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時期的女真服飾與後金、清國時期的旗人服飾有何異同?
特別是完顏皇室和愛新覺羅皇室的御用服裝、女真族和滿族朝服的區別等。
很久看過一金朝皇帝畫像怎麼感覺很像清朝皇帝呢?心裡覺得不太可能的樣子。
關注這個問題本意是希望更多人看到這個問題,希望有研究的人士看到之後能來回答。很遺憾在這類問題上,往往是研究人士沒引來,不知所謂之人倒不少……有這麼一篇知乎回答指南,供大家參考和觀賞:沒話講的時候,可以不講話。
---------------------------------------------細節開始的分割線-------------------------------------女真人從金代到清代,間隔400餘年,歷經兩朝,沒有穩定獨立的政權,服飾的變遷是非常自然的現象。然而與漢族服飾不同,對歷史上女真服飾的研究,基本上沒怎麼形成脈絡。除了女真人多在北地偏安一隅,算不上中華正統外,也與400年間局勢動蕩,留下記錄、考古資料不多有很大關係。元明期間女真人服飾如何,我基本上完全不了解,尤其是明時女真服飾,與清代女真服飾的形成是有直接關係的——但基本上我沒看到什麼資料或者論文……金人服飾,事實上資料也不多。其原因如同陳娟娟、黃能馥在《中國服裝史》一書中所說:金代女真上層服飾制度融合了遼制與宋制,據輿服志記載,理論上遵循周制。然而依然保有如左衽、窄袖等特點。儘管上層學習宋制,與宋人服飾依然存在很大不同。如襆頭(踏鴟)與宋人襆頭就有所不同。民間依舊存有女真舊俗,如《大金國志》所言,「金俗好衣白,櫟發垂肩,與契丹異。垂金環,留顱發系以色絲,富人用金珠飾。」
《金史 輿服志》記載,「金人之常服四:帶,巾,盤領衣,烏皮靴。其束帶曰吐鶻。」所謂「吐鶻」,即滿語toohan,帶板之意。盤領衣在清代不復存在,然而束帶(朝代、吉服帶)制度卻保留了下來。再則蹀躞制度在清代依舊留存,具體可參考我的專欄文章:蹀躞制度在清代的留存初覽清代服飾與金代大相徑庭。《欽定滿洲源流考》對金代服制評價曰:「我朝冠服之制,不必盡與金同,而便於騎射。視金史所載尤為過之,洵億萬世所當遵守也」,可見清代服制本身是為騎射方便服務的。然金人舊俗漸無。清代女真服飾多為大襟右衽袍服,系扣無系帶,無盤領袍,對襟外褂。男女裝相比之下區別不大。言清代有盤扣而金代無,大謬也。盤扣因盤領袍而創,自唐代起即有所應用,清代早期系扣也非盤扣。詳見後文。
金人死後實行火葬,在北京、遼寧、內蒙古、黑龍江等地出土金代墓葬均有火焚跡象,故金國遺存服飾實物極少。
記錄與墓葬相對較多的上層服飾,在金朝進入黃河流域後多向宋人看齊,如《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輿服》記載:
一言以蔽之,金大定以來,上層服制理論上是繼承周制的。《中國服飾史》中如此概括:昔者聖人製為玄黃黼黻之服,以象天地之德,以章貴賤之儀,夏、商損益,至周大備,不可以有加矣。自秦滅棄禮法,先王之制靡敝不存,漢初猶服袀玄以從大祀,歷代雖漸復古,終亦不純而已。金制皇帝服通天、絳紗、兗冕、逼,即前代之遺制也。其臣有貂蟬法服,即所謂朝服者。章宗時,禮官請參酌漢、唐,更制祭服,青衣硃裳,去貂蟬豎筆,以別於朝服。惟公朝則又有紫、緋、綠三等之服,與夫窄紫、展皁等事,悉著於篇雲。
——可見其理論框架與宋代服制差不太多。自女真人進入燕地,開始模仿遼國分南、北管制,注重服飾禮儀制度。後進入黃河流域,就吸收宋代冠服制度。皇帝冕服、通天冠、絳紗袍,皇太子遠遊冠,百官朝服、冠服,包括貂蟬籠巾、七梁冠、四梁冠、三梁冠、監察御史獬豸冠,大體與宋制相同。公服五品以上服紫、六品七品服緋、八品九品服綠,款式為盤領橫襴袍。文官佩金銀魚袋。金之衛士、儀仗戴襆頭、形式有雙鳳襆頭、間金花交腳襆頭、金花襆頭、拳腳襆頭、素襆頭等。
金人女裝,《金史 輿服志》記載:我朝冠服之制,不必盡與金同,而便於騎射。視金史所載尤為過之,洵億萬世所當遵守也。
與清代女裝是非常不同的。清代女裝基本是袍服,相比金代,與男裝極為類似。金代女子多辮髮盤髻、冬戴羔皮帽,這一點與清代女真(早期)是一樣的,如孝庄像:婦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編綉全枝花,周身六襞積。上衣謂之團衫,用黑紫或皁及紺,直領,左衽,掖縫,兩傍復為雙襞積,前拂地,後曳地尺余。帶色用紅黃,前變垂至下齊。年老者以皁紗籠髻如巾狀,散綴玉鈿於上,謂之玉逍遙。此皆遼服也,金亦襲之。許嫁之女則服綽子,制如婦人服,以紅或銀褐明金為之,對襟彩領,前齊拂地,後曳五寸余。
黃褐地牡丹卷草印金暗花羅綴珠大帶
清代女裝通常是不系帶的。褐綠地全枝梅金錦綿襜裙 這種裙子在清代早期女裝中可能有所留存,如清文鑒記載hūsihan(女裙)一詞,早年頗為令人不解——因為清代定製後女子日常並無裙裝。說不定後來固化為朝裙了,如下圖: 描繪金人的畫像看到的不多,引《中國服裝史》《文姬歸漢圖》局部作為最終的示意吧: 金代暫時就講到這裡了。---------------------------------------------累半死的分割線------------------------------------------下面說說清代女真服飾。清代實物、畫像繁多,展開講太累。所以這裡就貼貼圖吧~清代較多的是各類袍。早年以常服袍、行服袍(缺襟袍)為日常穿著,其特徵是大襟右衽、馬蹄袖、系扣:康熙 油綠色雲龍紋暗花緞綿行服袍 節日時穿吉服袍。早期的吉服袍比較樸素,如:皇太極 黃色八寶暗花紋綢棉袍 清初 黃色八團彩雲金龍妝花紗單袍 清代一般常服袍要與外褂一起穿,如康熙行樂圖: 不出門在外的話也可以不穿外褂,如康熙寫字圖屏: 清代男女袍差距相對較小。女常服左右開裾,男常服前後開裾(宗室四開),如孝庄皇太后常服像: 吉服袍定製以後,男女袍差別多了一些,如女袍有花接袖、女袍可用八團(原本男袍用)、女袍左右開裾等等。另外請注意觀察清代早期服飾的扣子。有人說清代女真有盤扣,金代沒有,其實應該說是恰恰相反。清早期基本上是不用盤扣的,盤扣來源於圓領袍,早在唐代圓領袍上就有所應用,如五代 文苑圖(所繪為唐玄宗時期人之事),其盤領袍盤扣細節如下: 而清代多用金屬扣,如: 清代常服袍褂已有禮服的色彩(可以穿著見皇帝的),非禮服的服裝如便服、襯衣,特點是大襟右衽、平袖(無馬蹄袖),如: 禮制更高的服飾,除上文提到的吉服袍袍褂外,還有就是朝服。皇帝大禮服有朝服和祭服之分,展開說又可以開一個問題,暫且不表了。康熙朝服像(無袞服) 孝敬憲皇后朝服像 男女朝服差別較大,篇幅所限略過不表。另各類外褂本應與袍一併穿著,限於篇幅略過不表。大概就是如此,望熟悉金代女真服飾的朋友可予以補充和指點。清代滿洲服飾的源流現在還比較模糊,空白處過多,但依靠服飾形制與紋飾上的比較,其在歷史上顯然受到過蒙古、明代服飾的影響。我個人認為起碼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
1.清代滿洲服飾最代表性的冠、袍、褂這三者的淵源及其發展脈絡;.
2.蒙古服飾對於後來滿洲服飾的影響及其原因,這裡面又牽涉到元代及元代之後蒙古諸部族服飾的形制及演化(其中還需要辨別清代以來是否有滿洲服飾反影響於蒙古服飾的情況);
3.明代後期服飾(或衛所時期明代軍校服飾)對於後來滿洲服飾的影響,這裡面又牽涉到明代後期軍校服飾形制、紋飾、類別等的具體情況。
其中有些問題又是有交叉重疊的,比如清代朝袍與明代貼里、元代蒙古辮線襖之間是怎麼樣的傳承演變與分化?
這些問題都非常的複雜,有的又是環環相扣,而且需要依靠文獻、繪畫、實物等多方面的資料互相串聯互相佐證,但這方面的發現還特別少,學界也沒有多少深入的探索研究,目前還不能很好地做出解答。推薦閱讀:
※滿族對人類文明發展有哪些貢獻?
※紅樓夢裡僕人直呼主人名字是旗人風俗嗎?
※為什麼滿族的存在感消失了?
※為什麼在清朝中後期,統治者滿語水平逐漸下降,大部分底層八旗子弟放棄學習滿語,改用漢語漢字?
※現在的滿族人對辛亥革命是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