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最先進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母機在哪裡?
母機,顧名思義,所有機床之母,貌似以前都是倒幾次手才能弄回別人落後的,現在國內母機什麼水平?有可以比肩世界的工業母機么?主要用在哪裡?
另外,現在搞禁運的叫:瓦森納安排 Wassenaar Arrangement 「巴統」正式解散後,包括「巴統」 17國在內的28個國家於1995年9月在荷蘭瓦森納召開高官會議,決定加快建立常規武器和雙用途物資及技術出口控制機制,彌補現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作控制機制的不足。1996年7月,「關於常規武器和雙用途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安排」 (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on Export Controls for Conventional Arms and Dual-Use Good and Technologies)在奧地利維也納正式成立。「瓦森納安排」是一種建立在自願基礎上的集團性出口控制機制。其根本目的在於通過成員國間的信息iQ報制度,提高常規武器和雙用途物品及技術轉讓的透明度,以達到時常規武2e和雙用途物品及相關技術轉讓的監督和控制。 「安排」聲稱不針對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不妨礙正常的民間貿易,也不干涉通過合法方式獲得自衛武器的權力,但無論從其成員國的組成還是該機制的現實運行情況看,「安排」具有明顯的集團性質和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特點。 「瓦森納安排」現有33個成員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義大利、日本、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英國、美國(以上17國為原「巴統」成員國)、阿根廷、奧地利、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芬蘭、匈牙利、愛爾蘭、紐西蘭、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韓國、瑞典、瑞士,烏克蘭。當初東芝事件的被封鎖國,蘇聯中的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成了瓦森納安排的成員國,而瓷器國依然是那個被拒絕的角色。
[我想]測試版博客獻給熱愛理性與生活的人們
- Home
- 觀點
- 文藝
- 歷史
- 經濟
- 科技
- 生活
- 樂趣
- 我要寫文章
論「工業母機」
加入收藏 標籤: 機械製造, 機械加工
已發表 25 篇文章.
經常看架空文,也看到LKer和SCer在談論工業母機,將其當作很重要的東東,發展的動力來源。可大家談得興高彩烈、錯誤百出,我這個機械
專業(機床方向)畢業的FC實在是忍無可忍,故寫本文。由於改行多年,很多細節描述可能有誤,歡迎內行前來打臉,看的高興的也可賞兩個小錢。由於這個東西
帶有一定的專業性,本人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做不到希望大家也給點小錢。
一、到底什麼是工業母機?
在工業化前期是木有工業母機這個概念的。因為那時大家的設備都可自己造,原因是那時的工業發展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工程師基本都是通才(不是現在只會紙上談兵的傢伙,那可是真正的什麼都會),都可自己設計製造。外購分兩種情況:
1、自己木有工程師。
2、買來比自己造省時省力,便宜。
隨著工業化過程中科技的發展,學科越來越多,工程師也開始專業化,通才開始和現在純潔的CN一樣寶貝,就像熊貓一樣少見。就像奧運,據說以前有人能
夠在10多個不同項目拿金牌,現在能拿一個就是祖墳冒青煙了。像索那個什麼的在北奧拿7枚金牌,簡直就是逆天呀,還好他田徑不行,否則真應該拿來解剖(本
段以上只收一半的錢)。於是,以機床廠為代表的工業母機行業出現了。沒有它們,其它工業廠可能就要無法維持生產和發展了。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有點明白了,可你肯定錯了,因為……我還要靠字數騙錢呢。
到底什麼是工業母機呢?通俗的說,就是能夠用機器製造機器,就是用來製造機器的機器。但是很遺憾的說,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經常看到有人說,我們從米、獨處買來先進機床了,因此我們的工業母機水平提高了。架空文中說向列強購買工業母機,然後和列強爭霸。看到這些,這一刻,我淚流滿面。
母機,顧名思義,就是會下蛋的母機。但是,工業母機下的蛋不是用來吃的,是用來孵出小雞,孵出的雞下的蛋才是用來吃的。這是第一層概念,很多人就是
這麼認識的。孵出的母機也能代替原有母機作為工業母機。這是第二層概念,水平高些的人是這麼認識的。還有人認為,有了0.1mm精度的床子,再利用
0.1mm精度的床子做出0.01mm精度的床子,這叫工業母機能力。這是第三層概念。但是,實際上工業母機是不存在的,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
有。它只是一個形象的概念。
事實上,工業母機這個詞僅是用來形容機床行業相對於其它工業行業的重要性的,它本身沒有其它含義。
那麼大家平時說的工業母機的意思呢?包含了工業的自升級能力、機床的水平、對機床行業的不了解(千萬不要以為擺渡到機床行業相關的信息就明白機床行業了,如果這樣誰都可以去當奧運冠軍的師傅了)等等內容。
大家要真正明白這個概念,就得明白到底工業是如何升級的,如何精度越來越高的,各方性能越來越好。現在是廣告時間,廣告後我們再談。
二、車床介紹
工業的升級,其實是取決於你的科技能力,設備其實就是幫手,只不過這個幫手越來越重要,但決定性的因數卻不是這個幫手。
由於工業的升級是個非常非常複雜的話題,我們就談談機床就可以了,大家就能明白一切到底有多麼複雜,是怎麼回事。到底怎麼詳細說呢,真傷腦筋呀。我
們還是從機床的介紹開始說吧,但機床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就說最具代表性的普通車床吧(其實是我這個FC當年主攻學的就是車床,對它最熟悉而已)。
簡單說機床的組成分為:床身(含導軌)、動力系統、齒輪箱、主軸、刀具系統、控制系統、尾頂(正規名字記不清了)等。
動力系統一般是電機,以前還是皮帶(你看到的沒錯,直道20世紀初還是皮帶,廠子有專門的動力車間,將動力傳到加工車間的橫樑上,橫樑上掛滿了皮
帶,每個皮帶下面帶動一個機床)。電機帶動齒輪箱運動,齒輪箱一路帶動主軸轉,一路輸出到刀具系統作進刀用。主軸的一端通過齒輪和齒輪箱連,一端有個爪
盤,用來抓住加工件,從而實現讓加工件旋轉的目標。主軸是通過裝在其上的軸承來支撐在床身上的。尾頂在導軌上,如果加工件比較長,就頂住加工件。
刀具系統也在導軌上,它可以沿導軌橫向移動,刀具還可以縱向移動。
開機後主軸帶動加工件高速旋轉,通過橫向和縱向移動刀具(即進刀),就可將加工件加工成所要的諸如圓柱、錐形、凸肩圓柱等等所需形狀了。這個過程,
大學中參加過金工實習的都明白(回想當年,車、鉗、銑、刨、磨,真的很要人命呀,當年在車床實習時差點發生血案呀)。什麼?你的金工實習只手工做過榔頭,
沒有開過機床?找視頻看去!(炫耀一下,本FC當年可是用車床做了一個榔頭)。你的金工實慣用的是雕刻機?不會換個腦筋想一下,你那是加工件不動,刀具
(銑刀、鑽頭等)動,剛好和車床相反嗎?你金工實習的是數控中心?牛B的學校,先拜一個,顯擺也不用這樣嘛,BS100遍。
三、車床的精度分析及如何提高
這個章節比較枯燥,看官們就忍著點,**在後面。
現在你有車床了,可以開工了,但是慢著,你的設備加工出來的精度是多少,總不能拿一個產品來測一下就說精度是這樣吧。你的機床可是大批量生產用的,必須要有一個理論指標。
什麼?我的設備是買的,理論指標是廠家提供,我不管為什麼有這個指標,如何提高也不是我的事。
好了,好了,你是車床的使用方,你不懂這些也沒關係,只要造好你的產品就行了。可一個機床廠,一個國家,如果連這都作不到,有什麼工業升級能力呢?
別忘了,其它工業需要的機床各種各樣,千奇百怪,隨時都有新的種類冒出來,沒有機床的理論知識如何能滿足要求呢?談什麼工業母機呢?被人一卡脖子就完蛋
了。
在上面所說的車床組成部分中,它們都在影響著車床的加工精度。
a、電機
電機是機床的動力來源,如果電機的運轉不平穩,那麼加工時刀具和加工件的相對速度就有了變化,兩者之間的作用力一直在變,兩者的變形也就在變了,加
工精度自然也下降了。但普通機床在這方面要求不嚴,電機也說的過去,相對其它方面影響就小了,但這個問題在超高精度機床時比較明顯。
順便說一下,分析運轉不平穩中加工內在過程以及精度變化的書一直是大牛們的天下,我等只能是仰慕再仰慕。
b、床身
床身如果在工作中有震動,必然要對精度造成影響。良好機床的床身設計,中間扯到受力分析、震動分析等等,一直是高手的天下。如果由於應力導致變形,
精度自然就下降了,而鑄造和加工床身時,必然會產生應力。所以以前機床廠都會露天擺一大堆床身在外面,任憑風吹雨打(當年本FC第一次去機床廠時一直在想
為什麼不把這些廢鐵賣掉呢?),靠自然和時間來消除應力。現在有應力檢測設備了,可以人工消除應力,但一般效果還是沒有自然的好。現在有些機床廠做好機床
就是通過回收舊的機床,用舊的床身來做機床,這箇舊機床床身也是一個很火爆的市場呀。
機床床身的加工精度也會極大影響機床的精度(不僅僅指鑄造,機床本身也是需要機械加工的)。而機床床身呢,也是要用大型機床加工的。
c、齒輪箱
一般電機不能直接帶動主軸運轉,齒輪箱在其中起變速的作用。齒輪箱和主軸間是通過齒輪嚙合的。這方面一直是機床設計的重點之一,精度也在這方面受較大影響。
齒輪傳動會有不平穩現象,並且有相當的側向力施加在主軸上。齒輪傳動的不平穩,可以靠齒輪加工和安裝來降低,而這說起來很容易,其實是很難的。齒輪
設計時是分級別的,好的齒輪相當貴,噪音小,運轉平穩。至於傳遞給主軸的側向力,會導致主軸側向變形—學過材料力學的童子們還有沒有印像?桿的受力分析與
計算(當然這是簡化的模型)—從而主軸的轉動會出現偏心,加工出來的東西截面不再是圓,而類似橢圓,幸好這塊的分析比較成熟了。
而齒輪的加工也是靠機床來實現的,沒有高精度的機床,自然不會有高精度的齒輪。機械領域,齒輪傳動是最廣最重要的傳動方式。國朝當年為了軍事,還專門繞過巴統進口了一批設備專做齒輪。在大家熟悉的汽車領域,變速箱誰的水平高,誰的水平低,那可是沒有一點虛假的。
齒輪的安裝,良好的工藝、有經驗的技工,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還有一點,機床床身的精度直接影響著齒輪箱和主軸之間的嚙合。
在齒輪的研究領域,各種各樣的齒輪都被人提出(當年有門課就特種齒輪,裡面全是理論和計算公式,讓人頭暈目眩,更讓人受不了的是,每部分都註明要實際驗證效果),各種各樣的分析書籍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一直到還在不停的研究新型齒輪。d、主軸系統
主軸系統一直是機床加工精度的最重要環節。可以這麼說,這個機床的主軸系統是採用什麼方案,基本上它的加工精度就決定了。
主軸系統一般包含:主軸、軸承(主軸就靠它支撐在機床上)、齒輪、爪盤等。
前面講過,來自齒輪箱的側向力導致主軸彎曲(當然這個彎曲是很小的),其實還有一點當時未提,在這個彎曲導致的運轉偏心中軸承非常關鍵,而且還有刀
具和加工件之間的作用力疊加在上面,加上軸承本身的複雜性,簡化模型一大堆,可精密模型就非常非常難了,大牛們靠此為生者不知多少,我等只能在旁送上仰慕
和無比敬佩的眼光。超高精密機床的革命性突破也多在此。
但在傳統普通機床的設計中,這一塊其實是比較簡單的,當然精度嘛也就普通了。這個事實充分說明了簡單的東西其實是最難的。
在這個系統中,軸承是很關鍵的東西,普通軸承大家都見過,但精密軸承就不一定了解了。相關人士肯定知道軸承的分級,高速高精度的軸承是很難做的,曾經有俄國的無畏艦就因炮口座圈的軸承無法製造而在一戰間一直呆在船台上。巴統在
高速高精度的軸承方面一直對國朝是禁運的,國內有企業就是因為封鎖而一直一副天屬老大我屬老二的態度。軸承的種類和類型是相當多的,千萬不要以為就只有滾
珠與滾針軸承,這只是最常見的兩種而以。就這兩種中超高精度的對國朝也是禁運的,而這兩種的詳細力學模型和分析也是只有大牛們才能完成(千萬不要和我談簡
化模型和分析)。
一句話,軸承在現代社會中相當重要。當然市面上有些奸商以次充好,這是讓人無比憤怒的事。
e、刀具系統
刀具在機床中也很重要,記不記得很多大牛就是分析刀具和加工件的物理變化過程而吃飯。這個東西要做好,要扯到材料分子學、力學、細微切削過程等等一般人如聽天書的東西。
如,刀具受力後變形,刀尖是否還在對著加工件的旋轉中心呢?刀具的顫動對加工精度的影響,刀具的磨損情況研究及對加工精度的影響,不同材料的刀具會如何,這些東西都是大牛們的飯碗呀。
刀具系統的運動是靠絲桿來實現。如果絲桿精度不高,運動就不平穩,精度就差,尤其在橫向和縱向同時進刀時,特別忌諱這個。高精度的絲桿很難做,要求有多高呢,舉個列子,加工好後要筆直的吊起來放,以防止變形,自然安裝的要求也相當高。
f、導軌
在前面講了導軌一般是床身的一部分,可寫到這部分我覺得還是分開單獨寫比較好。
刀具系統在導軌上移動,才能加工出想要的東西,否則就只能加工出一個圓,而不是一個3維的東西。
但是如果導軌不平,加工出來的東西精度就可想而之,因此導軌是機床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如何做的呢?有童子說了,它是用磨床磨出來的。錯,它的粗
加工是磨床,精加工其實是靠人工加工出來的。工人們拿一個類似小鏟子的東西,當用測平儀發現哪不平後,就用小鏟子在那鏟一下,一個導軌要鏟好幾天,最後出
來的導軌上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花紋,其實這是鏟過的痕迹。本FC當年去機床廠實習時,絕大部分車間都因機床行業不景氣而停工,只有加工導軌的工人們在上班,
不過是在為老外鏟導軌。
隨著磨床的性能提高,現在有些普通機床不再用人工鏟了,而是直接磨出來。但精密機床仍然是靠人工剷出來的。因此,有經驗的技工的作用在這可是一目了然。
g、尾頂
由於不是每種類型的機床上都有它的,在這就不多說了。但是,在車床中,因為它的頂針中心必須和車床主軸的旋轉中心對齊,它和床身是匹配關係。在以前,尾頂如果壞了,這個車床基本就等於報廢了。有經驗的技工的作用在這也是非常非常明顯的。
四、經驗和手工加工在車床中的重要應用
手工加工?工業革命的標誌不就是用機器製造機器嗎?很多童鞋會有這樣的疑問。沒錯,工業革命相對於農業時代的手工作坊而言的確是機器加工機器。但手
工加工從來沒有退出過機械行業。在前面的章節中提到,好機床的導軌是人工剷出來的。還有一個列子,可能對大家的理解會更深刻,國朝曾從獨國引進過一套柴油
機生產線,投入生產後發現,我們的產品比獨國原廠生產的噪音大,震動大,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的展示工作時要將它固定起來,否則就會移動,而獨國的則無需
固定。不僅如此,我們的還漏油!當時有人懷疑獨國人將我們坑了,畢竟無商不奸,大鼻子鬼子也不列外,這可有很多前車之鑒的。可是最終發現,獨國人在這事上
很厚道,賣給我們的生產線和原廠的一模一樣。問題就出在最後的工人手工對精密零件的處理和裝配上,在獨國原廠的生產線上,干這活的都是四五十歲的有經驗的
老師傅,而在我們的生產線上,全是一幫小年輕。2000年我在軍工廠時,出口海灣某富國的雷達系統配的電源車上,用的就是這個產品,快10年時間了,問題
仍然沒有解決。
在機械加工中,手工一直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最早時,機床的生產過程中絕大部分都是手工,越往後,手工越來越少,但手工只不過從普通加工中退出,仍然在很多靈活和高精密的環節存在。
1、靈活方面。到現在人由於智慧的存在,人手仍然是最靈活的,沒有任何工具可以比的上。
在車床應用中,有一個環節深刻的顯示了這一點。我們知道,工件是要卡在抓盤中才可以加工,而由於經濟等方面的考慮,這個零件先是在普通車床上粗加
工,然後到精密車床上精加工。現在問題來了,這個零件是在夾具上裝卸了兩次,第二次裝上去後和第一次的安裝中心能重合嗎?如果不重合,兩次加工之間的待加
工量就必須留大。還有更麻煩的,如果被夾住的部分也是要加工的話,如何保證兩次加工的同心呢?那麼在以前這些完全靠工人的手工來保證,工人師傅將工件安裝
在爪盤上後,先讓車床低速轉動,看是否同心,不同的話就停機用木榔頭從側面敲打工件,然後再開機低速轉動,再檢查。最後一直到人眼分辨不出不同心為止。當
年學的時候,老師們反覆強調盡量要減少加工中在夾具上的安裝次數。當然,現在的加工中心已經相當程度解決了多次在夾具上安裝帶來的問題,有的已經做到只需
一次安裝就可加工完工件了。
在安裝機床的絲桿時,一般人安裝的就是不合格,在走刀時動不動就有「澀」的現象,可在有經驗的師傅手中,走刀從頭到尾就輕鬆自如,這就是差別呀。
軸承和軸之間的真正接觸面積有多大?我們一般說兩個平面接觸,其實並不是整個平面都相接觸了,其實只有一部分接觸了,對於軸承和軸,也是這樣。因此
受力就不再是均勻的,這個問題嚴重影響著雙方的受力、磨損、壽命等情況。所以在大載荷、高速的地方,軸承和軸用過盈配合來保證接觸面積。那麼怎麼測這個接
觸面積呢?說起來很簡單:在軸承的內圈塗上類似紅藥水的東西,再將軸承裝在軸上,然後將軸承從軸上卸下,看軸上被染紅的部分就知道了。當然,這個過程說起
來很簡單,可必須要有經驗的老師傅來操作。
當然,有人會說,車床的每個零部件加工的都精密無比,老師傅們就失業了。
可在實際上卻是不行的。比如,主軸要裝兩個軸承,安裝到車床的車頭中去。如果軸和軸承加工的越精密,配合越小,那麼在軸上安裝軸承就越困難,甚至會
因為裝偏而降低車床的加工精度。將主軸系統裝到車床的車頭中去時,也是同樣。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這種結構形式理論上就決定了會有這些困難,而且越精密困難
越大。
2、高精密方面。
前面講了,好的導軌是人工剷出來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我第一次見到0級精度的金屬圓柱和平面(千萬不要和鏡面混在一起,在機械中那是指表面光潔度,和圓度、圓心度、平面度等是兩回事,我們一般說的加工
精度是指後面的東西)是在學校本系的陳列室中,當時無比驚訝。童子們,0級加工精度呀,對於我們學機床的而言簡直就是看見了夢中女神呀。當看到上面標的時
間是60年代時,我的第一個感覺是誰說社會主義不好的,我們60年代就有機床能加工0級精度的東西了,大米算什麼呀。可是,這些東西是老師傅人工加工出來
的!!!
這裡簡單說一下0級的平面是如何出來的,就是拿兩塊金屬對著研磨出來的。看起來很簡單,可磨得稍稍有點不好,就是一邊凸,一邊凹。當然實際情況要復
雜的多,參與對磨的也不止一對,凸的對凸的,凹的對凹的,最後經過多次對磨後得到一對0級平面。
要知道,在90年代初,8級鉗工在外面幹活,1個小時就沒有低於30兩銀子的,當時畢業的大學生能拿到600元/月就非常高了。
有人會問了,就算老師傅們的手極其巧,可這麼高的精度,老師傅們在加工中如何知道哪邊到位哪邊不到位呢?這個問題我無法作詳細的回答,因為針對不同
的手工加工情況,在加工過程中老師傅們會設計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檢測,比較常用的手段是手摸、眼看、光學影子放大等,其中老師傅們的感覺極其重要,比如,
同樣的一個加工面,我怎麼看都沒問題,他們一看就知道什麼地方有偏差了,水平高的還能給出誤差的數值。就像抽煙喝酒一樣,高手就能精確的分別,哪個煙好,
哪包煙是假貨,我的感覺就極其粗糙,順便聲討無良的奸商。
灰熊貓在他的《偷光》中寫道,私通黃讓工匠做螺桿,花費了5千兩銀子和兩年多的時間。我看到這,第一個感覺是私通黃絕對是個FC,讓手下的工匠給大
坑特坑了。對於古代的工匠來說,做好螺桿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事,要知道,古代工匠的手是非常巧的,手工加工比這複雜的多的東西都沒任何問題,你只要告訴他
們要做的東西是什麼樣的就可以了。古人很多時候加工的東西精度不高,根本原因是社會不需要這麼高的精度,而不是他們不能做到。因此,只要穿越者本身有一點
理**底,在古代搞出比英國工業化早期機床先進的多的設備完全是很簡單的事。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私通黃找的兩個工匠根本沒有出師,奇蠢無比,私通黃為他們
支付了昂貴的不能再昂貴的學費。當然,感興趣的童子們可以向鉗工師傅請教一下如何做這個東西。
順便再提並強調一下,手工不僅僅指鉗工,車、銑、刨、磨等各個工種,都有8級工,大家的機床都一樣,可高手加工的精度和效率就比一般人高很多很多,
在上面提的車床二次裝夾加工件時,8級工裝出來的誤差可以比車床的加工誤差還小,8級工們經常加工出比機床加工精度還高的多的零件。就算是現在數控的年
代,好的技工也是不可替代的,千萬不要認為反正是先進的數控設備,操作員只要會編程就行了,當然,8級技工們也要與時俱進,學會編程等新的知識。
有人會說,手工活完全靠天賦,經驗無法傳遞,所以不能指望好的技工。此言大錯特錯,手藝是可以傳承的,而且還能推陳出新,技工們本身就要掌握相當的
理論知識,看過以前考技工等級的人就會知道這一點。好的手藝要有天賦,可不是完全靠天賦,後天的因數占的比列相當大。技工們的手藝好好規納總結,是可以大
規模的培養技工,從總體上極大提高技工水平的。以前的大型國企,都有技工學校,出來的人水平相當不錯。
現在么,我就沒有看到有哪個好技工願意主動好好帶徒弟。當然越高級的技工,成材的比列越低,代價也很高,所需要的時間也多,加上人受外界影響大,因此對於製造業來說,機器降低對操作員的要求有著重要意義。
五、更好的理論及方法在車床加工精度進步中的決定性
太祖有一句名言「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昧的軍隊」,那麼理論和方法在車床性能進步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很多人會說,機床的零部件精度越高,機床的加
工精度越高。好吧,不得不承認,這話是有道理的。可是,這話也是僅有點道理而已。如果我當年這麼回答老師,肯定要不及格了,用當年同學的話來說就是「被老
師用竹竿捅下來」。對於我們學機床的而言,這種回答是一個想當然的回答。
我們在前面已經大致說了車床各個部分和它們對機床的加工精度的影響,但是請注意,各個部分對加工精度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因此要提高加工精度,必須能
夠正確的分析出各部分對加工精度的影響。然後對應的去提高精度或改變結構或原理,這樣才能達到效果。比如,導軌的精度一般情況下就不要打什麼主意了,即使
能提高精度,對大部分車床加工精度的提高也是忽略不計的。
那麼,如何去進行相關的計算呢?從一開始的完全靠摸索,到各種各樣的簡化模型,再到現在的精密模型,機床的設計一直在圍繞著這些理論和模型轉。這些
理論和模型中間用上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彈性力學、塑性力學、流體力學等等當時最前沿的知識,歷史上有無數讓後人仰慕的牛人為它奮鬥了終身。但在以前,計
算方法都是簡化計算或經驗公式,因此對機床的精度的全面細緻分析一直沒有,人們雖然能造出高精密的機床,但靠的是理論的大致指導和各個方面的不停摸索出的
經驗,因此對於整個工業來說,高精密的機床的生產還是手工作坊式,誰也不能完全保證這是個可複製的生產過程。直到70年代,有限元法的橫空出世,模型才能
精確分析,開始比較有說服力了。正如**到處是JQ,可光補風捉影的猜測是不行的,那隻會讓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JQ溜掉,因此要有證據,要從心裡學、社會
學出發,構建出雙方詳細的心裡變化和活動,才能真正的發現JQ。順便提一下,有哪位好人能給我幾張豬頭卡,我要用它們來對在**軍版公然發展JQ的童鞋表
示廣大群眾的熱切關心。
當然了,提出理論模型無論對錯都是要付代價的,大家都是吃這碗飯的,誰會自認自己不行呢?因此吵吵嚷嚷是常態,動用學霸作風打擊對方也是很常見的,
各國都如此。我的某位工科老師留學前蘇聯,前蘇聯的博士(副?)答辯委員會成員是國家指定成員來自的單位,該單位將人選上報國家後基本要這人退休後才能換
人。畢業答辯時他的一位同學選了一個高難度的課題,在學術界一直是有爭論的,放國內那就是應該好好表揚的事,可答辯委員會成員聽完論文後,他們之間卻分成
幾派吵了起來,那個倒霉的同學在上面不知所措的站著,純潔的像個小白兔一樣,最後只能第二年再答辯了。當然了,一旦模型和理論被證明正確,那就抖起來了,
那就是新一代的學霸。
順便說一下,對於我等學機械的來說,有限元法就是聖殿呀,干機械設計的不會有限元分析,出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當然了,由於機械發展的實在是太
久了,中間出了很多的經驗公式和實驗數據,一般的設計,不用有限元法照樣可以完成。記得本FC在課程設計時,計算校核就是經驗公式、查表、查各種性能曲
線。到軍工廠後驚訝的發現,搞機械設計的竟然沒人懂有限元,但同時絕望的發現,他們的設計也沒任何問題。他們的經驗豐富到什麼程度呢?設計室的主任能夠簡
單用筆算一下就能知道你這個設計(雷達)的重心在哪,而且誤差還很小(為什麼要說重心,因為雷達是旋轉的,要配平,這很重要)。當然了,不管再牛B的經
驗,理論和方法上一旦能精確分析,終究會變成新時代的屠龍刀法。
a、對於機床的動力來源,我在前面的介紹中已指出,直道20世紀初,很多機床仍然不是用電機來獲得動力的,而是動力車間通過鍋爐產生動力,傳遞到車
間的大樑上,再通過皮帶傳遞到機床上。那麼,機床的轉速和速度的不均勻性就可想而知了,更何況,一個車間的機床的皮帶都是連在一根大樑上。在歷史上,人們
為降低來自動力對加工精度的影響可是動足了腦筋,在理論的支持下各種方法都用過,如工作過程中機床都開著,而不是一會有一台啟動,一會有一台關機,這樣可
以保持動力的總輸出是穩定的,從而提高加工精度。
動力換成電機後,自然機床的加工精度就立馬提高了。現在么,有的機床開始不用普通電機而用各種先進的伺服電機了。
b、車床床身的震動和彈性變形對加工精度的影響,解決的方法就不是加工精度更高,而是修改設計。如中間增加橫樑(比如,平行四邊形受力很容易變形,
而變成田字形就好了)、修改尺寸形狀等(不同的尺寸和外形,對震動的響應是不一樣的)。一般設計師們不會採用換材料的方法,因為床身很重的,換材料成本太
高了。在這中間,對床身的精度要求沒變,但車床的加工精度已經變好了。
有限元在這方面是個利器,但機床的模型正確與否直接決定了最終效果。
c、說實話,齒輪箱的變化到不大(其中的軸承放在下面談),但是,這也僅僅是看起來。它是一個對理論設計和精密度要求都很高的東東。比如說,斜齒輪
和人字齒輪就比直齒輪運動平穩、噪音小,凸面直齒也比普通直齒效果好。但是,應用最廣的直齒輪最主要的變化是提高了加工精度,其它的更多的是靠摸索,有理
論指導下的摸索,也有瞎貓碰死耗子的摸索。這簡直就快成特列了。
但是,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齒輪箱的設計可是理論翻新很多,要達到效果就千萬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齒輪的加工精度上,別忘了這中間還有很多受力變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比完全指望齒輪的精度要有意義。當然了,經驗在其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d、在車床中,主軸系統是個極其關鍵的部分,當然,車床頭上裝軸承的孔精度越高越好,但軸承的精度卻是其中的關鍵,對於軸承的精度,滾珠是其中的關
鍵,但這不是指滾珠的精度!在主軸受力後,力傳遞到軸承的內圈套上,簡單的說有軸向力和徑向力,這些力有傳遞到滾珠上,而滾珠之間是有間隙的,在這種情況
下,有的滾珠之間很擠,有的很松,軸承的內圈在此情況下變形,軸的旋轉自然也就不是同心的了,而是一個錐形。因此,不同受力指標的軸承,滾珠的大小、數
量、滾珠和滾道在軸向的間隙等都要靠理論分析來決定,這個因素比滾珠的精度要重要的多,可以說是對軸承精度影響最大的因素。當然,軸承的內、外圈的精度、
滾珠及滾道的硬度等等也是因素。
我曾見到過迴轉精度極高的密珠軸承,簡單說它就是靠裡面密集的小滾珠實現了高精度。可它正因為滾珠小且密集,只能低速、受力小,因此常用在高精密儀
表的轉檯等上,基本無法在機床上應用。當然了,軸承的種類實在太多,滾針、氣壓、油膜、液壓等等,可能在機床領域使用的就很少了。
軸承在一代代先進理論的指導下,精度越來越高,自然,機床的精度也水漲船高了。合理的設計主軸,也能相當的提高機床的精度。
e、刀具是機床中直接實現切削的部分。前面已經提過,它扯到的理論太多太複雜,每一次進步都是不容易的。我曾經因為工作需要,買過多本詳細研究切削
加工過程的書,作者都是世界著名大學的教授主任之類的,裡面的分析從宏觀到微觀,理論一套又一套,假設一個又接一個,加工斷面的顯微圖一張又一張,其中的
理論都有事實和顯微圖為依據,可仍然不能像理論力學那樣自圓其說,矛盾也很多,最後的結論仍然是經驗型的,當然也是先進的。物理對物體的微觀研究早就到原
子內部,但加工過程的機理仍然還在探索之中。
但對於刀具而言,它在加工的重要性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一方面,它也沒什麼極其重要的,另一方面它一旦有了突破卻又能震驚業內人士,讓大家感覺到不
可思議。比如說,車床,刀具可以工人自己做,就是焊點高速鋼到到刀柄上,用的差不多了就重新焊點上去。當然,也有賣完整刀具的,兩者使用起來,後者對刀很
容易,一次加工的深度可以很深,由於外形合理,使用受命要長,而且加工磨損小,對保持一刀加工中的精度很有好處,但一但用的差不多了,就只能報廢買新的
了。可我用前者多加工幾次,注意對刀,一樣能達到後者的加工精度,而且使用成本還低的多。後者在技術上代表了技術的突破,是發展方向,可前者也不是就不行
了。因此,我國的刀具行業的落後,有它的原因,但決不是說刀具差了就幹不了活。
我希望大家能正確認識這方面的問題。
f、工藝
現在又說到工藝了,工藝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了。經常有人說「我們能設計出來,可工藝不行,因此造不出來」,很遺憾,絕大部分情況下,尤其是機械方
面,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工藝本身就是設計的一部分。工藝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理論和無數方法的集合。說句實話,工藝對各種理論的要求相當高,由於它牽扯
的方面太多,故而難度很大。一個好的設計師,本身的知識就要包括要具備好的工藝知識,能夠利用各方面的理論知識去找到工藝方法。不要以為方法就是沒什麼技
術知識含量的,其實它的技術知識含量相當高。
如要加工一個超長軸或超大件,現有的車床不能完成,可牛X的工藝師會設計出巧妙的裝夾具,用它去完成加工,這其中要用各種理論證明裝夾具能保證加工件要求的精度。在機床的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裝夾具,這些裝夾具保證了機床的精度。
不論機床的哪部分,一旦有了更好的理論分析,往往就意味著機床又開始進步了。
順便賽點私貨,我看了一些機械相關的專業書籍,對作者進行比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國外,尤其是小白們一談起就KC發白的發達國家,往往這些作
者的工作經歷是某著名大學畢業,在業內聞名遐邇的企業干到總工、研究所負責人、首席專家什麼的,到40-50歲回到大學,出任教授、系主任之類的。他們寫
的書,理論和實際結合的相當好,提出的理論和方法不僅是看起來先進,而且很有說服力,很震撼人,對實際工作很有指導。相比之下,在國內,現在更常見的現象
是博士畢業後就留校,一路干到教授、系主任,或一直在某研究所干,一直干到高級研究員、負責人。他們寫的書,比之前者就差的遠了。再加上,工作以來經常看
到很多大學(包括國內公認的牛X大學)的教授們,一個個30出頭,在外面接項目干,滿口的理論讓人無法反駁,可事實卻經常在打他們的臉。我常想,如果我是
教育部長,就下令,沒有在工廠干滿10年的,不能出任大學教授,沒有干到相當於總工的,不能出任系主任。此處強烈歡迎打臉。
六、偉大的工業化大生產(標準化、自動化及流水線,爆武器海的必備)
本章原是準備在「牛B的數控時代」這一章節中寫的,後來發現還是的專門寫一章才行。謹此向讀者們道歉。
人類進入偉大的工業時代,一夜之間,物質財富急劇增長,各種產品向潮水一樣湧出,讓人目瞪口呆。反應在軍事上,偉大的單炮塔皇冠—-T34海就是工
業化生產頂峰的一個代表傑作。什麼?你說米格21海和f16海,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是無比宏大的機械化時代的一戰和二戰,如果是穿越到電子時代的,請看下一
章。
很多小白一穿越,就大喊特喊標準化,以為標準化就可以極大提高產品生產率。究其原因,是因為今天的很多宣傳上宣傳標準化是極其重要的。他們孰不知這背後的深刻含義,簡單的將標準化理解為工業化大生產的唯一條件。
標準化,其本身的目標是:
1、裝配變簡單,降低了對熟練工人的要求,從而提高了裝配這個環節的生產效率。
2、實現零部件的完全替換,產品的維護變簡單,得到用戶的歡迎。
3、隨著生產的社會分工,標準化對此有著積極的意義。對於機床供應商和工藝人員來說,只需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製造更好的設備和加工工藝,從而提高設備的性能以及加工能力。
標準化的實現,必須要隨著加工設備的精度提高,測量設備具有快速測量能力等條件才可以在大規模的工業生產中發揮優勢,否則的話,代價太大,得不償
失。關於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決定性的因素是機床的性能,比如,一個工廠理論上最大的生產能力由加工設備來決定,和是否標準化無關。現代的各種加工過程的
優化生產方式,如很多人嗨的不得了的流水線方式,只是充分利用加工設備,減少其它的人為影響生產效率的因素而已。
在這裡,加工設備主要是各種專業機床和後來的各種自動化機床及流水線,具體原因在下面說。
測量設備主要是量規。因為用通用量具,測量對工人要求高,花的時間多,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要求。而量規的種類是很多的,往往還要定做,不是買
幾個就行的。如果這兩方面都保證不了,那就降低標準化的要求吧,採用按公差分組匹配的方法解決問題,這也是歷史上長期採用的方法。如步槍直到大米的M16
出現後,才真正實現零部件的完全替換。
還有,要實現標準化,必須作大量的實驗,從而編製出合理的公差表,否則就會對生產造成極大的困擾。舉個列子,槍械的加工中長期使用按公差分組匹配的
方法,但到底什麼樣的公差分組才能將槍匹配的好呢?如果公差分組不當,裝配出來的槍自然有的好有的差,無法實現公差分組的目標,反而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麻
煩。
所以說,標準化是必要的,但必須要有相關的其它方面配合,否則反而會降低生產效率。因此,直到一戰前,標準化才開始真正進入工業化大生產。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機床的一條明確發展路線是:效率更高、生產成本更低。而在我們前面提到的以車床為代表的通用機床,在很長時間中加工效率增長是很低的,除非無限增加工人和設備,產量是上不去的。那麼,人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這一點,如果有人去過工廠,就明白了,大批量生產的工廠所用大部分機床是專用機床,不是我們常說的通用機床(這裡說的專用機床是相對概念,並不是說
它只能加工某樣不能做任何改變的東西)。比如,螺栓等標準件,歷史上一開始是用普通車床加工出來,但加工效率低(想想工人要多次切削,每次都要仔細對
刀)、成本高(將一根圓棒夾在上面,最後切削出一個小小的螺栓,材料浪費極大,而且加工中對工人要求也高),於是米國人就研製出了專用的機床和工藝,雖然
要多個機床才能完成全部加工,可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對工人的要求也降低了。工業化大生產這樣開始初步顯現它的威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靠人數去完成大規
模生產。在南北戰爭中,大米靠此初步具備了爆後膛連珠槍海的能力,而所需人員和國家的負擔比這在以前的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小。工業母機,在這方面初步發揮
出了它的巨大威力。獨國人看到這一點,在19世紀開始了它的追趕。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們對大批量的生產要求越來越高,終於,機械時代的最偉大標誌出現了,這就是小白們嗨得不得了的流水線。我們先看看小白們最喜歡談的福特T型車:
1913年,福特應用創新理念和反向思維邏輯提出在汽車組裝中,汽車底盤在傳送帶上以一定速度從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裝上發動機,操空系
統,車廂,方向盤,儀錶,車燈,車窗玻璃、車輪等。第一條流水線使每輛T型汽車的組裝時間由原來的12小時28分鐘縮短至10秒鐘,生產效率提高了
4488倍!
但這裡請大家注意兩個問題:
1、10秒是流水線上下來兩輛汽車的間隔時間,而不是一輛汽車裝配所需的完整時間,一輛汽車裝配所需的完整時間(從流水線的這一頭進去到那一頭出來
的時間)並沒有降低多少,或者說流水線的分工並行方式並不能降低這個時間多少。也就是說,分工並行的生產方式本身並沒有提高多少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而分工
並行的生產方式本身歷史是很悠久的,並不是福特的發明。流水線是分工並行的生產方式的一個極好應用。很多小白作者往往將分工並行的生產方式等同於流水線,
這是完全錯誤的。分工並行的生產方式人類有生產以來一直都是,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統籌法,宋代的丁謂(原來寫成沈括,在此感謝范公公的指正,如果你能出宮就
更好了)在修理皇宮時將這個方法用的非常好,上了教科書。但從在此之前從沒有人將這個方法用到像福特這個地步,這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達不到,無法實施。
2、為了降低這個完整時間,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福特研究了很多方法,如:把裝配汽車的零件裝在敞口箱里,放在輸送帶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
站在輸送帶兩邊,節省了來往取零件的時間。而且裝配底盤時,讓工人拖著底盤通過預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負責裝配的工人只需安裝,這樣裝配速度自然加快了。
再後來,又將工人的動作加以標準化,研究降低每一步工序的時間,即管理人員用秒錶測量工人完成這個加工工序的各種動作的時間,找出最快的動作,以後這個工
序的工人只能用這個動作去工作,廠方也按這個時間來安排工作流程。這個方式在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有很好的表現。什麼?你沒看過?那你寫什麼2戰的
架空文,去爆什麼海?BS100遍。
那麼,對於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真正利器是什麼呢?小白作者要能大規模生產,爆一個又一個XX武器海的神器是什麼呢?
燈光準備,它就是—-以組合機床為代表的專業自動化機床(含凸輪軸控制的機械化自動機床)!!!
什麼?數控機床之前就有了自動化機床?沒錯,不要以為沒有計算機就不能自動化生產了,凡是一聽到自動化就和計算機聯繫在一起的可以拖出去TJJTDS了。
下面摘抄一段組合機床的介紹:
組合機床是以通用部件為基礎,配以按工件特定形狀和加工工藝設計的專用部件和夾具,組成的半自動或自動專用機床。一般它採用多軸、多刀、多工序、多
面或多工位同時加工的方式,生產效率比通用機床高几倍至上百倍,在大批、大量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並可用以組成自動生產線。組合機床一般用於加工箱體類或
特殊形狀的零件。加工時,工件一般不旋轉,由刀具的旋轉運動和刀具與工件的相對進給運動,來實現鑽孔、擴孔、鍃孔、鉸孔、鏜孔、銑削平面、切削內外螺紋以
及加工外圓和端面等。有的組合機床採用車削頭夾持工件使之旋轉,由刀具作進給運動,也可實現某些迴轉體類零件(如飛輪、汽車後橋半軸等)的外圓和端面加
工。
最早的組合機床是1911年在美國的格林里公司創製,用於加工汽車零件。1926年,美國在組合機床的基礎上建成第一條自動生產線(加工汽車底盤)。
1911年,米國,加工汽車零件。你注意到沒有?有人可能反應過來了。沒錯,這是福特汽車能大規模生產、流水線能震驚世人的基礎!
上面這段關於組合機床的話是否有點糊塗,沒關係,我來詳細舉個列子(以鏜床為列,因為這種組合機床最好了解)進行說明:
如果有一個齒輪箱,裡面有3根軸,那麼有3對孔要加工。用通用鏜床,要將齒輪箱放在鏜床上,用夾具固定好。開始加工第一個孔。這裡請注意,鏜床上加
工件是不動的,通過伸出高速旋轉的鏜刀(你可以將它想像成古代的戈,只不過這個戈伸出的刀頭可以橫向移動,以適應要加工的不同孔徑),在加工件上將原來的
毛糙的粗孔鏜成要求精度的孔。加工完後,收回鏜刀,測量加工的孔徑誤差是否達到要求,如果沒有達到,調整鏜刀的加工尺寸,重新加工。下面加工第2個孔時,
必須鬆開夾具,移動齒輪箱,將第二個要加工的孔精密對準鏜刀的旋轉中心,以保證兩孔之間的中心距,用夾具夾好後,調整鏜刀的加工尺寸,再加工第2個孔。當
然,良好設計的夾具在中間可以降低對工人對孔的要求。
將一面的3個孔加工完後,加工另一面的3個孔。這時,即使在夾具的幫助下,對孔都相當難了,因為一對孔之間的同心度要求很高。這3個孔加工出來是很不容易的。
有人會提問了,為什麼不一次加工一對孔?原因有以下2點:
1、兩孔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比較大,鏜刀伸那麼長,在加工中受的力會讓刀桿彎曲,從而達不到要求的精度。
2、即使上一點解決,經常這兩個孔的孔徑不一樣,無法一次完成加工。
如果這些孔中有台階孔(這樣的孔的截面形狀是個凸字形,外面是大孔,裡面是小孔),問題就更複雜了。工人在加工大孔時必須仔細注意進刀量,以防大孔加工的淺了或深了。
從上可看出,在這種情況下,加工是很麻煩的,生產效率很低。即使福特再厲害,也沒有辦法。那麼針對這個齒輪箱的組合鏜床表現如何呢?
它有3對鏜刀,分布在鏜床床身的兩邊。每對鏜刀之間的同心度完全滿足齒輪箱孔的同心度要求,任兩隊鏜刀之間的中心距就是孔之間的中心距。齒輪箱在鏜
床床身上用夾具固定後,加工時,3對鏜刀同時工作,一次就將孔全部加工完畢。而且鏜刀是定製的,刀的加工孔徑是固定的,就是要加工的孔的直徑。如果有台階
孔,那麼對應的那把鏜刀就是組合刀具,即刀桿上有兩個靠在一起的刀頭,前一個是加工小孔的,後一個是加工大孔的。鏜刀前進到一定位置時,就同時將這個台階
孔加工完。在這裡,判斷加工是否完畢不是靠工人的眼睛和經驗,而是通過行程開關來完成。當鏜刀進刀時,帶動一個鐵塊之類的東西在鏜床床身邊上移動。當鏜刀
進刀到要求的加工完成位置時,鐵塊剛好碰到行程開關,從而觸發電信號,這個電信號反饋到鏜床的控制櫃中,通過繼電器等電器讓控制鏜刀進退的傳動系統反向工
作,鏜刀就自動收回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只需簡單的在夾具上裝卸齒輪箱,按下開關按鈕即可。整個加工過程中是自動化完成。相比以前的加工方式,其對工人的要求之低,加工效率之高,簡直是天壤之別。當然了,這樣的組合機床技術是很難的,製造要求是很高的。
將多台組合機床用流水線的方式組成自動生產線,終於,大規模標準化、工業化生產的大門徹底打開了。
我曾經去過國朝某柴油機廠,參觀過該廠的一條坦克發動機生產線。幾十台組合機床和其它專用自動化機床組成一條流水線,將發動機生產出來,生產效率是
極其嚇人的。一個箱體傳到某個組合機床上,在機器的轟呤聲中,多方向多個組合刀具同時伸出,短短的十幾秒內自動加工完要加工的多個孔或面。工人在全過程中
的工作就是,通過房樑上的吊鉤移動它到機床上用夾具將它固定,按一下開關完成本道工序的加工,然後再鬆開夾具通過房樑上的吊鉤將它移到傳送帶上。中間如果
有的工序花的時間長,傳送帶在那前面就有分岔,接多個一樣的組合機床,以避免加工中的堵塞,好讓整個生產線無需停頓,效率達到最高。就連軸的最後一道拋光
工序,都是用機床完成。一個機床上裝上多根軸,在每個要拋光的圓面上套一個特製的皮帶,機床工作起來,這些要加工的軸不停旋轉,皮帶將它們拋光。在整個生
產過程中,對工人的要求降到最低,產品的質量完全是靠設備來保證的(當然工人要將加工件在夾具上裝夾到位),平時只需定時檢修設備的精度即可。這些設備的
銘牌上標明它們都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製作的。
當然這套技術是國朝當年從蘇聯那學來的,但要加工發動機和生產設備都是國朝自己設計生產的。從此我明白了什麼叫工業化大生產,也知道了蘇聯是如何爆T34海的。
感興趣的童子還可以去看一下電影《戰爭之王》,它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片頭,被好事者稱之為「一顆M1943子彈的一生」。這就是一個子彈自動化生產線
的全過程,當然它主要是凸輪軸控制的機械化自動機床組成。這裡簡單說一下什麼叫凸輪軸控制,凸輪,外形像個梨,裝在軸上,凸輪上面有一個桿。電機帶動軸和
軸上的凸輪轉,由於凸輪的外形是梨形,因此一直緊靠著凸輪表面的桿就開始了固定的上下往複運動,從而機床就開始按固定頻率往複運動。如片子中的沖床,不停
的往複運動將下面的彈殼進行沖拉加工。
在這樣的技術條件下,二戰的美蘇兩國開始爆各種海了。蘇聯人看到這個方式的優點,軍工產品一設計定型,只要可能就立刻不惜血本建立這樣的生產線來生
產。而美國人由於生產基本都是資本家的工廠進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大規模訂單之前,是絕不會這麼乾的,即使有了大規模訂單,由於建立這樣的生產線代價很
高,在利潤的考慮下,也不一定會完全採用這樣的生產線。因此在這方面蘇聯乾的比大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蘇聯在二戰中各種不利條件下武器生產產量能夠壓
住或至少和大米抗衡的關鍵。
在數控時代真正進入工業化大生產之前,以組合機床為代表的自動化機床和生產線就是加工行業大規模生產的皇冠上的明珠,難度是極高的,花費是極大的,沒有掌握這個技術並應用的國家,是沒有資格去爭霸世界的。
機床行業生產的機床種類之多、要求之高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想靠進口來解決這個問題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有錢去買東西,如同當年的大清國,即使去買來
世界上的各種機床,但如果不能乘此吸收掌握機床能力,產品一旦更新,很多專業機床就沒用了,買來的工業化如同沙灘上的城堡一樣轟然倒塌。有句老話形象的說
明了這一點:辛辛苦苦5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在架空文中,一個想爭霸世界的大國,沒有一個掌握完整機床設計製造能力的機床行業,想爆什麼XX海,完全是個笑話。你可以買來很多機床,但你能改進
設計製造這些機床嗎?能夠在其它工業部門提出新的要求後就能提供所需的機床嗎?如果不能,在機械時代的戰爭中完全是個FC,只能被別人爆的XX海淹沒。
在這方面,2戰的倭國就是典型。它雖然是列強,在很多方面開始去追趕米、露、獨、牛、公雞等列強,雖然造出了大和、零戰等讓人吃驚的武器,但工業是
落後的,基本看不到像米、露一樣的半/自動化生產線(不要給我提當時的中國,相對於倭國的工業那就是乞丐),即工業母機不能為其它工業行業提供出符合機械
時代要求的產品,只能在大米爆的P51、B29、埃塞克斯級航母海前淚流滿面,最後被鋼人同志的T34海給徹底打跨了最後的鬥志。有很多人將倭國的失敗歸
根於資源的制約,但倭國戰爭前期不是搶到了資源嗎,可由於它的工業母機不行,需要它爆各種武器海時,就爆不出來了,最後就只能被別人爆菊了。
當然,這個皇冠上的明珠有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太鋼性化,產品要定型了才能這麼干,如果產品一旦改動,機床就要改動或更換,生產線就的調整,甚至整
條生產線完全報廢。而這樣的生產線太昂貴,故而中小批量生產時是不可能採用這個方法的。這個問題的解決,要一直等到數控時代的來臨。
順便提一下,我只聽說在秦時竹的那本書中提了組合機床。那本書我只看了前幾章就看不下去了,沒有看到後面的組合機床部分(哪位好心的童鞋能告訴我到
底在哪章寫了這個東西?)。有次無意間看到了鐵血眾討論該書時,提到書中說秦時竹搞了組合機床,鐵血眾們因此認為可以考慮鎮米平露了。相比之下,**的各
位穿越作者和指點江山大談爆XX海的毒蛇們,你們不感到羞愧嗎(我也是混**的,這….這…..)?
還有那個月蘭之賤,你的《內鬥帝國》如果合理點,在一戰時,爆各種武器海不要太容易,淹死大米簡直易如反掌,而現在還在不停的改變戰列艦的設計。我
只能說何新、江聞濤、牛金等**學是混過來的,一點專業知識都不懂,連工廠都沒去過看過,一定是靠關係到相關企業上班並拍須溜馬混到那些職務的,穿越前的
準備工作壓根是去泡妞了,文易也是個叫獸級的標準的***文科生,只知道民煮柿油,其它一竅不通,還有臉說強大中國,劉雲更是個***,竟然找這樣的同夥
去完成他的夢想。
五軸工業母機才是世界頂級生產力象徵我們有嗎我們有,有七八台,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口的
89之後世界對中國封鎖
從此買不到
這七八台就保護的眼珠子一般,全部用惰性氣體密封
壞一個螺絲都修不了
那麼工業母機有什麼用處
最簡單的,上世紀蘇聯的核潛艇噪音大,很容易被美帝跟蹤
後來發現跟蹤不了了
最後知道,是日本東芝公司賣給前蘇聯工業母機了,加工精度提高了一個等級
零件之間嚙合更加彌合了
噪音小了
所以聽不到了
這就是技術
工業中至關重要的軸承
我們有
有瓦大哈襄
有西北軸承你們拆開自己家裡的家電看看
洗衣機
電冰箱
裡面能找到國產軸承么
沒辦法,日本NSK就是又好又便宜
工業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工業技術才是代表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
俺們就是做不了
重視內容,而不是將對方貼個標籤與之爭鬥和絕裂。群討論是這樣,國與國也這樣
轉速4000轉以上的小電機,還就是必須進口軸承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清華大學降低國際學生錄取門檻引爭議?
※為什麼韓國、越南接受了中國姓氏文化,而日本沒有?
※我們真的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么?
※「鞋子理論」和「普世價值」有沒有衝突?
※美國為何一直和中國不能是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