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師的眼中,什麼是好的教堂建築?


克羅德·巴夯:邦雷的聖伯納黛特教堂

教堂說到底還是作為一種心靈庇護所的存在,而這座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教堂有另一重庇護所的功能:作為戰爭的警醒和核危機的避難所(教堂里真的有兩處避難所)。

結合碉堡的悲劇意象、通過斷裂偏移來賦予它截然不同的語義。如果說這座教堂渾然一體的外形立刻讓你聯想到碉堡,那麼混凝土外殼的圓角及瞭望口則對應了軍事語義,而對這兩者進行斷裂和錯位的處理則拉開了建築與戰爭「模型」之間的差距。

這個教堂的設計者是法國建築師克羅德·巴夯,他也是讓·努維爾的老師。不過很可惜,老爺子在2016年去世了。

彼得·卒姆托:克勞斯兄弟小教堂Bruder Klaus Kapelle

這是個網紅項目,就不細說了。

石上純也最近在中國設計的一個教堂的空間概念與卒姆托類似,但是石上桑在結構上更加激進和大膽

石上純也:谷之教堂

本月在東京的一場名為「grand projects」的主題展覽中,展出了一個石上純也設計的,位於中國山東日照白鷺灣的教堂模型。

這個建築足夠讓人吃驚:建築的寬度僅為1.35米,高度達到45米。從外觀上看,教堂形似一張輕柔彎折的紙張。

董功/直向建築:阿亞那小教堂

這個教堂就在三聯海邊圖書館旁

*不定期補充


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狹隘了。

因為不管是教堂還是其他建築,它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人類,所以好的教堂應該由信徒去評判,而不是一名建築師。

況且,建築師與建築師之間眼光都是不同的,我來舉些例子,讓大家做一下對比。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

安藤忠雄(曾經是個拳擊手)喜歡用清水混凝土來構建他的作品,他設計教堂每個都有不一樣的個性,感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

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

曾經說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機器」的人,晚年居然一改原來自己的設計風格,做出了這麼一個讓人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教堂的教堂!但是他的內部卻很有教堂的氣氛,我繼續賣關子,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去找度娘問問。

最後,安東尼·高迪的聖家族大教堂:

這座至今還沒造完的教堂看上去就像石頭亂搭起來的哥特教堂,那是因為彎彎的高迪(未婚)的建築全是彎彎扭扭沒有直線的,對此人們的解釋是:因為大自然裡面是沒有絕對筆直的直線的嘛!很奇怪是不是?更奇怪的是高迪死的時候(1926.6.10)他還沒造完,而且到現在還沒造完,這都几几年了啊!算了不跑題了。我簡單的舉了三個例子,不是傳統的羅馬式或者是哥特式的教堂,而是風格造型完全不同的教堂,但是你能說它不好嗎?不能吧!

每一個建築師的人生軌跡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想法愛好也是不同的。像柯布西耶這樣的人物他早年的設計和晚年的設計也是在變化的。

所以建築師在用光與影構建的教堂能讓信徒的靈魂飛到他們內心中的天堂,讓人們虔誠的懺悔祈禱,那麼我覺得這個教堂就是好的,至於你讓建築師來說什麼是好的,我覺得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真是一個很難討論的話題!

答得不好,勿噴哦!


謝邀

光/水/風之教堂應該很好,但我沒去過。去過的當中,可以推薦看看赫爾辛基的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教堂項目啟動於1930年,因二戰中斷,最終在1969年完成。

推薦這個教堂的原因在於它比較理性邏輯的方案設計過程,非常適合我們年輕建築師去理解一個建築的設計思考過程。

這是建成總平面。我們回過頭來分析,它的基地是怎麼樣子的。為了嚴謹分析,我們先來看看1930年左右的赫爾辛基地圖。

可以看出,當時的基地情況和現狀是極為類似的。基地周圍被房子360°圍繞,基地中央其實是一塊大的岩石。現在我們看來,其實基地的情況對於教堂這種建築來說,並不是十分良好。

我們建築師當然都希望可以像水之教堂或朗香教堂一樣,建在一個環境優美的地方,神性和私密性並存。而在這個基地,環境一般,並且被房子圍繞,如果單純放一個房子在這塊岩石上,我們甚至找不到一個應該看向十字架的景觀方向,更不說如何塑造私密性了。

我們看一下這個基地還原成diagram是什麼樣子的,為了更客觀地表達到達基地的主要道路方向,把圖片旋轉到人行主觀方向:

基地可以理解為一個較為封閉的圓,當然有很多街道路口到達這個圓,但主要的道路(垂直通向大路)是東南方向的一條,也就是上圖中正下方的道路。於是這個圓主要唯一的出入口,應為圖示。

建築師在接近圓心的位置(也是岩石山頂的位置),嵌入了第二個圓。這裡的嵌入,是真正的嵌入:直接在岩石上往下開挖約2/3室內的高度做出一個圓形的空間作為教堂的主要室內部分,剩下約1/3的高度,由大塊的石頭向上圍合堆砌,並用鋼筋混凝土澆築出大跨度的無柱頂蓋。我猜想這些向上堆砌用的石塊,就是直接從岩石山裡開挖出來的。

建築出入口正對著主要的道路,在距離入口最遠端的位置,是講台的空間。

於是得到了一個天然而直接的空間,並與基地高度契合——圓形圍合的基地中心,是一座圓形圍合的教堂,岩石的心臟,是一座岩石教堂。教堂挖空了石山的心,卻還給它一個微微隆起的山頂。在四周無景的環境中,向上朝著天空,找到了視線和精神的延伸方向。

教堂建成之後,我們發現基本沒有破壞基地的原始環境,山岩,房子,道路,都還是之前的那個樣子,建築完美而謙遜地加入到這個環境當中去,卻帶來了更多積極而平和的人和活動,使得這片場得到了提升。

在這裡,我依然可以看到,一個男人,帶著一條狗,靜靜地坐在岩石上。

照片,我回去找找咯。


被編輯推薦啦好開心好開心~感覺開了個大坑,目前更了1/3左右,隨時填坑隨時補充,您的贊同是我最大的動力(灬oωo灬)?

瀉藥@周鑫~想快速瀏覽的可以先看加粗部分~

首先我覺得這是一道送分題(可以說是一篇比較好寫的建築史長paper了.....),看了一下樓下的回答,但是並不覺得樓下的答案很好,至少思路是有問題的,曬了這麼多的圖,真的能讓非建築系的明白什麼叫好的教堂嗎?建築風格形形色色,年代也是各異,縱向比較便缺乏了可比性。

朗香教堂,柯布西耶

舉個例子,朗香教堂好嗎?好,一定是必須提得教堂案例。聖索菲亞大教堂好嗎?好,建築史學了不少教堂,聖索菲亞足夠成為印象深刻的top5吧。那麼,如果說好的教堂設計是有規律可循的,那麼這樣的規律是出於對宗教和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非脫離其時代背景,僅僅對於風格外形的侃侃而談。簡單來說吧,好的居住環境或者說是住宅,要符合當時人對於居住的基本要求,充滿人文主義氣息人情味或者是足夠隱蔽隱居,好的教堂,就要充滿其建造時代的宗教的氣質,充滿神秘感或者是令人敬畏的體驗。然而一個宗教在不同的時代的氣質又是各異的,不同的宗教在同一個時代氣質也是不相同的,這道題需要從宗教本身談起。

那麼首先從宗教說起,宗教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一方面蒙蔽麻痹人們於幻化的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又作為對於現實苦難的逃避和抗議,所以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它令人們如醉如狂的吸食著。(參考資料:李澤厚《美的歷程》)宗教建築,顧名思義,是為了宗教活動提供場所而存在的,他們美的理想和審美形式往往是為其宗教內容而服務的,他們是信仰,是崇拜,而非僅僅作為使用對象而存在的。

西方建築史很大程度上來講就是關於教堂的歷史,教堂,一般來說作為了宗教建築中極其重要的一種建築類型,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伊斯蘭教堂等等,但是宗教畢竟只是現實的麻藥,建造則是神性在人間的折射,所以宗教的社會背景和藝術形式為我們提供了思路來探究什麼是好的教堂設計。

首先,我拿基督教堂來舉例。

早期基督教堂

基督教並不是那個時候發展起來的唯一宗教,但是統治者為了保持國家的完整性,就開始迫害基督教徒,很多繪畫作品都描繪了這個時期基督教徒被迫害的場景,比如,被釘在十字架上,並且被人們用羅馬帝國的標誌倒過來,額,簡稱吊起來打。。。。。以此來強調聖彼得教義的毀滅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早期的基督教堂真的需要隱蔽存在,不能明目張胆的暴露在人們面前,屬於地下組織的類型,所以基督教徒一開始是在地下的洞穴開會的,比起建造一個教堂,他們寧可躲在地下,其實說白了,早期地下的洞穴才是教堂的雛形,基督教堂是後面才發展起來的,萬萬沒想到啊!這樣的歷史背景奠定了早期基督教堂的建築風格都是相對低調的。

Church of Minerva Medica(Rome,330AD)用一句話總結他的巧妙之處就是,the perimeter of the building could express the inside,下面幾個特徵能夠足夠概述什麼是好的教堂。

1. 所以這就是外部的齒輪形存在的意義,這個設計在建築史上不斷被借鑒並且對後來的教堂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羅馬晚期的教堂都是以這個為雛形的。所以,好的教堂建築能夠影響建築風格的整體發展。

2. 同時,這個設計是完全對稱的,這樣利於去建立第二層的結

3. 這個教堂的設計也存在著無限的衍生性,前廳在主體結構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為教徒聚集和活動提供了空間,能夠根據功能而衍生,另外兩邊類似於兩個耳朵的空間,起到了支撐的作用,在結構上也做到了衍生。好的教堂建築能夠根據功能和結構而在外形是做出改變,並且會運用巧妙地方法實現這樣的改變。

那麼回到第一點,我們看一下Church of Minerva Medica對於後面建築的影響吧,比如下面這個St. Gereon(聖格里安聖殿),是德國科隆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其極不規則的平面,橢圓形穹頂都和Minerva Medica極為相似,包括平面上的軸對稱結構,也是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St. Gereon的創新之處在於,在軸線上有所拉伸,這個拉伸特別重要!它也代表著教堂建築風格的轉變,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好的教堂建築能夠去創新出新的建造風格,如果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種轉變的原因的話,可以概括為在這個時期,這個國家的宗教發生了改變。

這個時期宗教的改變和Constantine有很大的關係(有沒有學歷史的同學,可以補充一下),據說就是康斯坦丁因為舉著十字架對著自己的隊伍說,沖啊.....然後他就戰勝了入侵者,康斯坦丁感受到,額,這種神秘的力量,便將基督教合法化了,其實他自己本身並不是基督教徒。

合法化之後的基督教會,就不用再躲到地底下開會了,(雖然幾年後非基督教堂開始被迫害了==)基督教會越來越公開了,越來越多的教徒成為教堂的使用者,所以就需要更大的空間來容納他們,同時在功能上也被逐漸細化,比如,祭壇需要放在建築的最深處,被拉長的軸線為排隊祭祀的教徒們提供了很好的場地,首先能夠更加能夠適應和滿足教徒們的需求,同時也為祭壇這個「高潮」做出來鋪墊,額,前戲很足......使教徒們在祭祀之前的心理狀態達到敬畏的制高點,也為祭祀這項活動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總的來說,因為宗教地位的改變所以導致了教堂平面設計的改變,好的設計是可以滿足其使用者需求,並且能夠改變其心理狀態的,這一點我說明白了吧。

經過Constantine的這一通折騰,雖然基督教從一個害怕被人發現的地下宗教變成了一個迫害異教徒的宗教,額。在社會上開始流行起建立教堂的風氣,(有木有想起那道有沒有建築風向標的題.....),但是在建築上還是保持著相對低調的特點,St. John Lateran前身是John Lateran Palace,被搶過來當做教堂而使用的,後來被叫做羅馬大教堂,這個建築的風格在建築史上影響深遠,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巴西里卡式Basilica domus(來!課題小測!學建築的都給我背一下Basilica的結構!!別跑)

我們看一個有名的巴西利卡的例子,Old St Peter"s Church,建造風格低調到塵埃里,但是它為什麼好呢?(其他特徵就不一一說了)

1. 最大的特徵是這個十字型的設計,叫做transept,這個設計將原本直線型的空間改為了十字型,其橫廊的高度與寬度與中廳一樣。一開始這個建造方法可能不是出於其地基的形狀的意義產生的,而是為了使得在做神事的時候在聖壇附近有更多的活動地方。從美觀的角度來說這個橫廊加闊了聖壇的空間,加強聖地的感覺。這樣一個小小改變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致於這樣的十字型成為了教堂的代表形態。(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巴西利卡式)

2. 比起古羅馬時期的建築,比如羅馬斗獸場之類的這些空間巨大,建造宏偉的建築,巴西利卡的設計是及其樸實和低調的,前面上沒有花里胡哨的裝飾,內部空間也是有簡單的立柱而支撐的,嵌入式的窗戶,前面還有個小院子,反正從立面來看不像是個教堂,這樣可以隱藏自己的建造方式,更能夠反映出基督教早期被迫害的歷史背景。

3. 結構上變得更簡單,羅馬建築中的大型拱券結構不再做被使用,而有木結構(wood trusses)取而代之,整體的結構感覺是相對輕薄的,也就為教徒們提供了更大的聚集和交往空間,也是一種滿足功能和使用者心理感受的巧妙做法

寫得有點崩潰,但是我還是決定繼續寫。。。。。。

好的,時間在不停地流逝,到了Justinian"s的時代,這就到了Hagia Sofia,我們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伊斯坦布爾的信仰還是以穆斯林為主,這座教堂現在算是穆斯林教堂,但是修建的時候當時還是以基督教為主,我還是願意把它當做基督教堂來分析。

1. 這座教堂建立在尼卡暴亂的時期,Justinian將建築直接建立在Constantine的教堂之上,挑釁的意味十足,這樣明確的表現意味也恰恰註定了聖索菲亞的不平凡之處,兩種建築風格在這個建築中充分體現,首先,他是一個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

(左邊聖索菲亞,右邊Old St Peter"s Church)

2. 其次,聖索菲亞和拜占庭時期的集中式教堂也很有相似之處,穹頂的設計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中有所延續,所以既有中心又有延續的空間,為了實現這樣的創新,新的建築技術和結構出現了,帆拱,pendentive, 一個圓形的穹頂支撐在一個方形的平面上,從地面的矩形過渡到圓形,同時使得收到的力量能夠分散到下面的四個立柱上,對比於萬神廟這樣的厚重的穹頂,聖索菲亞大教堂使結構更加簡明有力。這樣的結構創新也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能夠被稱為優秀教堂案例的原因之一。(這個結構能寫的太多了,因為確實優秀,寫出輕盈,精巧的特點,大家大概就能get到一些了)

3. 擁有完美的內部空間和光線,這個空間體驗也是極其棒的

更有趣的是,光是來源於教堂內部,並發散到外面的,和神性聯繫起來,便產生了一種有趣的暗示。

好的啦,這是早期基督教堂的部分。

看完記得點個贊呀~~~我明天接著更.......(*  ̄3)(ε ̄ *)

不畫圖的日子要早睡覺的,嘻嘻~~

(以上參考資料:Jackie Gargus的建築史課程,這個課簡直挺噩夢的,每學期倆10page的paper,3個midterm,每周小測……但是好想再上一次== 講的好好………)

如需轉載請微信或私信告知,約稿請微信或私信,謝謝,拜託了!最後再給大家安利一下我的公眾號:枕側記,主要寫遊記,建築,寫一些留學方面常被問到的問題。謝謝~~


作為徐之易的補充吧。

安藤忠雄的教堂三部曲

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是三部曲中最著名的一個。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他的震撼力,你們看圖片自己感受吧。(清水混凝土牆面也很有感覺。)

風之教堂

這個教堂應該算是十字架最少最不明顯的一個教堂了吧,還有長長的風之長廊。一般不留意的話,估計就只能看到牆上一個細細的十字架,其實它的還隱藏這一個「影之十字」

水之教堂

這簡直是女孩子結婚的夢想之地,每年5月到11月間,巨大的玻璃將完全打開,使教堂與大自然混為一體,反正能在這結婚美哭了。(梁靜茹的一手MV好像在這拍攝了)

安騰的三部曲結束

朗香教堂

這個傢伙反正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完全想不到是教堂,不管是從外面,還是看了內部空間····

路思義教堂

這是貝聿銘在台灣東海大學的作品。感覺相比較上面那個傢伙,更有點教堂范兒。

圖侵刪

唉,我真是閑的了,找了這麼久圖片,還沒啥技術含量的答題,為了贊太不容易,你們看到了就點下,點的快有酒喝。


錫耶那主教堂

這座教堂實際上是一個未完全按計劃實施的工程 教堂蓋到一半的時候 這座城市遭遇了黑死病的肆虐 人口減少50%

也正因為這次瘟疫 錫耶納摘掉了托斯卡納地區中心城市的光環 其地位逐漸被佛羅倫薩取代

然而錫耶納的市民們沒有將這座建築擱置 受限於當時的人力物力財力 他們修改了建築方案 將原教堂的開間方向改為進深方向

教堂現貌

教堂原計劃建設範圍示意

雖然縮小了規模 但這座教堂畢竟屹立起來了 而且已經存在了六百多年

尚未完工就已經被棄用的舊山牆面以及北側柱廊 也屹立在那裡六百多年

而當我第一次走進教堂,看到那些繁複的地面磚 白綠相間的大理石拼成的柱子 牆面 以及那遠不似半球的穹頂 卻熱淚盈眶

它不同於羅馬 米蘭 佛羅倫薩 巴黎 倫敦 莫斯科那些在全盛時期建造的雄偉紀念碑式大教堂 在那些地方 你會驚艷 會感嘆 而在這裡 你會看到很多似乎被忽略的細節

一群生活在一個並不美好的時代的人們 他們局限於技術 工具 人力 他們被戰爭與疾病摧殘著身心 從事建設這座教堂的很多人 也許根本看不到它建成的那一天 可他們已經盡了他們最大的可能 創造出這樣一座華麗異常 卻並不是他們心中的完美建築 只為渴望著神的降臨將他們救贖

在這裡 我看得到設計者 建造者 以及錫耶納市民的這種渴望


正好現在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教堂建築好與不好,作為建築師和做為用戶的教會有時候是有不同意見的。如果僅從建築師的眼中出發,還要看是那個時代的,若是現代或者的建築師眼中的話。好的教堂建築的好是指滿足用戶功能儀式需求,還是體現了建築師的審美水平, 還是體現了建築師對神學和儀式的理解?

單單滿足用戶儀式方面,就有羅馬教會,東正教,猶太教,新教諸多支派儀式中的側重點不同,對空間的需求不同,從規模上看幾十人的街區教堂,到上千人的主座教堂,處理的儀式和參加儀式的人之間的關係也不同。甚至每個教堂供奉的聖徒也不同。梵蒂岡還有專門的設計需求官方文件。

若是僅僅從現代建築師對某一概念的創造性發揮(比如光),而又能稍微兼顧一些尺度的問題,不失為好的建築。但是嚴格上來說,好些手法是不能直接搬運到其他尺度的教堂設計上的。

好些名家設計的是一個好的建築,而不是一個好的教堂建築。當然教會人員後期會創造性的來圓場,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能夠讓不是教徒的人也能感到宗教的崇高感聖神感


最近有很多問題都是這麼問的,在建築師眼裡,什麼樣是好的xx建築。

拜託,建築師眼裡怎麼看的不重要,真的不重要。合適的問題應該是在教徒眼裡,一個好的教堂是怎樣的?在住客眼裡,好的酒店是怎樣的?在遊客眼裡,好的機場是怎樣的……

我不知道是否有哪個宗教建築是請的不信這個宗教的人設計的(直接想到的就是,坂茂為一個地震災區建教堂,因為當時災民寧可住帳篷也要先把教堂搭建起來,讓大家有一個可以祈福禱告的地方,但我不知道坂茂是不是信教)。高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可以說他把他畢生的精力和才華花在聖家堂上了,他首先是個天主教徒,然後是一個建築師。

我想說的是,不要問建築師視角,教徒的視角才更重要,使用者的視角才更重要。一個建築師如果不信教,不了解整個信仰的歷史,做禮拜的流程,那麼他對教堂的看法就無關緊要。

比如,我就是不信教的,我同萬千國人一樣,只擁有最原始的血緣或者說宗族信仰。我就只能去想像信教的體驗,在我眼裡,一個好的宗教建築可能會讓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它威嚴又溫暖,讓我想成為芸芸教徒的一個。

最後是一些我覺得好的教堂的圖片。當然,我的看法無關緊要。


不是建築師能答嗎?

聖家大教堂!

安東尼奧·高迪的作品,位於西班牙·巴塞羅那。

本人非基督徒,平時旅遊會特別隨大流的逛知名景點,

聖家是唯一一個,我覺得光坐著看天花板就能看半天的景點。

真的特別美,陽光從天花板折射下來的時候,簡直能感到自己被凈化。

這座建築從1882年開始建造,到現在還沒完工,100多年,這大概就是匠心了吧。

鬼才建築師安東尼奧在巴塞羅那留下了很多有意思的建築,

有著龍脊背的巴洛特之家

充滿童話浪漫主義色彩的奎爾公園(park Güell),我去玩的時候,還被譯成古怪公園來著。

這些建築不只有突破想像力的外表,內部裝置也各具巧思,

於細節處,於細微處,都可見匠心。

有機會的話,強烈推薦大家去巴塞羅那玩。


在建築師眼中的教堂?個人看來是有些本末倒置了,任何設計師或是建築師的作品都是為人服務的,從更深的一面來講,為的是使自然和人更好的和諧共存。具體就教堂來講,建築師眼中的好的教堂建築遠遠不如一個教徒的認識來更能證明建築師的水平,甚至就不是教徒的常人來說,看到建築都會有敬畏神聖之感,(就不同風格教堂側重點不同,這點另論),只是想說這個問題提出出發點就有些偏差,在設計上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已達到更好的為人們服務。

意見拙劣,全憑一片真心,哈哈。


除了其他答主說過的安藤的教堂三部曲,想補充一個不甚出名的項目。

"The Closest Church"(最親密的教堂)

位於韓國金浦市

所建地區屬於城市開發區,外來人口較多且文化差異較大,建設該教堂是為了促進人們定居於此的穩定感,作為教堂的同時也作為社區居民閑暇時的交流場所。

設計本身可能做不到傑出,但從人出發的設計,能夠代表當地獨特的文化特點,就可稱為是好的建築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教堂好不好不是建築師說的,也不是我等路人說的,而是朝聖的人的感受。請不要將所謂的朋友圈美學強加於人。

建築只是軀殼,裡面傳教士的品性才是靈魂。再好看的教堂,住著品性狹隘的人,也會讓人不願親近。

佛家的說法是,你著相了。

一方屋檐即可傳道。


福州花巷教堂!!!(我不是建築師)


本想答Hagia Sofia,但這已經不叫好的教堂建築,這叫偉大的建築,任何意義上。



第一次接觸到教堂,是大學時,在青島信號山上的怡堡酒店做兼職時。她是德國佔領青島時遺留下的古建築。可如今卻少了,虔誠的教徒,多的是模仿的西式婚禮。【你眼中的教堂是怎樣的?】


第一眼看過去讓人感嘆的


丹下的東京天主教教堂


說點相關的,很多人說的是禮拜堂,而非教堂,兩者在功能性上區別不小。同時即使都是教堂,其目的性也有區別,很多建築師無非是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非從天主教會(甲方)的角度來考慮教堂需要達到什麼效果。最好的教堂,無非是能讓人入教,繼續信教和捐錢的吧。


Goth


讓人感動的


推薦閱讀:

如何用sketchup做出這種圓錐狀的網格結構?
初學建築學的學生需要準備哪些工具?
如何看待非建築系的學生自學建築?
有哪些適合建築學學生認真學習,仔細研讀的建築案例?
女朋友是學建築的,品味較先鋒。如何送她一件稱心的生日禮物?

TAG:建築師 | 建築 | 建築設計 | 教堂 | 建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