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到底有什麼魅力,竟能讓當時的德國人對它如痴如狂?
一戰後,在德國身處嚴重的經濟危機,原有的政治制度已經失靈的情況下,希特勒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制度,帶領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登上了歷史舞台。
1933年1月,希特勒如願以償成為內閣總理。但是當上總理並不等於坐擁獨裁權力,希特勒的權力依然受議會民主的制衡。早在1932年1月,他就明確表示:「法西斯要求全部權力,絕不同其他勢力、保守派政黨和派別長久地分享權力!」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希特勒肆無忌憚地以暴力手段破壞其他黨派的競選活動,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和左翼人士,通過一系列台上台下的政治手段,擺脫了國會和總統的監督,逐漸將總統、總理兩個職務合併為一,集黨權、政權、軍權於一身,成為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獨裁者!
與此同時,隨著德國在納粹黨領導下出現的「經濟奇蹟」,民眾對納粹黨歡欣鼓舞並感恩戴德,對元首希特勒個人的狂熱崇拜氣氛一時瀰漫全國。尤其是1933年希特勒執政後,整個德國都近乎陷人了一種癲狂狀態。
翻閱當時的歷史資料影片,我們經常可以看到30年代的德國民眾向希特勒歡呼的場景,這些場景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集體瘋狂的印象。幾乎每一座德國城市都有以希特勒命名的大街、廣場,相當多的城市封希特勒是自己城市的榮譽市民,給希特勒立雕像;成千上萬的普通民眾紛紛向希特勒寫信,表達對帝國元首的崇拜和感激之情。
這些場景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集體瘋狂的印象。一向以科學、嚴謹著稱的德意志民族為何會出現群體性的瘋狂狀態?為什麼希特勒會獲得萬眾擁戴,把個人崇拜搞到登峰造極?
也許有人會將這種瘋狂的個人崇拜歸結於希特勒出眾的個人能力。拋開他的政治組織能力不說,希特勒是一個極其出色的演說家,他的演講具有強烈的鼓舞性和煽動性,能夠讓所有聽到他演講的人都打了雞血般熱血沸騰。
當然,這些個人魅力都屬於主觀因素。除了希特勒本身的個人能力以外,雲石君覺得,希特勒能夠獲得萬眾擁戴還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戰後,德國的極端破壞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使得人們的救世主情結抬頭,而希特勒的出現,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要。
德國統一後,迅速趕上了工業化的第二個高潮,經濟發展迅猛。到一戰前,德國經濟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國內工業結合高技術的發展,已經控制了大部分歐洲的工業力量。可以說,一戰前德國的國運算得上是順風順水。
一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受到了相當嚴厲的制裁,海外殖民地全部被剝奪,國內社會動蕩,不僅丟失了大片領土,還欠下了巨額外債。隨著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德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經濟直推崩潰的邊緣,工業生產水平甚至嚴重倒退到了1896年。失業率急劇上升,工業產量大幅下降,工業危機反過來又導致了金融危機,銀行紛紛倒閉,對外貿易銳減,而經濟危機又進一步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面對現實的極端窘迫,德國民眾連保障日常的生活都變得極其艱難,很難通過正常的途徑來翻身。而新興的魏瑪政府權力本身受限,無法有效干預經濟挽救德國,也無法有效壓制社會動蕩,對外也無力對抗以法國為首的外部壓制,這又大大削弱了魏瑪政府的政治權威。
在這種極端絕望的境地下,德國民眾的救世主情緒逐漸抬頭,他們渴望俾斯麥家長式的保護,渴望出現一位政治強人,對內壓制分歧,維持穩定;對外集中資源,強勢應對,進而提振民眾的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恰恰就在此時,希特勒的出現,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要,而他本人也需要利用民眾對政治強人的個人崇拜,增加民眾的心理同一性和對國家的認同感,進而得到他們的支持,這更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實現。
其次,一戰後德國的衰退和戰後慘狀,很大程度上皆因外部壓迫導致。為了抵抗外部壓力,德國在政治體制方面就要極端中央集權,個人獨裁和崇拜由此而成。
由於獨特的地緣區位,德國長期以來就受到周邊列強的壓制,無法拓展自己的地緣影響力。即便是在統一後,臨近的法國和沙俄也沒有放鬆對德國的壓制,剝奪德國的邊緣區,壓制它的戰爭潛力。
一戰後,德國戰敗,受到了相當嚴苛的制裁,國運跌到了谷底,國家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外部威脅。面對外部壓力的步步倒逼,德國要翻身,必須進一步拓展生存空間,但戰後的德國經濟遭到重創,國家資源又極端窘迫,怎麼辦?只能大量依賴外債和經濟援助來促進工業發展。
這種以弱博強的局面和持續的整體受壓,決定了德國必須儘可能地整合國內社會資源集中用於對外博弈,相應的,在政治體制方面就要極端中央集權。畢竟,相較於權力被分散的民主政體,集權政體效率更高、權力更為集中,在發動底層民眾、調動國內資源、煽動國民的國家民族情結一致對外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在列強間矛盾與衝突加劇、德國面臨外敵打壓的局勢下,可以增加德國跟列強博弈時的戰鬥力。
關於這一點,已被中國無數次證明。在長達數千年的農耕時代里,華夏文明的軍事威脅主要來自塞外游牧勢力,而歷代的朝廷憑藉著高度的中央集權,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內部資源,將自身強大的地緣實力發揮到極致,一次次擊退游牧民族勢力的侵襲。
到了近現代,雖然游牧武裝的威脅消失,但是來自先發工業國的威脅更加恐怖。這個階段,外部勢力不僅在武力上,就連在文明程度上都已超過華夏文明,所以中國第一次有了亡國滅種的威脅(古代游牧武裝,只能在政治上消滅中原漢族政權,但卻無力剷除華夏文明)。因此,這個階段,對中央集權的追求,不僅沒有被弱化,反而不斷強化,並上升到強人大權獨攬的程度,政治領袖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精神領域)的權威,甚至超越了古代的皇帝。
在強大的外部威脅壓力下,德國選擇了極端中央集權來維護國家的穩定——而個人獨裁作為中央集權的最高形式,也由此形成。希特勒和納粹正是迎合了這種需求,才在民眾心中樹立了政治強人的形象。
再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在信息傳媒業的突破,為希特勒的個人崇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傳統時代,由於信息傳播方式落後,領袖的個人影響力不能深入基層。其權威塑造,通常只是依附於其所取得的權力,最多也就是再添加一點血統出身、宗教身份等諸如此類的外在認定的作料加持。但這種權威背後,人們尊崇的更多的是權力、血統、宗教認定等外在因素,而非個人本身,所以不具備個人崇拜的基礎。因此,在古代社會,世俗領袖除了確實建立過實實在在的大功業(比如拿破崙、成吉思汗等),很難讓人對其個人本身產生崇拜。
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隨著電影、廣播的出現和大範圍普及,個人形象塑造成為可能,個人魅力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更多的因為其個人魅力而傾倒。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普通人,只要個人包裝到位,一樣能蠱惑萬民,而希特勒就憑藉著其出色的演講能力沾了新媒體的這個光。
我們不妨舉個例子。納粹上台之初,德國的收音機普及率不高,一時間也沒法讓家家戶戶都很快擁有一台收音機,於是當局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下達了集體收聽廣播的命令,大夥在一起收聽元首的極富煽動性的演講。而等到二戰開打的時候,德國收音機的普及率已經到了家家戶戶,即使走在大街上,街頭的揚聲器照樣會把希特勒的聲音傳送到你的耳朵里,這就使得希特勒的各種演講能夠無縫地插入民間的各個角落,進而獲得萬眾擁戴。
總而言之,強人政治作為中央集權的最高形式,其之出現,與國家所面臨的內外部政治經濟形勢有著極大的關聯,而當權力高度集中於個人後,對國家領袖的個人崇拜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一個民族如果陷入過度盲目的個人崇拜以及極端的愛國主義情緒當中,必定會從理智走向瘋狂,從善良陷入邪惡。令人悲哀的是,此時此刻,德國民眾卻渾然不覺,一直沉浸在這種崇高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之中,真的以為要跟隨偉大領袖去創造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神聖事業。在這種全國性的集體瘋狂崇拜中,納粹再一次啟動了戰爭機器。
事實上,在納粹前期崛起時,實力並不強大,英法按說有能力阻止,但實際上英法卻並未這麼做。無論是德國擴軍備戰、侵佔萊茵非軍事區,乃至於到後來的吞併奧地利、捷克,英法始終奉行綏靖主義,甚至到德國閃電戰打敗波蘭,正式宣戰後,英法等國也依然表現消極。
為什麼英法對納粹的崛起和擴張視若無睹?這背後又有哪些複雜的背景因素?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63章——德國之第7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關注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因為希特勒用維也納人發明的「群眾運動」折騰德國人。那個時候的維也納就是各種各樣的狂熱的政治思想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德國的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見過什麼是群眾運動。
群眾運動的問題可以請@王陶陶老師指點一番。因為貧窮,飢餓,寒冷。人們盼望著新的生活,統治者不需要給他們那樣的生活,只需要讓他們的覺得,跟著自己就能過上那樣的生活就行了
自問自答系列么,貼一個田中芳樹的答案,
「魯道夫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壞蛋哪!人民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人民為什麼敢怒而不敢言呢?」
「跟你說過啦!因為魯道夫是個大壞蛋嘛!」
這個答案無法說服少年,倒是父親的見解和一般人有點不同。他給兒子的回答是:「因為人民都好逸惡勞!」
「好逸惡勞?」
「這樣說好了,一般人碰到問題時,都不願靠自己的精力心思去解決,他們只期望超人或聖賢的出現,為他們承擔所有的痛苦、困難和義務。魯道夫就抓住人性的這個弱點,伺機而動,一舉成名。你要好好記住:讓獨裁者有機可乘的人,要負比獨裁者本人更多的責任!雖然沉默的旁觀者沒有支持他,但沉默旁觀其實與支持同罪。
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
德國是個單一民族國家,同一種語言,同樣的人種,民族主義可以說是終極動員令,將德意志土地上面的千萬人意識到還有千萬同胞與其過著共同的生活,具有「同時性」,同樣被英法盤剝
共產主義團結其了中下階層的大多數。總的來說動員起來了整個社會其實反觀KMT中國,運用了部分民族主義就可以東阻日本,內服各路諸侯。CCP時代更是動員起來各路民眾,西平疆藏,南掃土匪,東拒美軍,對於一個農業國來說可以說是難以想像的
當然最後搞建設的時期就不能運用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大旗了,你看現在不就沒用1.時勢所趨2.希特勒高超的演講才能,以及他性格里本身就有的博學和善,意志力,政治悟性,還有對人才的鑒別能力,導致當時德國民族主義的派別之中國社黨脫穎而出,並且希能夠以其獨特的魅力為人所崇拜。民族主義的派別之中分裂趨勢一直比較嚴重,希確實是有一些個人魅力才能阻止其分裂趨勢。但隨著後來戰爭陷入僵局以後威信逐漸被質疑,分裂矛頭日趨嚴重
他解決了當時德國人的危機滿足了夢想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德國人那麼恨納粹?
※《教父》中的西西里人那麼厲害,為何在二戰「西西里戰役」中卻不堪一擊?
※如果希特勒在1941年6月1日突然去世,誰最有可能成為繼承人?
※關於德國閃擊戰的一些不專業的疑問?
※二戰後期蘇聯有像英美一樣轟炸過德國本土嗎?
TAG:德國 | 納粹德國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 | 法西斯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