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增強CT主要是儀器先進重要還是醫技人員能力重要?
我的疾病定期複查需要做主動脈CTA,現在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新開的三級醫院,儀器設備都很先進的,也很容易就能掛到號排上隊,但是醫技人員比較年輕;三甲醫院在比較遠的地方,而且排隊挂號都比較難。我的主治醫生每次除了看影像報告也會親自看片子,他跟我說在哪個醫院做CT都可以。但我不知道片子是儀器自動出的,還是醫技人員挑選的呢,會不會影響主治醫生的判斷呢?本人在北京,主動脈血管的情況也比較複雜,做過搭橋什麼的,謝謝各位解答~
不用每次都跑人多三甲排隊做,片子雖是由人挑選處理和列印的,但並不難,都是常規工作。
如果針對你的標題問題,不只局限於CTA,那是個大題目,要回答清楚得寫很多,涉及好幾個方面。但如果只是針對你敘述的自身情況,做CTA(大白話就是心臟掃描),我認為CT設備第一重要,技師能力第二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心臟是跳動而不是靜止的,所以設備非常關鍵,探測器要寬、掃描速度要快。
先說設備,大部分人並不清楚CT設備的差別,去放射科做檢查,花同樣的錢,結果得到的影像質量是不一樣的。對於CTA,簡單說找最大的醫院,最新買的最高端的CT,比如東芝的320排CT、飛利浦128排的iCT、GE的Revolution和HD750、西門子的雙源CT。這幾種做CTA是最理想的,至於哪個更好,有的探測器佔優(探測器排數越高越好),有的掃描速度快(轉360度一圈的時間)、有的軟體後處理佔優 ,應該說各有所長,我沒資格妄加評論,覺得都夠用;有興趣研究的可以自行百度,但很多答案也不夠準確,而且沒有更新到最新的設備。
現在三級醫院做CTA,設備有差別(價格能差幾百萬上千萬元),但收費因為有政府醫療服務價格規定,差別反而不大。現在很多縣醫院都買的是64層CT(相當於32排探測器),都可以做CTA;實際上掃描技術好的醫院,患者服用減緩心臟跳動的藥物,16排CT就可以做CTA了。
說完設備,再說醫技人員。這裡面還是兩個概念,現在放射科里負責CT掃描的大部分是放射技師,相當於技術人員和工程師,基本上對各種檢查直接調用機器設定的參數即可,非常標準化;而放射醫生是與臨床醫生一樣是醫學院學醫學,然後選的影像診斷方向,主要負責看片子(現在大部分都不看膠片,直接在電腦上看)做影像診斷。目前只有少部分醫院會要求醫生上機操作掃描,因為醫生上機對某些特殊情況可以手動設定不同掃描參數,能看出不同結果。當年上海一家知名醫院的醫生咳血,本院放射科多次CT掃描從影像上看不出病因;主任請了華東醫院放射科的張國楨教授過去,張教授現場指導在掃描時調整參數,結果從影像里就可以看出來。但中國醫院每天影像檢查量太大,放射醫生做影像診斷寫報告都不夠用,能安排讓放射醫生上機掃描的醫院非常少,太奢侈了。
如果用的是64排(不是64層)以上的高端CT,在技師操作環節差別不大,拼的是機器,與技師水平無關。但放射科出診斷報告,就要看寫報告和審核報告的醫生級別和水平了。放射科不象檢驗科,檢驗科大部分檢查是設備自動出報告(檢查數據),比較客觀;但放射科目前機器可出不了診斷報告,那診斷報告是否準確,就看寫報告和申報告的放射醫生的水平和當時是否認真了。一天寫幾十份報告,絕對是個辛苦活,出點紕漏很正常。很多人以為去的是三甲醫院,應該水平沒問題;卻不知道放射科與臨床科室一樣,也分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看病可以多花錢掛專家門診;但讀片大部分醫院沒開設放射專家門診,很多病人也不知道讀片還分水平高低,而且影像在很多疾病的確診上起關鍵作用。
如果用的都是高端CT,都是標準掃描程序,也不需要特別去調整掃描參數,那還有差別嗎?這時在掃描環節差別不大,但差異就體現在挑選影像排版列印膠片了,目前這工作在大部分醫院是由技師在做的。一次CTA掃描生成的影像在一兩千幅以上,放射科醫生是在電腦(PACS系統)上查看全部影像出影像診斷報告;但如果你去找臨床醫生,不論他電腦是否能調閱到這些影像,很少臨床醫生會有時間把這幾千幅影像全部查看一遍,基本就看下你帶來的膠片,與放射科報告核對下。而技師是根據科室規定,一個CTA檢查給2-3張膠片(膠片不另收費的情況,都是科室成本啊),每張膠片包含30-40多幅影像,也就是你花了上千元作CTA檢查,原始數據有數千幅,最後你拿的膠片里只有100幅左右。這時如果技師水平不行或不認真,就會發生比如漏選了有價值的關鍵影像沒列印在膠片上這種情況,或者他覺得重要的影像,但因為科室規定膠片數量限制排不進去的情況。而臨床醫生看膠片時如果沒看到這些關鍵影像,自然無法給你更準確的診斷。這是目前膠片最大的弊端,因為隨著影像設備的發展,單次掃描產生的影像數量越來越多,膠片根本無法承載。但發放原始影像數據給患者目前又面臨很多障礙。國內已有一些大醫院,例如北京阜外、鄭大一附院、中山大學腫瘤中心、福建醫大協和醫院等,在如CTA這類高端影像檢查,除了給患者1-2張含有關鍵影像的膠片外,還再給一張刻錄所有影像的光碟,就可滿足各種需求。
我對周圍人的建議都是既然已經花了錢做CT、MRI等影像檢查,就一定爭取要到全部檢查原始數據,來保證病曆數據完整性。另外數據文件很容易保存,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後再做檢查可以方便進行前後對比,在診斷上會非常有價值。膠片一方面信息量有限,另一方面存儲壽命有限,優點就是醫生看起來方便,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影像信息存儲介質。
都重要。設備的話,64排的CT做CTA足夠了。
人員的話,因為操作的時候要注射多少造影液啊,什麼時候掃描才有最好的效果啊這些都受操作人員的技術影響,技術人員的水平也很重要。不過技術水平跟歲數不是正相關,年輕人可能剛上手用的就是新設備,學的也快,操作也熟練,歲數大的也是後來有了新設備才學的,經驗並沒多多少。
要看醫技水平怎麼樣,您就問他們平時做CTA做得多不多就行了,至於上面有些人說的選圖像出片子的問題,我們這裡做CTA是診斷醫師出片子的,您要擔心這個問題,還得找個信得過的醫師才行。去設備好的醫院做CT,然後拿給信得過的大夫看看。
CTA機器只要64排以上就可以做了,主要是後期的圖像重建比較重要
做的話,先機器再人,診斷要人
我想說的是,每一個醫院,不管是技術人員也好,還是診斷醫師也罷,都有新人和資深人員,既有水平一般的也定然有水平不錯甚至很優秀的人員。在無法了解給您做檢查出報告的人員水平如何的情況下,那麼哪裡設備好去哪裡檢查,自然是上策之選。設備越好人為因素的影響就能相對減少一些。以上僅為個人拙見。
儀器夠用即可,2012年之後的CT機器出的圖像足夠用了。人員只要經過規範的培訓,一般的三甲甚至三乙,二甲也不會出大問題。關鍵是醫技人員對待每次增強CT的責任心,我就見過幾例旗艦三甲醫院的片子,給造影劑後掃描速度過快,不像樣子,這些醫院的影像科管理真是一團糟啊。
推薦閱讀:
※作為可植入的三類醫療器械-屍皮-是怎麼生產出的?
※醫療器械為什麼都用串口通信?
※質量管理的七大手法?
※心臟起搏器/無線注射器能否遠程操作並致死一人?
※一次性醫療耗材(如輸液器,注射器,口罩,采血針,采血管)代理前景怎麼樣?需要什麼資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