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中的異體字、合併字用作人名時保留使用,會不會造成漢字進一步的混亂?

現代人的人名用字經常會保留異體字、合併字等,尤其是對於港台地區的人。但是對於古代的 人名中的異體字、合併字等,往往還是要簡化,比如畢升、曹睿、歐陽修等等。這些本來在漢字簡化中應該廢除的字又不得不出現在簡化字體系中,而指稱其他含義時卻不能用。尤其是對於合併字,各個字的意思往往有所區別。這樣豈不是會越來越混亂嗎?


事實上,古人名字也不應該簡化,不然可搞出一大堆歷史混亂。

就例如劉禹錫的詩《西寨山懷古》裏,有「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之句。王濬是誰?公元206年-286年,字士治,任西晉司空、鎮軍大將軍,博學多聞,沙場老將,建有大功。

可是,在《一異表》中,「濬」被視爲「浚」的異體字,併入「浚」。結果詩句的「濬」字就印成「浚」。王浚是誰?公元252年-314年,字彭祖,也是西晉要將,是西晉驃騎將軍王沈之子,主要出鎮北境,卻引胡亂華,圖謀僭號,最終敗死。

差之毫釐,謬之千里。改一個所謂「異體字」,使詩句原指的老將王濬,訛爲當時還是富貴人家大少爺的王浚。這樣無異使王濬平吳大功被尚未出身的王浚「冒領」。

到底是何者搞到越來越混亂呢?


謝邀。沒有證據證明這些「繁體字」、「異體字」造成混亂,除了早期電腦打不出來,倒是一把一把的案例證明相當一定比例的官方簡化字造成廣泛、深刻、長遠的混亂。這些混亂包括識讀混亂、字義混亂、邏輯混亂、乃至應用混亂。可能很多人並不認為造成了什麼混亂,用的不挺好嗎?……那是因為殘疾人也能生活自理

…………………………

簡化字對姓名造成的混亂有點慘烈,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可這點傳統因為簡化字被勒令改名換姓的例子比比皆是,雖不比剃頭易裝,但也足夠讓那些姓肖、姓寧等的人未來見列祖列宗時略顯難為情。

名字不像姓氏那麼敏感,但國人命名也是有說法的,比如有明一代老朱家。把那些五行講究的字統統畫成框,又何必呢?

後來增廣字型檔,允許「異體字」等存在於姓名之中,是一定程度上的補牢之舉,雖說是退三步進半步,但也應表揚


謝邀,只能等著慢慢改了。

第十七條 本章有關規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異體字;

(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

(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

(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


簡化字本身,肯定容易造成混亂。

但您說人名的問題,名從主人,這個原則我認為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專有名詞這一塊出現異體字嘛,查查字典就好了,自古以來不都是如此嗎?


不會越來越,因為現代人不大會再用這些名字了


推薦閱讀:

假如漢字像瑪雅文字一樣在16世紀失傳了,現代是否能破解?其難度有多大?
怎麼區分漢字的造字結構(六書)?
在文言文中「爲」、「為」二字的用法有何區別?
為什麼現在很多結構複雜的漢字在文字改革期間沒有簡化?

TAG:姓名 | 漢字 | 漢字簡化 | 異體字 | 古籍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