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square模式可行性深度分析:盒子支付,錢方支付那個比較有前途,盒子支付風險是什麼?
12-31
盒子支付主打個人消費,錢方支付支付商業消費(類似於square)。盒子支付的終端增加NFC功能,錢方支付收單業務終端上自帶鍵盤。其他樂刷/拉卡啦/快刷等其它產品已被排除在外,沒有排他性的銀聯合作,部分還需要輸入信息。這個不解釋。
1. Risk: 盒子支付只能刷借貸卡和有密碼的信用卡,儘可能地防止信用卡隨意使用,想必錢方也是。至於套現假卡一類的,中美都有不說了。風險要做好。2. 牌照:不清楚錢方,但盒子支付與銀聯合作,做中介和服務運營商,不屬於支付寶一類的支付平台,所以暫且不需要考慮牌照問題。況且就算申請也不一定很困難。我的問題是: 1. 贏利點在哪裡?美國收單費率近3%+15c,中國顯然做不到。但手續費就算萬分之一,隨著量級增加,應該也是一筆客觀的數目?還是在這點上我想錯了?無論是盒子還是錢方都應該通過增值服務盈利,而不是手續費的提成?如果這樣,是不是主打商業的錢方會更靠譜?兩個產品最好的前景是什麼,最差的呢?2. 錢方轉戰個人支付,有點困難,因為畢竟那麼大的一個東西在那裡;但是盒子支付轉戰商業支付,會不會比較容易?畢竟Square主打商家,且商業收支方面的量級都要大太多。有沒有可能盒子普及後會同時佔領個人支付商業支付?(另外技術方面,是不是在中國一定要獨立鍵盤?) 3. 如果失敗,除政策原因還可能是什麼?會被後來者居上么(專利神馬在中國很扯,而大佬又不厚道,支付寶聽說也要推出類似產品)?其他沒想到的風險是什麼?
這樣說吧,今天國內小商戶是最沒有人服務的一群,馬雲說過,能幫助商戶賺100塊才能拿一塊錢,能幫助小商戶賺錢的自然能盈利了
不負責推測:
1、手續費是可能盈利的一個方面,但無法以此為主:類Square的產品,本身的定位就是去覆蓋那些裝不了POS機的中小商戶,中小商戶對手續費很敏感的(參見中關村刷卡手續費由用戶繳納),再考慮到合作的收單行以及背後的長串機構的利益,中間留給 第三方支付的利潤空間不會很大2、增值服務能否盈利,長遠的看應該是可能的,短期內應該還沒有明確,你得給商戶充足的付費理由,我想錢方應該也在探索中
3、如Square一樣,如果佔領了商戶市場,再順手推出Card Case佔領用戶市場,不是太難的事
4、商戶收單是從金融寡頭們虎口奪食,個人支付是已經普及的應用。盒子轉做商戶收單,就重新來一次長征吧,難度完全不一樣
5、實施問題應當主要是政策風險,其次就是國內中小企業的現狀和刷卡所需智能機的普及等細節問題了刷卡器類的產品前景取決於未來刷卡用戶的數量,我覺得這是個過渡型產品,遲早會被手機錢包(支付寶財付通)之類的產品替代,以後商家都支持刷支付寶,8090後用戶成長起來,誰去刷卡呢?
- 如果模式足夠清晰,支付寶、拉卡拉大佬都會參與,必經那麼多產品、服務在那,只要整合一下。
- 貌似錢方也在做Squaer類產品,但大陸產品形態多種,使得設備成本控制不好,直接影響後續推廣。
- 在支付行業沒有草根之說,現在101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和未來140多家申請公司,無一例外都具備金融、商業、政府、服務、用戶各種各樣資源,所以創業者想從知識壁壘打開缺口,根本看不到希望。
- 還有在高度金融管制國家,如何解讀金融規則是未來第三方創新之本。
錢方支付主要產品是收銀寶,主要面對的是小微商戶。
而盒子支付主要面對的是個人消費者。
支付公司賺錢主要賺刷卡手續費的提成。
錢方支付的用戶數量趕不上盒子支付,但流水會遠高於盒子支付。
盒子支付商業模式是它取得成功的關鍵,其最大的短板是沒有央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牌照,這就面臨了其它品牌競爭壓力和法律幾險。如果像當年的即付寶一樣,能夠收購一家有支付牌照的公司,這家公司也是不錯的。
1、盒子支付符合消費者習慣和潮流,Square已經驗證;2、盒子也符合中國特色,和銀聯合作,產品直接是銀聯LOGO;3、商用目前還沒有規則,目前看還是很大一片藍海
都有些獨特見解呀 這個社會在於不斷的創新
所有的線下支付方式都有個問題
支付終端價格
這個問題基本決定了你這種支付方式能(在最近一兩年里)有多少用戶
二維碼就不說了,就說閃付。目前給終端用戶的POS機幾經劣化還要一百塊左右。不是實力強悍的公司哪兒補貼的起。。。我說一句:先易後難,求同存異!盈利是要有,但先急者必死,太平洋夠大,容得下有實力大家!先易受,後會自然跟進,存氣而後發真力。ps:要逆向思維啊!
推薦閱讀:
※銀行如何給商業保理公司批流貸?
※如何看待富國銀行 2016 年的假帳戶醜聞?
※這輪房價上漲,銀行是不是越套越深?
※關於國際金融危機,經濟學和金融學有哪些有趣或經典的理論?
※為巨額獎金復讀,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