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的「邊」和閩南語的「di」,其對應的各是什麼字?
12-31
如:邊度、邊個,
如:di地、di塊、di 電、di個,
兩者用法接近。百越侗台影響?抑或上/中古漢語遺留?
古籍中是否對應何/曷/胡/哪?本字是什麼樣子?
曾聽某貼吧er說是南方百越侗台底層的影響、在東南亞語言與此也有相似的語法。
謝邀,查了點東西,在這邊引用一下W.
題主問的"di"(台羅ti)應該是代詞,表達"何,什麼"之意的"底".而非表達"在"的"佇(佇)".台灣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解釋: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底
tī(代詞)何。用在何時、何事。例:你欲等到底時?Lí beh tán kàu tī-s?? (你要等到何時?);佮你有啥底代?Kah lí ū siánn tī-tāi? (關你什麼事?)
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底
何,什麼。杜荀鶴《釣叟》詩:「渠將~物為誘餌,一度抬桿一箇魚。」
底
(代詞)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搶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瀉藥,di代詞,指在哪,哪一個,表疑問用。除了di位/潮汕話則是di個,還有連讀di do 位,di dia位,根據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讀法。
唐宋寫作「底」,還有這個詞應該是潮汕話的,閩南祇有個別口音才有
謝邀。
閩南語這個「tī」,做為虛字/語法詞的「tī」,在臺灣教育部的閩南語
規範用字/正字/orthography,是定字為「佇」,而且可能是本字,經語法化/grammaticalized轉化之後,已有做虛字/語法詞來使用。以下為臺灣教育部就這個詞的定字解說,從音義方面及於其它層面所做的解說。
頗為詳細,我就將其轉錄在這裡,僅大膽稍微另分段落,以祈或能較醒眉目 ---------------------------------------------------------------------------------------Tī 寫做「佇」,是取其本字。「佇」,《廣韻》上聲語韻:「佇,久立也,直呂切。」依「濁上歸濁去(陽去)」的規律, 音義俱合。字又見收於《詩經》、《爾雅》、《文選》、《說文新附》、
《集韻》等古籍,並非新造之字。
「佇」和「貯」的本字都是
「寧」,甲骨文「寧」中有「貝」,可證明「寧」和「貯」
有「存放」「放在」的意思,和臺灣閩南語「囥佇…」的意思
和用法有同源關係,而後起的「佇」更能表示「位於」之意。
因此採用「佇」字。
有人建議用「在」字,「在」,《廣韻》去聲代韻:「昨
代切」訓為「所在」。此字和 tī 的語義相合,可惜聲韻不合,
不如採用「佇」。何況「在」音 tsāi,臺灣閩南語已經用於「在
額」、「在地」、「在膽」、「在欉黃」、「在在」等等多個
詞彙中,依音義分用的原則分別「佇」和「在」比較好。
至於異用字收入「諸」字這個建議,我們可以查知「諸」
字臺灣閩南語音讀為「tsu」,音讀不合。其「之乎」之義,
用於句末,與臺灣閩南語用法不合;其「之於(不是於字)」
之義,其中的「之」是代名詞,「於」才相當於「佇」,因此
語義也有不合之處。「諸」字音義如此,應該不適合放入「異
用字」項中。
在其中可見,是不只有從單一語詞的稽考、小學層面的單點探討,
更也及於更寬闊的層面,從這個語文的全面所做的整體考量。常州、宜興區的吳語也用di表示「何」,應該是中古漢語留存吧
泉州話這個字讀tir,有央母音。
推薦閱讀:
※台灣人為什麼把閩南語叫作「台語」?
※有哪些超好聽的閩南語歌曲?
※閩南話和台語的區別有哪些?
※在大陸,為什麼粵語歌曲比閩南語歌曲更流行?
※為什麼有的辭彙在閩南語里讀不出而需要用普通話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