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經濟下行,卻房價上漲的問題?
12-31
最近聽得最多的話題就是房子漲了,排隊買房一房難求,各地漲呀漲,寶寶家住東莞的小鎮都深受其害,2015年至今,漲幅35%-50%,寶寶有預感最也買不起房了,資源在少數人手中,中國生活壓力很大
寶寶有做網路買賣,生意往下走呀,客人越來越不願意花錢,寶寶心裡儘是累
時間緊暫時不列資料,做幾個不負責任的論斷:
1、大城市房價水漲船高,某種程度上可以從一個非學術性的角度預測。因為【大眾創業,全民創新】一直是十三五以來我們鼓勵資金流向實業的一個核心宗旨,那麼反過來說,實業投資的晴雨表也就是資產和實業投資比重、資金流向的晴雨表。這一點在教育、金融、高素質勞動力集中的大城市尤為明晰。2016年是vr元年、智能穿戴設備勃興之年,但是還沒等大家興高采烈的炒熱這些里程碑式title,投資寒冬就來了,隨之而來的就是經濟下行帶來的緊張。經濟下行在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明顯質變之前,往往首先體現為一種自上而下蔓延的緊張情緒,由於對實業的失信和保值的懇切,上到投資方下到消費大眾,都會急速改變手裡的資金流向。2、對於中小商戶主來說,最明顯的感受就是:地租上漲,利潤下降。
經濟下行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啟示意義,而往往造成資金流向改變的不是既成事實,而是多數人認為的「啟示」,這是金融和商品交易間最明顯的不同之一。對於大城市政府的啟示是必須更加依賴地產稅費和通貨膨脹,因為實業的下滑是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但房產交易、城市新區規劃和土地再開發都是未做、在做、被迫做的不確定性事件,既然我預測到市場前景不振,而土地是一個不確定性的投資市場,那麼我的做法就是盡量讓這個不確定性天平向有利於維持政府收入、維持資金流動、維持強勢地方產業的角度傾斜——方法很簡單,因為央行一直在超發貨幣,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只是為資金流向樓市鋪平道路。但除此以外能為實體經濟復甦做多少實事,哪怕是有鼓勵意義的事情,則完全看政府的覺悟。而中小商戶能期待的,往往和政府是相反的。中小商戶往往不樂於見到城市規劃的改變和消費情緒的緊張,因為這會對穩定的客流造成影響。雖然現在互聯網商業發達,但經商的物質和佔地成本仍然不可避免。如果你沒有屬於自己的不動產,在大城市裡做網商,就一定要避開可能會重新規劃、可能有大筆資金流向地產交易、可能出現大企業資產買賣的區域,因為這會同時降低你的客流並抬高你的租金。至於人民消費意願的問題,反過來又和政府和商戶的態度掛鉤。越是願意進行網路消費、生活資料以外的享受型消費的,往往越是高學歷、年輕化的人群,而這樣的人群在大城市裡擁有不動產的比率很低。他們的消費意願極容易受到政府態度的刺激,卻並不會貢獻多少政府極為看重的資金流和賦稅,因此在政府出台經濟刺激方案時往往無視這部分對消費方式有所訴求的群體,而恰恰是這樣的群體組成了大城市年輕型消費力量的中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既成的惡性循環。即間接造成了以地產為點帶動地方經濟面的政策,往往反過來傷害了中小商戶的利益和普通消費者的積極性。3、除了得天時進行資產買賣的大企業,擁有多處不動產的富豪,以及公立機構和專業性極強的服務業,銀行、股市其實都在為這種地產帶動經濟的負面效應買單。
小股民的減少和實業的衰退都會造成股市一片沉寂,而當信貸的主要目的已經不是發展實體經濟,而是為了給自己的後半生保值時,我們可以用老齡化來類比自己手裡的一張紙幣。如果經濟主體發生移位,銀行的放貸還有什麼意義呢?或者更極端一點,你貸款付了首付,餘下半生都託付給了水漲船高的房價,那麼當實體經濟進一步衰退,你拿什麼來月供呢?樓房仍然在漲價,卻未必和買房的你有關,是未來可以預見的一種悲劇。4、面對這些,第三、第四產業從業的群眾能做什麼?
①、努力爭取在大城市獲得多於一處不動產,以實現房價上漲和經濟下行之間的對沖,這種對衝要發生在可控範圍內,所以你不能只有一套房。②、爭取進入大企業工作,因為他們受到金融和地產衝擊較小,對股市和融資圈的資金流動不感冒。但如果經濟下行的特別慘,你有下崗的風險。
③、爭取技術創業、實體創業,避免在小公司等死,不要在純互聯網貿易上捆死。現在能拯救你們的,是不動產+技術。
只有技術是不夠的,融資寒冬的如今你需要擁有抗風險能力、擴展業務的基地和讓你在本地保有成家立業可能性的一塊地盤。只有不動產也是不夠的,暫時確實餓不死,然而任何意外因素都可以意味著你從城市居民跌落到低層偽土著。
都沒有的,還是不要在大城市等待那個註定到來的Badn Ending了。世界那麼大,去走走看看然後選擇一個喜歡的地方定居不也挺好。============
其實,大城市需要年輕大學生做的事,也就那麼幾件。對於絕大多數不那麼優秀的人,進入體制、進入大企業、從事學術工作、文藝立命,大約都不如經營個體、參與創業、從事服務業來得直接有效吧。現在個體和創業一片愁雲慘霧,就連唯一佔優的物流成本現在也那麼的不值一提、專業性不強的服務業沒有上升希望,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了。經常說年輕人不要被上一代觀念束縛,可如今上一代已經不是一生的距離,可能只是幾年,幾十公里。如果說大學生去大城市更好發展是幾年前的公論,那麼我認為現在打破他也無妨。這已經是守舊、不考慮現實的想法了。作為絕大多數既不是學霸天才也不是富二代的普通人,希望大家都能從新思考【哪裡更適合我】這個問題。推薦閱讀:
※買了4樓房子,發現1樓是電房,房東不給退咋么辦?
※新買的房子,客廳比卧室高度低 12 厘米,請問如何解決?
※房子對於我們年輕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通常情況下三口之家買多大房子合適?
※給老人買房子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