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方言區生活的人,普通話算是母語嗎?
不是。
如果題主換個詞,問「漢語是不是你的母語」,那我們都會回答「是」了。
很少有人的母語是普通話吧?北京人的母語也是北京話啊。
大城市裡「母語是普通話」的人應該多一些,特別是那些外來家庭。我估計深圳的「母語是普通話」的人口最多。
在我上大學以前,普通話唯一的應用場合就是電視電影里。我的生活里一直是方言。
另外,我覺得我的母語和我外婆的母語是一樣的。
我外婆看不懂普通話電視。
如果普通話繼續推廣,方言繼續消亡——這應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普通話會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母語的。這種現象先是主要在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人群中發生,再輻射開來。
「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Wikipedia不是。
不是。蘇州人。到現在前後鼻音分不清全靠亂猜。打「拼音」這詞運氣不好要打四遍,這能算母語嗎。。。
普通話是我的母語。
東北方言本身與普通話就比極為相似,語法上是一致的。啟蒙時期,語音又學習得比較完整,正規,所以普通話就是我的母語。我小學裡一個班的同學都這樣。或專業或業餘的播音員好幾個。現在有在電視台做記者的,也有在大學或者各種活動中做播音或主持工作的。
但,我在別的學校學習的表弟表妹就不行。表弟是略帶口音;表妹是口音和俗語俱全。瀋陽口音有些垮,拖長聲,有些文字變調。但單純口音應該不影響思維。加入俗語的瀋陽話可以視為普通話的超集,基本可以視為還是用普通話思考。雖然偶爾也會出現有些俗語概念無法書寫,例如: 賊閉,各應,都是有音不知寫。我個人對這些都理解,但不會去用,覺得略微土,主要是不習慣用。無法書寫的語音概念,不便於記錄,每次都要找替換,後來慢慢就都按照普通話說和寫。
因此在學校說普通話,尤其是要求啟蒙老師提高普通話水平,對提高兒童普通話水平極為重要。因為我的普通話實在是沒有瀋陽口音,我現在每次回去,打計程車都被當外地人坑。眼瞅著帶你繞大圈,你怎麼解釋人都照蒙不誤……不是 曾經看《海底兩萬里》裡面一個船員臨死前說出了法語 主人公心裡獨白說那就是他的母語了吧 。 而我在無意識的受到疼痛的刺激時 說出來的是家鄉話「哎呦fo」 (有一個地兒的嗎?)
算是吧,因為父母不是同一個地方的人,他們交流只能用普通話,在這種環境下我也只學會了普通話。雖然上中學時跟同學在一起會無意識地說家鄉話,但是很不標準,而且沒有人帶著自己說不出來。後來又因為父母工作搬遷到其他城市,更學不會家鄉話了。
地方方言是母語
不是。
當然不是 南方方言跟北方語系差別還是很大的 不過多學種語言多種思維蠻不錯!多年前的小語種夢啊!語言是需要高強度學習使用嗒!
只有在北京官話區長大的人,普通話可以算作母語。
個人定義:當你在腦子處於無語言意識狀態,去描述一件事情或者表達感受時,所用的語言就是你的母語…
我爸是廣東人,只會講粵語,
我媽是廣東人,普通話略懂,然後我弟今年七歲,只會講普通話′д` ;粵語再見噢忘記說了,這個故事發生在:漁村,珠海。是。
中國有一種計劃時期的產物叫「廠礦企業」,都是五湖四海的人組成,有自己的廠區,家屬院、職工醫院、銀行、商超、幼兒園、子弟小學、初中、高中,職工大學、技校。關起門來,與本地的生活文化基本隔絕。
而在這個環境中,一般的交流用語就是普通話,第一代還有自己的鄉音(和不同地區的人組成家庭後,家庭內部交流也是普通話了)。
第二代基本就沒有家鄉話了,都是普通話。不光是語言,就算是飲食文化,也是移民式的百花齊放。我們本屬於麵食為主的北方省份,但因為南方(湖南、江浙、福建等地)過來的員工居多,廠里會採購大米等作為員工福利分發,所以反而是吃米飯長大的。而早餐更是匯聚了各地特色,南方的粥湯粉面、餛飩生煎粉蒸肉、北方的煎餅包子……寫著寫著就餓了。
遺憾就是沒有屬於自己的鄉音,缺少了一點「根」的感受。好處就是「移民」環境長大的人,對不同文化差異、生活習慣、觀點觀念沒有排斥之心,都能理解接受。甜咸之爭對於我們這種環境長大的人來說,從來都不存在…為什麼沒有人我一樣是呢……好悲催,父母從小教我普通話,所以我的普通話從小就說的一溜一溜的(-.-),但是我總覺的地方話不會說總是缺點什地道的文化感受,現在也試著學習家鄉話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世界上不少語言分不清 /p?/、/t?/、/k?/ 送氣音?
※漢字「二」在日語唐音里為什麼是「ルウ」?
※現代英語中,輔音的清濁對立還存在嗎?
※如何理解現代漢語中的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