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錢給偽裝的聾啞人算行善嗎?
前幾天在一個書店裡,有一個大概15、16歲左右的男生手裡拿著殘疾證書和捐錢的小本子,向我走來,我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本來想說隨便給幾塊錢給他當做善事就好,但他的小本子上面寫明捐款是20塊——30塊,哪有人需要人家捐款還規定金額的呢?無奈只好給他20塊錢了。但事後和朋友討論又覺得自己很傻,覺得那小夥子應該是偽裝的聾啞人,雖然那20塊錢不見得很多錢,但就是覺得自己傻,他不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捐款不算行善積德吧?
不算。
給青壯年行乞者錢,對社會是一種傷害,我從來不給。
如果一個人靠要飯就能獲得很多錢,那麼讓那些年邁的仍在擺小攤、擦鞋、修鞋的自食其力的人作何感想?
乞討,就是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想要錢,但又怕苦怕累。這種價值觀會讓整個社會陷入困境。比如希臘,人民不用工作就能獲得體面的生活,導致願意不勞而獲的人越來越多,整個社會發展停滯,進而國家破產。
但是,為什麼明知是騙子但還有那麼多人願意給錢?因為人都有善的一面,給了幾塊錢,就自認為做了一件善事,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所以他們不是行善,是花錢買體驗。就像那些在朋友圈轉各種謠言的人,想法很簡單「萬一是真的呢?」沒有思考,沒有甄別,隨手一發,既刷了存在感又覺得自己做了件善事。
不會拒絕,不會甄別,不會思考。說到底,就是蠢。謝邀
行善只是遵循自己內心價值觀的一種具體行為。
行善不是為了積德,行善是因為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這個行為可以說明你善良,願意幫助他人。也說明你對他人寬容,即使看到居然有限額的時候依然可以忍住內心的不快對一個陌生人進行幫助。
但這個事本身,是一個人撒網撈魚的騙子從你這個社會經驗不多的人那裡騙到了錢。濫好未必是好。但這也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你想做什麼樣的人,然後就去做。記得閻王殿有一副對聯是這麼寫的: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算吃飽了撐的。他吃飽了,你撐的……
謝邀。我充分理解題主的困惑,我也遇到過這種人,也給過錢,也鬱悶過。後來,我再遇到這種明顯有勞動能力還聲稱有這樣那樣困難的需要錢的人的時候採取的策略都是:告訴他們最近的警察局在哪,在警察局該聯繫親人聯繫親人,該聯繫民政部門聯繫民政部門。由於現在救助流浪人群的公益組織很少,所以真遇到看上去很有需要的人該捐還是捐吧。如果真想做點實實在在的事,那就幫忙呼籲成立更多專業救助團體,給他們捐錢,讓他們把有需要的人照顧好。以下開始抒情。我覺得如果以積德行善為目的,那麼關鍵在你自己的內心。如果你發善念、行善行,應該就是積德行善了。至於別人怎麼看、是不是被騙都不是最關鍵的。你想「積德行善」,那我猜你可能會信一點佛教的哲學。那從佛家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業力輪迴。你現在捐錢給「需要幫助的人」,肯定是善念善行,你的業已經造下了。至於對方是不是在騙你,他會有他的報應的。基督教也說,不要相信自己判斷,要相信主已經為你有了安排。總之就是你覺得是好事,那麼就去做,不要有太多的顧慮。你要是一直做好事,事多了什麼幺蛾子都會有,要是總是那麼掛懷豈不是被煩死。就像那句話說的:「我愛你和你有什麼關係!」要是人人都能這麼想,世界該是多美好啊!
理想的美好的東西說完了,說點現實的。經濟學告訴我們,資源是緊缺的。你這20塊錢不給這個人,而是捐給正規機構(可以上淘寶公益,讓愛遠航,騰訊 月捐首頁自己找感興趣的項目,或者捐給我老東家也行Adream 真愛夢想,他們做的工作真的非常非常有意思),這20塊錢有可能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是規模效應,另一方面是你通過專業人士發揮它們的比較優勢,可能能達到帕累托最優。所以無論對方是不是偽裝的聾啞人,把錢捐給正規公益機構(哪怕是買彩票),都可能是更「經濟」的選擇。
然後我們可以再換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一個乞討者此時的飢餓和(捐錢給公益機構所帶來的)長期的、更高層次上的經濟性、規範的管理、可評估的成果等優點哪個更值得我們投入?我想把它上綱上線到個人的權利和人類社交行為的高度。免於飢餓是人的基本權利,應當值得我們每個人慎重對待。這種權利遠高於上述其他因素。捐錢給這些有需要的人是一件正確的事。同時,人作為社會性動物,社交行為不單單只是基於成本收益的計算(算計),還有一類是出於社交的需求、對人交往這件事本身的嚮往。那麼,在看到別人需要幫助而伸出援手,這是人正常的、本能的反應。那也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捐錢是一件符合「人性"的事。所以為什麼不做呢?如果確定是假冒的聾啞人的話,我認為不算行善,因為助長了不正之風,但對自己來說算積德,因為你是個善良的人。
推薦閱讀:
※歐美富豪是如何通過慈善捐款來規避巨額遺產稅的?能夠規避多少?
※對於知乎用戶「童謠」詐騙,你們捐了多少?
※給身邊的人捐款還是給「地球對面的人」捐款。中國需要幫助的人很多,為什麼要去國外做志願者呢?
※怎麼看待台灣人的這種看法?
※如何客觀看待「捐你妹」 ?老百姓該怎麼做?ZF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