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時如何了解關係本身的狀態?

在《親密關係》中看到,在伴侶看來,最普通的禁忌話題是關係的狀態本身。68%的戀人承認,對方最好不要和自己提及目前關係的現狀和未來(baxter wilmot,1985)。

為什麼戀人對於談論他們自身關係的狀態比較忌諱?如果不開誠布公地討論,如何能夠了解對方對關係的真正看法和估計,真正了解關係本身的狀態?

==============

本題已收錄圓桌「關於愛情」,歡迎前往關注!


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非常有價值。在一段親密關係里,了解現在關係如何,對於維持一段健康且有承載力的關係甚至婚姻都是非常必須的。

但我們應該去了解些什麼信息?在收集這些信息的時候,怎樣才能做得能夠增進感情?

首先,我們要的從來不是直接討論你到底愛不愛我,和我到底愛不愛你。

曾經有人問我:「我覺得我已經不愛我太太了,這讓我無法對她的缺點忍耐,無法讓我去哄她開心,甚至無法讓我去考慮她的感受,我覺得這些都是因為我不愛她的緣故。你有辦法讓我愛上她嗎?」

我相信他也不是沒有努力過,也許他設計過一些浪漫的場景去和太太拍拍拖,也許他和許多朋友談過自己反思過,但當他開始「檢查」有沒有愛上自己的太太的時候,發現那些努力似乎都沒有用,似乎又意味著這些問題又沒有解決。

如果這個朋友要以「愛上她」作為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肯定無法實現,因為這是一個經典的悖論。愛是一種自然而然產生的感覺,我們可以去改變它的環境,讓它比較容易發生,但我們沒法找到一個直接的因果關係,讓它發生。所以去討論到底愛不愛,對於增進關係並沒有什麼用處。

那我們該了解什麼?以什麼作為指標呢?

我推薦大家去看一本書:《獲得幸福婚姻的7法則》,作者是美國的「婚姻教皇」John.Gottman 約翰.哥特曼與Nan.Silver 納恩.西爾弗,他們從幾十年的研究里發現很多經營婚姻的科學,其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愛情地圖」。

愛情地圖這個術語,指的是夫妻(情侶)在大腦中存放的關於自己配偶的相關生活信息。這些信息隨著配偶的世界中發生的事情的改變、感受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然後我們要及時去更新這些信息。愛情地圖有很多種,涉及很多方面的問題。

其中最基礎的一個可以參照下面的問題:

如實回答下列問題,你會了解自己當前的愛情地圖的質量。請夫婦都要回答下列問題。閱讀每一個句子,在句子後面打上「?」或者「?」

1、
能說出配偶摯友的名字。

2、
知道配偶目前面臨的壓力。

3、
能說出最近讓配偶覺得惱火的人的名字。

4、
能道出配偶的某些人生夢想。

5、
非常了解配偶的想法。

6、
能道出配偶基本的人生哲學。

7、
能列出一份配偶最不喜歡的親戚的名單。

8、
知道配偶最喜歡的音樂。

9、
能列出配偶最喜歡的三部電影。

10、
配偶了解你的目前的壓力。

11、
知道配偶生命中三個最特別的時刻。

12、
能道出配偶小時候遇到的最緊張的事情。

13、
能列出配偶生命中最重要的志向與期望。

14、
知道配偶目前主要的煩惱。

15、
配偶知道誰是你的朋友。

16、
如果配偶彩票中獎,你知道他想要做什麼。

17、
能詳細道出第一次遇到配偶時的印象。

18、
會定期詢問配偶的世界中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

19、
覺得配偶很了解自己。

20、
配偶了解你的希望與志向。

寫完後夫妻互相評分,計分:每個正確的答案算1分。

10分或以上:分數再這個區域,表明你們的婚姻很牢固。就配偶的生活、期望、恐懼與夢想而言,你腦中都有一幅非常詳細的愛情地圖。你知道什麼事情會讓配偶討厭。根據你的得分,你可能會覺得關於愛情地圖的練習並不費力,還蠻舒服的。這些練習好比是一個提醒器,它提示你記得你和配偶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不要把這種知識和你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視作理所當然,用這種方式保持著,這就可以確保你有能力處理你們關係中突然出現的任何問題。

10分以下:你們的婚姻在這個方面還需要一些改善。也許你們從未有時間或者有什麼辦法真正做到互相了解,又或者是因為這些年來你們的生活法僧了改變,你的愛情地圖已經過時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摯友抓緊時間多了解你的配偶現在的情況,你才會發現你的婚姻變得更牢固。

在玩這個愛情地圖遊戲的時候,夫妻雙方可以更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去了解一個人,對一個人產生好奇,那就是愛。

當然,夫妻二人還可以去設計自己的愛情地圖,裡面除了有對對方過去家庭、愛好、成長的了解,還要包括對現在配偶所經歷的事情、對他的影響,還有對未來的盼望。

比如:

1、最近我伴侶生活中正在發生什麼重要的事?

2、我的伴侶目前的壓力來自哪裡?

3、我的伴侶有什麼期望?

還有更高的一個層次的認識,就是對對方的內心世界,做互動的自我探索。也許我們曾經很了解對方,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未必有足夠的心思去及時更新對彼此的了解,這樣很容易形成落差,或者覺得「你變了」的失落。

在生活和個人追求方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職業塑造,人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需求。

在這方面,當然也可以作為愛情地圖的內容來記錄,例如:

1、我感覺幸福的時刻有哪些

2、我感覺痛苦的時刻有哪些

3、我感覺想逃避的時候有哪些

4、有哪些時刻我是覺得自己是被愛的

5、我的伴侶覺得「得瑟",需要我鼓勵和誇獎的時候有哪些

6、我的伴侶需要我支持的時候有哪些

7、在我們吵架的時候,我覺得你停火的信號有哪些?我自己的停火信號又是什麼?

8、當我們有矛盾有分歧,我需要怎麼解決?我的伴侶又是如何解決的?

等等都是我們了解到兩個人相互一起生活的細節與需求的好問題。

看到這裡,我很想問一問大家:不管這些答案如何,這些問題有多少對愛侶是互相問過對方,或者有心去了解過的?能答出多少,或者最後大家有沒有去做這個愛情地圖並不是重點。關鍵在於:、我們要清晰地了解,我與ta,是有多麼的不同,而擔心或需要了解的事,又是那麼的相同。

除此之外,除了消除誤解的原因,去了解我們的另一半,不是用觀察的方式,而是用敘述-聆聽的方式去進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這是一種去愛的原動力:

描述人類經驗的過程本身會改變這種經驗,這種描述越接近於完善,就越容易成為使它所描述的根本經驗發生改變的基礎。人對自身的覺知如同一種持續「循環的」動因,驅使他自身發生改變。

——布根塔爾(Bugental)

最後,我再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就是關於愛情地圖如何生效的問題。愛情地圖運用地好,將是一場甜蜜的約會,但運動地不好,又也許會變成一場風暴。掌握的關鍵在於態度:

好奇、不批判

你有在你的伴侶所描述的personal issue不符合你的價值觀時,不發表意見的信心嗎?

你有在你的伴侶提出的觀點你不贊成的時候,不馬上反駁的信心嗎?

你有在你的伴侶提出自己的小願望你覺得非常愚蠢而不去嘲笑的信心嗎?

如果你有,我相信你已經能體會到那種美好的感覺。


在親密關係中,想要了解關係本身的狀態,與兩個人之間是否能夠談論自己真實的感受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我們總以為,在親密的人之間,表達會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感本應可以很自然地在兩個人之間流動起來。但在現實的經驗中,流露情感往往是一件很難的事。即便是和自己熟悉多年的伴侶在一起,我們往往也無法接收到對方真實的感覺,甚至無法向對方傳遞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今天來給大家說說,如何讓情緒自然地、健康地在兩個人之間流動,以達到了解兩個人關係本身狀態的目的。

首先,來說說什麼是情緒流動性?

親密關係中的情緒流動性,指的是雙方能夠運用情感的語言,準確地溝通他們的感受和內心的狀態。擁有較好的情緒流動性的人,能夠在關係中不帶評判性、不含附加條件地體會和表達真實的情緒,也能夠有意識地、創造性地運用情緒。

你有沒有曾經在某個時刻,感覺到你和對方之間,雖然沉默不語,卻有豐富的情緒在那一瞬間的空氣里涌動。你們雙方都能感受到它們。那些情緒、情感被你的身體直接地接收到。無論那些情緒是什麼,那一刻總是動人的——你們真正感受到兩個靈魂的相遇。

可惜,這樣的時刻並不多見。「對於很多伴侶來說,談論他們真實的感受,都好像在說一門外語那樣艱難。」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的Lynn Pearl說。

親密關係中,人和人的距離是更緊密的,因而它也就會比一般的人際關係更多地激發我們的情緒。我們時而感到渴望,時而焦慮,時而喜悅,時而甚至會感到厭惡。

對關係的長期發展來說,如果你希望你們之間的默契越來越深,信任程度不斷提高,你們都需要更多地理解自己,也理解對方。此時,把這些情緒變成文字傳達出來就十分關鍵。是通過語言化的過程,我們得以讓對方知道自己皮膚以內的世界裡在發生什麼,對方才能逐步了解清楚我們「運行的機制」。

這種「把情緒轉化為語言」,通過溝通讓這些情緒得以在兩個人之間流動的過程,正是關係中的共情能夠發生的前提。兒時我們也許有過對愛情的幻想,「我什麼都不用說,ta全部都能懂得」,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若不能調整這個期待,則註定會有許多的憤怒和失望。

Gleason說,他的臨床經驗和親身經歷都讓他認為,伴侶越多地通過對方的外在行為作出反應,越容易感到惱怒、失望、越容易對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批判;而只有體會著對方內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才會有更多的「愛的感覺」。

而讓情緒流動起來的能力,其實是童年、青春期發展中應該習得的一項重要的認知任務。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學著社會對於情緒的命名,學著辨別自己內在複雜而瞬息萬變的感受,學著把感受變為語言。一開始可能我們的表達很困難,能夠用語言表達出的僅僅是感知到的萬分之一,而且所使用的語言也偏模糊、籠統、不精確、短。逐漸的,我們能夠準確捕捉到更多層次的情緒情感,所使用的語言也更豐富、精準。

研究現實,這種精確表達感受的能力被證明對我們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即能夠確定目標、制定計劃、進行調查、最終做出成功表現的能力)也有很大影響。那些在情緒的表達上表現好的人,執行功能更強;反之則更弱(Sass, 2013)。(簡而言之,能夠表達情緒的人往往能力也強……)

「但許多人在成長和受教育的過程中,並沒有學習到如何用情感的語言來與彼此交流。」 Gleason說。很多人自己就無法表達,也無法接收和理解別人的表達。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我們情緒的流動?

對情緒流動的阻礙,有一部分社會原因。社會文化不鼓勵我們表達情緒,不鼓勵我們承認一些「不好的」情緒,比如脆弱、沮喪、憤怒。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學會了否認自己的情感。

這種對情緒流動的負面評判,更鮮明地體現在對男性的評判上。在情感的表露上,一個男性在很多時候是不被賦權的,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是比女性更「堅強」、「剛毅」和「有韌性」,比如我們會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如果一個男人願意感受和表達情感,可能會被低估、嘲笑和評判,被認為是「軟弱的」、「失敗的」,或者被貼上「女性化」的標籤。有的人甚至會認為,一個男人如果表達豐富的情感,可能是因為在童年時受過創傷或侵犯,而變得不健康或者不正常(Greene, 2016)。

除了社會的影響,我們自身也會不自覺地迴避情緒的流動。在我們當中,有很多人習慣了否認情緒的豐富性和健康性,會給自己的情緒下負面的判斷,認為它們是不應該出現的,會因為自己出現了某些情緒而感到羞恥。

當我們自己去抵制情緒流動的時候,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1. 允許情緒的表達和流動會使我們脆弱。

Lynn Pearl(2012)認為,因為害怕脆弱,而不願意建立情感的連接,是情感流動性失敗的核心障礙。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與人建立連接都是基本的需求,但是,與他人建立情感的連接、傳達真實的情緒,也就同時意味著我們「允許自己脆弱」,「允許自己有被傷害的可能」(Berne, 1961)。你們在更親近彼此的同時,也更容易被彼此傷害,因此,為了避免被傷害的可能性,我們會拒絕流露和傳遞真實的情感。

對於伴侶雙方來說,傳遞情緒都是一種「冒險」(特別是在這種溝通建立的一開始)。一方面,面對自己的脆弱,在我們看來是危險的;另一方面,表達和接收情緒,特別是那些負面的、帶有憤怒的情緒,在我們看來也是危險的,因為它有可能會觸碰到對方的脆弱。

2. 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說著同一種語言。

如果你注意和自己伴侶爭吵的方式,就會發現更重要的不是你們所爭論的內容,而是你們爭論的狀態和立場。有時候,雖然你們說的是同一個詞語,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體會他人的意思。

你們對對方的行為、舉動、語言的理解,未必是對方真實所要表達的。爭吵經常會進入這樣的狀態:你並不能夠識別出自己在生氣什麼,也不明白對方真的在說什麼,你們都是基於自己的語境,在和自己想像中的對方對話。

3. 我們並不把彼此當做同盟者,而是競爭者。

對於一些伴侶來說,他們在溝通中沒能使情緒流動,是因為並不把彼此當做可以相互支持的「同盟者」(ally),而是當做競爭者、敵人或者陌生人(Pearl, 2012)。他們把這段關係看作是權力的爭奪,在每一次討論中都想要成為勝利的一方,因此,他們對情緒的表達是攻擊性的,目的是獲得勝利,而並不是真正的情緒傳達。

當情緒無法流動時,我們的關係會變得怎麼樣?

當情緒無法流動時,親密伴侶之間容易形成三種關係的動力模型(dynamic patterns)(Pearl, 2012):

1. 憤怒的伴侶(angry couple):

他們的溝通總是陷入互相責備和咒罵中。他們總希望證明或者宣告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他們總覺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

2. 退縮的伴侶(withdrawn couple):

他們是互相迴避的一對,被稱為「沒有衝突的伴侶」(conflict-free couple)。在依戀類型理論里,他們往往都是「迴避型」。在表面上,他們雙方對關係都很滿意,很少有直接的衝突,但沒有真正的情感交流。由於害怕破壞關係的現狀,他們不會用語言去表達恐懼,但會有行為上的表現:生悶氣、迴避眼神的交流、長時間的沉默。

3. 接近-退避的伴侶(puesuer-distancer couple):

在依戀類型理論中,這是「痴迷型」和「疏離型」的結合。在他們當中,總會有一方試圖接近,而另一方不斷退避。但兩個人的反應都會促成兩個人形成互動的循環:正是一方的接近促成了另一方的退避,也是一方的退避促成了另一方的接近。

下面是一則「接近-退避」的伴侶的對話:當一個人專註於批判和憤怒的時候,另一方往往忙著進入「防禦模式」,忙著去否認指責,從而停止了傾聽。

儘管這三種伴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他們的共同點是,伴侶雙方的溝通是無效的,都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異化感。

最後來說說,如何更好地使情緒流動?

1. 不攻擊、不迴避,學會「吐露」。

根據Wile(1981)的理論,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或者擔憂時,有三種方式:攻擊(attack),迴避(avoid)或者吐露(confide)。但對於以上三種伴侶來說,他們只會選擇前兩種方式(阻礙情緒流動的),而不會選擇第三種「吐露」的方式(促進情緒流動的)。

而「吐露」——對你信任的人表達私密的事情和想法——恰恰是傳遞情緒的一個關鍵。它是不誇張、不迴避地描述你的感覺。「吐露」也是對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一視同仁的,不能只表達憤怒、傷感或恐懼,也不能只表達愛、關心、欣賞和需要 (Gleason, 2016)。

不懂得如何使情緒流動的人,在對另一半存有擔憂或者不好的情緒時,就會以攻擊或迴避的形式表現出來;但能夠使情緒流動的人,則會吐露這些想法。比如:

當我們在擔心對方不重視自己的要求時,攻擊的人會說:「你從來就不會去做那些我想要你做的事」,「你為什麼總是遲到?」

而吐露的方式,則是誠實地說,「我有點害怕你會不在意我的需求」,「你來晚了,讓我很擔心。」

當我們害怕對方不愛自己的時候,迴避的人會表現出一切都很好,但會把這樣的猜測放在心裡獨自生氣,在心裡疏遠對方,或者以自以為的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對方——實際可能是自己主動把對方推遠。

而吐露的方式,則是和對方表達出,「我擔心你對我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大」,或者「我擔心你已經不再愛我了」。這並不會讓你處於什麼「競爭中的被動地位」,它可能會讓你受到一些傷害,比如拒絕,但長期來說,它是最能夠讓真正喜歡你的人靠近你的方式。

2. 學會「具體化」自己的感受。

在真誠地與他人溝通之前,我們先要真誠地面對自己。有時,你可能只是感到在這段關係中不舒服,或者很疲倦,但並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這時,你首先要識別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去完全地感知自己的情緒;然後是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有效地運用它們,表達它們。

比如你不能簡單的說「我不舒服,我就是不舒服。」你要學著去體會和分辨,是內疚?是失望?是尷尬?那些情緒讓你想到過去曾在什麼樣的情境中體會過?把那個情境也分享出來,用更長的話語去嘗試表達和溝通,直到你確認對方理解了你的意思。

3. 能夠使情緒流動的,不只有語言。

語言是我們表達情緒的主要方式,但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用來「助攻」,比如眼神的注視和身體的觸碰。

凝視(gaze)被證明是傳遞情緒的好幫手,因為當你注視另一方時,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欣賞的、被注意的、被理解的。注視對方的眼睛,也能夠幫助你們在難以用語言交流時打破僵局 (Furnham, 2014)。

觸摸也會幫助我們情緒的流動。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就需要母親的觸摸來讓我們感受到「我在這,你很安全」;在成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里,觸摸、擁抱等身體接觸不僅能提高催產素水平、舒緩心跳(這些好處不僅對於接受動作的一方,對發起動作的一方也是如此),而且,當你不知道怎麼去用語言表達情感的時候,觸碰是開啟情感交流的好方法 (Field, 2014)。

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比起中性的信息,那些富有情緒的信息(話語/事件)會更加鮮活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Kensinger, 2003)。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回憶起一段感情的時候,經常會記得的是那些帶有情緒的片段,無論是這些情緒和記憶對我們來說是正面還是負面,是高興還是痛苦。

維持一段親密關係並識別關係的狀態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至少,看完了以上科普內容,你們可以嘗試去讓情緒在兩個人之間流動起來,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讓兩個人的關係儘可能的穩定長久。

以上。

原文發表於:在關係中,我們為什麼不願意談論自己真實的感受?| 你需要了解「情緒流動性」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她很喜歡他,當初是她追的他,好不容易才走在一起。

在一起兩年了,雙方父母也見過了,但是他遲遲沒有說結婚的事情。

他跟朋友說,自己還沒想好。

她非常糾結,但是還是不敢直問你什麼時候和我結婚。

如果在戀愛中的兩人不敢談及目前的狀態,肯定是有一個人想往前走,但不確定他願不願意往前走。

這種狀態,不僅存在戀愛中,還存在所有的兩性關係中。

這就是我說的,為什麼一定要表白才能在一起才能做親密接觸,就怕有些人反咬,是你想多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一個人想往前,但不確定對方會不會往前呢?

要麼是你走的太快,要麼是對方走的太慢。

直白點說,是各自站在各自角度考慮問題,是其中一人對對方的喜歡程度與對方對他的程度相差太大。(女追男往往會這樣)

但是,戀愛是不可能完全同步的。

總有一個人多一點,一個人少一點,關鍵是他們兩覺得和諧。

所以說,戀愛這件事,是真的很妙。

有時候少一點,就差之千里。有時候多一點,就失去了重量。

兩個人若是真的相愛,相處也和諧,是不會不敢談現在的狀態的。

甚至不需要談,都知道大概什麼時候會結婚。

若真的不敢說,那隻能從你們兩個人的相處細節看出來。

1、他有沒有和你探討過未來的家庭生活?

2、他有沒有帶你見過家人、朋友?

3、他周圍的朋友是怎麼評價你們的?

4、可以用身邊朋友的例子去測試。

5、還有一種情況,是剛談戀愛的人,就想從喜歡到愛。我就勸你,先好好享受兩人時光吧,別急著愛得深切。

我們總說順其自然,真的是要看人。

能碰到看你一個眼神就懂的人,我都懷疑有沒有。

更多情況是,好好溝通。

如果戀人連溝通都不敢,真的太脆弱了。

我最近也在想,如何讓順其自然,變的水到渠成?

共同努力吧。


所以有人說最幸福的是 當你伸出手去擁抱他的時候 他把你抱得更緊


切,這個問題有專門的研究的,就是你的舍友比你更清楚你的戀愛到底怎麼樣了。

也就是說,想要知道兩人實際關係怎麼樣了,就讓男女雙方(特指異性戀)去問問他們的舍友兩人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就一清二楚了。

"with lower relationship dependence yielding greatest predictive value for subjective norms."

這麼多字一句話,旁觀者清。

老外就是不如中國人表達得幹練,哈哈。不過表達得更準確就是了。

然後你覺得情侶會相信旁觀者得到的結論嗎?

不會的啊!見鬼去吧,他們能相信旁觀者得出的結論真有鬼了啊。

應該再找人來做個實驗,分析一下,熱戀中的情侶有多大可能相信旁觀者提出的預測。

引用

Etcheverry, P. E., Agnew, C. R. (2004). Subjective norms and the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state and fate. Personal Relationships,11(4), 409-428.


首先進行科普:

原文出自人民郵電出版社《親密關係》第五版---第5章 溝通(155頁)

原文描述: 還有些伴侶雙方完全不想討論的重要話題。無論是明說還是暗示,伴侶們都會有意避開禁忌話題,在伴侶看來,敏感的問題會威脅到他們親密關係的質量和穩定。令人奇怪的是,最常見的禁忌話題是親密關係本身的狀態;在一項調查中,68% 的應答者承認,最好不要提及他們愛情關係的現狀及未來 。其他常見禁忌包括與其他伴侶的親密關係, 31% 的應答者避開了此問題, 25% 的人避開了過去的親密關係。人們經常對自己戀愛關係的未來非常感興趣,也迫切想知道伴侶的期望和意圖,但他們不會明問。相反,他們會對戀人的忠誠程度和投入程度進行秘密測試。

即使《親密關係》中寫到,最常見的禁忌話題是關係的狀態本身。68%的戀人承認,對方最好不要和自己提及目前關係的現狀和未來。

請注意,文中所寫是在「一項調查中」,什麼調查?又有多大的數據量?針對這68%的人是否有深入跟蹤調查,他們關係的發展進程中,開始的方式,進行的時間,以及中途發生的事情是否有進行歸類整理?同時,整個資料庫中,人群分布又是怎樣的?

最普通的禁忌話題是關係的狀態本身這樣的說法,我會持保留意見,覺得有點稍顯草率,同時又沒有足夠數據以及實驗結果支撐。實在讓人難以信服,當然從表面上看,這個例子是在《親密關係》中是反向舉例,但其實稍微仔細看看,就能看到這一說法,也就是說說而已。而且,本書也對非言語溝通和言語溝通進行了表述,單就方法論上,其實也是隔空瘙癢。

盡信書不如無書。

有人會說,我有些吹毛求疵,但是針對這樣一個問題的出現,我們就必須引起重視。為什麼這68%的人不要提及他們的愛情關係的現狀及未來,他們的根本原因和出發點是什麼?我們一直提倡的坦誠,做最真實的自己,又是從何而來?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兩性關係研究者,親密關係諮詢師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會提及溝通?很多時候問題的落腳點,又落在沒有有效溝通上。從而我們得以了解市場,明白,其實親密關係的相關問題,確實有很大空間可以挖掘。

事實上,如何了解關係本身,主要來源於自我感受。沒有一套約定俗成的標準,更沒有千篇一律的套路,有的只是個人狀態的合不合適。

如果說你性子本就暴躁,你能忍受一次兩次避而不談,再三再四也是絕不可能。

如果說你本就對自己的個人隱私和個人空間有明確的邊界,那麼就算用工具撬開你的雙唇,也不見得你可以脫口而出。

親密關係,本就是以親密為主,通過情緒相互流動的形成的關係形態。在這樣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時代,不通過溝通,設定雙方的邊界,單靠所謂的默契和邊走邊看的心態,讓相互在一個遊離狀態下妥協彼此,這是親密關係中極為消極的方式。

那些我們看到很有默契的情侶,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的坦誠相待,才會有這樣外人看起來的坦誠相待啊。

當然了,凡事都具備因果聯繫,雖然在一起之後,再去討論如何開始,顯得有些馬後炮,但至少能讓你明白,是什麼讓你們走到了今天的樣子。

1、偽裝;是很多人相識的開端,在偽裝之後的相戀,面具下的那一份真實,好像就顯得有些弱不經風。

2、激情;現在我們都知道,戀愛發展的初期,是因為激情的碰撞。很多時候的確定戀愛關係,本來也是衝動下的行為。這個過程中,通常會忽略人本身的狀態,而去享受在一起的歡愉。但當發現問題,也不願意及時提出,這樣就會讓這樣的問題繼續埋藏下去,直到有一天談崩,或者永久妥協。當然,理性下的確定戀愛,實際上和本身戀愛的感覺還是有很大偏差的,基本上所有理性狀態下去確定戀愛關係的人,他們很大程度上,都在一直評估對方,還沒有完全進入戀愛角色。

其實到底有沒有禁忌話題?

有!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一點的小秘密,這是屬於自己獨立空間,如果伴侶想要知道,這就涉及到你們在確定戀愛關係,享受激情甜蜜之後,有沒有冷靜下來為彼此設定邊界了。一段感情想長期發展下去,單靠自己的揣摩肯定是遠遠不夠的。

設定好彼此邊界,在適當範圍內,進行交流,一般來講就是輕鬆加愉快。

但為什麼,設定邊界,在適當範圍內溝通,也會出現問題呢?這其實就是表達能力和表達方式的方向了。

給大家分享一個我看到的小故事:

小男孩問一個被領養的小女孩:「親生的孩子和領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小女孩說:「我聽媽媽說的,親生的孩子是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領養的孩子是從媽媽的心裡生出來的。」

多美妙的語言啊,這時候,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了,它同時成為了一種溝通的藝術。

當我們已經決定和對方坦誠的時候,不妨多思考一下,或者說更坦誠一點,讓嘴裡說出來的語言,讓對方更能接受一些,何樂而不為呢?

很多朋友來找我,都會提及一個問題,我願意和對方溝通,而對方不願意和我溝通應該怎麼辦?一般來說我會給出四步溝通法則:

1、首先對自己進行反思,表達自己的過失,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

2、傾聽對方的回應及看法

3、找出彼此的同樣錯誤,以及做的好的地方,予以肯定

4、將同樣的錯誤,和各自所犯不同的錯誤,進行整理,在協商下劃定邊界。

如果這樣對方都還是不願意交流,說實話,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但如果已經提出了自己絕不能接受的方面,和自己的底線,對方還是對你不夠尊重,我認為,是時候可以對這段關係進行評估了。

要相信,一段關係良性發展和正常的維持,絕不是靠妥協達成的。

當然,如果你不也願意坦誠溝通,這也是你的選擇,成年人做事情,不講對錯,只講對自己合適不合適,不是嗎?

我是黎陽,祝你幸福。


謝邀~請注意!這是美國的研究者在1985年所做的調查,這都已經30多年過去了。調查研究說68%的人在調查中明確表示和另一半聊現在的關係狀態以及未來是基本的禁忌話題。考慮到年份,以及心理學調查的局限性(調查人數以及抽樣偏差),現在要是在美國再做一會調查,估計百分比也在50%以上。

這很正常。在美國,近一半的婚姻以離婚告終。中國的離婚率也是年年上升,國家越來越發達,估計也逃脫不了這樣的厄運。如果他們在戀愛期能夠多了解彼此,多談談當下的關係如何,怎麼才能更好,就不會有那麼多離婚的夫妻了。

但是作為個人,還是有辦法維護好自己的親密關係的。

首先,要弄清楚為何這麼多人不願意談論當下的親密關係狀態以及未來。

原因之一是他們覺得已經了解的夠多了,除非出現什麼嚴重的情感問題,否則他們不願意多花時間去了解彼此,殊不知他們了解的另一半只是變化中的冰山一角。

下面給出三點解釋:

一是對方的缺點和壞習慣會慢慢暴露出來;

二是對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關於了解自己的盲點;

三是對方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的。

第一點:剛開始確定關係時,你不可能直不楞登的傻到把你的缺點暴露的一覽無餘。相反,你會儘力展示你的優點優勢,能力潛力,就算不小心暴露了一點點小缺點,對方也會忽略掉,畢竟還是優點多過缺點,畢竟人無完人嘛。再加上戀愛時的荷爾蒙,缺點也會被看成是可愛的表現。

跟缺點一樣,壞習慣也不會在對方面前故意暴露出來。男孩不會說我一周才洗一次澡,襪子衣服泡上三四天也懶得去洗。女孩也不會暴露自己化妝需要一兩個小時,有潔癖,地上有一根頭髮都無法忍受。

這些缺點和壞習慣會在以後的相處中慢慢顯現出來。每個人都要做好心理準備。

第二,你不可能完全的了解Ta,因為有時候Ta也不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了。這就是對方也沒有意識到的盲點。

大三的時候,室友要跟他女朋友出去旅遊,問我借相機。其實相機不是我的,是我女朋友的。晚上跟她一起散步的時候,我說明了室友想借相機一用的請求。因為我們幾個都是同班同學,彼此熟悉,我本以為女朋友會爽快的答應我借給室友相機。

結果沒想到,女朋友一直推推拖拖,就是不想借。我當時就氣炸了,不就是個相機嗎,又都是同學,並且室友跟我的關係也很不錯,為啥不肯借。想不通,生氣。覺得女朋友小家子氣,吝嗇,不就是怕把相機弄壞了心疼嘛。

當時我特別生氣,我們之間的談話已經變得生硬,不太友好了。女朋友覺得我不理解她,就哭了。我就納悶了,平時挺大方的女友,為何在借相機這一事情上變得如此不通情達理呢?

後來聊了好久才知道,她小時候大方地借給同學相機用,後來那個同學卻把相機搞壞了,她因此受到了爸爸媽媽的責備,特別傷心,畢竟不是自己弄壞的。爸媽的責備給她的心裡留下了陰影。以至於當她再次聽到有人要借相機的時候,就勾起了她痛苦的記憶,因而阻礙了她成為一個慷慨大方的人,但也僅僅是在借相機這方面。

溝通之後,我了解了她在這方面的難處,她也才知道自己為何不肯借給室友相機的深層次原因。

每個人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這是第三點。

這種變化是一個人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前性格善良溫順的人,也可能會在踏入社會後變得憤世嫉俗,脾氣暴躁;以前的羞澀小生可能經受不住誘惑而約炮、找小三;以前雄心勃勃的自信青年可能由於職場的黑暗與壓力變得頹廢絕望,安於現狀;以前培養起來的興趣愛好可能由於養家糊口,供老養小的壓力而被迫放棄,其心中的糾結和不舍也許不會露於面色......

時間是把殺豬刀,會讓人磨平稜角,但也會帶來積極的改變。對方的興趣愛好可能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比如我本科學生物,後來對心理學感興趣便考了研,以後還想創業做生意。這些變化都要跟你的另一半交流溝通的,不然人家怎麼理解支持鼓勵你呀!

這些是比較重大的改變,還有些細微的變化就發生在每天的生活里。人最容易變化的就是情緒,不同的信息刺激可引發不同的感受和心情。早上還心情開朗,信心滿滿的,晚上回頭就可能垂頭喪氣,悶悶不樂的,可能被老闆說了一頓或是跟同事鬧了矛盾。

這種情緒的變化如果得不到關注和理解,就可能憋屈在心裡,久積於心,日後爆發起來就會像小火山一樣具有破壞力。

當然像是升職加薪,買了一件好看的衣服,讀到一本醍醐灌頂的好書,跟密友相談甚歡這樣的好事情會讓一個人變得更開心,更積極向上。好的改變同樣需要了解,這樣兩個人才能分享快樂喜悅,產生積極性共鳴,愛就容易從中生髮出來。

原因之二:了解當下的親密關係狀態後,除了那些愉快開心的記憶之外,還會有你們倆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這些解決起來都需要耗能的。

就像第一個原因說的那樣,不出現嚴重的情感問題,誰會沒事兒找問題解決呢。一般人不會說「hi,親愛的,咱們倆來說說咱們的關係怎麼樣,有啥需要改進的?」

最後,我們來找到應對「兩人都不願意談論當下關係」的辦法。

方法一:問題及時解決,不過夜。

這裡說的不過夜不是指一定要當天解決,而是想說一定要及時解決,不積壓。如果遇到問題解決不了,就擱置一旁,等到問題越積越多,最終爆發的時候,所有問題都放出來,很容易導致關係破裂以致分手。所以,問題要及時解決。

兩個人如果可以合力解決情感中遇到的問題,並能達成一致,那麼解決問題衝突甚至是吵架的過程中,雙方其實也是在深入了解彼此,也是在了解你們當下的親密關係狀態的時候了。

方法二:就是採用《獲得幸福婚姻的7法則》中的愛情地圖。其實就是做一份問卷,然後打分,比對,看看你們的親密關係處在什麼樣的狀態了。

這個方法有答者(3.2K贊的那個答主)已經詳細寫過了,我就不再贅述了。下面說說這種方法的缺陷。

美國人的思維是分析性思維,什麼東西都要拆解開來,量化,去衡量。親密關係,感情品質他們也是這麼做。這樣的方法可能更加符合美國人,但是並不一定適用於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想想看你對你的另一半說「親愛的,咱們來做一份問卷,看看咱倆的關係處在什麼階段水平怎麼樣?」「你沒發燒吧」。這種問卷更可能是你們有了重大感情問題解決不了,找一位西化的情感諮詢師做諮詢時,諮詢師可能會讓你們倆做的事情。

所以,我更傾向於第一種方法,更適合中國人。不過兩種方法都有用,就看你的選擇嘍。總之,了解對方,了解當下的關係狀態以及未來需要兩個人一起做功,任何一方偷懶都不可能做成,一個巴掌拍不響嘛。

彼此了解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需要你情我願。放心大膽地去了解Ta吧,也心無掛礙的敞開心扉接受了解吧。在這個過程中,愛會在你們的心間涌動,流轉。


現在就是未來。

總有人說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就要一起規劃未來,把彼此規劃入未來的生活之中,我愛你,所以我要為了你怎樣。

我覺得適宜幻想固然有益,但討論規劃得多了就變成了一種彼此的束縛和捆綁,久之幻想也就僅僅只是幻想,我們變得沒有自我,僅為對方而存在。

最好的狀態,就是珍惜在一起的每分每秒,知道心裡有彼此,但從不苛求對方。還有無論什麼時候都很重要的事就是保持自我,無論單身還是戀愛,都有自己想要追尋的東西,都銘記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為之拼搏、努力,生活就是要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當雙方都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自己的世界建設好了,才能相互吸引,彼此尊重,好上加好。

這大概就是我所憧憬的生活,為之努力。


愛情是奢侈品,別說68%,86%以上的人是不配擁有愛情的。

我們在這兒談論戀愛技巧,實在是引路人發笑。


互相問一問?難道還有比這個更好的辦法嗎?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看出來感覺出來的,她對你的態度做法這些你自己應該明白。尤其是情侶之間,應該是更好觀察的,只是因為有時候會因為你的各種亂七八糟的思想擾亂了你的思維。有人會說兩個人在一起互相揣測有意義嗎?我想說是有的,了解對方所想才能知道你需要做什麼來維持關係,讓對方暖心。

我想題主可能想問怎麼了解我們現在是什麼狀態,該怎麼做?

為什麼情侶之間不喜歡談論這個,因為會有不安全感,這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讓兩個人尷尬,也得不到理想的回答。對於你們的關係,你自己的想法肯定知道,就是想知道對方所想,在你揣摩不出來的時候,還是需要溝通。我並不是否定了我自己,我說的溝通不是讓你正經開誠布公的找她聊,是不經意的讓她告訴你。你可以在親密的時候告訴她你的感受,比如弄個燭光晚餐告訴她你愛上她了,比如坐在長椅上抱著她說說你自己的專業走向未來發展,你讓她知道了你,她會有底氣有信心,也會慢慢的向你透露她的想法。

我和我對象在一起這幾年,沒有吵過架,最過的時候就是生氣不理而已,我們也知道對方為什麼生氣了,就能知道怎麼哄對方開心。我不是要大家做到全知,愛情也需要神秘,只是希望能讓對方盡量了解你,不會抓耳撓腮,不知道做錯什麼了,因為你還是要和他走下去的,讓他反感對你沒有好處。

是不是有點偏題了,再說句,你不能控制對方,如果你想知道你們的狀態,就找機會告訴對方你的狀態吧。


作為一個剛失戀的人,我想我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可以的。

我本身是一個多疑敏感的人,說到底就是作。

不作就不會死這是真的。

以女性方面來說,當然不希望男朋友和哪個女的怎麼怎麼樣,換位思考一下,你也有這樣怕男朋友知道生氣的時候,這不是隱瞞,是個人空間。

他怕你生氣,不讓你看他的手機,手機什麼的秘密雖然多,畢竟是隱私,我想夫妻間也是有隱私的吧。

別想著把自己這邊和那個男的聊了什麼給他說就是坦誠,這是作死。

沒安全感就不停去作死的想要證明他是不是愛你,說多了就是不相信。

你驗證的越多,別人就越不愛你。

對了,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把男朋友和閨蜜弄混,男朋友不是垃圾桶不要總是對他吐苦水。

也不要進行道德綁架。

狀態什麼的,你會發現如果你開開心心的和對方說,對方也會開開心心的,消極什麼的盡量不要給對方看。

以上很重要。

千萬別作死。


處於戀愛中的兩個人關係本身的狀態當事人應該可以感覺得到,當處於穩定狀態時兩個人可能根本不會去想他們現在是什麼狀態,我和第一位男朋友就是這樣,從來不擔心他會離開我,所以精力都放在各種作上。當狀態不穩定時,處於弱勢的一方想問又不敢問,只能焦慮地等待對方的判決。我和第二個男朋友就是這樣。我表示沒有安全感,他說安全感是自己給的。如果我鬧脾氣,對方是冷戰對付,很多天不理你。他會不回信息,掐斷電話。當我們處於「友好狀態」時我確實是不敢問的。我不敢問是因為怕提了可能連這種不穩定的關係狀態都會失去或是不願去面對現實,他為什麼不提,可能是因為懶,無所謂,時機未到……

我們不斷地成長,關係的狀態也會發生改變,結婚了關係的狀態就固若金湯了嗎?生了孩子是嗎?肯定都不是。我是很不擅長去控制別人,更別說是改變別人,更多的只能要求自己成長,不去依賴對方的評價,提高自我認同,不去過多索取對方的注意力,肯定,自己的價值自己評定,了解自己的防禦機制,遇到爭執直面問題,直面內心,表達需求,接受自己,取悅自己,而不是取悅對方,做真實的自己,信任他,享受親密關係的美好,如果哪天他要離開,自己可以坦然接受,不是去想是不是自己年老色衰,是不是自己不夠機智幽默等種種自我猜疑,不是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他怎麼會這麼沒良心等等種種抱怨。這是不是我這沒結過婚的人意淫出來的理想狀態啊?


這是一種典型的逃避機制~

這類人潛意識裡對於愛情的未來發展和最終結果缺乏安全感,而對於愛情的現狀產生了依賴~

所以他們寧願不去揭開真相的面紗,至少他們現在還能感受到愛情的甜蜜與幸福,這樣便留給雙方一個美麗的幻夢~

他們害怕抽絲剝繭的分析,會刺破這美麗的幻夢~所以乾脆選擇了用這樣的方式逃避。


我覺得這就像我們精心呵護的埋在地里的一顆種子,我們很想知道它現在萌發的如何了,將來又會開出什麼樣的花。

但是我們又怕我們如果真的扒開土去看的話,會破壞它本來很好的生長勢頭。

所以我覺得,我們最好的其實是保持耐心,坦然接受關係是一步一步越來越親密,了解是一步一步越來越深入這個事實。

慢慢等待,依舊精心呵護,直到那顆種子自己發芽 開花。


愛情成為穩定熟悉的伴侶關係以後。這份愛情不再僅僅是荷爾蒙的感受。把愛情放在具體的生活里,而生活本身是比較龐大的。瑣碎,矛盾,煩惱,壓力。每個人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對方,難免有不滿和失望或者覺得自己在「忍」的地方。

生活不全然美好,但又都希望對方覺得因為自己一切變得好了。可是實際大家也很清楚不會是這樣。知道自己有做得不好讓對方失望的地方。這是兩個人心底都清楚的隱秘。

但為什麼很難開誠布公的談論這件事,因為有感情。就很難不帶情緒的去表達,也很難不帶情緒的去傾聽。最後變成吵架:你表達,我聽了,可是我委屈,我要辯解,同時指出你未做好的地方。然後會想沒想到ta居然會這麼看我,我已經………。

為了關係的持續,有時我們寧願選擇隱藏一部分真正的態度。因為就算不說,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或者本來,生活的平穩繼續才最重要,個人心理的感受都是無妄之災,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消解。

也許直到有一天,倆人都成熟了,老了,心態平淡了,對生活的真相已經瞭然於胸。再回頭談論當時,也許能像聊別人的事一樣,隨意的嘮個嗑。這時生活已經不會再傷筋動骨,傷心傷神了。閑著,我們可以笑談一下過往。


談到具體的事,意見不同時脾氣不好的馬上吵起來

一個人過不是挺好了,少了很多麻煩


能不能感受到對方所期待/在計劃中的未來里有自己

任何時候(生氣委屈高興分享)願不願意跟自己交流

不使用冷暴力 嗯


看細節。

0、如果她變更號碼,會不會第一時間告訴你(30分鐘以內)。

1、她會不會把自己的狀態詳細地告訴你。(你生病的時候願不願意告訴她、是不是第一個想到她、是不是因為在乎她而不告訴她)

2、她生病的時候會不會告訴你。

3、她的社交渠道是不是對你開放。

4、她會不會為了你改變她的習慣。

5、你願不願意為了她做出犧牲、犧牲多少。(換工作、搬家、嫁妝、房子、金錢、時間、生命)

6、她會不會在和你聊天的時候斟酌一下用詞,例如呵呵等。

7、她會不會帶著你闖紅燈。

8、你從他那裡得到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你又能給她輸出正能量還是負能量?

(你看別人家的男朋友賺錢多少這種不叫正能量。)

9、他願不願意把自己路上看到的細節告訴你。

10、你們一起聊天的時候,她對你輸出的觀點多還是你對她輸出的觀點多。

11、她願不願意讓你看手機。

12、待續。

以上大部分細節雙方通用,僅作示例,不能做教條。

有些細節僅能從自己這裡驗證。

有些則看個人習慣和個人修養。


對於兩性關係,大致有兩種觀念,一種是:曖昧不一定代表有好感,有好感不一定代表要談戀愛,談戀愛不一定代表要有性行為,有性行為不一定代表要結婚。一種是: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前者覺得後者太嚴肅,後者覺得前者渣。所以三觀要合,不要別人都以為要結婚了你還在談戀愛上止步不前。


推薦閱讀:

懶得無可救藥,連自己都對自己無語,該如何根治?
為什麼晚來食堂的時候阿姨給的比正常時間多?
過了戀愛的年紀仍未遇到合適的伴侶,應該感到焦慮嗎?
離異男,有個女兒,對愛情依舊有憧憬,但是卻顧慮並害怕很多事情,怎麼辦?
父母離婚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

TAG:心理學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