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的風控和銀行風控哪個強一些,為什麼?

銀行,出風險,有壞賬了,小的,掛到某個放羊老農身上。大了,有國家兜底,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就是替銀行買單的,當然,最後買單的是全民。理財產品出問題,可以說是員工的問題,客戶經理跑路跳樓上吊啥的,銀行一點責任沒有。宜信出問題,就是非法集資,總裁唐寧同學洗洗乾淨,就得進去。邏輯上來講,宜信的風控能力,至少不應該弱於銀行。所以,問題是為什麼都說宜信的風控不如銀行?


宜信不知道,反正冠群的風控水平,尤其是做企業融資這塊的,大多數不比銀行差,不排除強過銀行的,不是吹得。

類似於這樣的機構接觸到的客戶群體的資質普遍比銀行較差,但是又要投放量,因此對風控的要求就很高。畢竟高收益高風險,你成本那麼高,遇到好企業的幾率就小。來找這些機構的基本都是帶病的。沒病沒災輪不到你,企業也不會花冤枉錢。

首先,你得懂產品,你要根據當地的支柱產業特點,設立適合當地市場的產品,要調研,做方案,設計風險控制措施。

其實,接觸的客戶群體的局限性,不可能有足值的抵質押品給你,那麼對於保證措施的變通性你要具有。

第三,風控措施的彈性化,多元化,這些你都要考慮。

還有,審核的過程中:關聯企業關聯交易的挖掘,隱形負債的挖掘,主要控制人核心高管的身份核實以及交叉訪談的驗證。

主要控制人家庭關係家庭成員的構成挖掘。

用一句話說:銀行的風控是用來槍斃項目的,宜信這一類公司的風控是給企業看病抓藥的。

恩,我說的主要是經營類借款的風控,對於宜信小微估計用不上。 希望可以借鑒!


關注了好久還是忍不住說兩句。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銀行是做鮑魚燕窩的,宜信是做煎餅果子的。你說燕窩比煎餅好吃,比煎餅掙錢,沒問題,但是你問這兩個廚子到底誰手藝強,好像也不太好對比,涉及到原料佐料設備等等因素,而且誰讓煎餅果子不入流呢。但這個煎餅果子快速而且有效的解決了國內最大一批老百姓早上吃飯的問題,而且沒有拉肚子鬧胃疼,我覺得本身已經證明它花費的精力和心血足夠多,否則一個早點攤堅持不了8年,就算衛生局不管城管也早出手了。我不知道宜信風控是不是真的比銀行強,我沒在銀行風控體系內做過。但在銀行做風控的朋友會和我說我們的很多風控技術比銀行更細緻精確而且高效。我也知道一個剛剛成長了8年的行業在整個風控體系的架構穩定性和縝密程度上不可能比的過銀行。但對於普惠金融的理解,對於創新技術的應用,我相信我們還是有些獨到之處的,雖說很多做法並沒有擺到檯面上給大家看,而且具體的技術細節我不方便多說。我們是靠銀行覆蓋不到或者根本不想覆蓋的那批客戶做到現在的規模的,也在翹首期盼著監管的到來,那時候我們會很樂意分享我們的技術和經驗。


銀行:你們這個抵押物打六折不能全覆蓋,要麼新增抵押物,要麼找非關聯擔保,不然我們做不了。現金流完全測不出,你行業不準入,你資產負債率太高,等等…

企業:銀行條件滿足不了,宜信你怎麼看。

宜信:嗯,咱們再想想辦法。要不你給多點錢唄。

事情就是這樣…

個個來的都是有先天缺陷的人,醫術再高又如何?

P.S

你為什麼覺得宜信的風控能力不比銀行弱呢?


我來介紹一下目前公認信貸管理較嚴謹的美國富國銀行的貸款全流程,其管理可以簡要歸納為「5個維度」和「44個流程環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P2P風控囿於成本、人力和資源等因素,雖然無法一一做到像銀行風控這樣的全面步驟,但也是可以在關鍵環節加強風控的。

先來說說貸款管理的5個維度

(一)透明度。原則:客戶所有的風險敞口和本行相應的風險管控措施都必須清晰可見。包括:CICAT(事件及應對措施追蹤集成系統)報告、RCSA(風險管控自評)報告、監管機構要求的報告、富國銀行內部風險管理工具的實施、定期風險管理報告(包括季度監測和行動報告、風險矩陣分析和趨勢分析)、可持續的客戶關係、專家委員會等。

(二)可信度。原則:客觀和值得信賴的風險管理戰略和行為,達到保護資產安全性的目的。包括:風險趨勢分析、回應監管要求、市場風險防控、信用風險防控、對風險防控措施的後評價等。

(三)及時性。原則:風險管理措施必須基於對風險緩急程度合理評價的基礎之上。包括:綜合信息支持、風險管理項目制、風險管理指引等。

(四)針對性。原則:風險管理措施(流程、判斷、模型、工具)是否有效,關係到最終的資產質量。包括:ILD(內部損失數據評估)、RCSA和再評價、CRAS+(合規風險評價系統)、CICAT、CRMP(公司客戶風險管理系統)、LDRPS(災難恢復計劃系統)、POQ/CID(初始銷售和交易客戶信息系統)、CIBOS(投資銀行客戶數據中心)、SCI(戰略合作夥伴信息系統)、帳戶活躍度監管工具、SOX(索克斯法案查詢系統)等。

(五)系統性。原則:風險管理措施必須體現綜合性、規範性、一貫性的要求。包括:公司業務政策指引、RCSA報告、虧損趨勢分析、風險和合規控制效果後評價、內外部審計、檔案管理、突發事件管理、合規培訓、業務持續性計劃等。

再來詳細介紹貸款「三查」的44個流程環節

根據富國銀行信貸管理要求,一筆普通貸款「三查」流程所必須經歷的44個環節列示如下。其中,每個環節都必須形成完整記錄(書面記錄或系統記錄),並對內部風險管理部門、合規部門、內審部門和外部的審計機構、監管機構完全開放。

(一)貸前調查流程

1.初步財務狀況分析(客戶經理)。

2.研究貸款需求(客戶助理、客戶經理、操作風險經理、審貸員)。

3.準備所需要的資料清單(客戶助理)。

4.現場拜訪(客戶經理)。所需了解的公司狀況包括:公司概述、商業模式、經營戰略和投資理念、目標回報率和資產狀況、競爭者情況、流動性情況和前瞻、組織架構運作情況和變革計劃;其中,就資產狀況而言,細化指標有當前目標市場情況、過去和未來12個月的損益情況及預估、用風險-收益矩陣評估其運營效率、用SWOT矩陣分析其經營優劣勢、非現金收入策略、其他銀行對其的信貸政策等。

5.擬定貸款條件清單(客戶經理)。

6.將客戶資料和貸款申請錄入信貸管理系統(客戶助理)。

7.準備貸款申請書面材料和電子檔案材料(客戶助理)。

8.收回客戶簽字確認的貸款條件清單及其他信息資料(客戶經理)。

(二)貸中審查和貸款發放流程

9.完成財務分析(客戶經理)。

10.在信貸系統內完成成本收益評估、貸款可行性評估和環保評估(客戶助理)。

11.準備合規部門所需的材料(客戶助理)。

12.了解外部法律顧問的意見(審貸員)。

13. 準備貸前調查和確認客戶不在美國政府「黑名單」內(客戶助理)。

14.準備有助於了解客戶的其他輔助性材料(審貸員)。

15.審閱所有的第三方對抵押物的評估報告(審貸員)。

16.根據UCC(美國統一商法典)要求,進行所需保險項目的評估(客戶助理)。

17.審查項目預算、準備貸款預算、聯繫貸款申請登記部門(客戶經理)。

18.在信貸數據系統中建立貸款申請項目(審貸員)。

19.準備審貸材料(審貸員)。

20.在貸款申請通過後,收到開貸通知書(客戶經理)。

21.對全部貸款合同文件進行終審,並寄送借款人(客戶經理、審貸員、法律顧問等)。

22.完成全部合規性審查和財產保險工作(客戶助理)。

23.完成所有相關費用的計算,出具終稿(審貸員)。

24.協調所有參與該筆貸款業務的人員,確認貸款發放前的全部工作結束。

25.再次確認內外部貸款合同和文件的完整性(審貸員)。

26.將第25個流程環節涉及的內外部合同和文件存檔(審貸員)。

27.完成貸款概覽表並呈交上級審貸官備案,同時通知貸款作業中心進行放貸和簿記工作(審貸員)。

28.將其他相關的文件材料存檔(審貸員)。

29.在UCC和納稅系統中建立工作檔案(客戶助理)。

(三)貸後管理流程

30.開始貸後管理流程工作,完成「高風險客戶」分析報告(客戶助理)。

31.完成對在建工程的現場檢查計劃(客戶經理)。

32.列出例外事項和棘手問題的清單,供貸後監管之用(審貸員)。

33.完成合規自查清單(客戶經理及其上級主管),如:對於新貸款而言,必須自查的內容共17項,包括:是否將美國的相關法律內容告知借款人、所有貸款調查報告是否均經過客戶經理確認、是否符合美國《信貸業務公平交易法》(FACTA)的要求等。

34.監督信貸資金的劃付是否與貸款申請一致,並將不符情況提交部門主管和客戶經理(貸款作業中心)。

35.對信貸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和報告,並對借款人採取相應行動(客戶經理)。

36.每月出具貸後監管簡報,對借款人財務指標和非財務因素的較大變化作出分析,對抵質押物情況進行評估和判斷(客戶經理)。

37.每月收集和分析第三方評價報告,出具月度綜合分析盡職報告,報送上級管理層直至批發業務條線負責人(貸後管理人員)。

38.定期查閱CRAS系統,確保業務和流程的合規性(合規人員)。

39.每季根據借款人的季度財務報告進行內部評級(AQR)工作,即通過借款人評級(BQR)和抵質押物評級(CQR)計算AQR變動情況,並追溯歷史紀錄以了解AQR變動趨勢,並將變化上報上級管理層(客戶經理)。

40.按月生成貸款業務綜合報告(Portfolio Credit Summary),提交批發業務信貸委員會。包括:當月貸款與貸款承諾餘額、新增貸款情況、新建信貸關係情況、AQR降級客戶情況、問題貸款情況等,所有內容均含綜述、趨勢分析和明晰表等內容(貸後管理部門)。

41.統計分析借款人的還款情況是否與原定還款計劃一致,並將反饋至部門主管和客戶經理(貸款作業中心)。

42.對還款情況進行跟蹤和報告(客戶經理),並對借款人採取相應行動。

44.借款人到期全部還本付息,解除抵質押(客戶經理、貸後管理部門)或

44.將AQR7級及以下的貸款、部分惡化趨勢明顯的AQR6級貸款、非應計貸款和其他足夠形成不安理由的貸款轉交資產保全部(Workout Group)處理(客戶經理、資產保全部人員)。


1.首先風險控制的內涵在於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實現配比。每一個機構的風險控制都是有其承受範圍的,都有壓力測試的。風險不是控制的越低越好,這是個常識。能賺到錢,多賺錢的風控手段才是好手段。

2.銀行與宜信完全是不同的兩種性質的機構。銀行的壞賬率肯定會低於宜信。因為銀行大部分是有抵押物,而且客戶群體整體資質比較優好,客戶數量非常龐大。宜信是個互聯網金融企業,本質上是信息諮詢、平台服務提供商,自身並不發放貸款,提供信用評估的第三方機構。而宜信平台上的客戶,多半是被銀行篩選過後的客戶,風控的難度較大,信貸風險相當高。

3.銀行有國家信用做隱性擔保,而宜信並沒有。從這個角度來說,宜信所面臨的壓力會比較大,從而會從技術層面、市場定位等方面會有所改進甚至領先於銀行。

以上幾點,證明銀行是屬於高帥富,宜信是屌絲,但宜信做得這麼好,屌絲逆襲,肯定有其過人之處。風控能力的大小這個很難判斷,但確實是比較優秀的公司。


我理解的提問者的邏輯:

邏輯①宜信的客戶是傳統銀行不做的——&> 宜信的業務是傳統銀行做不了的——&> 宜信技術NB——&> 宜信風控能力強,風險小。

問題是:」宜信的客戶是傳統銀行不做的「,原因就是對於銀行來說,這部分客戶本來就是預期風險較大的客戶,收益覆蓋起來不划算。

所以簡化一下提問者的邏輯,也就是:做預期風險較大的客戶的信貸業務的風險&< 做預期風險較小的客戶的信貸業務的風險,因為前者技術必須更NB。

這在我看來真的太BH了點。何況據我所知,國內絕大多數做小微金融的機構,從業者絕大部分都有銀行背景,就技術水平來說,何以見得銀行比小貸機構弱?銀行是不願做,並非真的不能做,因為銀行往往人力成本更高,而且就是因為風控更嚴格,操作成本也更高。

邏輯②銀行的業務風險有兜底——&> 銀行不怕出風險——&> 銀行一定風險大。

這簡化一下,就是有兜底的風險&>沒兜底的風險,這就更BH了,恕我不能理解。

何況銀行有信用兜底怎麼就意味著銀行不怕出風險了?銀行還有嚴格的監管啊,還幾乎都是上市公司,股東要看盈利啊。銀行的管理層也想升遷啊,怎麼就不擔心業績了?


利益相關,曾經就職於宜信房貸管理部

目標客戶就不一樣,所以風控手段就不一樣,那風控水平就更沒辦法比了。

宜信可以只要身份證、銀行流水、信用報告就放款,銀行能做到嗎?做不到。。。

宜信可以收到月息2.5%,銀行能做到嗎?做不到。。。

銀行壞賬到10%估計就有人要下崗了,宜信10%壞賬沒多大事,最多就是催收辛苦一點。


這個話題有意思。

先說業務本身。對於銀行和宜信來說,大家其實在做相似的事情,銀行也有次級用戶,宜信也有優質用戶。雖然從概率上來說,宜信的客戶群整體會劣於銀行,但在金融服務領域,次級貸款並不代表什麼,能做次級貸款的機構,在大多數時候就可以說明,風控上比做優質貸款的機構要好。另一方面,做次級貸款確實比做優質貸款有更高的營利空間。

再說說從業者。做風控,無論是模型、技術、理念、框架、流程、制度,最後都是人在推進,人在執行,宜信的從業者跟銀行的從業者有啥區別?整個就是一鍋粥,今天在銀行,明天在宜信,後天雙去銀行的人多了去了。宜信作為行業的黃浦軍校,為其他同行業公司『輸送』了多少人,同時在全球的銀行業又『引進』了多少人?都是一批人,做事的方法和套路,都是模仿西方金融行業的風控那一套體系。

再說說壞賬價值。銀行所做的貸款業務都是大客戶和優質客戶,為了控制壞賬,審核非常嚴格,資質要求非常高,並且要求有抵押。這種情況下還有問題,一般的問題都出在關係戶上。你遇見一億的壞賬,可能只涉及到幾百個人,而且不能代表什麼,因為所有用戶特徵就是誰誰誰的關係戶,對新的風險規避,沒有太有效的幫助;同樣的壞賬出在宜信這樣的機構里,價值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了這樣的一億壞賬,可能覆蓋了數千人,起碼可以建立起一個粗糙的模型,以此做出的決策,至少可以規避三到五倍的新同類壞賬出現。都是大數據時代了,銀行的數據肯定比宜信要全面,還有人行徵信報告可直接查詢。最後銀行知道好客戶長什麼樣兒,但宜信除此之外還知道壞客戶長什麼樣兒,所以是做風控的方向上有差異,在市場還可發掘時,成績不一定誰更好,但在充分競爭的情況下,高下立分。

銀行比宜信好的地方是對於不可控風險的應對能力非常強,比如政策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比如取款機自動吐鈔,誰拿誰倒霉,還可以追回,因為法律會保護,不還就判刑。但如果宜信的貸款用戶多拿了錢,想追回也不是不可能,是非常麻煩,至於判刑,不可能的。

這個發展階段,從狹義上來說,宜信確實風控作得不比銀行差。


帝都金融民工,風控。宜信開出的報酬比銀行大概低40%,說實話,這個價格在市場上實在沒有什麼競爭力。

當然個人的因素並非最主要的,制度優越的話一樣可以運轉出嚴謹高效的風控體系。

但就員工個人而言,有能力選擇銀行的,一般不會選宜信。

我還是匿了吧。。。


舉個例子:宜信某業務已經完全線上,全程無人工。銀行敢?


儘管兩者經營客戶、利率定價不同,但關鍵是看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即風險調整資產收益率如何。風險控制水平包含信用、市場、操作、聲譽等,不可一言以蔽之,更應該著眼於長期發展。

個人愚見,宜信最大的風控核心在於授信審批的評分卡技術和信貸政策與現實的契合度,另外就是資金池的期限匹配能否保證充足的流動性。


在銀行宜信都呆過。

銀行拿資質最好的客戶,宜信只能拿去不了銀行的資質較差的客戶。所以宜信的風控難度更大。

至於風控手段,銀行更嚴謹,因為資質不好直接拒了。宜信尺度肯定要大得多,因為不大就沒人要錢了。

根據我的經驗,國內不管銀行還是宜信這種公司,手段都比較單一,只是宜信做的更差。我想宜信也是想做好的,但是不可能,因為客戶源在這裡,所以只能用提高利率或者少量多貸來控制壞賬。而且也不像銀行可以根據流水和日常線下接觸來詳細及時接收到第一手信息。

總而言之,P2P公司想追到銀行的風控強度力度,天然就不可能,多少年都沒戲。

但對於P2P公司,這種強度不發生大的系統性風險,也足夠了。


不小心看到這個,在宜信信審工作過一個月的經歷讓我想說點什麼…宜信當時的模式就是有個第三方賬戶用於在債權人債務人以及宜信之間進行規避法律問題,也就是說在宜信模式中最起碼形式上存在四方。

另外我看大家都說宜信的風險規避是把一筆錢分散成多筆,其實宜信還有一個風險金,在每筆利潤中拿出百分之二放進一個資金池進行信託以防出現不備。

對了,宜信註冊的形式跟金融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他是以諮詢公司的形式註冊的,這樣也就造成了宜信一直是一個遊走在河邊的情況。

恩,果然我都只會大白話,沒有那麼高深的理論補充…另外要說的是,宜信到現在他帶起來一批小額貸款,不論是信用貸還是抵押貸,基本上他們的風控模式都是在宜信的基礎上來的,而且還未必有宜信那百分之二的風險金,所以如果真的是唐寧洗洗進去的話,那首先是打社科院的臉,其次清華經管院也要跟著受牽連,最主要的就是對整個小額貸的打擊不會很小…


宜信的很多客戶是在借貸時是沒有抵押物和擔保人,比如農民,借貸發生時,依靠的是類似婦聯機構協助發放貸款,群眾監督,定期回訪。銀行在公司金融業務往來中積攢了大量的信用記錄,借貸大部分是有抵押物的,客戶經營狀況良好,本身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強。宜信所做的是差異化細分市場,因為是民企,天然沒有躺著賺錢的惰性和優勢,那就賺點髒錢辛苦錢。利益相關,在宜信待過幾個月的碼農,入職洗腦和觀察


宜信已經幾年不招實地和審批了,原來在崗的初審或實地逐漸轉崗或清退,甚至於外訪催收也在裁員。

宜信的風控強在數據和模型,和人已經沒多大關係了。


先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銀行和宜信都有100萬的額度,都是一年一次性還本付息,現在開展信貸業務:

  • 銀行給20個人授信,每人5萬,年化利率10%,壞賬率10%,一年後,銀行凈虧損1萬元;
  • 宜信給100個人授信,每人1萬,年化利息20%,壞賬率15%,一年後,宜信凈賺2萬元;

在以上例子中,能說宜信15%的壞賬率的風控就若於銀行10%的壞賬率了么?

特別說明:1、上述例子中關於單筆金額、年化利率的設置我會在後文論證中說明設置原因;2、由於宜信開展的都是個人消費金融業務,所以此處對標的也是銀行個人信貸業務;3、例子結果純屬巧合,並不是說銀行的風控就不如宜信,也絕對不是宜信的托,只不過恰好也說明了我的觀點:

討論兩種基於不同業務邏輯建立起來的風控體系的強弱是沒有意義的!

下面論證分析:

  1. 宜信業務與銀行信貸業務的核心邏輯

順應國內「消費金融」的浪潮,宜信目前的主要業務都是消費金融類業務,消費金融類業務開展的核心邏輯就是「大數法則,小額分散」,盈利模式在於以高收益去覆蓋高風險。而銀行目前的信貸業務還基本上都是之前的傳統金融信貸業務,核心邏輯是看中貸款者的主體信用,相比宜信,盈利模式在於以低收益換取相對較低的風險

2、宜信業務與銀行信貸業務的客群

這裡用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客群與宜信信用貸業務客群對標。對應前述業務邏輯,相比銀行,宜信目前絕大多數客群是資質沒有那麼好的客群,但是並不是說宜信的客群資質都不好,只是說宜信的客群資質很廣,比如宜信就可以接受「徵信白戶」,但是銀行肯定不可以的。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客群據我所知至少是應該有人行徵信的,有些銀行對客群的准入限制會更多,比如說社保啊、連續工作幾個月的工作證明啊等等,但是對於宜信來講,客群的准入標準就寬泛的多了。說到底,相比銀行,宜信的客群是更下沉的。

3、宜信業務的單筆業務額度與銀行業信貸業務的單筆業務額度

基於第一點分析的業務邏輯,平均來講,宜信單筆業務的額度是低於銀行信貸業務的單筆業務額度的。

4、宜信業務的單筆業務的利息與銀行信貸業務的單筆業務費率

基於第一點分析的業務邏輯,平均來講,宜信單筆業務的費率是高於銀行信貸業務的單筆業務費率的。

5、宜信業務與銀行信貸業務的風控體系的構建邏輯

目前來講,根據上述分析,銀行在開展信貸業務中,業務核心邏輯以及客戶群體的准入標準與宜信均有較大的不同,眾所周知,風控永遠是跟著業務走的,因此不同的業務模式導致了兩者的風控體系就不一樣。

宜信風控體系的構建更依賴於目前炒的非常火的「大數據風控」對於風控體系的構建更依賴於個人的還款行為,而不是個人本身的主體資質。 「大數據風控」中的大數據主要來源於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宜信過去業務中積累的借款人的還款行為數據以及借款人的主體特徵(年齡啊,地域啊,學歷啊,行業啊,消費習慣啊等等),第二部分就是這個對應借款人的主體特徵,對應借款人的主體特徵並不一定靠他的徵信報告才能體現,他的通話記錄啊,年齡啊等等都是可以用來分析的數據。用的模型應該不外乎機器學習中比較熱門的模型吧,貝葉斯、隨機森林、神經網路等等等等。

還是對標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雖然現在也是在號稱已經建立了「大數據風控」,但是基於銀行的基因而言,其實在風控邏上還是更看重借款人的主體資質,跟宜信的大數據風控還是有差別的。估計還是用傳統的評分卡居多吧。

最後還是想說,業務邏輯不同,討論風控是真的沒有什麼意義啊。而且,銀行信貸業務偏重的應該還是企業貸款吧,而宜信偏重的是個人消費貸呀!


首先銀行和宜信有個自身很大的區別,宜信要求低費率高,如果說風控 銀行要求已經避免了很大風險。 我只能說如果銀行結合宜信的大數據 風控會更加完善,我相信這也是唐寧未來想做的。


一個是P2P 一個是銀行 把這兩個地方的風控拿來做比較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根本不是同一種模式。一個取決於信息對稱,一個取決於利率覆蓋風險的平衡。


相信說宜信更專業的人根本就沒再宜信待過,他們全國審核都在北京,所有全部都是電話審核,說白了就是只要你資料齊全,流水夠大,溝通上不腦殘,基本就都能通過。他們沒有下店面考察,只是電話審核而已,並不是那麼專業。甚至有一些信貸員會幫客戶帶接電話。宜信是盈利的他在把自己的分母做大,說白了就是他們有百分子70的客戶在正常還款他們就是盈利的,所以他們的風控系統並不是那麼累,只是苦了那些催收崗的同志們


從什麼邏輯可以推出來它風控比銀行強???風控最本質的區別,銀行可以選擇自己的客戶。CreditEase可以么?全是DiaoSi客戶呀,技術層面能做的事情實在太少了。就這一點就被完爆了。


推薦閱讀:

小額貸款是窮人的福音還是窮人的陷阱?
如何看待長江商學院薛雲奎教授炮轟科大訊飛事件?「科大訊飛風險巨大」觀點是否屬實?
消費貸款用途是否有核實的必要?
如何理解風險管理、內部控制、風險控制三者之間的關係?
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風險控制部門的日常工作?

TAG:風險控制 | 互聯網金融 | 宜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