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真的放下,而不是為了更大的執著去「放下」?
12-31
我發現陷入了自己製造的困境當中
找不回童年那樣的赤子之心了腦海里充斥越來越多的東西明知道佛法是減法,但當我思考的時候,總是越想越複雜越想越混亂。「放下」說出來很簡單,但為什麼怎麼也做不到
感恩題主開題!
當我們在"作為"時 很可能都在頭上安頭 (以一個自己還沒覺知的妄 取代原來的妄)"赤子之心" 何嘗不是妄"減法" 不是妄嗎?"放下" 不是妄嗎?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道不用修,並不是真不用修,而是強調 莫污染 (莫將原味 加油添醋)。中性的 覺知觀察(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好的辦法。許多人用有為法,殊不知很可能變成頭上安頭,加一個妄來壓住原來的妄。學佛 其實 是教導我們
別執於五蘊別被五蘊牽著走最直接的 別做自己想法或思維的奴隸!練習 讓自己 時時 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是培養 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最好的方法實修 可輔助自己驗證 正見的觀念進而 讓自己 親身體驗體會 而生"信"(盲目的"迷"信 在佛教 是不被鼓勵的)
世尊所教導的四念處禪修 是練習 覺觀 自己五蘊的好方法這方法沒時間的人 用少許時間練習有時間的人 用較多許時間練習重點 都一樣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
所以 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
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不在禪修時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所以 平時 就算還沒太多時間練習時時 覺知觀察自己的心態
並提醒自己 時時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讓自己練習覺觀 也會拓展自己的心態及心量我們 生理的需求 或 過去的知識經驗都常會由腦中釋放腦中釋放了訊息我們該 選擇 被其 牽著走呢?還是 好的拿來用 沒用的放一邊呢?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有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做任何事 都只會 儘力 而不執著"用而不執" 是 學佛人該學習的學習了 佛法 "用而不執"無"法執"對自己的身心 "用而不執"無"我執"學習了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自己就 會 漸漸 有 如實觀 及 因緣觀 的能力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所以 練習四念處禪修 的短程目的: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別 將自己的 偏見 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而 一再的 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 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
這四篇可參考: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雜阿含經學習報告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四念處 -- 如實修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祝 早日成就!感恩!
祝福!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你說斯人若彩虹 你苦苦去追逐愛情 你以為得到才不會輾轉反側才能幸福 然 愛情它真的存在嗎你說你想得到名利 然人生短短几個秋 轉眼白頭 還不是一抔凈土 究竟有什麼是不變是永恆的呢,,,是悲憫 是天地 是佛法,斷念 斷念 斷的始終是不存在的幻想 是妄念
因為你沒看見自己怎麼拿起,如何讓自己放下,佛教導我們打坐觀照自身就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自己心念是怎麼產生變化的,先以平常心打坐吧
當我放下了一切之後
依舊有「空」
依舊有「對於放下的執著」
所以從一開始,便不是為了「放下」
是為了心中泉湧的慈悲「當我思考的時候,總是越想越複雜越想越混亂。「給自己放半年的假,扔下你的佛書,別再思考,別再想了。給過動的腦袋一個放鬆的機會,畢竟佛法不只靠思辨,還須在長時間的生活中體証。
先弄清堅持與執著的區別。提起正念即是放下邪念。
推薦閱讀:
※想出家,離開這七情六慾、貪迷執妄,如何能下定決心,又要去到哪裡?
※如何斷除習氣?
※專家級佛學知識分子和有修為的法師有什麼區別?
※有什麼契機讓你明白到這個世界是虛幻的而相信佛所說的?
※父母未生我前,哪個是我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