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順階和弦里有時候用大和弦代替小和弦或小和弦代替大和弦?請從樂理上解釋。
我們知道順階和弦I,IIm,IIIm,IV,V,VIm,V7,使用這七個和弦能給大部分的歌曲伴奏,但我發現有些歌會用大和弦代替小和弦或小和弦代替大和弦,比如常見的IV大和弦有些歌會用IVm小和弦。在舉些例子:周杰倫的《晴天》(G調),「還要多久我才能」這句用的是B和弦,即III大和弦,本來順階和弦應該是IIIm小和弦;陶喆的《二十二》(E調),「自己生命中的變化」,用的是Am和弦,即IVm小和弦。這從樂理上,或從和弦色彩上怎麼解釋。
還有一個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D調),「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這句用的是C和弦,C和弦在D調里不屬於順階七和弦個中的任何一個。這從樂理上,或從和弦色彩上怎麼解釋。
如果按嚴格的和聲學來解釋:
《晴天》是G大調。「還要多久,我才能」的B連接了「在你身邊」的Em,B和弦是e小調的屬和弦,這兩個和弦連接構成了一個暫時的離調,從G大調暫時離到了e小調。另外二者就不屬於嚴格古典和聲的體系了,不過在流行音樂里:
《二十二》掛音較多,按和弦底子來講是 IIm - I - IVm - V ,但是他出於Bass Line的考慮,把低音排列成了2 - 3 - 4 - 5 。由於接下來下一句又回到了主和弦,那麼 IV - V - I很容易給人以終止感,而這個終止感又會來的很不是地方(歌剛開始,而且終止在下一段落第一句),所以陶喆把IV變成IVm,以減少終止感,同時也增加色彩變化。
《旅行的意義》的和聲連接是 I - VIm - bVII - V ,在VIm和V之間用什麼來連接?IV可以,但還會出現上面的問題,終止感。還可以用II來連,但Bass Line會變成 1 - 6 - 2 - 5 ,跳得太大了,不穩。如果用II級的6和弦能迴避Bass Line的跳進問題,但是II 6和IV太象了,(在古典和聲學裡,IV和II6經常通用)。那麼這個時候用一個bVII(實際上就是把II級的la上移半音到降xi),解決了低音、連接,還提供了一點點和自然和弦不一樣的變化色彩(這也是她小清新之處)。
推動音樂情緒進行的是由若干和聲連接組成的和聲進行,單獨割裂地討論歌曲中的某個和聲是沒有意義的。此外「順階和弦」這個辭彙很山寨,以後別用了。我大概搜了搜,好像指的是調式中的自然和弦。這些和弦都是基礎和弦,很常用,但是不要局限在這個範圍內。偶爾需要新的元素,才能搭配出豐富的色彩。
多嘴說句終止式,音樂從抽象和聲上來講,就是從協和到不協和再到協和的過程。協和發展到不協和製造矛盾,而不協和解決到協和則是解決矛盾(聽起來是不是和文學創作理論很像?呵呵)。曲子中的每一個段落,都存在著這樣的協和-不協和-協和的周期,只不過,最大的不協和發展,和最徹底的協和解決,一定要留到最後的高潮,這樣聽眾才會爽,才會覺得好聽,才會長嘆一口氣。終止式出現的太頻繁,聽眾剛剛累計起來的一點情緒迅速被平復,歌一定會很平、很沒感情、很難聽。
關於終止式,可參考此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78503卸腰。
這個在和聲學裡叫做mode mixture,或者叫borrowed chord. 這種大小三和弦之間的替換,其實都是原調的同名大小調上相同級數的和弦的借用。@蔡策 寫得好,音階里有大學問。我補充一些,之所以人們在音樂中一般只說大調小調,我認為主要還是便於記憶。這七種模式中,以1,4,5開頭的三種模式可以歸為一類。分別可以寫成12345671(自然大調),123#45671,123456b71。後兩者跟自然大調音階只差一個音而已,而且前面三個音都是123。以6,2開頭的兩種模式可以歸為一類。分別可以寫成67123456(自然小調),67123#456。以3和7開頭的模式是一類,但跟自然大小調相差很多。本人暫時還不知道怎麼用這兩種模式寫歌,聽得也少,可能這兩種模式天生不好聽吧。大多數音樂還是基於1,4,5和2,6兩類模式的。但其實還有一些常用的不在以上範圍內,比如和聲小調音階671234#56,大小調藍調音階。實際上還有更多音階,比如阿拉伯音階,印度音階什麼的,沒研究過就不多說了。
以下摘自我在另一個問題的回答。有什麼比較好的和弦進行? - 盧永北的回答======================================================================
和弦的變體:
以上只是常用和弦進行裡面的一些套路。要想有創新,不妨在一些地方用一些變體。常用的如用調外和弦來代替普通和弦,或者用七、九等和弦代替三和弦。1、七和弦代替三和弦。可以保持根音不變,增加一個七音,如Am-&>Am7。也可以在原根音下方三度增加一個音構成下方三度的七和弦,如Am-&>Fmaj7。一般說來,七和弦有以下功用:(1)小七和弦:有模糊調性的作用,一般常用於中國風。以C調為例,如果把歌曲裡面大部分C、Am用Am7及其轉位代替,F、Dm用Dm7,G、Em用Em7,那就會別有一番風味。(2)大七和弦:大七度有擴張的感覺,加上了三音和五音其不協和感會降低。這種和弦也有模糊調性的感覺,更多的會有一種舒適、放鬆的聽覺效果。(3)大小七和弦(如G7):這個和弦的三音和七音是減五度,有極為強烈地向內解決傾向!也就是說這個和弦一般用來作副屬和弦使用,其下一個和弦一般只能是其上方四度(或下方五度)的三和弦,如G7-C,D7-G,E7-Am等等。如果不是為了這種效果,請慎用。不建議初學者把副屬七和弦用於阻礙進行。(4)小大七和弦:不常用。主要為了營造一種奇幻的效果,其七音可以看作和弦外音點綴。(5)半減七和弦:主要是為了緩衝減三和弦的強烈衝擊感而增加了一個七音,聽起來會稍微緩和一點。畢竟在連續四度進行中,有時候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減三和弦。2、修改三音,即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互相轉化,或者變成掛留和弦。
對於一個「正常」的三和弦,其根音和五音就是純五度,所以唯一能改的就是三音。這種方法用得比較普遍,以下以C大調為例。(1)四級小和弦(Fm):一般來說,把一個大三和弦變成小三和弦會有一種柔和的作用,但是一般主和弦C不會變成小三和弦(否則會改變調性)。屬和弦G也基本上不會這麼改,否則其三音就構不成導音,沒有向主和弦進行的傾向了。所以這麼改的一般只有下屬和弦F,即變成Fm。這個和弦實際上是和聲大調的和弦,不僅僅會將下屬和弦的色彩改變,而且其三音為降六級音有強烈地向屬音進行的傾向,所以Fm後面一般接的是主和弦C。注意,旋律裡面如果有六級音(La)的話不要這麼改,否則將會造成增一度的極大的不和諧。(2)副屬和弦(B、E、A、D):而將小三和弦變成大三和弦的話,其離調的三音反而會有強烈趨向於其上方小二度音,即和弦根音的上方四度。所以,這種和弦多數置於其上方四度和弦之前作為副屬和弦使用。根據以上關於大小七和弦的分析,這種副屬和弦加個七音未嘗不可。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和弦進行中有一對連續的和弦,後者的根音是前者根音的上方四度或者下方五度(如Em-Am)的話,你就可以把前一個和弦的改成大三和弦或者大小七和弦。但是,這種技巧切忌連續使用!連續使用調性就亂了,就不是離調了!至於導大三和弦B,已經不屬於「只修改三音」的範疇了,但是由於其情況與其他三個相同,故在此並列。(3)小三和弦變成大三和弦的另一種情況:就是在小調中把樂曲結尾的終止式的主和弦改成大三和弦,如a小調以A而不是Am結尾。本來小調是有陰暗、憂鬱的特性的,但是最後這麼改會給人一種變成大調的感覺,也就是說,憂鬱到最後,就豁然開朗了,有一種「風雨過後終於見彩虹」的感覺。(4)掛留和弦:一般來說,掛四和弦(sus4)的四音是不穩定的,有向大三和弦的三音解決的傾向,故一般放在同根音大三和弦之前使用。如屬掛留和弦(Gsus4)可以作為半終止式的倒數第二個和弦使用。同樣,掛二和弦(sus2)的二音也有向小三和弦的三音解決的傾向。當然,這兩種掛留和弦互為轉位,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代替。(5)上面提到的五級小和弦(Gm):雖然說它在主調中失去了功能,但是並不意味著它不會被用到。實際上,它是副調裡面的和弦:上主副調(小調)的下屬和弦,或者下屬調的上主和弦。也就是說,這個和弦大多數會這麼用:Gm-A7-Dm(上主副調的4-5-1)或者Gm-C7-F(下屬調的2-5-1)。前者在《東風破》中出現過,用得很妙。3、根音不在音階中的離調和弦這種情況比較複雜,這裡只挑幾個有代表性的介紹。(1)降七級和弦(C大調的?B):可以看作重下屬和弦,即下屬調的下屬和弦,對應的用法是?B-C7-F或者?B-F。也可以在連續四度進行中作為Bdim的代替。這種情況下可以擴展成大七和弦。
(2)降六級和弦(C大調的?A):這個和弦有極為明亮、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作為下屬功能,可以用作bA-bB-C,在樂曲結尾使用有種高調圓滿結束的感覺。而作為主功能,可以用來作為終止式中主和弦的替代,與G-Am的阻礙進行不一樣,G-?A的阻礙進行同樣有種金碧輝煌的感覺。4、轉調銜接和弦有時候,離調和弦不一定只是為了離調,有時候是為了轉調!一般來說,樂段之間的轉調可以是上方/下方小三度的轉調、上方/下方純五度的轉調、還有純粹為了在高一點的音上面重現主題以示升華的上方大二度/小二度的轉調。當然,也有其他不符合這些的轉調,如《My heart will go on》是轉到上方大三度的調。如果直接轉調,未免生硬,使用一些和弦銜接會更自然。轉調銜接和弦一般符合「陽奉陰違」原理:即表面上是原調的離調和弦,即原調的調內和弦的替代品,但暗地裡其實是新調的重要功能和弦,當轉到新調的時候聽者才恍然大悟。前兩者可以使用的和弦比較簡單,小三度的可以直接用同主音大小調的和弦轉調,如C變Cm之類的,甚至可以利用同主音大小調的屬和弦完全相同來通過半終止式轉調;而純五度的更不需要離調和弦,純粹將屬/下屬和弦當主和弦即可。下面來講一下轉到上方大二度和小二度用於銜接的和弦。(1)上方大二度調:和原調只相差兩個升降號,故較容易。常見的做法是把半終止的屬和弦G當作新調的下屬和弦,一般在G後面加一個看似阻礙進行的六級大三和弦A,然後再從新調主和弦D開始新的樂段。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離調和弦轉到A和弦,然後再銜接新調。《我的歌聲里》的做法是,從原調?G調先「離調」到上方大二度的?a小調即?C調(這樣只需要動一個升降號),然後再通過同主音大小調相同的屬和弦?E和弦轉到?A大調。(2)上方小二度調:和原調相差五個升降號,也就是說要降低原調裡面除了下屬音和主音以外的其他五個音,故必須通過降號多的離調和弦銜接,如上面提到的降六級和弦。還是以C大調為例,通常是用降六級和弦?A代替終止式的主和弦C造成明亮的感覺,然後又可以把它當作新調的「半終止式」(?A和弦是?D調的屬和弦)然後開始新調。即...-G-?A-(開始?D調)?D-...。《絲路》的做法是,從F調半終止式的C和弦開始,下一個和弦並不是預期中的主和弦F,而是同主音的小三和弦Fm作為Bridge樂段的開始,而Bridge樂段是?D調(即下方大三度調),也就是說那個Fm是過渡調式的三級和弦;在Bridge樂段結束的終止式?D和弦後,又轉到其上方純四度調?G調。也就是說它是一個迂迴的轉調過程:F調-?D調-?G調。5、用得出神入化的典範這裡再提一下那首我們的愛(F.I.R(飛兒樂隊)演唱歌曲),它是離調和弦用得出神入化的一個典型。首先,它主歌的開頭並沒有使用f小調的主和弦Fm,而是轉而用下中和弦?D。並且主旋律與其相對應的卻是和弦外音?E——也就是說聽起來像九和弦,給人一種很新奇的感覺。而那個地方對應的歌詞是主角回憶小時候,這種飄渺的聽覺會讓人感覺到描述的場景「不在當前,只在遙遠的回憶中」。當然,用得好可以這麼用,用得不好是適得其反。主歌基本上都是?D-?E-Fm的循環,給人一種「最後才定下來」的感覺(類似的用法見《離歌》副歌第一句)。到了副歌,就是正常的主和弦開頭的進行;但到了副歌的末尾處,?D-?E結束後連續出現了三個根音都是主音的和弦:Fm-Fsus4-F。看起來Fm已經結束了,但是後面為了形成一種「最後的溫暖」的殘留感覺,使用了一個大三和弦(參見第2(3)條),於是就用了一個掛四和弦來過渡(參見第2(4)條)。
這首歌的Bridge才是最亮的地方。從一個離調的?G和弦開始,一直使用離調和弦,感覺換了一個調,並且一直向下大二度模進,於是甚至分不清它換的具體是什麼調,反正是降號比原來多的調。歌詞為「不要再問你是否愛我,現在我想要自由天空,要離開這被捆綁的世界,不再寂寞」,而這種看似漫不經心,離原調越來越遠的離調和弦群,正好可以表現這種幻想著無拘無束,忘記從前的一切的意象。Bridge的最後,又從離調「最遠」的降下屬和弦??B開始連續二度上行,將之間離的調一步步拉回原調,暗示著從想像重新被拉到現實的悲傷中:??B-?C-?D-?E-Fm。總之,這首F.I.R.的作品使用了各種離調和弦的技巧,將其所需要表現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出來,遠遠勝過目前中國樂壇90%以上只使用六個調內和弦的各種平庸作品。======================================================================老規矩,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個人轉載,須徵得作者本人同意,且轉載時標上「知乎」字樣和作者名字,最好附上原鏈接。商業轉載,請按照每千字100元RMB的大眾標準向作者本人付稿費。試著打破一個思維定勢:音階不一定是從1開始的。也不一定是從6開始的。可以研究一下Mode(模式)。比如旅行的意義中升六級的用法實際是非常常見的,它只多出了b7這一個音階外音。而1 2 3 4 5 6 b7 1 也是一套音階,相當於以D為5的5 6 7 1 2 3 4,你就把它理解為臨時換了一個模式。這是Mixolydian。彈一下Guns n Roses 的Sweet Child of Mine(I bVII IV I)。這樣理解就沒有音階外音了。類似地,2開頭就是Dorian,2 3 4 5 6 7 1 2。聽上去像是把4 升了半音的「小調」6 7 1 2 3 #4 5。彈一下橄欖樹、斯卡布羅集市、齊秦的《狼》、等等無數小調中帶有v大和弦(或者叫II,我一直整不明白級數命名的原理)。
等等。還有從3開頭的、4、6、7。6開頭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調。模式是個大學問。搞明白之後你就意識到我們從小到大受到了多磨嚴重的思維定勢的毒害。大調和小調只是七種模式中的兩種而已。
題主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歌都是使用「順階和弦」的。1.比如你說的在g大調裡面使用b和弦,這沒有什麼,這就同在c大調裡面使用e和弦一樣正常。當你出現#sol的時候,自然要用3級大和弦伴奏。2.使用4級小和弦也不涉及到和弦替換的問題,因為這個4級小相當於一個過度的和弦,比較經典的進行是:4-4m-5 ,他起到了一個鏈接的作用,讓歌曲增加一點小調的色彩,更好聽。3.在d調裡面使用c和弦,也就是使用降7級和弦,是很經典的使用,國外很多搖滾音樂作品都會用這個進行。這個降7級和弦通常會給「re」伴奏。
順階和弦只是最符合當前調性,最為基本的選擇。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同的思路可豐富和聲連接,增添和聲素材。題主的三個例子當中提及兩種思路,分析如下:《晴天》 Key=G
B(7)-Em 分析為V/VIm-VIm(V/VIm意為B7是Em的五級)。這裡B7為次屬和弦(Secondary Dominant),Em為臨時主和弦。
不搬定義,簡單而言:屬和弦傾向至主和弦,而次屬和弦傾向至臨時主和弦。所以,可在和弦之前插入其對應的次屬和弦,以加強至此和弦的傾向,增加和聲進行動力。《二十二》 IIm - I - IVm - V 《旅行的意義》 I - VIm - bVII - V 這兩個思路一致,均是調式和弦互代(Modal Interchange)。調式和弦互代,基本思路為:平行調式的同級和弦可以相互代用。所以,例中的IVm代替了IV,bVII代替了VIIdim,而IVm與bVII均是從平行小調借用而來。1,關於大調裡面出現IVmin,這個叫Modal Interchange, IVmin是從小調音階里借用的。你可以從任何調的音階里借用相同級數的和弦。比如自然大調的二級和弦是IImin7,你可以借用Harmonic Minor音階里的二級 - IIminb5。另外,這不是和弦色彩的問題,和弦色彩也不需要解釋。就是作曲人喜歡這樣用,就用了。2,你沒說清楚陳綺貞那首歌是哪個C和弦,我也沒去聽,要麼就是Modal Interchange,要麼就是鄧柯的那種解釋,終止式的問題。
綜合 @滇狐@瞿源 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再補充一點就是,不能單獨的看III替代iii,vi替代VI,轉調或換調是由至少兩個和弦形成的,還要看看接下來的和弦是哪個,一起進行分析。
謝邀!我說流行樂膚淺,很多人不服,這些和弦手法是好幾個世紀以前專業音樂中使用剩下的,如今只是可供作曲家選擇的很簡單的手段,有時用它們來代表腐朽、沒落、守舊什麼的。
問:還要多久我才能」這句用的是B和弦,即III大和弦,本來順階和弦應該是IIIm小和弦;
答:這個大三是關係小調的屬和弦,功能不變,色彩變亮,調式色彩偏移,很幼稚的手段。
問:陶喆的《二十二》(E調),「自己生命中的變化」,用的是Am和弦,即IVm小和弦。這從樂理上,或從和弦色彩上怎麼解釋。
答:這個是小下屬和弦,功能不變,色彩變暗,很幼稚的手段。
問:還有一個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D調),「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這句用的是C和弦,C和弦在D調里不屬於順階七和弦個中的任何一個。這從樂理上,或從和弦色彩上怎麼解釋。
答:降七級和弦,也叫重下屬,色彩偏黑,很幼稚的手段。
你如果聽聽如春作品(李如春 豆瓣)的和弦還不把你嚇壞了?儘管他還沒用很複雜的,但調式交替、四度疊置、二度疊置、調式和聲、意外進行、色彩和聲、非功能關聯……足夠體會20年了。其實200年前的舒伯特就愛用同主音大小調交替,比如《小夜曲》
同樣,長篇大論並不利於解決問題,我們用最直接最精鍊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所謂順階和弦,就是用調式內的音來構成和弦,那麼在應該是小的地方,比如大調的二級和弦,用大二級和弦,可以理解為離調,但是這個離調並沒有離得非常遠,這裡就可以有一個代理或者代替的概念,本應是小,但是用大來代替,只要當前這個離調的大和弦的變化音和當前的旋律位置沒有衝突,那麼就是可行的,至於效果好不好,要結合動態的和聲體系來評判,也就是這一個和弦用得好不好不取決於當前這個靜態的和聲效果,而是要思考,當前的和弦從哪裡來(前一個和弦),又要到哪裡去(後一個和弦)
替代是為了什麼?我認為,是為了色彩和刺激的變化。大小和弦相互替代,其實就是轉調的應用,遊走在調的內外就帶來了刺激程度和樂句色彩的變化,在現代和聲中廣泛被應用,歸結起來就是為了「讓音樂有變化,讓作品聽起來與眾不同」,至於理論,可以產生於實踐之前或之後。
看和弦的構成音,比如C是135,這樣在指板上135的構成音都可以。
和弦進行確定之後,在構成音之內的和弦都是可以的,無論是大和弦換成小和弦還是小和弦換成大和弦,只要音對,聽著就很舒服。
隨意變化演變成不同的風格,可以一個一個試著變化找到舒服的變化。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渣渣(ZAYN, Zayn Malik)單飛後首單 PILLOWTALK ?
※在流行歌曲創作者心目中,歌詞(人聲)、曲、編曲這三者的重要性排序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亞洲人/亞裔的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在亞洲以外的世界範圍內幾乎沒有影響力?
※你聽過的最豪情萬丈的歌曲是哪首?
※有什麼比較好的流行音樂學府或者某大學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