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閩南話歌傳唱度遠遠不如粵語?

閩南語在福建廈漳泉,台灣,還有廣東浙江甚至東南亞都有許多人講,人數不比說粵語的少,但是為什麼在歌曲方面閩南歌卻遠不如粵語


1.閩南話太難懂,比粵語難懂得多。《愛拼才會贏》這種流傳相對廣泛的歌曲都不是那麼好懂。閩南話歌曲絕大多數用口語演唱,粵語歌純粹用口語的很少,可能夾雜幾個方言詞,大部分屬於粵音歌,歌詞採用現代白話文,只是用粵語唱出來。

2.閩南話歌詞的書寫很亂,除了本字,還有訓讀字、方言同音字或國語音近字,或者其他亂七八糟的字。加上文白異讀,一字多音,各地口音混雜,同一首歌,不同的歌手對某些字的發音都未必一樣。梗攝字忽而念i~,忽而念e~,魚韻字可能念i,也可能念u。粵語自創了很多帶口的字,但每個字的讀音基本固定。

3.閩南話歌曲的題材比較窄,大部分是父母恩情,朋友交陪,悲情苦戀,討海掠魚,生活打拚之類,題材沒有粵語歌那麼廣。有的歌曲光憑韻腳,聽到前面就能猜到後面的歌詞是啥。曲調除了本地小調或戲曲,還有很多來自日本演歌,有的會讓人想起幾個日本女人拿把扇子在榻榻米上扭來扭去。還有的節目或歌曲雖然接地氣,但格調不高,歌手的形象停留在走唱階段。

4.閩南話歌曲大部分出自台灣,當地以前對方言持打壓態度,這些歌曲傳入大陸閩語區之外的時間已經很晚。而香港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之後,粵語歌曲伴隨著粵語片傳入大陸,已經佔得先機。


除了語言/語音方面,以及歌詞方面的因素,還個有不容忽視的原因是,有源源不斷的粵語新歌供給傳唱,並且新生代的粵語唱作人,百花齊放,還有很多人自發討論、推廣、傳播。


我在網易雲音樂(ID:荷達),關注了以下幾個歌單。

可見,2013年~2017年,已經發行了789+首粵語歌,還不說2017年沒過完。側田於國慶前(2017-9-27)發行的《upsidedown》(1298+條雲音樂評論),國慶回來已經「舊」了,又有6首新歌推出。

再看看現在都是些什麼人唱粵語歌,不要說2017年了,我們看前年,2015年,有什麼粵語歌手。

盧凱彤、陳詩欣、AGA、TONICK、鍾舒祺、黃家強、陳慧敏、岑日珈、Mr.、胡琳、方皓玟、糖妹、鄭俊弘、林欣彤、謝中傑、Dear Jane、沈震軒、賴偉峰、何雁詩、陳凱琳、洪卓立、陳凱彤、周殷廷、Robynn Kendy、鄧養天、連詩雅、太陽風、火箭頭先生樂團、Supper Moment、陳柏宇、胡鴻鈞、黎曉陽、謝芊彤、謝芊蕾、周國賢、狄易達、農夫、Kolor、J.Arie、Super Girls、馮允謙、鍾嘉欣、JW、廿四味、新青年理髮廳、my little airport、吳若希、羅力威、吳業坤、張紋嘉、KB、Lil"Ashes、湯駿業、神奇膠、何浩文、葉巧琳、SiS、JUDE、李拾一。

許廷鏗(現在很喜歡)、林奕匡(現在很喜歡)、陳詠謙(現在最喜歡的唱作人)、Yellow!(現在比較喜歡)、C AllStar(後來也聽得較多)、周柏豪(被知乎某個問題安利而認識)、陳展鵬(看過他演戲也不知道是他)。

媽蛋,輸入上面這段名單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崩潰的,這些新晉歌手,之前一個都不認識,現在認識幾個。2015年的粵語歌單,除了上面一大堆不認識,只認識以下這些了:

泳兒、劉浩龍、麥浚龍、莫文蔚、容祖兒、胡杏兒、許志安、陳慧嫻、側田、吳雨霏、李克勤、鄧麗欣、方力申、陳潔儀、謝安琪、古巨基、張繼聰、盧巧音、張敬軒、林一峰、林二汶、東山少爺、Twins、薛凱琪、汪明荃、周筆暢、鄭伊健、陳小春、林子祥、關心妍、鄭秀文、王菀之、盧冠廷、鄭欣宜、鍾舒漫、林海峰、陳奕迅、郭富城、謝霆鋒、恭碩良、鄭融、林峰。

不但有香港人在唱粵語歌,最近還發現一位神奇女生在唱粵語歌。如果說符榮鵬唱的《無條件》已經接近珠三角的廣州話使用者水平,是充滿肯定與勉勵的嘉許之情。那對這位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的女生,所唱的粵語歌,只能用非常厲害來形容。

(2017-09-08)發行的《隨風而來隨風而去》(256+條雲音樂評論),聽了很多次,當時看到李幸倪 (lei5 hang6 ngai4)這個人名,沒什麼特別意外(沒有看音樂綜藝節目的習慣),見識了上面那一大堆陌生歌手,多一個也見慣不怪了,最多讚美一下,現在的香港歌手粵語發音還不錯。

然而,前天才發現這位李小姐是馬來西亞人,來香港之前,只會華語,不會粵語。。。。。OMG,OMG,非母語者唱得這麼好,還以為她是香港人呢。再聽一首她在(2016-01-05)發行的《雙雙》(2298+條雲音樂評論),同樣跟香港人沒什麼差別。

送上她的個人採訪視頻,只有說話時,才略有發現,然而用詞很地道,語法也自然,學粵語的朋友請看看她的經驗:馬來西亞 李幸倪 最初原本也不會粵語的。


粵語作為地方語言,粵語歌以前能在中國大陸走紅,是個異數。試問,沒了歌詞,能聽懂粵語歌的非母語者有多少?

這決定了粵語歌本身是小眾的。現在回歸原本的位置,反而才是正常的,而不是知乎人在唱衰的「沒落」。

沒有人再唱粵語歌,才叫沒落好不好,這答案就是打臉的。如何評價近五年來的香港流行音樂?

但是,當粵語歌附帶歌詞,聲音與旋律,帶著傳情而又能看懂的歌詞,就能唱進非母語者的心坎 (sam1 ham2)上,這時就是歌詞的魅力了。

粵語歌的市場是萎縮了,沒錯,但上面的歌手名單反映出,新時代的香港樂壇,沒有天王天后一家獨大,但是百花齊放,儘管質量多少有點良莠不齊 (loeng4 jau5 bat1 cai4),卻輸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新生代的粵語歌,關注的人多嗎?網易雲音樂 (mong5 ji6 wan4 jam1 ngok6)有個神奇的指標,評論數999+,被視為那首歌「紅」。

我把2017年的歌單里,聽得比較多,且評論數999+的,挑10首出來看看。

  1. (2017-9-27)發行的,側田 -《upsidedown》(1298+條雲音樂評論)
  2. (2017-7-31)發行的,林奕匡 - 《有淚多好》(1396+條雲音樂評論)
  3. (2017-7-12)發行的,KillerSoap - 《風鈴的味道》(1075+條雲音樂評論)
  4. (2017-7-3)發行的,陳柏宇 - 《霸氣情歌》(2755+條雲音樂評論)
  5. (2017-6-26)發行的,吳雨霏 / 馮翰銘 - 《Come With Me》(1558+條雲音樂評論)
  6. (2017-6-12)發行的,許廷鏗 / 2868 - 《根》(1942+條雲音樂評論)
  7. (2017-5-15)發行的,衛蘭 - 《一格格》(2417+條雲音樂評論)
  8. (2017-5-3)發行的,孫耀威 - 《Its My Day》(1377+條雲音樂評論)
  9. (2017-4-17)發行的,劉莉旻 - 《如春嬌》(3827+條雲音樂評論)
  10. (2017-3-6)發行的,關楚耀 - 《死亡之吻》(1117+條雲音樂評論)

2017年暫時發現評論量過萬的是(2017-06-23)發行的:《7538(Me U-Remix)》。

《Come With Me》我推了起碼三次,荷達:有哪些聽起來激情澎拜的粵語歌?

2017年其餘119首歌就不逐一看評論數了,一般都在100+或500+。往年的歌曲有5000+的,甚至10000+。

  1. (2016-11-30)發行的,Serrini莎妮妮 -《油尖旺金毛玲》(8325+條雲音樂評論)
  2. (2015-9-20)發行的,麥浚龍 / 謝安琪 -《羅生門》(27121+條雲音樂評論)

是不及國語歌動輒 (dung6 zip3)上萬、上十幾萬的評論數了,但是,聽國語歌的人數有多少,聽粵語歌的人數有多少。

是的,當代粵語歌,沒有前輩那樣輝煌,但是,依然有人去聽、去討論、去擴散,這算不算也有傳唱度?


好了,下面說些題外話,結尾再繞回來點題。

大量聽近幾年的粵語新歌,主要是為了給我寫的TVB電視劇專題推文,做配樂,現在已經寫了33篇,從主角寫到配角,配角寫到綠葉,每個角色,都有粵語配樂。

這是我第一次用TVB電視劇的台詞做語料來講解粵語的知識點,用粵語歌配套截圖來傳遞劇情,實現:粵語電視劇 +粵語知識點 + 粵語歌,三位一體融合寫作。

既然有這麼多新歌,自然會不遺餘力地幫忙推廣,這次的專題,鋪排了大量粵語歌不單止,還用了大量2015~2017年的新歌來配樂,只要符合劇情就用,選的劇種是愛情喜劇,粵語情歌自然是多得很。

就拿女二、男三、女三,這三個角色來說,6篇文章嵌套 (ham6 tou3)了20首粵語歌,三分之一是最新歌、三分之一是次新歌、剩下的三分之一也不是非常老的舊歌。

J.Arie - 《你死我活》。

安利粵語歌的人還有很多,安利粵語歌的公眾號還有很多,有大量新歌,還有孜孜不倦 (zi1 zi1 bat1 gyun6)去推廣粵語文化產品的人存在,有人傳,有人聽,有人唱,有人討論。傳唱度、流行度就是逐漸積累的,哪怕是越來越小眾了。

AGA - 《圓》。

荷達還很贊同香港歌手和香港藝人北上發展,因為荷達的思維是蜘蛛死的然後生,哈哈哈。

看到這裡,就會知道,荷達根本就是一個傳播和推廣者,我行我素,根本不需顧忌地推廣粵語,這個答案就是實實在在地告訴大家,粵語母語者是如何削尖腦袋去推廣粵語的,寫奇葩的東西才是荷達的最愛,有時稍微沾了一點學術而已,讀者的反映是這樣的,真是夠了,知乎其他專業答案足以讓你們看不下去。

既然覺得那麼難理解,乾脆直接把字典詞典給你們貼上,自己看吧,多省心,還權威。

寫這次專題還有一個重要的舉措 (geoi2 cou3)是字詞的寫法固定化,明為用俗字寫台詞,暗為用推薦字替換掉俗字。

大量字音梳理和區分,之前從未給大家朗讀過辭彙,這次專題結束的附錄里,將提供大量辭彙的錄音,變本加厲注音帶來的副產物,專治聲調36不分、25不分、35不分等等等等。

  1. 學術型答主里,最不學無術、最簡單化、最娛樂化的答主,
  2. 娛樂型答主里,最多要求的、最嚴格的、走學術化的答主,
  3. 這才是荷達。

點贊和被踩都沒什麼所謂,只要知道這個題目的「被瀏覽」數字,比較「靚仔」就可以了,只要有人能看到我的答案,答案里夾帶的大量安利也好,知識點也好,價值觀也罷,能夠釋放出去,就OK啦。

好了,插播完畢,我也挺佩服自己,每個答案總夾帶東西,不夾帶會死星人。


我是個不喜歡凡事比較高低的人,只講究自強自我超越,推到粵語里,就是粵語文化的自強不息和自我進化、現代化。

我的答案極少涉及普通話(因為我視官話為重要的學習對象,值得尊重)。

我的答案也極少涉及其他漢語方言,大家坐同一條船,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旁人沒必要說那麼多話。

但是,這個答案說了那麼多東西,只是說,除了老生常談的閩南語語音上有多難,歌詞有多難理解外,更重要的是,閩南語母語者去唱閩南語新歌多嗎,如果能超越自我,唱出新時代的閩南語歌曲,也能為閩南語煥發蓬勃的生機。

但可惜,台灣樂壇更是華語樂壇,既然如此,又能奉獻多少閩南語新歌面向聽眾呢,人總要往前看,如果停滯了,只能一聲嘆息。

人們總是說,粵語歌都是香港的,然而廣東樂壇再不怎樣,近年也有新歌,找到下面這些,可能還有別的:

  1. 羅雋永在(2016-2-22)發行了《Fly away -CAN Ver.-》,
  2. 梁子媛在(2017-2-14)發行了《心碎詩》,
  3. 東山少爺在(2016-12-15)發行了《老地方》,在(2015-8-27)發行了《光陰的歌》,
  4. 梁君諾在(2016-08-22)發行了《騎樓別話·西關》,
  5. 劉莉旻在(2017-4-17)發行了《如春嬌》,在(2016-7-22)發行了《封鎖線(粵語版)》,
  6. HungryBaby亨格利卑鄙,鄧志舜在(2017-04-19)發行了《《煙花》(《打上花火》粵語版》。
  7. 馮博在(2014-11-21)發行了《理想人生》。
  8. 知乎用戶@九時用茶 在(2017-6-10)發行了粵語新歌《我們這一夥》《為我們萬歲》《大城小孩》。

加油吧,反正都是小眾了,小眾不是停滯不前的理由,最近聽過幾首不錯的閩南語歌曲(2013-05-18)的《歹逗陣(Cann"t Get Along)》,這首就很棒了,我也學唱過。

還有(2017-07-01)發行的《閩南人》,聽聽這首歌的伴奏用了什麼樂器,雖然不一定能看懂歌詞,但是能讓人喜歡聽就行啦。

上面兩首新潮的閩南語歌曲,我已經在答案里推了兩次了,其實由閩南語使用者推廣才是最合適的。


最後貼一下,聽眾對粵語電音的反應:

吳雨霏在2015年還有一首舞曲風格的《艷羨》。高清MV - 《艷羨》 。

差點忘了介紹,那首《封鎖線(粵語版)》,是民謠風格。果醬音樂專訪劉莉旻:對酒當歌,活在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多夾點東西吧,好久沒寫長答案了。

  1. yüut-gwōng-gwōng, ziu Y?eng-s?ng
  2. 十分鐘,DIY一首帶粵拼的粵語歌歌詞


被廣為傳唱的粵語歌,實質都是「粵音國語歌」。第三人稱用「他」,近指遠指用「這」和「那」,領屬詞用「的」... 而真正體現粵語口語文化的歌曲都走不出粵語區。閩南歌正是嚴重地被這一點束縛著。


粵語歌是香港文化的代表之一,21世紀前香港是整個大中華地區最有文化影響力的地區,粵語歌自然就在整個大中華地區產生影響力。

粵語歌大量使用白話文作詞(雖然用詞和句法比較奇怪,和國語歌曲的歌詞不太一樣),對於不會粵語的人來說,即使不知道怎麼唱也知道這首歌什麼意思,容易產生共鳴。比如大家都知道beyond的《海闊天空》《光輝歲月》《真的愛你》是在唱什麼,雖然不一定都會唱。

閩南語歌曲以前在台灣也是受打壓的,而且是比較純粹的方言歌曲,不會閩南語的人是不太看得懂歌詞的,更不用說會唱了。

閩南語缺少有力的傳播媒介,包括閩南語,客家話在內的方言文化一直是台灣的邊緣文化,地域性太強。即使在台灣島內閩南語歌曲的影響力都不如國語歌曲,遑論其他地區了。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閩南語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遠沒有粵語地區發達)於是文化輸出力度不夠(你看看有多少港星,多少港劇,多少港樂,如此龐大的規模持續運作這麼多年,發展不好是不太可能的

2.閩南語歌曲主要誕生地台灣已經推行國語好多年了,主流溝通用語並非台語(閩南語)了。還有台客文化的影響,有段時間被認為說台語是比較「俗氣」的事情。

3.閩南語歌曲的題材想對粵語歌曲來說,要狹窄得多。多為出外打拚的勵志歌,苦情歌,雖大俗即大雅,但是要搬上檯面來西品,還是比較難堪的,閩南人大多聽個鄉音。

4.好多題主都有提到,流傳的廣的粵語歌曲多為「粵音國字」的歌曲,就像「他」就是「他」,而不唱作「佢」,「那邊」也不會唱作「呢度」,等等等等,這就讓其他不懂粵語的人,也能看懂歌是在唱什麼。而大多閩南語歌曲用詞也都比較原始,直接找漢字來作歌詞的話有時候也比較費解或是不夠美觀。如「淚水」會說「目屎」,(突然想到流眼淚會寫成「目屎流」,害怕了),常見的還有「什麼地方」會寫成「叨位」,這不懂閩南語的人怎麼猜的出來呢。可因為發音就兩個字,也不好寫多,歌詞嘛(我一直覺得這個日語的何処(どこ)很像,所以可能正確的歌詞應該這成「何處」或是「何位」吧(這樣顯然沒有「叨位」那樣..我詞窮

其實閩南語有些字不好直接找到對應的漢字,或者說有時候「給歌曲MV打字幕的人」為了省事,隨便打湊數的(我聽那麼多閩南語歌曲,看到的歌詞基本錯的都很多,有機會在單獨提出來講吧_( :? 」 )_

作為一個母語是閩南語的孩子,回答這樣的問題還是蠻痛心的,閩南語也是有好多好聽的歌的吖 (????) ?


謝邀。

我真的很憂傷啊,我一個講閩東話的人真的不了解這些啊:)啊?你們問我閩東話是哪裡的話啊?閩東話俗稱福州話啦。

歪個樓。(*?????)陳奕迅來福州開演唱會的時候微博發了個視頻,eason的意思是要秀一下福州話,結果開口飆出一串磕磕絆絆的閩南話!福州人一臉懵逼……

不關心關心閩東話嗎喂!閩東話都快絕種了啦……我這一代的福州人都不大會講閩東話了……我的閩東語也真的是非常慘淡了…


歪個題

不知道在哪兒看的閩南語歌三大永恆主題:

1老子要打拚

2老子失戀了

3老子很苦逼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說:

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粵語一直以粵語(廣州話)為通行語、政治用語,且為普通民眾的母語,日常用語,語言環境就完備了,從這個角度講就已經甩了幾條街。香港可以從這個基礎上對粵語的發堀:音樂、影視劇、電影及其各種娛樂文化,能夠進行長遠的輸出(從荷達先生所作的回答中,粵語歌曲數量增長的數據可以看得出來),這一點在於人們對於粵語歌的印象總是在最新的時候,持續的輸出意味著大量的作品(即「繁」),大量的作品中一定不乏精品(即「榮」),並且能輻射到廣東粵語母語者的各地區(非粵語區同樣受到影響,如潮汕),語言的發展就是這樣。用XX語言演唱的歌曲「好聽」,代表著這門語言「好聽」,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刻板印象(這是重點)。

然後看看台灣閩南語的情況,台灣的閩南語就處在比較尷尬的位置,由於歷史原因(先由日本殖民,後被國民黨接管)台灣的通行語、政治用語為普通話,最開始的民眾語言、母語大體為閩南語,國民黨一直以來對閩南語的有著打壓與限制,所以閩南語被逐漸打造出了「鄉土形象」,國語成了「高雅」的代名詞。民眾的品味欣賞就由閩南語逐漸變為國語(其實也有些「共和」觀念在裡面),閩南語娛樂文化的輸出就變得非常薄弱,歌曲的輸出就停滯於八十年代。

所以,大眾對閩南語歌曲的印象是滯留在七八十年代的老歌曲,也是些什麼「土」啊「俗」啊什麼的,用七八十年代的老曲子與隨著時代潮流更新的粵語歌,公平嗎?粵語的上下語言決定了娛樂文化的地位,台灣而被國語歌佔了光芒,閩南語歌曲能發展嗎?

閩南語的尷尬處境,以及人們的刻板印象,註定不會有多少人去做新的閩南語歌曲,也沒有多少人去關注(有也是些對老歌喜愛的懷舊派)。而粵語依然散發著它的光芒(雖不及以前),粵語歌的傳播,給人的印象是「好聽」「時尚」,即使是不會的非母語者,也有很多人會去學習,就算不學印象也不會壞到哪去,而最重要的是母語者有對粵語的信心,與閩南語母語者對母語「土」「俗」的印象是天壤之別的,題主提到的母語人數,其實並沒有多大用處,除開一些老一輩的,對母語特別愛好的有些人之外,也是個虛數,或許對粵語的感覺比母語還好吧(母語其實也是越來越不正確了,年輕一代的母語基本不行了),對母語抱著偏見的閩南語者能創作或者說會去創作好的作品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實的話,去留意較新的閩南語歌的話亦能發現很多現代化的曲子,而不僅僅是那些老風格

而其他一些回答中關於語言習得難度啊發音問題啊文字規範啊我認為還是次要的,不過是抓個尾巴而已,而所謂「閩南語難聽」,猶然是偏見罷了,構不成回答。

分享若_言之言創建的歌單「【現代之聲】閩南と潮汕」: http://music.163.com/playlist/495463732/296158074/?userid=296158074 (來自@網易雲音樂)


我倒覺得是另一個原因,但凡一個語種的歌曲能夠得到推廣,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二是歌曲本身賦有的魅力,可以說歌曲許多時候是一個流行的東西。那把這兩點放到閩南語歌和粵語歌的對比中我們就可以發現粵語歌大火而閩南歌衰頹的原因了。

第一,福建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廣東地區好,這就和世界範圍內我們聽的英語語種歌多於非洲語種的歌原因相似,因為經濟發展受限,所以語言本身的傳播力度也受限。而且粵語歌的大火與當初內地市場還沒有被開發出來,香港歌曲引領內地音樂市場息息相關,在當時,粵語歌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對這個現象,王小波在一篇諷刺北京服務員的雜文中也有相關論述。現在國內經濟發展起來了,就會發現粵語歌也有沒落的趨勢,很難再出現上個世紀那樣的粵語歌盛世。

二,歌曲本身賦有的魅力,歌曲本身的魅力來源於許多方面,包括韻律、歌詞、舞台設計等等。而在我看來,閩南歌由盛轉衰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製作與題材已經跟不上潮流了。閩南歌曾經風行過一段時間,現在再去翻閱當時的閩南歌曲目,發現閩南歌的題材大多集中在幾個區域,一是勵志,二是愛情,三是經典歌曲。這些題材閩南歌表現得很寫實,而且很貼近生活,再加上比基尼唱法和《意難忘》、台灣劇的推廣(劉伯溫啊陳懷玉啊媽祖啊這些電視劇),所以使人們對閩南語歌曲的印象固化了,而後來閩南語又沒有太大的突破,所以閩南語語種歌曲的衰頹可以說是有其規律性的,而現在粵語歌也有同樣的趨勢。


一個重要原因

就是閩南文化的影響力遠遠弱於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有廣深港

——嚴格來說香港不能算作是廣府文化圈的一員(它有自己的文化,當然也深受廣府文化影響),深圳更不用說→但是港深都是國際大都市,對廣府文化風靡全球的傳播是功不可沒的

相比之下

閩南文化有什麼,廈漳泉?

廈漳泉能跟廣深港相比?

廈門算是閩南地區裡面最國際化的城市了,但國際影響力顯然遠遜於廣深港——就像我跟 @框框框子 的差距一樣(滑稽)

而泉漳倆更是悶聲發大財的主,國際影響力就更不用提了

那麼有人肯定會問「台灣呢?」

——先說一個,台灣島上比較國際化、比較有國際影響力的地方是哪?

答案是台北

而台北地區拜兩蔣時期「國語教育」所賜,其「國語化」程度很高,又充滿了所謂的「外省人」,因此台北的閩南文化是非常弱勢的

——那麼台灣島上閩南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呢,就是南台灣,就是高雄、台南

那麼高雄台南的國際影響力能跟台北比嗎?

由此可見

閩南文化之所以弱勢之所以影響力不大,就是因為無論在大陸還是在台灣,閩南文化都缺乏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的加持


粵地雖然鄉音眾多,但有典範的共同語,即廣州話。廣州話作為共同語的粵語文學是典範現代漢語白話文學的來源之一,講廣州話粵語,排除刻意寫粵字的情況,大部分寫下來的白話文和講普通話的寫白話文差異不大。雖然粵音和普語差異很大,但粵語寫作上不存在普遍性的文白異讀,也就是說,一篇普通中文文章,是可以完全用粵音念下來而不存在普遍性的不能理解之處的。留意傳播較廣的粵語歌歌詞,會發現都是非常規範的現代白話文。

舉個例子,梁啟超寫作就是粵語寫作,仍然進入白話文範本,這些文字,用普語朗誦也是朗朗上口的,只是用粵語念更有味道。例如這封信。

摘錄梁啟超李鴻章傳里的一段文言文,粵語粵音讀讀看:

「由此觀之,則李鴻章固知今日為三千年來一大變局,固知狃於目前之不可以苟安,固嘗有意於求後千百年安內製外之方,固知古方不可醫新症,固知非變法維新,則戰守皆不足恃,固知畛域不化,故習不除,則事無一可成,甚乃知日後乏才,且有甚於今日,以中國之大,而永無自強自立之時。其言沉痛,吾至今讀之,則淚涔涔其承睫焉。夫以李鴻章之忠純也若彼,其明察也若此,而又久居要津,柄持大權,而其成就乃有今日者,何也?則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日責人昧於大局,而己於大局,先自不明;日責人畛域難化,故習難除,而己之畛域故習。以視彼等,猶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也。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殊不知泰西諸國所以能化畛域除故習布新憲致富強者,其機恆發自下而非發自上。而求其此機之何以能發,則必有一二先覺有大力者,從而導其轅而鼓其鋒,風氣既成,然後因而用之,未有不能濟者也。李鴻章而不知此不憂此則亦已耳,亦既知之,亦既憂之,以彼之地位,彼之聲望,上之可以格君心以臂使百僚,下之可以造輿論以呼起全國,而惜乎李之不能也。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學無術。故曰: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也。」

閩語不具備這個基礎條件。


大部分中國人對閩南話的定位偏向外語

對粵語的定位偏向方言。

=。=真的。


在這個答案下只發現兩首閩南歌推薦,粵語歌不少。確實傳唱度有待提高。

另外吃我一記安利

Ella、江蕙-歹逗陣


很多粵語是香港創作的 很多閩南語歌曲是台灣創作的

粵語在香港是通用語言 工作用語 學校上課用語

閩南語在台灣曾經與其他方言遭受打壓。 地位不高。

在大陸部分,推普的影響 方言對外影響力不大。

因此粵語歌曲傳播力很強 比其他方言都強。


其實現在市面上的粵語歌都是粵音白話文歌,歌詞語法用字都與現在典範的漢語普通話相差無幾。

真正的「粵語歌」,應該是早期許冠傑,尹光的一些歌曲。閩南語歌曲則不同,沒有一首「閩南音白話文歌」,歌詞語法用字都是閩南語口語用法。

造成這種差異的情況就是粵語和官話在上個世紀都進行了白話文運動,而閩南地區沒有,這也很嚴重地影響了閩南語歌曲在非閩南語地區的流行與推廣。


粵語歌能被廣泛地學習並不是因為簡單,粵語保留中古漢語的特點較多,閩南語的上古特點較多,兩者差不多難,對於官話區的夥伴們來說都是聽不懂說不出。

之所以粵語好學,主要還是它內部已經形成了一套普遍得到認可的字音字形的系統。

而閩南語,各地的腔調很不融合,字音不統一,許多詞語本字無法確定,所以閩南語基本上靠口耳相傳保留,而很難見到普遍認可的文字系統。近年來兩岸的學者都在努力想給閩南語套上系統,但就我看過的來說各成一派無法統一,內部還分裂著呢自然就無法往外走了。

另外粵語歌包含各類音樂流派,什麼樣的歌都聽過吧,因為粵語區大家生活日常都用粵語。但在台灣(也就是閩南語歌主要的出產地),由於閩語曾經有過斷層,歌手還是使用國語較多,閩南語歌也就多是上個世紀那樣的舒緩的老情歌,偶見一些流行歌手演唱的閩南語歌曲,數量並不多。


粵語對官話,小一統對大一統。閩語和吳語在文化上的弱勢,應歸功於那些不舍晝夜、兢兢業業、恨不得自己的母語一村一音萬萬碎的方言保護者。


很簡單,因為粵語有一套完整的文字表述系統,而閩南語沒有。

因此粵語歌寫詞非常便利。而閩南語歌曲,連歌詞都有很多版本。

另外,部分覺得閩南語歌曲比較土氣的,可以聽聽下面這幾首。

周杰倫《火車叨位去》

蘇打綠《無眠》(可以和國語版對比一下)

陳奕迅《我甲你》

蕭敬騰《無言花》

張惠妹《好膽你就來》

歌曲部分閩南語

王力宏/Selina《你是我心裡的一首歌》(這首挺有名的了吧)

徐佳瑩《身騎白馬》(加入了閩南語的戲曲)

孫燕姿《天黑黑》(童謠天黑黑)

周杰倫《好久不見》、《流浪詩人》

聽完之後,還會覺得閩南語歌曲不如粵語歌好聽嗎?


很簡單,福建經濟地位不高,閩南語地位也未受重視,而台灣成為唯一的閩南語輸出地(我目前為止沒聽過福建出的閩南語歌)。但台灣的主流語言畢竟是國語,很多台灣語歌手的市場不大(台灣加閩南地區),所以他們會偏向把市場擴大到東南亞閩南人社區,造就了台灣閩南語歌曲在東南亞的地位。


徐佳瑩的《身騎白馬》裡面的閩南語部分就是很好的,還應該是要找准語言定位,才能得以流行與發展


推薦閱讀:

李玉剛的歌好在哪?為什麼很多人喜歡他?
你最喜歡的歌詞是什麼?為什麼?
如何評價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第四期?
如何看待TFBOYS的新歌 我們的時光 ?
哪一首歌會讓你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TAG:歌曲 | 語言文化 | 粵語 | 閩南語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