起幾塊院子里的磚種點豆角絲瓜茄子一類的蔬菜,不得不承認,自己種的確實比買的蔬菜好吃的多,而且更新鮮,

初中之後,家裡不再以種地為主,偶爾有農活媽媽會請幾天假收拾莊稼,

最近幾年,糧食價格低的不行,

就拿最近剛收的玉米來說,0.73還算是價格高的,種了一年的玉米就賣了一千多塊。。。。

為什麼現在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呢,糧食價格這麼低,根本不足以維持家庭的基本生計,

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糧食價格卻越來越低,中國農民如果靠天吃飯真的是要餓死了


謝邀。

說說我看到的幾個農村現象。

1.現在很多之前外出務工人員也回家了,因為外面工資也不高,工廠倒閉多,沒事做,還不如回家種地。

2.單單幾畝地,基本糧食種植養我自己沒問題,北方玉米大豆麥子,南方水稻玉米等。養家糊口沒問題,除非是天氣影響絕收,一年收成吃兩年沒問題。

3.但是多餘的糧食,賣不到好價錢,收購價格低的很。有時候城市裡說蔬菜糧食漲價,漲在中間商手裡,老百姓種地賣的價都沒有那麼好。

4.制約農民種糧食的收入最大因素是天氣變化和種子價格等。其中天氣會導致收成減少,比如,種的辣椒,西紅柿等,天天下雨,爛在地里,這樣供應減少,按道理說應該賣個好價錢,但是又沒看相,所以,價格還是賣不起來。

5.那麼賣菜能賺錢嗎?能。前提是膽大心細,承包大面積土地,別人種幾畝地,你種幾十畝。辛苦一年,保佑天氣好,賣個幾十萬。減去各種投入可能賺錢。前提一定是要有個好天氣。


坐標東北,這幾年農村過得特別艱難。

1天時不好,糧食減產

2國家放開糧食市場,不再保護糧價,導致農產品價格降低

3環保也好,去產能也好,導致工業品價格普遍上調。包括種子化肥的價格成本不降低

4現在要搞土地流轉,讓農民賺不到錢,好參加流轉,降低政策推行阻力

而已東北人均耕地比較多水平來看,農民一年收入,去除家庭開支、孩子上學,老人養老等等,基本不會剩下錢,甚至在吃老本。

不知道這樣持續下去農民應該怎麼過,而扶貧多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貧苦人口自然貧困。

也不知道該說點什麼,只是感覺農村真難,農民真苦。


中國始終沒搞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生產,是因為這樣一搞大部分農民將面臨失業。現在不管是城鎮化加速,還是大規模基建招聘農民工,都是為了減少農民的數量。等到減到合適了的時候,國家會大範圍改革農業生產方式。當時候社會上會涌動出一大批勞動力為祖國從小康奔向現代化而奮鬥。國家之算盤,豈是我等可捉摸透的?我也只是猜測而已


沒辦法,改不了,能改變的那批人年輕時都跟著包工頭出去了。

我爸種了半輩子菜,我勸了他十幾年了干點別的事情,他就是不改,這種依賴是沒辦法改的,我小時候他能把我媽從工廠拉回家種地。隨他去吧,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就當是他的愛好。

其實他們這批人消費不高,這種生活和別人比過的不好,但是和過去比,過的就好多了。家庭主要的消費在他們的子女身上,能怎麼辦?男兒當自強,女兒早點嫁。

前幾年有個大霧天,我同學的爺爺晚上去市場賣菜,回家時迷路了,家裡人找了好幾天才找到。最近修的路越來越多,走了幾十年的路也會迷路。這個時代的發展與他們無關,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他們也累了。


沒辦法,據我了解農民一畝地一年能掙1000就算是燒高香了,我老家江蘇蘇北的。中年外出打工,年齡大了工地不敢要了就回來了,回來發現老家地都賣的賣,租的租,打工還沒教養老保險,晚景凄涼是可遇見的。


看了一遍高票回答發現說的好有道理的樣子,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手動滑稽)


靠他們的兒子


種地收入越來越低,中年農民何去何從?

現在手工農業已經慢慢被淘汰了,因為效率很低,機器化農業的時代已經到來,現在生活在農村裡的孩子他們都已經都不會幹農活了,他們都選擇到城市裡去打工,他們可以在城市裡找到一份工作,這一份工作可以賺來錢。

做一天的工作,就可以拿到一天的工資,這樣掙錢非常快,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離開農村到城市裡生活。

現在是商業社會。人們都通過經商做生意賺到錢。因為做這種生意,賺錢最快,把產品賣給了對方,就可以收來錢。通過種田,種地,這種掙錢的方式多慢,要等上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才會有收穫。

所以可以找一些農村需要的產品來賣就可以,賣桌子、賣椅子、賣水果等等,什麼好賣就賣什麼,現在賣東西也很簡單,只要賣一輛電動車就可以,把產品放到車上就可以到處賣。這樣也可以獲得到一份收入,比種地強多了,有錢,就可以賣一些裝修房的材料也可以,地磚,地板都可以,都有市場,只要找一家門店就可以做到。

在商業社會,人人都在做生意,通過賣產品賺錢。


就我所知道的,都在打工,百分之九十變成了農民工。漂泊一生,晚年繼續種一畝三分地。


中年農民何去何從?

只有硬抗。

畢竟朱之文那種幸運的人很少。

做了半輩子農民,讓干別的會什麼呢?

還是體力勞動。

掃大街,上工地等等。干最沒技術含量,最耗體力的活。

反正不會寫代碼。

中國就是一發展中國家,農民能吃飽飯,穿暖衣,咬牙給孩子娶上媳婦,就這樣了。

看看下一代比較重要,畢竟下一代過得好了,中年農民還能在養老上面好一些。

可是說實話,不論怎麼變,農民永遠是最底層的,他們不可能比城市人過得更好,他們永遠都是城市人低頭看的那群人。


推薦閱讀:

遇到自稱丟錢包借錢的騙子怎麼辦?
中國的慈善事業是怎樣一個水平?
貸款買房合適還是一次性付清合適?
人口老齡化問題會隨著時間自行解決嗎?
如何看待火鍋店服務員用滾燙高湯澆女顧客?

TAG:經濟 | 農村 | 社會問題 | 農民 | 中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