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Visual Studio Code?
Microsoft Launches Visual Studio Code, A Free Cross-Platform Code Editor For OS X, Linux And Windows
相關內容:
- @微軟中國MSDN:Visual Studio Code是一個輕量級的Web集成開發環境on Linux,Mac and Windows!連小編的直播室都傳出了驚嘆的掌聲!
- TechCrunch: Microsoft Launches Visual Studio Code, A Free Cross-Platform Code Editor For OS X, Linux And Windows
- Visual Studio Code Preview Download Page
看來是進擊的atom,首先需要明確,這貨更像是個文本編輯器官方的,How can we improve Microsoft? 裡面對他的期待有一條
話說回來,打開86M文件毫無壓力啊"Blue screen of Death" simulation on errors in the IDE
On any error it would be nice to have the good old feeling of windows.
Visual Studio for Mac is a breath of fresh air for those of us who use Unity on a daily basis. Please oh please get it tightly integrated, similar to UnityVS for Windows.
The day I can dump MonoDevelop and Xamarin for good would be better than my last 10 birthday presents combined - and they were pretty sweet!
這個和答主想一起了
Please implement the ability to use Code with vi-style keyboard commands. (Preferably as an open-source plugin, as no one ever gets vi-mode quite right in other editors at first.)
After 18 years of using vi and Vim, I simply cannot use non-modal editors anymore. Sim-style keybindings are having something of a renaissance lately, and I"m sure a vi mode in Code would be quite popular. (Just look at VsVim for Visual Studio: VsVim extension )
還有各種要語言Make CMake的
Since not all of us work on web platforms, integrating a CMake build system would be amazing.
C++ Code Completion and Debugging
人民群眾期待很高嘛,明天考試,考完再更新(上次看MS發布會也是考試。。。)
開大文件不卡有什麼稀罕,看看VS Code是誰設計的:
這個編輯器組件來自online editor Monaco,由坐鎮蘇黎世的Eric Gamma率領團隊打造,typescript寫就
話說這個Eric Gamma曾經夥同另外三人,號稱四人幫,一起寫過一本關於設計花紋的書。。。
關於Monaco的描述:
A rich new JavaScript code editor spreading to several Microsoft web sites
官方訪談流出:
Discussing Cross-Platform Web and Cloud Development with Erich Gamma and Chris Dias
Meet the Visual Studio Code team
再補充幾個視頻,基本上可以了解到這個編輯器來自Monaco這個online editor(可以在這裡試用:Playground - Welcome to TypeScript),用到Electron變成了桌面應用,開發語言是Typescript(Monaco據說有超出200k行的typescript):
Visual Studio Code: A Deep Dive on the Redefined Code Editor for OS X, Linux and Windows
Building a Large Scale JavaScript Application in TypeScript
http://channel9.msdn.com/Shows/Azure-Friday/Erich-Gamma-introduces-us-to-Visual-Studio-Online-integrated-with-the-Windows-Azure-Portal-Part-1
Erich Gamma introduces us to Visual Studio Online integrated with the Windows Azure Portal
Erich Gamma introduces us to Visual Studio Online integrated with the Windows Azure Portal
由於VS被評為最好用的IDE,所以出了VSC也是蠻讓人期待的,看了官方使用介紹初步體驗了一下,果然充滿驚喜,比sublime開源,比atom更快,比webstorm更輕。
初步印象
- 文件目錄管理很強大
- 自定義配置,主題,自動保存,可以設置延遲毫秒後保存,也可以設置文件失去焦點時自動保存
- 集成Git,快速diff,而且修改文件後會左邊會顯示指示器,比如刪除會顯示紅色,增加顯示綠色,修改則顯示藍色,很方便啊!
- 智能提示很強大,作為一款編輯器這是sublime和atom沒法比的啊,正如知友所言,秒sublime和atom幾條街,簡直就是濃縮版的VS!
- Go to Definition很方便,按F12自動跳轉到方法定義處,如果不想跳轉,直接shift+F12實現Peek功能!(淚流滿面)
- 自帶emmet支持html/jade/css/less/sass/xml,前端福音啊
- 自帶強大的調試功能,官方說這是大亮點,不過我node寫的少,還沒體驗到,看這界面刁刁的
熟悉並更強大的快捷鍵
- cmd+shift+P / F1 萬能鍵- cmd+shift+F全文搜索- cmd+P快速切換文件(比Atom智能)- cmd+點擊指定文件,將此文件在分屏欄打開- cmd+D多選- cmd+E 打開命令行,其他指令其實都是基於命令行的,可直接在輸入框輸入?來查詢指令
- ctrl+G跳轉到指定行- ctrl+tab快速切換到上一個文件,多次按(shift)tab可以來回選擇,也可以直接點擊文件頂部名稱來顯示歷史文件列表進行切換- alt+↑/↓調整代碼行整體上下移動- alt+點擊多處可以多游標操作,也可以alt+cmd+↑/↓多游標選擇,但是不支持直接拖,沒sublime方便....淚流滿面, 快捷鍵跟sublime也極為相似,上手成本低啊,值得一提的是VSC的command line,很多快捷鍵其實都是基於這個,直接cmd+E會彈出來,然後你輸入&>其實就是cmd+shift+P,輸入:其實就是ctrl+G跳轉到指定行,輸入?可以查看支持的所有命令,所以說cmd+E萬能鍵啊....插件支持
連安裝插件都跟sublime一樣,cmd+shift+P,然後輸入install,或者直接F1然後install,不過看這插件頁面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VSCode,貌似數量蠻少。。。所以說
微軟業界良心啊,總體上VSC對於前端來說還是非常友好的!如絲般潤滑,看這star量,應該不用擔心插件問題了,果斷入坑。。。
======== 2017.08.20 更新 =========
一年後再看(Star 和 Issues 成倍增長):
另外更新了一篇安利文章:為什麼我選擇使用 VS Code進行前端開發?
歡迎大家關注前端專欄:https://zhuanlan.zhihu.com/frontend
VS 團隊撥了一小點人出來虐狗了…
「讓你們看看什麼叫專業的。」 看著 Sublime Atom Brackets 此起彼伏得折騰了幾年就叫喧著不要 IDE 只要 Editor ,VS 摸摸 VSC 的頭如是說。看到Visual Studio Code還是蠻激動的,微軟這兩年來不斷開放的姿態,越來越讓我們看到微軟的情懷和未來。
Visual Studio Code的定位應該還是Editor,一個全功能的Editor,通過Editor反推微軟的SDK,.NET(開源,跨平台)等產品鋪路。
Github atom這個領域最近剛起來的明星是 GItHub的 atom,Atom is a hackable text editor for the 21st century, built on Electron, and based on everything we love about our favorite editors. We designed it to be deeply customizable, but still approachable using the default configuration.
Atom &<-- Electron
atom/electron · GitHubGithub 熱度超凡的一個項目,electron是整個atom的核心,對於electron可以理解成electron = io.js + Chromium通過electron可以方便的打造基於Web,跨平台的Desktop應用。基於Web的native的介面,得益於io.js的封裝,讓本來沒有本地許可權的web能有原生native的許可權,Chromium是呈現Web的跨平台基礎,這樣的完美結合,我們可以將HTML5 CSS JavaScript(AngularJS, React, BootStrap.....)技術完全應用到native desktop app上面,可以看到我們在用這些app的時候完全沒有感覺是web的應用,性能特別好。
下面是現有一些基於atom的跨平台應用。Node-WebKit
nwjs/nw.js · GitHubNode-WebKit 現在叫NW (Node-WebKit = https://nodejs.org + Chromium)#########感謝@Johnny Wu 指正,
Node-WebKit 從0.12開始,改名NW.js 並且使用了新的io.js所以 NW.js = io.js + Chromium "他們之間的不同是架構不同, 一個是 WebKit Embeded 的思路, 一個是 CEF3 的思路. 前者通過 global context 和 single libuv event loop 來實現, 後者通過 ipc, multiple libuv event loop 來實現. 兩者雖然使用上功能相似, 但是架構上區別很大."
##########
Node-WebKit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大致的思路一致,Electron是在NW基礎上,用io.js替換node.js。
List of apps and companies using nw.js · nwjs/nw.js Wiki · GitHub這一波浪潮來的優點凶,應該是Node.js + Chromium接下來跨平台應用的一致思路了,也許下面的平台就是Chromium,語言就是JavaScript。拿了下去年2014.Q4的Github語言排名GitHut -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GitHub Job Trends | Indeed.com從產品定位來看,Visual Studio Code是要搭配著Visual
Studio Online,後者是微軟近兩年一直發力的雲服務的開發者平台,為的是讓開發者對Windows Azure雲服務有更高粘度,這三個產品完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
Visual
Studio Code本身就是一個文本編輯器,非常輕量級,搭配各種插件的話,就可以重現Visual Studio的強大功能。(這裡先忽略Visual Studio現有的調試、單元測試等功能,說不定以後會出現這些單品。)現在已經可以進行代碼調試了。使用Visual Studio Code可以只關注代碼開發方面,尤其前端開發或者腳本語言開發更為方便。可以理解這為第一步。
第二步就把開發完的代碼即使放到Visual Studio Online平台,雲端服務進行編譯和、部署和測試。這樣,僅使用Visual
Studio Code進行開發,這對於開發的機器要求大大降低。當然Visual Studio Online還有項目管理、版本管理等其他功能。
第三步,在Visual Studio Online上的代碼,可以直接部署到Windows Azure雲服務上。
可以說微軟延續它一貫的開發產品風格,連傻瓜都會進行開發。
這裡有個官方介紹Visual Studio Online的視頻(需要科學上網)
優點:
1,好看,分分鐘逼死notepad++。2,載入大文件幾乎秒開。3,C#支持高亮,已經編譯過的還支持引用。4,JS、HTML等支持高亮和補全。5,全平台,我再也不糾結買RMBP還是XPS了。6,免費,這是必須的好評7,佔用內存低,下圖是我打開我正在寫的開源(20M左右代碼)文件夾後的內存佔用,堪稱神奇。 缺點:對C#支持還不夠好。不支持工程載入,只支持文件夾載入,引用比較複雜的大工程支持力度低。支持git但是對github沒提供介面。debug需要手動輸入參數,雖不複雜,但和VS一貫定位不符。總結:
刪除了notepad++,並將所有文本文件關聯在了code上。第一版本就這麼給力,後續版本私鑰sublime和atom去死么。以後別收費才好。建議捆綁在VS上,(逃展望:集成vim快捷鍵插件,like vim on VS。集成所見即所得編輯環境。進一步提高debug的靈活性,做web開發界的VS。在此前提下流暢性不要損失太大就好。用了一會兒
打字的流暢度比不上sublime text和vim,不過比Atom和WebStorm好,啟動也很快,比WebStorm快。
調試node.js程序的時候也有點兒卡,用起來似乎還怪怪的,比如在調試的時候按F5繼續執行然後斷點有時候就不命中了,不知道為啥,可能是BUG吧。
還有些功能沒研究出來,比如我很喜歡的continue to this line,當然也可以用斷點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像Win上的Visual Studio那樣附加進程調試運行在IE裡面的JavaScript,不過話說用Chrome調試頁面的話效率還是很高的,Mac上也不想調試IE什麼的事情了。但是依然希望後面能把Chrome的遠程調試也整合進來,這樣在做網站的時候就不需要一會兒在Chrome里調試頁面,一會兒又在VSC里調試node那麼人格分裂了。Intellisense的確有一定類型推導能力,對於一些簡單函數非常棒。
但是對於設計和編寫不是很重視這點的JS程序而言基本上Intellisense給出的類型推導都是參數類型Any,返回值類型Any……整合了GIT,可以分屏看DIFF,不過似乎不能像BeyondCompare那樣左右直接來回Merge。
目前沒有開放插件,不過從配置文件里的配置項命名空間看明顯就是插件架構的,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繁榮起來。
開發Web應用的時候如果有構建流程,可能會存在一個自己配置Launch腳本的問題,還沒研究怎麼結合工作流。
補充:這裡的控制台有一個Run Task功能,它能夠識別gulpfile里的Task,然後讓你選擇運行哪個任務,還算可以,然後有個tasks.json配置文件里可以配置一些,也支持watch形式的命令,點贊。不過依然不知道怎麼在調試流程里整合各種Task,比如我希望F5啟動調試的時候先build一次等等。不過總的來說,好賴是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而且起點還不錯,而且這貨免費啊……1. 這個軟體很小,你可以下載下來試試,才幾十兆。
https://code.visualstudio.com/Download2. 這是個帶簡單調試功能的編輯器,不是ide。不要指望這東西可以替代VS,說不定還會再引發IDE vs Editor的聖戰。
3. 簡單試了試,流暢性不錯,有不錯的js支持。似乎用來寫TypeScript / C#的時候支持特性最多。所以簡單說,比較適合公司環境是.Net的前端程序員使用。至於Python/C++/Java...只有高亮。
4. 哦,其實它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開發者把iOS/Android的app移植到Windows Phone上。為神馬一年後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現在VSCode下有了OCaml插件,配合Merlin擼OCaml倍兒爽!
學院菜鳥磚工一個,事先沒了解這個東西的詳細情況,於是發生了一些悲劇,不是黑VSCode,只是提醒一下,這玩意就應該當個普通編輯器,不要想別的~~
一大早某同學蹦蹦跳跳進實驗室對我說:「XXX,你看昨晚微軟build 2015了嗎?以後可以把Android、IOS軟體的代碼直接轉換成Windows Phone應用了(省略一萬字),還有個Visual Studio Code,居然是跨平台的(省略一萬字)」雖然多年只在Linux裡面用Vim寫代碼寫論文,但真心不是排斥微軟的Linux腦殘粉,手裡用著Lumia還在期待下一代旗艦呢哈哈哈~~~隨手一搜,發現Arch的AUR里已經有人寫了PKGBUILD文件,於是迫不及待裝上。。。下面是詳細過程:- PKGBUILD文件里看了一下,居然是原生64位,贊!
- 第一次打開,UI看著非常舒服,除了上面工具欄太厚,不舒服,如下
- 打開了幾個不算大的代碼文件,還好,比較流暢,字體清晰,高亮顏色看著也挺酷,和之前用的Vim主題差別不大:
- 然後要不試試寫代碼的體驗吧(作死的開始),先寫個hello world的CPP,咦,怎麼vector這種變數也沒有補全功能?再試個Python版,還是沒有補全?(注意,這裡說的沒法補全不僅是include頭文件或import的python模塊函數補全,即使是單一文件的變數名也不行)。。。上網一搜,原來是壓根不支持這類語言。。。
- 對了,同學還說可以調試,考慮到安裝包這麼小,應該沒有自己的編譯器、調試器,難道是調用系統里各個語言的調試器?實踐出真知,左側邊欄最後那個小爬蟲,用力點擊一發!
這是毛線,難道類似VS那樣沒有工程不能編譯調試運行的機制?不過打開個目錄又有什麼用?好吧,暫時從了你。。。打開完目錄之後很快又彈出了一個信息提示,不過消失很快,完全沒看清(事後猜想,難道是提示我不支持Python?),不管,試試再說,繼續嘗試調試一段Python代碼。。。幾秒鐘後,桌面斯米達了。。。嘗試Ctrl+Alt+F1,等了好久終於進入終端,發現是內存的問題,強制killall Code,又過了一段時間,總算成功平息。。。預覽版有點bug也正常,要不再試試吧,於是又重新打開了一次VSCode。。。卧曹,這次怎麼還沒點debug一打開就跪。。。卧曹,怎麼這次Ctrl+Alt+F1也不管用了,桌面2開著的文檔還不知道有沒有保存。。。看來只能使出終極電腦維修技能:重啟。。。
- 自我反省:官網上寫了支持的語言列表,完全沒有C++、Python這些,我特么沒看直接跑去測試簡直活該!
- 小吐槽:只能調試某些前端語言ok,上面發生的內存問題我有責任,但能不能給個信息提示阻止我調試不支持的語言。。。以及這個VSCode果真是只面向前端的編輯器么:Debug功能ONLY "node" and "mono" are supported,補全也只是JavaScript, JSON, HTML, CSS, LESS, SASS,原本期望著可以C++、Python、Ruby、Latex甚至Matlab大一統啊!!!
- 贊:UI比較漂亮。
設計:
Windows UI 方方的風格, 用慣了 Mac 看到那個方塊滾動條會覺得很難看...按鈕太小太多, 還有好多 mouseover 的按鈕, 這樣對你們家的 Surface Pro 親切嗎?底下的大藍條太搶眼, 叫人怎麼 focus on code...左邊 4 個按鈕佔了一列, 很沒必要...點擊狀態欄圖標對應出的自動完成框很贊, 挺方便學習上手的.體驗:
cmd+O 找項目中的文件極其極其卡, 其實這種事用一些開源的庫一抓一大把很好做的...全工程搜索速度極慢, 沒有 TextMate 那種瞬間出結果的流暢感, 全局搜索完了沒替換功能...有些快捷鍵文檔中列出了但沒效果(例如 cmd+↑), 估計是 bug不會像 Atom 那樣自動按照 .gitignore 忽略文件, 得自己配置, 而且自己不能配置 glob pattern 的 ignore項目文件瀏覽比 TextMate 差得遠 (TextMate 那完全就是一個全功能的 finder...)基本無拖放支持, 更談不上和別的程序做拖放交互了沒有塊編輯功能, 不過有 change all occurrence 的功能不能選文件編碼...插件開發:
語言支持太少, 而且除了 C# 和 TypeScript 有些功能外其他語言只有一個弱弱的高亮...估計不會開放插件機制所以對我們這種編輯器/IDE愛好者沒什麼吸引力總結: 現在還是個 demo, 說爆什麼別的編輯器還太早, 再等幾個月看能做成什麼樣子吧雖然微軟給了Visual Studio Code,但是評估Office 2011、2016後發現,說真的,OS X的Microsoft的軟體離Windows上的Microsoft軟體差太多。所以Visual Studio Code估計體驗不會太糟,也不會太好。
近幾年微軟的戰略應該是Office 365和Microsoft Azure。開源CLR Core其實就是給http://ASP.NET和http://ASP.NET MVC服務的,真·橫跨三大平台後感覺http://ASP.NET/ASP.NET MVC比J2EE會更具有競爭力。如果http://ASP.NET/ASP.NET MVC用的公司變多,那麼估計為了獲得更加良好的體驗,可能賣出去更多的MSDN訂閱、Visual Studio、Office 365、Microsoft Azure訂閱和Windows PC。
果然,
Visual Studio Code and http://ASP.NET 5 are in preview and at this time debugging is not supported on OS X and Linux. Rest assured, we are working hard to bring these experiences to you in the near future.
當下還是老實用Xamarin吧。
萬萬沒想到 Visual Studio Code 會基於 Electron (Atom-Shell) 來做. 正巧我們也是 Electron (Atom-Shell) 的重度用戶, 大概一年前就一直基於 Electron 開發 http://fireball-x.com/, 對微軟改造 Electron 的能力充滿好奇, 所以就去挖他的源碼來看了, 找到 app/ 文件夾, root 目錄下的就是 main process 部分, client 目錄下是 page 層. 先來看看 main process 的思路吧:
Core 層
1. 圍觀一下 menu 的處理, 畢竟 Electron 里 Menu 用的是 Chromium 的 menu API, 坑多難用, 不經過細心改造很難做完美. 讀了下 app/menu.js. 只能說處理段位不高, 動態添加/刪除 Menu Item 的思路不夠優雅. menu item 處理 ipc 的思路不佳.
2. app/storage.js, 是一個思路簡單的 profile 處理方案, 不過這麼簡單暴力的 JSON.parse, readFileSync, writeFileSync 怎麼也讓我開心不起來. 希望未來可以為擴展窗口的 profile 多細心設計.
3. app/windows.js, 多窗口管理部分沒有亮點. 哎~ 我其實還想期待一下他們處理 page 層 layout 存儲的思路是否和我的類似, 看來還是太高看了. ipc 的收發設計還是比較初級的階段, 也許現在多窗口協作的壓力還沒上來, 所以這部分代碼看起來還比較簡陋.
要說到多窗口的處理方案, 感覺沒有 dockable 的 visual studio UI 真心失望. 一點也不酷炫. 不禁要show一下最近剛做完的基於 Electron 的 dockable panel framework:
- 基於 Electron (atom-shell) 的 dock 框架, 在單窗口裡的演示
- 基於 Electron (atom-shell) 的 dock 框架在多窗口裡的演示
4. auto-updater, 我主要想看看 win32/squirrel.win32.js 的實現, 然後發現方法基本一致, 好頂贊.
頁面層:
都做了 minimize 了, 有空分析完代碼再來吐槽.
總體體驗:
javascript 代碼提示做的很優秀, 文字輸入響應很快, 值得持續關注.
- 吐槽1: 為什麼微軟不用 斯巴達 和 IE 內核而要用 Chrome 內核來做這個項目? 這樣做在微軟內部應該屬於政治不正確吧.
- 吐槽2: 為什麼微軟不用 WPF 而要用 Html5 來做這個項目? 這樣做在微軟內部應該屬於政治不正確吧.
希望微軟慢慢向著優秀的標準靠近, 以前微軟喜歡獨樹一幟, 各種不合作, 搞得計算機技術的交流變得困難, 現在至少能夠看到他走向開放的一面, 想到早前我的一個回答: 還要多少年, 前端開發才能像客戶端開發那樣輕鬆? - Johnny Wu 的回答 反 H5 幫們的各種批判, 不知道該不該打臉了.
剛下了用,感覺Sublime Text可以退休了。
終於可以在Mac上用VS了,敲XML測試數據,各種補齊各種方便。前幾天為了這個需求,還特意在公司的台式機上按了個VS2013。大家卸載sublime和notepad++時想清楚了,這貨可是插件unfriendly,而且定位偏向前端和dot net,替代mono develop和atom到是很有可能。當然了對我Vim黨影響應該不大,大家不用擔心。補充:有人說微軟支持插件化是分分鐘的事,我當然知道微軟牛逼,但是以微軟的尿行,跨平台特性不要抱太大希望,為什麼現在只支持前端開發的debug和Intellisense,對C++,C#語言也就是個語法高亮,括弧補全?因為C++和C#支持太好了,基本就是廢掉大家對Windows的依賴。巨硬不會不清楚這點。即使以後支持了插件,你也不會好受到哪去。另外即使是在front-end,對其他編輯器和IDE(比如sublime和Webstorm)也沒有切膚之痛,至少我是感覺不出來的。等大家激動的心情平復之後再看看大家的反映吧。希望巨硬能在將來狠狠的打我臉。
使用一年多後來更新一下感受
速度實際上比sublime慢,卡頓時有發生
自帶的symbol解析比sublime要差,很多語法都沒法goto symbol,更加不提查找所有引用和轉到定義了。。永遠是空的。即使自己主打的js開發,也沒有體現出比sublime更好的感覺,唯一不一樣的就是import其他文件,能夠自動關聯到注釋,不過注釋連單行注釋都沒法支持到顯示上,比較雞肋。變數Rename的功能我簡直不敢用,參考symbol解析的能力,動不動就改錯或者改漏。某個版本去掉了在HTML文件裡面js代碼的智能提示,簡直鬱悶。插件到現在都還不多,經常找個插件找不到。。。除了自帶配色看起來比sublime要柔和一些,感覺沒啥突出或者特別好用的特色功能。----------------------------------------------------------------------
剛出來的時候體驗了一下,發現bug很多,加上公司網需要設置代理客戶端才能訪問外網,而那個版本代理設置各種bug,也沒看到有好的解決方案,遂暫時沒有繼續使用。過了這麼久,突然需要做js和h5開發了,想用一個高效的智能提示,例如java在Intellij中的表現。於是想起了vscode不是支持嘛,於是又下載一個下來看看。
總體來說,比sumbline(純凈的)優秀的地方:
配色。之前我一直吐槽其他IDE配色沒sublime 的默認配色好看,然而用久了發現紅黃的組合容易讓我心浮氣躁的。vscode的冷色調的配色看著很舒服。但是我覺得還是Intellij的配色舒服。
標籤放在左邊邊欄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翻代碼的時候又不知道標籤到哪裡去了。可以打開
markdown的預覽,這個簡直棒。
智能提示能直接提示額外的信息,例如函數的幾個參數,每個參數名字等,這個是sublime默認情況下做不到的。(我不怎麼想折騰插件,而且那個插件貌似也是M$寫的)
原生自帶format code,簡直棒棒棒。
再說缺點:
我要寫lua代碼,對lua支持=0.連顯示symbol的能力都沒有,差評,插件也沒有擴展lua支持的。
bug很多,我才打開一個js文件,就發現配色不對。然後上github提issue,發現這個bug去年11月就有人提了,而且很多人也重複提了N次,到現在還沒解決。坑!整片整片的配色不對,簡直逼死強迫症。
debug需要配置,還不夠自動化。
打開文件所在文件夾,你就不能讓文件夾彈出來?每次都是點了沒反應,然後我看到任務欄上資源管理器就開始閃,閃你妹啊!
不過我到現在還沒用vscode大面積編碼過,過段時間用它寫一段時間代碼了再回來更新答案。微軟基於 Github 的 Electron (之前叫 Atom Shell)開發的跨平台文本編輯器,和 Atom/Bracket 技術類似,所以體驗上也會相似。
目前的版本(0.1.0)還比較基礎,體驗是很好的,不過還不能滿足日常 code 的需要。目前發現的一些問題:- 每次只能開一個 Project;
- Git 功能比較簡單;
- 還不支持插件安裝 。
第三點算是最嚴重的問題。而且不清楚未來是否會開源(Atom 社區應該會很快超越它)。
從大局上講,它只是微軟跨平台戰略的一小步,畢竟 VS 完整版不太可能移植到其他平台,所以先出個文本編輯器表表態度。整體不錯,比純粹的Atom好,在某些方面比Sublime好,在某些方面比WebStrom好,在某些方面比Xamarin好……
C#方面....
Node方面嗯嗯……Atom Shell……嗯嗯,不錯……(為不引聖戰就不做評價)
話說說好的C#的補全呢!!!!這難道逼我又寫Web么!!!!推薦閱讀:
※Visual Studio Code有哪些你常用的插件?
※如何解決VS Code在win10 1607 高分屏,縮放125%的情況下字體模糊的問題?
※同為Electron應用,為什麼VSCode無法像Github桌面客戶端一樣實現菜單欄和標題欄的變色?
TAG:文本編輯器 | 微軟Microsoft | MicrosoftVisualStudio | Build2015 | VisualStudioCo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