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很多重名,而中國人很多重姓,不是都是子承父姓嗎?為什麼外國人依照這種制度沒有產生重姓很多的情況?

如題


原因很多,我就講一個:姓氏的繼承製度問題。

在歐洲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製下,嫡長子繼承爵位和財產,庶子、幼子要麼自尋生路,要麼接受父兄的分封,到地方經營自己的封地。在這種繼承製度下,僅有直系繼承人可以繼承家族的姓氏,支系繼承人只能自建新的家族。

典型的例子有法國的卡佩家族。卡佩家族在法國建立過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和奧爾良王朝。然而後三者的君主姓氏分別是瓦盧瓦、波旁和奧爾良。瓦盧瓦家族的始祖是卡佩王朝第10位國王「勇敢者」腓力三世第三子查理,波旁家族的始祖是卡佩王朝第9位國王「賢人」路易九世之子克萊蒙伯爵羅貝爾,奧爾良家族的創始人則是波旁王朝第2位國王「公正者」路易十三的次子奧爾良公爵腓力一世。

在日本封建社會,在嫡長子繼承製下,嫡長子繼承爵位和財產,庶子、幼子要麼選擇去別的家族當繼承人,要麼接受父兄主君的分封到地方去。去了別的家族做養子繼承家名的,自然就隨該家族姓,如毛利元就的次子吉川元春和三子小早川隆景,僅有長子毛利隆元和五子毛利元秋姓毛利(毛利元秋做過椙杜家養子,當時名為椙杜元秋,1569年被任命為月山富田城城主後接觸了椙杜家的養子關係才復改名為毛利元秋)。分封到地方上去以後維持原姓的,比如有德川幕府的御三家尾張德川家(家祖德川家康九子德川義直)、紀州德川家(家祖德川家康十子德川賴宣)、水戶德川家(家祖德川家康十一子德川賴房)。分封到地方上去以後改姓的,有的改姓和自己家族有淵源的姓氏,比如德川御三卿姓松平(德川家康舊姓松平);有的和歐洲一樣,以自己的封地地名為姓,日本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姓氏都是如此產生的。

在中國,除了先秦時代國滅之後以亡國為姓誕生了一大堆姓氏以外,自秦以來中國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之後,雖然宗法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然而中國傳統則是分家不改姓。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傳宗接代,家族成員越多越好,所以即使庶子、幼子分家,依然維持原有姓氏。所以時至今日,傳統文化較為根深蒂固的農村裡依然有很強的傳宗接代的觀念,雖然經常會有人吐槽「一定要生一個男孩,你家是不是有什麼皇位等著繼承啊」,然而單單這個姓氏,對於傳統文化氛圍的普通人來說,就真的跟皇位一樣重要。


謝邀。

目前的最高票也說了,原因很多。

我從文字和歷史方面說兩件典型兒:

一、咱們國家重姓不重名是因為漢字可以隨意組合,所以姓和名都很多種類。你覺得重姓的多也是幾個大姓,這些跟歷史有關,比如某個朝代的某個皇帝一封:以後你們都姓張了,不姓張的為了貼這個冷屁股可能都楞改成姓張的。(姓少的也許是因為這個姓是外來姓,沒當過皇帝,也沒被封過。)

二、外國人重名多是因為他們的「名」是就從那麼幾個單詞里選,而我國的「姓」剛好是從那麼幾個單詞里選(百家姓)。另外如果你看過《權力的遊戲》你就知道了,那個北方的私生子姓Snow,你看,隨便起的吧。我國就算是私生子也最多姓個收養你的人的姓了,不能隨便編一個,比如姓宇宙,大伙兒肯定說沒這姓。

所以其實中西方都比較重視姓,不過採取的方式不一樣:中國是我喜歡你你就改成我的,而西方是我不喜歡你你就改別的。


我一直好奇是不是老外跟咱們對於姓的理解有差別。或者說第一個翻譯familyname的人是以他的思維翻譯的。雖然直譯familyname以姓作為結果比較妥善。

但是你把中國人名字和老外的順著讀。其實都是重複開始的這個內容而已。。。。。。。

巧合?不懂啊!純屬自己腦補。莫作參考


我覺得應該重的不少吧,人口基數越大重的越多,哪都一樣吧


推薦閱讀:

北大高材生柳智宇出家後現在如何?
為什麼人們都喜歡用幾何概念外微分來闡述微分的意義呢?
中國怎樣才會出現數學大家?
為什麼傅里葉變換如此有效?
如何利用外微分來理解和解決曲線以及曲面積分的問題?

TAG:數學 | 姓氏 | 名字 | 外國人 | 姓氏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