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有很多土耳其人?

土耳其離德國並沒有那麼近 而且語言也不通 兩個國家之間貌似也沒有大的戰爭或者瓜葛 每次看到德國足球國家隊 那麼多土耳其裔球員 我就心生疑惑


某天偶爾在報紙上看到的故事,網上找來貼上了,看到轉載來源請勿驚恐。簡言之就是德國缺乏勞動力,引進了土耳其等國勞工,開始不讓帶家屬,而且幹完就得回去,但因為種種原因,政策放寬了很多,於是大多數人都拖家帶口過來,努力生孩子,於是就這樣了。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因為移民早,沒有經歷土耳其國內的變化,現在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往往比本土人要保守。

-----------------------------------------------------------------------------------------------------------

【大技園2011年11月08日訊】(大技園記者岳劍明德國報導)隨處可見的Doener店(土耳其肉夾饃);到處都有的「土大叔」蔬菜鋪(土耳其人賣蔬菜的店);不時遇到的土耳其汽車修理工以及二手車販等等,到了德國大城市的中國人,難免都要和土耳其人打交道。他們給我們在德國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同時也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這一切都來源於1961年10月30日聯邦德國(西德)和土耳其之間的一項勞工輸出協議。

1957年,德土兩國達成勞工協議的四年前,德國總統豪斯(Heuss)訪問土耳其時,許諾幫助土耳其改善職業培訓系統。第二年,150名土耳其青年來到德國,開始參加職業培訓試點項目,從而搭起兩國密切交往的第一座橋樑。1960年,旅居西德的土耳其人達到1500人,其中大部份是學生和商人,他們基本沒有在德國長期居住的打算。

從1961年開始,大批土耳其勞工來到西德。在這之後的十多年間,陸續到來的男性勞工近68萬,女性也有14萬之多,共82萬多人,其中包括土耳其境內的少數民族——庫爾德人。1973年,德國經濟發展陷入停滯狀態,不再需要大量外勞,同年11月23日,德國終止了包括和土耳其在內的所有勞工輸出協議。

目前有280萬土耳其人居住在德國,佔德國總人口3.4%,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東德造牆 西德勞工更匱乏

1945年二戰結束,社會主義陣營忙著搞階級鬥爭,西方各國迅速振興經濟,經過短暫的發展,西方各國都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英荷法首先開始引進外勞。聯邦德國(西德)仗著能吸引來自東德和其他東歐陣營難民的地理優勢,一直不願打開引進外勞的大門。

整個50年代,西德經濟持續發展,失業率不斷下降,能夠僱傭的勞工越來越少。與此同時,東德從1952年開始封鎖通往西德之路。

1961年,柏林牆徹底斷絕了東德及東歐難民投奔西德的通道。同一年,西德失業率創記錄地降到0.8%,失業人數僅18萬,同時有50萬份工作沒人做,第一年失業率再降到0.7%。

早在50年代初期,西德各行業已開始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從外國引入勞工,並威脅否則就要把工廠遷出西德。西德工會則強烈反對引進外勞,原因是怕本國公民的飯碗受威脅。經過多次談判,在西德政府保證同工同酬的前提下,勞資雙方達成協議。1955年西德和義大利,1960西德和西班牙、希臘簽訂了外勞輸出協約。

時機成熟 土耳其外勞成功入德

此時的土耳其經濟蕭條、人口爆炸,失業率居高不下。土耳其政府請求西德考慮接受土耳其外勞。這一提議遭到了當時的西德勞工部長布蘭克(Blank)的拒絕,理由是土耳其外勞會變成移民,更重要的是擔心土耳其信奉的伊斯蘭教可能會在西德引發社會矛盾。

此時,軍事地位極其重要的土耳其剛剛加入北約,成為抵禦蘇聯共產主義陣營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重要堡壘。西德處於蘇聯共產主義陣營虎視眈眈的最前沿,北約則是西德的強大後盾。北約高層基於提高土耳其國力的需要,不斷給西德施加壓力。最後,西德經過綜合考量,同意引進土耳其外勞。不過,西德給土耳其外勞定下了四條規定:

1. 只限於未婚人士

2. 家屬不得來西德和外勞團聚

3. 勞工簽證最長為二年,不得延長

4. 只限於來自土耳其的歐洲部份

天時地利人和 外勞終成移民

西德希望用最長兩年的簽證限制土耳其外勞長期在德國定居下來。其結果是過短的簽證無法吸引真正有專長的土耳其人,如醫生、工程師等,倒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成為了外勞人員主體。到了西德後,他們從事的很多都是西德人不願意幹的體力活或簡單勞動。兩年簽證到期後,他們大多不願回國,而用慣了他們的西德業主也不願意找新的土耳其外勞重新培訓。在雙方要求下,西德政府只好繼續給他們延長簽證。最後,他們在西德工作滿五年,依據法律拿到了長期居留。相比400萬來德國的義大利外勞89%返回了義大利。土耳其則剛好相反,絕大部份都留了下來。

西德規定的限制土耳其外勞家屬來德團聚這一點,實施不久就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不管是從西德憲法中人權高於一切來看;還是從歐洲注重家庭的宗教信仰角度出發;或者是純粹從業主希望家屬到來能夠讓外勞安心工作這一點,都決定了限制家庭團聚無法執行下去。70、80年代,大批土耳其家屬來到西德,並在西德生兒育女,土耳其移民數量大增,真的產生了勞工部長先知先覺的社會問題。

土耳其人融入問題最大

土耳其並不是唯一一個和德國簽訂外勞協議的國家。在和土耳其簽約前後,德國和義大利、南斯拉夫、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建立了同樣的合作關係。但從此後的發展情況來看,德土協議無疑地成為了對簽約雙方影響最大的協議。從1961年開始,算上勞工家屬,幾百萬土耳其人來到德國,除了一部份重返故鄉以外,大部份都留了下來。他們在德國生兒育女,成家立業,成為了德國社會中人數最大的移民團體。職業也從當初的工廠工人擴大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尤其是在德國長大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沒有了語言障礙,就比第一代移民更容易融入德國社會,他們當中有開餐館酒吧的,有理髮做裁縫的,也有做律師醫生的,當政治家的,還有當藝術家的等等。

來自義大利、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的勞工,甚至是東歐的南斯拉夫人因為都信仰基督教而不存在宗教和文化鴻溝,基本沒有融入問題。即使是來自北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的外勞,因為人數不多,也沒有在西德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相比之下,只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的融入問題非常棘手,一直是西德希望解決的問題。

移民促進德土兩國貿易和交流

風靡德國的土耳其肉夾饃D?ner其實是在德國誕生的 (維基百科)

今天,居住在德國的土耳其裔大約有280萬,其中近100萬加入了德國籍。德國業主中有近八萬人是土耳其業裔,他們擁有40萬名員工,年營業額達340億歐元。

50年來,德土兩國關係不斷加深。2010年,兩國的貿易總額達350億歐元。今年前八個月,兩國貿易額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4500家德國企業在土耳其設有工廠、公司或者辦事機構。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地上升。每年有近四百萬德國遊客去土耳其渡假,極大地帶動了土耳其旅遊業的發展。

土耳其在50年中的經濟變化巨大,人均國民產值上升了20倍,達8723美元,列全球第58位。德國在這一點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德國居住的土耳其人,他們為土耳其帶去了大量資金和德國的現代產品和管理經驗。資料:德國土耳其人數一覽

時間 人數(包括入籍人數)

1945年 79

1960年 1500

1961年 6800

1971年 65萬2千

1981年 154萬6千

2001年 超過200萬

2011年 約280萬


和法國有很多馬格里布移民原因類似,聯邦德國戰後勞動力缺乏,向各國招募勞工,其中包括土耳其。六十年代兩國簽訂關於招聘土耳其勞動力的協議,成為現在德國境內有很多土耳其人的原因。


其實現在的德國外來移民很多,只是土耳其人和越南人比較顯眼。針對題目補充裡面「土耳其離德國並沒有那麼近」、「兩個國家之間貌似也沒有大的戰爭或者瓜葛」這兩句——

快速問答: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一方,除了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還有哪些國家?

答案是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這兩個國家都在目前的德國有大量移民,只不過保加利亞本身不大,移民也就顯得不那麼多,況且與德國人相貌差異並不明顯,融入得比較自然。

土耳其離德國並沒有那麼近——這話放在現在不錯,倒退幾百年就不對了。請記得作為民族國家的德國崛起是非常近代的事情,在三百年前,統治現今德國領土的哈布斯堡王朝和統治現今土耳其領土的奧斯曼帝國是接壤的。下圖來自維基百科( http://de.wikipedia.org/wiki/Habsburgermonarchie ),黃色部分是十七~十九世紀初的哈布斯堡王朝領土,而右下角就是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曾經在五百年里都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中世紀的奧斯曼帝國曾經兩度兵臨維也納,強盛一時。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奧斯曼帝國和西歐國家相比開始走向衰敗,國土也漸漸分裂,國內有識之士試圖從歐洲引入新的工業和軍事技術,想要重振國家。一開始是找法國人,無奈法國政局不穩,自顧不暇;而新興的德意志普魯士國家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國勢正旺,於是從十九世紀初葉的蘇丹馬哈茂德二世開始,奧斯曼帝國不斷地從德國聘請軍官擔任軍事顧問,其中就包括後來領導德軍獲得普法戰爭決定性勝利的普魯士大將赫爾穆特·馮·毛奇。

此後的一百年里,德國人幫助奧斯曼帝國組建出一支現代化的軍隊,並且還修建出一條從柏林通向(那時候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巴格達的鐵路(而對於這條鐵路的控制權也是一戰的另一肇因)。奧斯曼帝國在德國的幫助下得到短暫中興,一度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風帆戰列艦,並且也在軍事和政治上開始親德,最終在一戰時成了德國的盟友。這一段關係維基上說的比較詳盡,雖然只有德語版(http://de.wikipedia.org/wiki/Deutsche_Milit%C3%A4rmissionen_im_Osmanischen_Reich)。

一戰之後,許多本來明顯的地緣和軍事聯盟關係都隨著新興國家的出現而變得曖昧。此前巴爾幹戰爭讓奧斯曼帝國退出歐洲,一戰之後奧地利和匈牙利分裂,在一戰中施行種族屠殺的奧斯曼帝國也被瓜分,殘存的最大部分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二戰時土耳其並未捲入戰爭,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倒向美國以對抗蘇聯,隨後加入北約,和德國重新共處一個陣營。在重建德國的勞動力裡面,土耳其人固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這些勞工之所以最後要努力在德國留下,也許和德國歷史上對於土耳其的影響有所關聯。


德國戰後重建的時候,缺少勞動力,所以招募勞工。很多土耳其人當時被德國招過去的。土耳其東部教育、經濟基礎比較差,工作機會也比較少。所以很多第一代、第二代勞務移民的土耳其人是從相對落後的土耳其東部移居到德國的。他們宗教上比較保守,因為文化差異很難適應並融入德國當地的社會。土耳其人逐漸形成了土耳其人聚居的地方,繼續使用土耳其語、去穆斯林餐館、跟土耳其人通婚、堅持土耳其文化(更準確地說是他們移民之前的土耳其文化)。

土耳其在過去的幾十年走了世俗化的進程,文化上也變得更為開放。跟當初大批勞工去德國的時候相比已經今非昔比了。出去的土耳其人保守著過去的文化,而留在土耳其的人越來越西化,所以很多歐洲人來到土耳其(特別是大城市)都很驚訝,他們沒想到土耳其本土人會很開放,跟他們在歐洲看到的土耳其移民不一樣。


去了一趟慕尼黑,發現有很多土耳其人,因為土耳其婦女的裝扮的確很有辨識度.當時心裡也是挺疑惑的,但也不是很好意思直接上去問.後來問了曾經在慕尼黑工作了一年的同事,他就推薦我看一部電影《歡迎來到德國》,是一個喜劇片,不過也相當客觀的反映了這段移民歷史,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補充一點

在土耳其待過一段時間,覺得土耳其人普遍崇尚德國的技術和民族精神……大家完全可以腦補下兩國擬人化的場景


土耳其與德國簽訂了勞工協議


何止是德國,整個歐洲都快被土耳其人佔領了。無論在中歐哪個國家,哪個小鎮,你都能看到D?ner的身影,且7*24小時不打烊。。


一戰為了拉土耳其入伙,德國駐土耳其大使(土耳其的勞倫斯)宣稱德國上下已經皈依了伊斯蘭教,哈支威廉(朝覲者威廉)的名號傳遍了土耳其大地,清真寺里的阿訇祈禱德軍在戰場戰勝俄羅斯人,土耳其各地驅逐英法勢力


我們德語老師說,二戰後德國男人都死絕了(此句勿噴!),戰後重建缺乏勞動力,歐洲其他國家都敵視德國,所以就從土耳其招募勞工幫助國家建設,然後建完了他們就藉機留了下來,土耳其人又特能生孩子,相反德國一直生育率低迷,所以原先的德國人更少,土耳其人更多。

他還擔憂,以後德國會不會全被土耳其人佔領了,看不見那種偏北歐人種的金髮碧眼的人,全是黑頭髮黑眼睛,說著伊斯蘭口音的德語... =.=|||

匿了。。。


從我德國房東那了解到的,歐洲二戰後重建需要大量勞動力,而當時的歐洲各國受到重創,本地人死了很多,所以歐洲很多國家都決定從其他國家找勞務,各種優惠政策出台讓這些土耳其人和其他國家的人(譬如西班牙人)的人來德國。而土耳其人留下之後就不走了,跟德國政府政策有關。另外,本地德國人不是很喜歡土耳其人,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圈子,文化水平低,老一輩人可能不說德語,伊斯蘭教女人都包頭,小孩子也不在德語環境成長(因為爸媽都說阿拉伯語)。


推薦一部名叫《歡迎來到德國》的電影,又名阿曼尼亞 Almanya - Willkommen in Deutschland 。整部片就是介紹二戰后土耳其人來到德國工作的時代背景,通過許多細節體現兩種文明之間的衝撞(比如土耳其人特別愛生小孩,被一些德國人所嫌棄),透著許多小溫馨和小幽默,但又不流於膚淺。 是一部很少見的氣氛輕鬆卻又引人深思的電影。

再回答題主吧:主要原因就是德國缺勞工,無他。

不過令我費解的是為何德國單單對土耳其勞工青睞有加?(貌似伊斯蘭民族並不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以致在德國境內塑造出一種土耳其文化。這個···還未找到答案,請教方家指教。


在德國戰後重建時期,由於戰爭造成的勞動人口劇減而產生勞工緊缺,遂鼓勵移民,在此時期造成大量土耳其人遷入


推薦閱讀:

加拿大人口那麼少為什麼能成為發達國家?
如果沒有八國聯軍和日本侵華,清政權和國民黨政權能鞏固統治並完成近現代化改革么?
銅川市為何能成為陝西十個地級市之一?
為什麼我覺得一些日本名字很有古典美感(比如藤堂高虎,九鬼嘉隆等)?
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為什麼姓不一樣?

TAG:歷史 | 德國 | 土耳其 | 知天下知乎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