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話(主要成渝地區)是最不具備古音(或說最現代)的現代漢語方言嗎?
看了一些介紹古音與現代漢語發音及方言的問題貼,有人問了類似的問題,但是沒有詳細的回答,所以拿出來問一下,因為本人重慶人,所以好奇心作祟。。。(注本人不是方言吹) 主要觀點是說成渝口音中即沒保留前後鼻韻區分(如in、ing),也沒保留前後鼻音區分(如n、l),也沒保留平翹舌區分(如z、zh),也沒保留入聲,等(其它方面不了解,不懂)。而其他方言或普通話中或多或少保留了這些古漢語發音的顯著特徵。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該方言最不具備古音,即最「現代」的漢語方言。
最高票回答比較完整了,但是不太同意其中部分觀點,分化不同不等於存古,某些特徵和普通話相比雖然不一樣但是就存古度來說不過半斤八兩;
四川話各地音韻各不相同,由於樓主提到主要是成渝地區,那麼我以下我著重選擇最常見的成渝音作為例子,對比以下同普通話存古點:存古
1.宕江攝入聲字「覺」「葯」兩韻獨立,讀音為i?或者?,基本不與「末」「屑」、「蕭」「豪」韻混同(極少數如「削」「嚼」除外,部分岷江片除外):即韻母上,「學 ?i?」≠「血 ?y?」≠「曉 ?iɑu」,而不同於北京話文讀「學 ?y?」=「血 ?y?」≠「曉 ?iɑu」,或者白讀「學 ?iɑu」≠「血?y?」=「曉?iɑu」;
這樣三分之後不僅在於混淆的字變少了,由於獨立出一個i?或者?發音,在音譯很多外語辭彙(如英語)也更方便:比如「紐約」,用四川話讀就比用普通話讀更接近「New York」它本來的發音。而北京話中,此類字派向較亂,有的入y?,有的入iɑu或者ɑu(另還有「樂」、「爍」等字亂派);2.喉牙後「蟹」「皆」開口部分保持三母音i?i,不與i?或者ia混淆:所以四川話「偕 ?i?i」≠「協 ?i?」≠「狹 ?ia」,雖然有相當部分喉牙開口二等字因為介音缺失,聲母不齶化導致失去三母音特點,但是至少另外有部分是存在的。而北京話早在清末口語中,i?i就和i?合併(樓上說的「界」讀「ki?i」,不知道哪兒找到的,四川話基本不存在喉牙接齊齒介音的讀法);相對存古:
1.泥來後合口介音不丟失:如「類」讀「luei」而不像北京話或者普通話掉介音讀作「lei」,並且也是系統性保存,所以四川話中除少量白讀外幾乎沒有讀lei或者nei的音。但這裡歸為相對存古的原因是普通話或北京話丟失合口介音之後,並不與其他韻混淆,相當於損失一類音之後補充了新的一類音,並且普通話可完整區分泥來母,如「內」≠「類」,而四川話的泥來洪音是不區分的,這裡歸在稍存古,僅僅是四川話介音存古,但是從分音來看不如普通話;2.日母比普通話更少與其他零聲母混同:普通話可能出於擦化原因,原本讀齊齒的「融」、「容」、「榮」、「蓉」等字混入日母,而四川話則仍然保持零聲母讀法,雖然也有比如「銳」、「孕」甚至和北京話一樣的「允」也混入了日母,但是數量上仍然要少一些;3.入聲字整齊併入一個聲調或者獨立為一個入聲調:不同於普通話按全濁、次濁、清派入其他四聲,這樣即使以沒有入聲的四川話母語者,在對比普通話的讀音以後可以輕易判斷哪些是入聲字,而比如灌赤片岷江小片保留一個入聲調的母語者來說就更簡單了。
但是相對來說,普通話以清濁入派向不同聲調,更有利於判斷陰陽入聲,比如「十」、「室」不同音,而四川話不管有沒有入聲都無法區分,只是由於北京話清入派向紊亂,導致清入字需要部分記憶;4.四川話曾梗攝入聲字基本合併成?,普通話則亂成一鍋粥:普通話有北京底層「北」、「百」、「麥」等復化層次,也有「德」、「澤」、「陌」、「國」等南方官話外來層次(還有高化),導致其字有「ai」、「ei」、「u?」、「?」各種讀音,並且沒有明確的規律。但溯源北京話祖語,曾梗攝則是以不同的方式復化分韻,如韻母「國 kuei」≠「色 ?ai」,「北 pei」≠「百 pai」,實際上比南方官話直接合併要存古,但考慮後期實際已被影響造成紊亂,所以這裡算略低舉;5.四川話保存疑母這個聲母,北京話或普通話已完全消失:四川話中開口字大部分仍然帶疑母?,齊齒則變為泥母?(或者寫成n後帶卷,輸入法打不出來,川東等地泥母變異例外),雖然開口影疑也合併造成本是影母的「安」、「愛」、「恩」也帶上疑母,但如前面所說,有總比沒有好,並且學習其他非官方言會稍顯方便。而齊齒的疑母轉為泥母,對比普通話後,可讓四川人少背一些疑母字;純分化不同:
1.合口梗攝字,四川話常用字多傾向於直接損失後鼻音,而普通話則稍亂:如「橫」直接損失合口但保持梗攝特點,而「永」則把合口和梗攝一起併入通攝。而四川話中,「橫」讀「huen」(白讀「huan」),「永」讀「yn」(i和u直接撮口化),純粹是分化不同,並且不規律:比如「宏」則讀「h??」不讀「huen」,這些口語不太常用的字則是併入通攝處理;2喉牙後果攝不分開合口:普通話傾向於區分果攝開合口,開口韻母變為「?」,與合口「u?」區分(但是「課」、「戈」等少數字例外),但是就與原本讀「?」的字產生外部混同。而大部分四川話傾向於果攝開合口內部合併,和普通話沒有高下之分,唯一的好處就是遇到某些押果攝的詩詞,念起來會比普通話更押韻;
3.四川話比普通話稍多濁聲仄音送氣:如前面所說,「導」、「捷」全濁聲母有送氣讀法,但是唯一的好處就是,你更容易辨別它是個濁音,但是字數不多,並且四川話少數清聲母字如「溉 k?ai」也送氣,很容易造成干擾;綜上所述,並不是和普通話不一樣就是存古,仍然仔細對比音韻,該怎樣就是怎樣;並且以上舉例僅僅是一般最常見的四川話,而比如泛四川盆地邊緣一堆可分平翹舌的四川話,再比如可以區分少數陰陽去的仁富片,川北部分可區分尖團和平翹hu、fu的高舉四川話,又可以在與普通話的對比中贏得些許優勢。而同樣的,川中到川東一堆不分喉音(h)合口和輕唇(f),以及部分不分宕江、咸山的四川話,又可以和普通話拉開不小差距;以上僅僅只是四川話和普通話對比,如果和某些比如陽聲韻全掛,複韻母全單化,不區分撮口齊齒的方言,又可以找出一堆存古特徵。蟹妖。
樓主似乎覺得平翹舌不分前後鼻也不分簡直低舉爆了,但是請相信我,任何一種方言總能找到些高舉的地方。從西南官話整體來看,部分地區真的是有非常非常高舉的地方的,比如個別點尖團音不混(酒≠九,新≠欣),個別點還有獨立的入聲。這些在官話中都是很少的了,可惜好像都跟重慶城裡話沒什麼關係。
不過沒關係,因為高舉不高舉很多時候不是一個事實問題,而是一個立場問題。
我舉個栗子:比如切韻音里關(見母二等合口刪韻)、官(見母一等合口桓韻)不同音,按一般擬音,官的發音和今天普通話應該大致一樣,而關多一個二等介音,且主母音的a可能會朝前一點。我母語里至今關/ku??/、官/k?/雖然也不混,但是兩字的實際發音都已經偏離古音不少了;與此相反,普通話雖然倆字讀音完全混了,但是混了之後,倆字都沒離各自的中古前期發音太遠。所以從強調分混情況的立場來看,我們高舉普通話低舉;從強調實際讀音的立場來看,普通話高舉我們低舉。
你看,雖然大家方言不同,但是大家可以同時高舉,真是和諧盛世。
——————————————
我們按照上面的邏輯,慢慢找找重慶方言高舉的地方:
按照翟時雨1996年的資料,綦江、江津還是有獨立的入聲的。城內雖然沒有入聲了,但是入聲的演化也很規律,大部分派入陽平。相比之下普通話的入聲歸派就是一團亂麻。重慶話高舉!
聲母:榮(切韻「雲」聲母)、容(切韻「以」聲母)、融(切韻「以」聲母)等字讀yun,聲母更接近《切韻》以來的古音,普通話的rong是摩擦強化而產生的,時代較晚。重慶話高舉!(雖然韻尾不高舉。)
聲母有ng和v,比如,熬、崖.、愛讀ng聲母,吳、物、烏有v聲母,雖然跟中古的「疑」聲母(ng)和「微」聲母(v)不太對得上,但是多倆聲母總是好的。重慶話高舉!
嚴、業等字聲母是l,目測是古代的ng聲母先變成n再變成了l,雖然實際發音好像跟古音偏差得好遠好遠了,但是有個聲母總比普通話那樣聲母完全丟了好。重慶話高舉!
略腳葯確學落……等字重慶話主韻母都是o。這些字在中古為宕攝江攝入聲,宕江兩攝在後代基本合流了,在普通話里又根據聲母不同文白讀等條件分化出不同發音,所以讀詩不押韻了。重慶話沒有這麼亂來,重慶話高舉!
老派的「界」和「解」讀/kiai/,完整保留《中原音韻》蟹攝開口二等舌根聲母字的發音,聲母保持中古特徵沒有顎化,介音也沒有像很多南方方言那樣丟掉,主母音雖然和切韻擬音有差距,但是時代也不比大部分現代方言晚。簡單地說至少這幾個字的讀法甚至比牛逼哄哄的粵語都更古(粵語把介音丟了)。可惜好像新派讀音有不同了。但重慶話還是好高舉!
「疫」讀作yu,這個字在中古是以母合口三等昔韻/juet/,按道理摺合成今音就該讀yu,普通話不曉得怎麼的把合口給丟了。重慶話高舉!
「傾」字在中古屬於梗攝三等合口,同韻母的字還有「榮」、「兄」、「永」等等。普通話里這個字丟失了合口特徵,重慶話里與群、雲類似,保留合口特徵。重慶話高舉!(當然如果從韻尾看的話還是普通話高舉)
「雷」、「類」等字中古屬於蟹攝止攝合口。普通話也丟失了合口特徵,重慶話讀如luei,還是合口的。重慶話高舉!
普通話裡面果攝主母音分化為e和uo,e與麻三成了一樣的。導致哥與多主母音不一樣,哥卻與奢很和諧。重慶話果攝內部合併,沒有跨攝,重慶話高舉!
有幾個只由古入聲字組成的韻,沒有跟舒聲韻混。重慶話高舉!
個別全濁仄聲字送氣,比如導、造、撞、拔、捷、鑿、濁、澤、族等等。雖然這也不算什麼很古的音,但是南方很多非常高舉的方言都有這個特點。重慶話高舉!
「畝」讀如「猛」,是宋代傳下來的方言特點,宋代西南詩人押韻就有這一特點。雖然不是什麼正統發音,但也夠古老了。重慶話高舉!
(手頭沒有專門研究重慶方言的,以上讀音是來自東方語言學網和中國知網上的資料,不排除和樓主的口音有差異的可能。)
總結:所有的方言都可以高舉。大家還是別計較誰更古老誰更現代這種無聊問題了,有時間不如多做點實事,學好、說好、發揚好我們各自的母語。
————————————
PS:推薦圍觀百度百科的「渝語」詞條。很久以前曾經出現過一個搞笑重慶方言吹,而且是很搞笑的那種搞笑。然後敝圈前輩就戲仿了他的邏輯,做了這個詞條以黑之。那真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比較純正的老派雖然能保留一些普通話丟失的古音,但在普通話和方言碰撞的過程中,往往會先形成一種二者交集的最簡化音系,然後再慢慢兒被普通話同化,青島話就是這樣,現在尖團也不分了,章庄組也不分了,但日母讀[j](不分 r、y)還暫時保留著,相當於同時吸收了雙方的「不分」~~
西南地區主要是雲貴川(渝)
總體來說這三個地區的方言相對接近,當然語言本身並不是以省界為界限的,比如廣西部分地區方言接近貴州,貴州和湖北有些地方又接近重慶,像昭通話聽著和宜賓話很接近等等。
四川話(包括重慶話)語法上和普通話差(求)不多,頂多加一些強調詞,辭彙有些比較特殊或者音調不同。
貴州話,雖然沒去過,但聽著還是很接近四川話的一門方言,也是部分辭彙有所不同。
雲南話離前兩者感覺就稍微遠一些了,但聽久了也能聽懂六七分,語法上有些日用語帶點古風,比如四川話說「你去不去耍」「你吃不吃飯」「你曉不曉得」,雲南話大概就是「你可去耍」「你可吃飯」「你可曉得」。
這三個地區的人,通常來說可以用各自的方言互相交流,而不影響理解,實在理解不了問一下也就懂了。成都重慶的帶調音節數目目前還是四位。
那為啥子還恁子問呢?因為很多人光曉得比聲母韻母聲調的數目,同時不注意了解聲介韻調組合在不同方言中的限制哎……樓上很專業,但我覺得可以再聽聽嘛,《重慶言子兒》,幾盤磁帶聽完,你對重慶話和成都話有個徹底直觀的了解。磁帶很少有了,網上很多鏈接。
推薦閱讀:
※齒齦邊音,齒齦閃音和齒齦邊閃音在發音上有什麼區別呢?
※音標【i】 到底怎麼發音?
※為什麼「Putin」會被翻譯成「普京」?
※為什麼要區分前後鼻音?
※不分翹舌、平舌,有哪些練習平翹舌發音的方法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