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世界上唯一的單音節語言嗎?

漢語一個字對應一個音節,普通話中消失了古漢語中的入聲,請問,這是一種語言發展的進化還是倒退?為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都不是一字對應一音節?有沒有其他語言和漢語一樣的情況?

比如,我們聽英語、日語、義大利語,總感覺語速明顯快於漢語,那麼,那些語言對人耳的辯聽能力的要求是否更高?換句話說,漢語發展成一字一音節,尤其是入聲的消失,是否為了降低對我們的聽辯能力的要求?

那麼與此相對應的,我們與日本人、義大利人等,在同樣距離、同樣音量的情況下,是否漢語更便於聽清楚?

希望有人能解答。


謝邀。

單音節語言在東亞非常廣泛,比如漢語、漢藏語系緬彝語支(緬甸語、彝語)、苗瑤語系(苗語)、侗台語系(壯語、泰語)、越南語。


入聲的消失我覺得可能是語言自然演化的結果,就如原來漢語里的ki-系列變成ji系列(比如「江」,參考義大利文oggi之類)一樣,可能是覺得音響效果更好。

單純輔音比較多的話在風很大的時候好像確實更不容易聽清,德語輔音很多,所以大街上常常聽到德國人互相說wie bitte?(說啥子?)或許與此有關。

不同的母語習慣會造成對不同東西的敏感。中文裡沒有長短音的差別,所以德文的bieten和bitten在我們聽起來是一樣的,中文沒有重音的問題,但是如果長短音沒發對,重音不對,德國人可能就聽不懂,這一點我們是很難理解的。

阿拉伯語裡面缺乏大部分的複合母音,缺乏??ü這樣的變母音,缺乏後鼻音,所以像中文這種母音豐富的語言在阿拉伯語母語者就是場災難,他們根本聽不出來「成,長,陳,產」有什麼區別,什麼「親情」這一類的詞估計他們會崩潰。所以單音節不意味著更容易聽清,這只是單音節母語者的一廂情願罷了。

我的阿拉伯語老師從來沒發出來過我的名字,德語的Bücher, W?rter 之類的詞從來沒讀對過,毫無辦法。

其他的問題大家都給了解答,不贅述。


以上提及日語的諸位確定日語是單音節語言?


漢語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單音節語言。漢字一開始也不一定完全對應一個音節。現代漢語中,有的漢字對應兩個音節,如呎(ying-chi),吋(ying-cun),有的漢字對應半個音節(也就是兩個漢字對應一個音節),如「花兒」(huar)。

如果用音節來衡量一個單詞的長短,漢語單詞和英語單詞的長度差不了多少,漢語單詞為單音節的,相對應的英語單詞往往也是單音節。

【人人】2【生而】2【自由】2,【在】1【尊嚴】2【和】1【權利】2【上】1【一律】2【平等】2。【他們】2【賦有】2【理性】2【和】1【良心】2,【並】1【應】1【以】1【兄弟關係】4【的】1【精神】2【相】1【對待】2。

All(1) human(2) beings(1) are(1)
born(1) free(1) and (1)equal(2) in(1) dignity(3) and (1)rights(1). They(1) are(1) endowed (2)with(1) reason(2) and(1)
conscience(2) and (1)should(1) act (1)towards (2)one(1) another(3) in (1)a (1)spirit(2) of (1)
brotherhood(3).

上述漢語文本共有單詞23個,其中單音節詞9個,雙音節詞13個,四音節詞1個,音節總數為39個。

英語文本共有單詞30個,其中單音節詞20個,雙音節詞7個,三音節詞3個,音節總數為43個。

這樣看來,似乎英語中單音節詞更佔優勢,而漢語中則主要以雙音節詞為主。

==============

回到題主的提問上來

1. 語言是以詞為單位的,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手段。現代漢語中漢字在大部分情況下的確只對應一個音節,這是因為漢字所攜帶的語音信息是以音節為單位的。但這並不代表每個漢語單詞都是單音節的。恰恰相反,現代漢語大部分單詞都是雙音節的。(英語字母攜帶的語音信息是音素,是小於音節的語音單位,音素拼合才能構成音節,但這並不代表所有英語單詞都是一個字母組成!)

2. 「入聲」,或者說是塞音韻尾的脫落,是人類語言演變的常見情形,不是進步也不是退步,而是演變。塞音韻尾在消失之後,還可能重新出現。例如英語的mate,本來是兩個開音節,但e脫落之後,就變成了一個閉音節。

3. 日語、義大利語的一個音節大部分情況下只對應一個莫拉(高調或低調),而漢語的一個音節往往對應兩個莫拉(陰平:高高;陽平:中高;上聲:低高;去聲:高低),所以造成了漢語語速偏慢的感覺。英語的情況複雜一些,短音節對應一個莫拉,長音節對應兩個莫拉,因而語速被認為是介於漢語和日語之間。

4. 由於漢語具有辨別意義的聲調,且每個聲調佔據兩個莫拉的時長(日語的聲調只佔據一個莫拉的時長),所以在聽漢語的一個音節時,要分辨清楚這個音節是由哪兩個莫拉組成。在聽日語音節時,只需分清楚這個音節是高莫拉還是低莫拉就可以了。因此,如果以音節為單位來衡量的話,漢語的單詞比日語、義大利語要短,但是如果要以莫拉為單位來衡量的話,漢語和日語單詞的長短其實相差沒有那麼大。日語、義大利語、漢語的音節結構都是比較簡單的,在易聽清楚的程度上,應該沒有顯著的差別。

日文:すべての人間は、生れながらにして自由であり、かつ、尊厳と権利とについて平等である。Subete no ningen wa, umarenagara ni shite jiyūdeari, katsu, songen to kenri to ni tsuite byōdōdearu.共計46個莫拉。

中文: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共計34個莫拉。(這是書面語比較強的翻譯,如果換成口語,可以譯為: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有著平等的尊嚴和權利。則共有48個莫拉)

也就是說,從莫拉的角度來衡量,漢語和日語的語速其實是差不多的。


問得莫名其妙。入聲字也是一字一音節的啊。


難道兒化音也算一個音節咩?

為啥我的記憶里,「花兒」「鳥兒」這些都只是一個音節……而並非一個字對應一個音節呢……


普通話中消失了古漢語中的入聲是語言發展的進化還是倒退?

不是進化也不是倒退,而是一種變化。

為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都不是一字對應一音節?

日語,韓語,藏語都是啊。只要是音節文字(甚至包括某些表意文字),都是一字對應一個音節。

有沒有其他語言和漢語一樣的情況?

見上面的回答。

那些語言對人耳的辯聽能力的要求是否更高?

鑒於人類都能學會自己的母語,所以我以為人類語言在這方面的差異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入聲的消失,是否為了降低對我們的聽辯能力的要求?

不是。入聲沒有消失,現在還好好的活在各種方言裡面。個人以為入聲不僅沒有降低辨識能力,反而能讓人提高辨識語詞的能力。

我們與日本人、義大利人等,在同樣距離、同樣音量的情況下,是否漢語更便於聽清楚?

沒有研究過。雖然母音多的語言讓人覺得悅耳,但要聽清楚一個人講話,其中涉及的因素太多了。比如,聲音的高低,說話人的語言表達(例如口齒清晰)以及速度等。現實生活里,漢語方言被誤聽成外語的不在少數。


那要看你「一字」的那個「字」怎麼理解了

像如果提到泰語也是的話,達羅毗荼語系的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等等;印地語;韓語這些都是啊,看看是哪些文字類別咯。

上面提到的前三種都是母音標附文字,此外還有緬甸語寮國語柬埔寨語藏語等等;韓語的諺文比較特殊,雖說跟拉丁字母一樣是全音素文字但由於拼寫方式不同,也可看作是一個音節一個「字」。


你要知道,正常人一般情況(除去朗誦之類的)說話的時候所有的音都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不懂的話都聽不清


這麼跟你說吧,人總是會覺得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對聽辨能力要求是最低的。而實際上各個音的聽辨能力差別不大。所以各國語言對聽辨能力的要求沒有本質上高低之別,但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確實會覺得外國語言對聽辨能力要求更高。作為一個會入聲的人 ,你會覺得入聲簡直太容易區分了,作為不會入聲的人,你也許會覺得很難,而實際上其實入聲和其它發音差不太多,既不難,也不簡單。

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人的 聽力並不全是真正聽到什麼就判斷什麼,還要藉助前後的語音環境來判斷,不同的語言環境下,物理上完全一樣的音可能會被絕大多數人分辨成 完全不同的兩個音。關於此,網上其實有很多研究視頻。


英語和法語等落後,漢語和阿拉伯數字語先進。

漢語和阿拉伯數字語思維語意形成語言,英語和法語思維語音形成語言。人類可以思維語意,人類基本不能思維語音,思維語意形成的語言合理,思維語音形成的語言無理。

漢語處理語意並處理了語音,阿拉伯數字語未處理語音,英語和法語錯誤的處理了語音未處理語意。

漢語多語音、形成了抽象的語音(語音有限無限化),阿拉伯數字語特殊、少語音,英語和法語少語音。


推薦閱讀:

波斯北部呼羅珊和大亞塞拜然之間的大片地區是否曾經是突厥語言佔優勢?
怎麼看待陳小春倡保衛廣東話「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怎麼在有一定法語基礎的情況下自學法語?
GRE辭彙在英語里相當於漢語里什麼水準的詞?
基於表音文字的韓語和朝鮮語將來有可能分裂成為兩種語言嗎?

TAG:語言 | 漢語 | 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