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說中,如何製造心理盲點?


就是再造一個「淺盲點」,讓讀者沾沾自喜的以為自己識破了作者的」盲點計劃「。

」此路不通,誤入,小心遇刺」?開玩笑,這裡環境開闊,怎能藏下刺客?不讓我走,我偏要走。嘿嘿,果然是安全的吧。慢著,怎麼這裡地上好多樹葉,下面肯定是個陷阱吧,看我跳過去~~啊~~鐵刺!媽蛋,原來那個「遇刺」就是「遇到鐵刺」啊!

大概就是這個邏輯。

=============================

有幾個知友說想看下我寫的這個小說,我真是受寵若驚。。。

太長了,不可能貼上來,就給個鏈接吧

這個小說叫做《艾薇拉的讚美詩》

我一般都在貼吧發,ID叫做:花差花差生魚片。

也有同名的微博和博客,都是拿來做小說存檔的,沒有別的內容,覺得貼吧看起來不舒服的可以去那裡

花差花差生魚片

這個其實是一個系列作品的最後一篇。之前寫了一個長篇叫《是誰殺死了妹妹立莎》然後拿了個貼吧徵文第一。就有些吧友說不過癮還要,我就追了五個短篇

鏈接在這裡

長篇《是誰殺死了妹妹立莎》

【第二屆寧航一吧原創小說比賽】重寫版《是誰殺死了妹妹立莎》

短篇

1.《紅月的獻祭》【第二屆寧航一吧原創小說比賽】紅月的獻祭

2. 《海鷗的盛宴》【第二屆寧航一吧原創小說比賽】《海鷗的盛宴》

3.《悲劇的平男》 【第二屆寧航一吧原創小說比賽】----《悲劇的平男》

.《小護士花火》【第二屆寧航一吧原創小說比賽】小護士花火

5.《艾薇拉的讚美詩》【第二屆寧航一吧原創小說比賽】艾薇拉的讚美詩

前傳:《心儀的貓》徐瞬姐姐系列短篇《心儀的貓》

然後還有一些獨立的中篇

《罪不至死》《罪不至死》_寧航一吧

《A先生的最後一張選票》【原創】《A先生的最後一張選票》

剛結束的連載

《席琳的留言》【原創】《席琳的留言》

===============廣告結束(我會死遠點的)======

我從今年三月開始常識寫推理,至今用業餘時間寫了二三十萬字,大多是朋友間傳著看看,都是推理愛好友,反響也很不錯,所以姑且讓我舔著臉來說說自己的寫作過程。

第一步,腦洞打開,想一個之前沒有人用過並且很難想到的作案手法。

第二步,以此為背景,用時間線草稿的方式,畫出作案流程。

第三步,加入人物,設計性格,從上帝視角切換到pov,想像每個人會說的話,會做的事情。讓她們一起演出一個「表情節」,比如,密室殺人,詛咒殺人,自殺等。

第四部,最難的一步:做一個「假情節」,讓觀眾認為,這就是真相,比如,密室非密室,詛咒是機關。

第五步,以泄露線索的方式,給予讀者提示,這點很微妙,必須要泄露出足夠的線索,讓讀者推理出「假情節」,但是不能推出真正的「里情節」。

第六步,揭露「里情節」,這個時候再次檢查泄露出的所有線索,是否可以達到讀者從頭再看一遍,才會意識到「這才是真相啊」。

第七步,適當加入美食,文化,情色,吐槽元素,以達到觀看享受。

推理小說所給人帶來的愉悅,是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以及發現真相的那一刻的快樂。最成功的作品,就是第一遍「怎麼會是這樣?」,第二遍「果然就是這樣」。

我拿自己的一個試驗品舉個例子吧。我寫過一個教堂殺人的小說

第一步:腦洞,就是我想寫一個接力殺人的故事,寫一個慈善家失手傷人,但是被目擊,目擊者為了袒護她,繼續了這項工作,然後第二個目擊者再次目擊,繼續袒護第一個目擊者。最後所有人都有不在場證據,並且,無人知道整個殺人事件經過,所以不存在偽證。

第二步,想好整個流程:一個壞人貪圖錢財,覬覦慈善家財富,襲擊其未遂,半夜潛入慈善家卧室,被慈善家發現失手推下,戳死在花壇欄杆上(尚未死去),第一個目擊者是慈善家陪同,立刻給有點老年痴呆的慈善家服下安眠藥,為了掩飾慘叫而讓敲鐘人提前敲鐘,敲鐘人疑惑,然後發現瀕死的人,以為是陪同所為,立刻拖走屍體藏入草叢,卻被建築工人目擊,建築工人發現屍體,叫來醫生,為袒護敲鐘人謊言自己所為,讓醫生處理血跡。就在此時醫生有病人前來,醫生叫來啞巴修女,裝作病死之人屍體,叫修女掩埋。

第二天屍體被發現。「表情節」,壞人遭天譴,潛入教堂,與之前人對他的詛咒一樣,「路過墓地就會被吞入其中。」純鬼神。

「假情節」,檢查屍體發現胸部大洞,為長矛狀物品所傷,敲鐘人有換下來的壞了的秒針,建築工人有打洞工具,醫生有手術刀,陪同有燭台,啞巴修女有十字架。有一個人在說謊。

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在場證據。而且讀者會覺得這不就是柯南的N選一么。

然後懶得讀者會向後翻,細心的讀者會開始觀察,發現三條敘述:花壇圍欄被重新刷了漆,慈善家窗檯往下看就是花,第二天花被人踩了。讀者會懷疑作案現場是慈善家卧室。慈善家具有殺人動機,但是不具備處理屍體的能力,杯中查出安眠藥,懷疑陪同先給慈善家下藥,再約被害人來房間,推下陽台殺人,插死在欄杆上,傷口形似長矛所殺。兇手為掩蓋血跡只好重新刷漆,花被砸壞了只好再次踩壞。嘿嘿嘿看穿一切。

並且讓故事中的偵探也」覺得花壇異常,但是說不上來哪裡異常。她站在花壇里,卻覺得脖子上涼涼的有水,抬頭一看,陪同正站在陽台上幫老太太澆花。「

不想入坑就帶你入坑嘛。

但這樣又有了新的矛盾了,那陪同事偷了建築工人的油漆嗎?陪同去通知敲鐘人的意義何在?陪同為何不先勒死被害人,而非要做推下去這種不靠譜的事情?

最後解密,真相如前面所說,接力殺人。

最後,加入的文化元素,就是《是誰殺死知更鳥》

開篇出現這首詩歌,

誰殺了知更鳥?是我,麻雀說。用我的弓和箭,我殺死了知更鳥。」

「誰看見他死去?是我,蒼蠅說,用我的小眼睛,我看見他死去。」

「誰取走他的血?是我,小魚說,用我的小碟子,我取走他的血。」

「誰為他做壽衣?是我,甲蟲說,用我的針和線,我會來做壽衣。」

「誰來為他掘墓?是我,貓頭鷹說,用我的鑿和鏟,我將會來掘墓。」

「是誰將為他抬棺?是我,鳶鳥說,如果不走夜路,我就會來抬棺。「

「是誰來唱讚美詩,是我,畫眉說,站在灌木叢上,我將唱讚美詩。」

「所以,再會了,知更鳥。空中所有的鳥,全都嘆息哭泣,當他們聽見喪鐘,為可憐的知更鳥響起。」

死者羅賓(Robin)就是知更鳥(Cockrobin)

慈善家戴安斯派洛(Diane Sparrow),Sparrow是麻雀,所以她是兇手

陪同弗林(Flynn),Fly就是蒼蠅,所以他是目擊者

醫生費謝爾(Fisher),Fish就是魚,所以他是清理血跡者

女僕蕾蒂(Lady),ladybug是瓢蟲,所以她是縫紉衣服者

建築工人亞希那(Athena),雅典娜,貓頭鷹是她的化身,所以他是挖掘墳墓者

修女凱特(Kite),鳶鳥,所以她是抬屍者

歌女艾薇拉(Avila)會唱歌的鳥,比如畫眉,所以她是唱哀歌者

這樣逼格就上來了。看起來是」作者的伏筆「,其實是我全部寫完後再加上去的,為了湊數還不得不多謝寫了一個女僕,唉。。。

最後的最後,還要戲外有戲。

那個啞巴修女是九年前一個案件的頂罪者,後跳海自殺,偵探是上一個案件的被頂罪者,所以她不是來破案的,是來找自己恩人的。所以她絕對相信啞巴修女不是兇手,雖然修女是最後一個接觸屍體嫌疑最大的。

但是偵探知道,這個啞巴修女「又在給別人頂罪,就像當年幫她頂罪一樣,故意留下證據,一旦沒法掩蓋,就自首消失。」

啞巴自然是裝的。

當然,這個修女是誰也給出了線索,還挺明的,只是很多人看到下一個案件就不記得上個案件的事情了。

然後讀者就會覺得馬丹好大一盤棋。

最後再和大家透個底,所謂伏筆什麼的,很多都是寫到後來覺得這個地方吊,然後趕快翻到最前面加一個」伏筆「。

以及,如果你覺得讀者真的不會跌進」假情節「里的話,你就寫另一個蹩腳人物的蹩腳推理,逼著讀者思考這種可能性,強行跌入盲區。

比如毛利小五郎。


【用過一次】

這是我最喜歡的手法,同樣適用於埋伏筆。

當一件事物被用過一次之後,讀者對於這件事物的關注度就會大大降低。

打個比方,當一群人迷路的時候,現在他們的主要矛盾就是【找到路】,然後他們遇到了一夥旅客,跟隨著旅客找到了路。這裡矛盾就被物品【旅客】解除了。此時旅客已經發揮了作用 他的任務到此結束。

但是你可以把旅客二次利用,那就是思考一個問題【旅客來這裡幹嘛?】,然後基於這個基礎構架故事。

同樣在推理故事中,一個機關已經發揮了作用之後讀者對這個機關的關注度就會大幅度下降,此時正是你利用這個機關玩出新花樣的好機會。


說實話,感覺這是個奇怪的問題。因為從個人的角度講,真正好的推理小說不是靠製造心理盲點取勝的。打個比方的話,就是解開謎底的那扇門——神作打開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就是想不到。而利用心理盲點,無非是「你看這扇門後面其實還是原點……」你想過,只是被作者帶跑沒去深想而已,充其量是名作。

回到原題,我覺得大概歸類為三種方式。

一、老子就是不告訴你。

在這類作品中,作者是在故意少寫、淡化甚至是不寫關鍵的思路或線索,達到類似於木隱於林的效果。我不知道願意去想每一個思路並從小說中挖掘證據的讀者有多少,但我不願意去做,因為太多的時間是無用功。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是成功的戰勝了讀者。

它們中不乏不錯的詭計和不錯的作品,但就讀小說的過程而言,沒那麼有趣。

代表作:

島田莊司《奇想天動》

京極夏彥《姑獲鳥之夏》

東野圭吾《嫌疑人X的獻身》

二、老子不是敘述性詭計。

這個類型中同樣不乏名作,受讚譽最高的可能就是櫻抽了。與第一類不同,這一類作品的描述一般給的毫無遺漏,但是通過描述讓你處在一個錯誤的觀察視角。這類小說的成敗取決於:1、這個錯誤視角給出的描述是否自然。2、跳出視角後的解局是否合理和驚艷。

代表作:

我要說了你們怎麼看。

三、老子就是耍你了你打我啊。

好吧我承認這個類別是我硬湊的,但畢竟有這樣的作品,超脫了前兩類的範疇,以至於我需要找一個第三類來收容它。

這部作品是北山猛邦《愛麗絲 鏡城》(斷頭台城其實某種意義上也算)

這三類的區別是這樣的:

一、盡量讓你看不到正確的東西

二、讓你從錯誤的視點看正確的東西

三、把錯誤的東西砸你臉上


我是門外漢,看答案不多,想拋磚引玉。說的不對,多多包涵。

以前看過一些推理小說,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方法:

1. 身份明確。

越是想要隱藏的兇手,越要讓讀者覺得這個人沒有什麼是隱藏的,這樣才能造成心理盲區。兇手的身份天衣無縫,沒有什麼是必須隱藏的,而且表面上這個職業沒有什麼秘密,也和案件關係不大。這樣的兇手是容易被讀者忽略的。

2. 關係簡單。

兇手和嫌疑人們關係越簡單越好。和被害人的關係盡量不牽扯其他人,否則其他人的話會暴露兇手,這樣兇手就要買通那個人,從而兇手就有了複雜的關係網。

關係越複雜,就越有些事情說不清;越說不清,越引人懷疑。所以聰明的兇手不會靠別人隱藏自己,而是靠不怎麼認識別人來隱藏自己。

另,很多兇手和被害人的關係往往是最後時刻才發現的。

3. alibi.

有兩種處理的方式,一種是弱化它,好像兇手這個不起眼的人不需要check alibi,另一種是強化它,給兇手一個特別難以被戳穿的alibi。

兩種我覺得前者我個人見得多一些。

4. 任何人都能使用的作案手法。

作案手法不必要簡單,可以是複雜的;但至少要讓多人可以單獨操作。比如用刀捅,所有人都會用刀,在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廚房的前提下,這個作案手法就是有隱蔽性的。

當然了,小說想要出彩,用刀捅的話可能落入俗套了。但由於這裡討論的是給讀者的心理盲區問題,所以以此強行舉例。

總而言之,關於心理盲區問題,要做到,「事事自然,事事簡單」。簡單而自然的事情,讀者不會深究,而且很容易相信;取信之後,便大有可為。自然的社會身份,簡單的人際關係,使人覺得正常而普通,這是一個兇手想隱藏自己的最好方法。

再次,我是門外漢,說的不對,多多包涵,拋磚引玉,等更好答案出現。


謝謝邀請。

反對提到敘詭拿敘詭說事兒的答案。

內含大量劇透,慎入→_→

目前被劇透的書有

《放學後》、《嫌疑人x的獻身》、

《血字的研究》、

《三口棺材》、

《衛斯理》系列之《不死葯》、

《莫格街兇殺案》、《失竊的信》、

《東方快車謀殺案》、《雲中命案》、《無人生還》、《空谷幽魂》、《怪屋》、

《誰的屍體》,沒看過的請自行繞開(估計沒繞開繼續看的沒幾個,如果有就是知音吶)╮(╯_╰)╭

  • 首先反對所有上面說敘詭的答案。

因為,

第一:題主所說的心理盲點應該指的是利用讀者的慣性思維把讀者引向一個思想的誤區,而敘詭則是製造文字盲點;

第二:敘詭嚴格來說不能算推理好嗎,它考驗的只是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忽悠能力,從而減弱了邏輯思維和縝密推理的發揮作用。前者可以歸類到懸疑,後者才是純粹的推理。

  • 然後說說我對題目里推理小說中心理盲點的理解。

我不懂心理學,而且分類什麼的樓上有的答案講得很好,所以就用閱讀經驗闡述一下具體的例子。

1.讓讀者推理出錯誤的兇手

東野圭吾的《放學後》

書中有一個「我」被人故意開車襲擊的情節,這個情節放在那裡不僅讓讀者造成了司機是之前一系列案件的兇手的錯覺,更是讓書中的警察向著錯誤的方向調查。看到結尾才會發現,原來另有其人,司機正是利用了「我」和警察的心理盲點。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很明顯作者利用了讀者兇手的數量只有一個或就算有幫凶也沒幾個人的心理盲點。這樣是無論如何也推理不出真正的兇手。畢竟車廂內所有乘客一人捅一刀的手法沒幾個人能想到吧。(一人捅一刀不是很準確,其中有一個人是別人幫捅的,自己並沒有親自下手。)

柯南?道爾的《血字的研究》

開始的時候暗示了兇手跟死者一同乘坐馬車達到案發現場,馬車卻不知所蹤。這是利用了讀者認為兇手不可能就是車夫本人或不會有兇手是路人甲這種角色的設定,結果兇手偏偏就是馬車夫。

約翰?狄克森?卡爾的《三口棺材》

最後結尾揭露手法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所謂的「兇手」並不存在,利用了兇手被看到=兇手就一定存在的盲點。結果呢,被看到的其實是鏡子中的死者死前張牙舞爪的樣子。

愛倫?坡的《莫格街兇殺案》

兇手有多坑不想贅述。利用了讀者謀殺案是人類犯的的心理盲點。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無人生還》

已經「死」了的人無法再殺人,讓人無法確定兇手。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空谷幽魂》

死者誤導讀者推理出真正的兇手,而讀者也很容易陷入不會有手裡拿著兇器被人發現的如此明顯的兇手的心理盲點。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怪屋》

「今天,我殺了我的爺爺。」這句話過了很多年還是讓我印象深刻,每每想起來唏噓不已毛骨悚然。畢竟誰會想到兇手是一個孩子呢。

2.讓讀者連死者都找不準的

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

讓人們都去思考嫌疑人的不在場證明,卻陷入了死者一定是那個失蹤了的應該死了的人的盲點。去拚命證實不在場證明就不能找出真正的死者和真正的兇手,然後陷入死循環。

倪匡的《不死葯》

嚴格來說應該屬於科幻+探案,但是裡面有個思維盲點很經典。表面上哥哥把長得一樣的雙胞胎弟弟殺死了,哥哥的妻子請求衛斯理救出哥哥,說是冤枉的balabala。結果咧,其實是弟弟把哥哥殺了,偽裝成哥哥跟嫂子一起瞞天過海,把讀者和衛斯理都引向了嫌疑人的親人是真的嫌疑人也一定是真的的思維盲點。

東野圭吾的《放學後》

書的簡介如下:

星期六早晨,車站月台上,有人突然從旁撞來,我險些跌落鐵軌;

星期一放學後,我游完泳進入淋浴間沖洗,差點中機關觸電身亡;

星期二放學後,一盆天竺葵從教
學樓三層墜落,直直砸向我頭頂;

星期四放學後,一位老師被毒死在我常用的更衣室,他是替我而死?

悚然之間才明白,我似已無路可逃……

赤果果地把讀者往誤區上領,偏偏讀者還跳不出來,畢竟任誰都會陷進這種事很明顯死者是替死鬼的心理盲點。而事實是兇手利用了讀者和警察的盲點,掩蓋了自己真正想殺的人。

多蘿西?利?塞耶斯的《誰的屍體》

看過就懂,無需贅述。(看名字也就能明白我為什麼列出它了)

3.讓讀者搞不清手法的

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

讀過的人都懂,「他把騙局寫到了極致」,「最好的詭計」,讀者一直以為詭計重點在於不在場證明,誰知道真相竟然是兇手構建了另一場盛大的騙局

約翰?狄克森?卡爾的《三口棺材》

我相信有人能看懂複雜的密室手法的解讀,但是我很難相信有人能推理出來。(以我當年初中的智商只能很happy地看看《密室講義》=。=)(這個好像跑題了,不過這本書很棒值得推薦。)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雲中命案》

兇手偽裝身份的小詭計——勺子,讓書中的案發現場的人出現了心理盲點,以為什麼職業就該有什麼「道具」,帶著某種道具就是從事某種職業的人

4.兇手給人們營造出的的心理盲點

愛倫?坡的《失竊的信》

未完待續(ˇ?ˇ) ~

======================================================================

看樣子題主應該喜歡涉及到心理學的推理小說,推薦給題主雷米的《心理罪》系列,中國最好的警察小說,沒有之一。裡面有很多的犯罪心理學知識,剖析了很多罪犯的心理,至於心理盲點有待挖掘。


盲點是推理小說的一扇門,他的作用不是最大,但是是推理小說當中最重要的部分。

或者擴展到所有的懸疑元素,最吸引人的永遠是展開懸疑,而且展得越開越令人震撼,但是盲點是連接表象與真相的關鍵位置,盲點的設計直接影響到展開懸疑的讀者感受。

拿下面這個笑話舉例:

轉@兔紙大人 我這條命可以說是我老婆給的,當年我們倆個去游泳,泳池裡只有我們倆個人。我溺水了,雖說水深只到我頭髮的位置,但我還是溺水了。正當我無力蹦起來呼吸空氣快要死掉的時候,她從泳池裡爬了出去。水位便降到我脖子處了。

盲點就是「我老婆很胖」,如果作者在一開始把盲點寫在開頭,明示讀者,讀者在讀到第三句就能猜到整個故事。

「 我這條命可以說是我老婆給的,她很胖,當年我們倆個去游泳……」

這就知道結果是什麼了。

所以設置盲點非常重要,最常見的方法是,不去描述這個盲點本身,而是描述這個盲點的效果,拿上面那個例子舉例的話就是:

只有兩個人游泳+一個人離開水池+水位下降=水池很小或離開水池的人很胖

我在知乎寫過一個懸疑故事,用的就是這個原理,當時很多人說故事不能提供完整的邏輯以供推理,換到這個例子里,相當於我只是沒有說「我老婆很胖」,但我其實詳盡描述了相關的現象,如果讀者能多想想,還是能考慮出實質的。

所以盲點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解」,即解開懸疑的關鍵,而另一個,是「藏」,所以盲點本身就是,「把那個懸疑的解隱藏起來」。

「如何設置『解』」的問題其實不用說了,這個是寫作者很基本的一個天賦;關於「藏」的問題,一般是兩個方向,分別是「未知」和「欺騙」,我所比較常用的一共有三個方法,分別是:

1.摘除中間線

2.掩蓋

3.神展開(主要是說利用展開劇情的速度製造盲點,這個參考《死亡筆記》就可以了,本身並不是騙局,不細說了)。

這三者都在「敘述性詭計」的範圍之內,但是使用的方法略有差別。

——

1.摘除中間線

第一個方法的舉例是《嫌疑人X的獻身》,在故事的開頭,石神根據倒下的易拉罐推理出屍體在屋子裡。

在故事的開頭,東野圭吾是這樣寫的:

「幹嘛,你這是什麼意思?」富堅從外套口袋裡掏出一盒七星,用拋棄式打火機點燃香煙後環顧四周,似乎這裡沒有煙灰缸。他伸長身體,從不可燃垃圾袋中找出一個空罐,把煙灰彈在裡面。

在推理的過程,東野圭吾是這樣寫的:

石神指著房間角落,空罐倒了,罐口散落出煙灰。

「剛才我來的時候……」

也就是說,東野圭吾寫了「富堅用空罐彈煙灰」,在他完成推理後,又寫了「裝有煙灰的空罐倒了」,也就是說,在推理完成時,還沒有發生「裝有煙灰的空罐倒了」。

因此影響讀者推理的是兩個因素是:

1.富堅掙扎時踢倒了罐子

2.先發生「空罐子倒在地上」,再發生「完成推理」。

這兩個因素組成了一條「中間線」,因為這條中間線被摘除,所以讀者無法從「富堅抽煙」聯想到石神的推理依靠的是「空罐子」——這是典型的敘事性詭計,通過抽除中間線,讓人意識不到推理的盲點已經出現。

這點乙一在《GOTH》裡面玩得駕輕就熟,甚至拓展出無數種新形式,很值得看。

——

2.掩蓋

掩蓋就是說發生一件事情,可以有兩種解讀,但是因為信息的缺失,你會被誤導到錯誤的路線上去。

內田康夫在《他殺的疑惑》里,死亡的現場是這樣的:

在浴室的天花板的簾幕軌上系著一根繩索,山橋啟太郎講脖子套在繩索里死了。不知為何,淋浴器的噴頭全部打開著噴著水,山橋被淋得渾身濕透。

解釋1出現在故事40%的地方:

「嗯!這一點,我就不太清楚了。只是,縊死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等不太雅觀的現象。也許是為了沖洗掉那些污跡,便將淋浴器開著了。」

解釋2出現在故事85%的位置:

「那天夜裡,我去那幢公寓拜訪社長的工作室,山橋社長正在寫東西,我悄悄地用繩索從背後套住杜長的脖子,像上吊著將社長殺害。我還將社長的屍體吊在浴室里的簾幕軌上。這時,我發現社長大小便失禁,便打開淋浴器,還調換了椅子。」

解釋3出現在故事96%的位置:

「他是這麼說的。富岡君大吃一驚。他心想,難道社長會命令他殺害社長自己?社長察覺出他的顧慮,便笑著說,『你可以什麼也不幹,只要將我書房裡的椅子調換一下就行。」

這個簡單的現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每種解釋都必須伴隨相應的線索和動機設置才能成立,抽調那個線索,假象就會掩蓋真相。

————

用圖來表示,兩種盲點的設置原理分別如下:

1.摘除中間線

2.掩蓋


利用慣性思維製造盲點。讓讀者有種「啊,原來如此」的感覺,真相與謊言僅僅一步之隔。當然,含糊的敘述方式,對於有經驗的讀者是很沒技術的。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在小說中某個細節處巨細無遺的小寫,關鍵字樣藏在一大段枯燥的文字中,埋下暗示。另外,涉及到一些專業知識的詭計也確實是未嘗不可了。(公平性有待討論)

另外,近幾年來也不乏優秀的,利用盲點的作品。不過涉及泄底暫不透露。


這方面,羅傑疑案是經典


盲點的寫作雖然不是推理小說的核心部分,但往往卻是導致一部推理小說是好還是不好的重要因素,還是要細心布置,既不能太刻意,也不能忽視吧。

個人覺得心理盲點的製造主要要注意以下幾點:

1、盡量只說現象,不談因果。

對於衝突發生的關鍵場景,盡量只做客觀的描述。可以寫場景,寫細節,寫人物表現,但不要寫前因後果的話,也盡量避開過多的邏輯推理。因為即使是從主角的角度做錯誤的推理,衝突剛製造出來,就主動去解釋它,總會有點刻意誤導的感覺。而且衝突剛剛出來,需要給讀者一點發揮的空間和一點遺忘的時間,細節中才有魔鬼,把製造盲點需要的細節給出來,再讓他們忽略掉,好埋伏筆。

2、適當的多角度引導,故事不要都放一條線里說。

盲點不適合頻繁出現在主角的發展主線中,容易讓人起疑。利用人物性格自然推動情節開展,讓故事開枝散葉,把關鍵盲點藏在輔線里。這樣可以避免主角的線要刻意繞開盲點,反而欲蓋彌彰,就好像畫畫把一個圖案周圍都塗實了,這個圖案的形狀你不說別人也看得到。

3、正確的線索和完整的內在邏輯。

不管前面如何引導,在做客觀場景描述時一定要有正確的線索,最後盲點揭開的時候前面後面的線索應該都是存在完整邏輯的!不能為了製作盲點就避而不談,推理小說重點就是邏輯啊,為了不讓人猜到徹底不給線索或是線索錯誤邏輯上都說不通,最後全靠圓還有什麼推理的樂趣呢,完全是嘲笑讀者智商嘛。

以上是一個不成功推理小說寫手的個人看法。雖然豬肉吃的不好,但看過很多豬跑了,一點小結,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我提一個推理小說里大家看的比較少的一個作品,西尾維新的《終物語(上)》的第一章。他出道作是推理小說,但是之後的大多數的作品都歸類為輕小說。在終物語這本書里他又回歸本行,寫了三篇推理。其中我覺得最精彩的就是第一章。

他的作品裡廢話很多,摻雜了大量的細節和亂七八糟的東西,看起來中二無比。但是他也很巧妙的把真正的線索埋藏在廢話之中。這可能不算是心理盲區,但是屬於「藏木於林」,大量有用和無用的信息摻在一起,讓讀者無從下手。

比如上邊提到的這個章節。故事很簡單,沒有複雜的兇殺案,只是主角回憶起兩年前的一次考試,有人提前泄露題目作弊,班長想開班會揪出這個人。當時的結果是不了了之,沒找到「犯人」。其實主角心中已有答案,並「挑戰讀者」,希望讀者能從之前提供的所有細節中推理出誰是「犯人」。為此,書中提供了大量信息,班上40多個人的名字,性格,愛好,社團以及以前發生過的一些小事都被列出來了。推理的難點就在於怎樣從這些信息里把有用的信息抽出來。


我看的比較多的是阿加莎。感覺她在製造心理盲點的時候特別技巧。比起柯南道爾什麼的,福爾摩斯是憑藉省略掉一段或是用觀察等方法來探案的。阿婆應該是比較柯南的。

我是從小看《柯南》長大的孩子,對於偵探故事,停留在密室謀殺這一類型的,都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的幾個固定嫌疑人裡面推來推去最後真相只有一個,兇手就是你。柯南的推理大抵是架空與封閉式的。這應該是和阿婆是一脈的。福爾摩斯探案有點類似現在的警察抓犯人,在《希臘議員》那個案子里他哥哥就說他不喜歡跑來跑去,而做不了偵探。福爾摩斯的跑來跑去和柯南的跑來跑去是不一樣的,福爾摩斯跑的寬度和廣度一定是勝過樓梯跑上跑下的柯南。

估計有人總結過阿婆的探案技巧。我沒找過資料,只是睡前寫過一篇隨筆,正好拿來用。

阿婆的招數不是扎紮實實的用來探案的,她的長處在於營造一個非常好看的局來虛晃一招,模糊掉讀者的視野,她的懸疑也是充分利用了讀者的盲點。比如說敘述者的第一人稱啊,這裡有很經典的《羅傑疑案》(這也是唯一一本我讀了沒幾章就猜到兇手是誰的),讀者很自然地會排除掉敘述者,以為每個敘述者都是忠厚老實的黑斯廷斯或是華生呢。當然還有更經典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我們的默認設定和習慣思維是兇手是一個人,但是阿婆玩的偏偏是每個人都是兇手。當然,還有被他玩壞的幾招,兇手一般是不受人注意的女僕律師醫生啊,或是玩易容化妝裝扮出來盜用身份的遠方親戚啊(這一招好多人都玩過比如說柯南道爾的《獵犬》和奎恩的《希臘棺材》等等等等),這些都是遮住了讀者的盲點,但是遮一次是盲點,兩次三次盲點都要自帶發光體了。要說技術,要阿婆真的去犯罪么我總覺得玄。所以說模仿阿婆,理論上並不難呀。確定一根謀殺案的主線,然後開始放煙霧彈,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小秘密說謊,然後一些支線上的東西都寫一半,把不是兇手的人的嫌疑動機寫的充分一些,兇手的動機就不用那麼明顯了,因為那是最後偵探先生的台詞。把真正的線放到一堆破布中,把人弄暈了自然也成功把這本書寫完了。但是其實真正的事件並不複雜,留給波洛或是馬普爾小姐的獨唱一般不超過一章。

其實當時是想寫阿婆筆下的言情和風情的。但是文不對題,就貼了其中一段。

不過在我心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永遠是我心中最棒的言情小說家!


心裡忙點就是思維定勢

讓讀者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就是忙點。


東方快車謀殺案,無人生還。

兩者均開了先河吧。

「呀,居然大家都tm是兇手」

「呀,你tm居然是兇手」


第一視角精神分裂絕對是萬能的,不管前面有多扯多麼不合邏輯都能圓回去。


完了,銀教授關注了這個問題


約翰迪克森卡爾有兩本書都巧妙地運用了心理盲點

一本是女郎她死了,一本是皇帝的鼻煙壺

後者的心理盲點運用更加巧妙,線索就在你的眼前,你卻熟視無睹


《四月間事》不算推理小說

但是在最後反轉得時候真的會驚詫到。

整個局是女主布的,但是以第三人視角展示的。

不論男主,女主都有隱瞞也有暴露。

第一視角會有很多感情,第三視角則更多有種旁觀的感覺,讀者可以自己思考


說敘軌,竟然沒人提折原一 = =


我想看偵探主角自己就是兇手的_(:з」∠)_


心理暗示


推薦閱讀:

有哪些十分精彩的推理作品沒有遵守推理小說十誡?
為什麼我覺得《嫌疑人x的獻身》不是那麼好看?
為什麼唐澤雪穗會有那麼多人喜歡?
《嫌疑人X的獻身》有哪些漏洞?
為什麼都說金田一比柯南好,但柯南比金田一受歡迎那麼多呢?

TAG:心理 | 推理小說 | 偵探小說 | 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