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財務工作以後,你的思維模式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謝邀!財務工作久了確實會讓思維發生轉變,就我個人而言,具體如下:
1.注重細節。我以前是學統計的,講究的是概率、趨勢變化、因子分析等方面,突出抓大(重點)放小(細節)的理念。從事會計工作之後,一開始當出納,再也不能差不多就行了。那是差一分也不行啊!財務報表更是各種邏輯關係縝密,該平衡時就得平衡。
2.注重自省。正因為有邏輯關係在,所以一個正宗的會計人不會遇到問題想都不想就跑去找人求助。因為規則已定,在規則內尋找原因,所以養成了完成工作後先自查的習慣。比如現金流量表左右不平衡,那就找出差距,然後分層次推下去,看究竟是什麼地方錯了。
3.注重原則,目標導向。不能打擦邊球的時候,講原則,不看人下菜,將不能幹的事情扼殺在萌芽中,否則苦果都是自己吃。財務人員特別是負責人如果講一團和氣,你好我好大家好,沒有標準,這樣也行那樣也可以,想著誰也不得罪,那絕對是在給自己挖坑往裡跳。這個思維往生活中延伸就是要拒絕誘惑,拒絕跟自己目標不相關的事項,比如想考注會,卻沉不下心看書,天天追電視劇,那電視劇就是誘惑,就得戒劇。
4.理財思維。天天跟數字打交道,有助於培養記賬的好習慣,還經常將會計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比如購房時,先根據當前收入狀況,資產狀況,列出最近一年或者三年的每月家庭收入開支統計表,將月還款額列入支出,看看買房後家庭年結餘多少錢?需不需要借錢湊首付,多長時間可以還清首付借款等問題,通過列表分析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不至於盲目消費,衝動購買後導致家庭生活質量大幅下降。
5.講究適當的靈活性。這個看上去跟3講原則矛盾。其實這才是會計思維的精髓。在框架體系內注重適當靈活性,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這個不容易,也是財務負責人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否則只講原則,領導弄個機器人就能把你替代了,為啥高薪聘你?拿業務來說,資產折舊有幾種方法,你可以選擇對企業發展有利的。內部控制流程可以不斷優化,需要科學設計等等。
會計思維用好了,可以是你生活中的加油站,工作上的指南針,用不好,就容易鑽牛角尖,損失社交貨幣,容易成為別人口中「固執、死板、無趣」的人。
以上~感謝閱讀,歡迎點贊。
我在事務所做了十二年審計,以前都是審別人,都是懷疑的眼光和謙卑的心,不相信哪個企業的帳是完全乾凈的,但是又一天到晚都要和上帝一樣對待客戶,伺候好客戶,在合理風險範圍內包容客戶。現在我做了企業財務,做事情風格還是一如既往的認真負責,就是心態變了。一天到晚就是想怎麼合理利用準則把財務報表做的好看,滿足老闆需求和企業發展需要,但是還是算有節操的準則範圍內的。然後到了年底審計,就是想著怎麼應付審計師。因為了解審計程序,我覺得如果真的想做什麼特殊操作,肯定是可以瞞天過海的,可惜就是不想做這個事情,因為昧良心的事情不做。然後我也會同情審計。但是對於不上路的小朋友,就特別想抓過來指導下到底怎麼做才是審計。#高經的通病#4從事財務工作近二十年,思維方式卻是一點一滴轉變過來的,對人對事的處理方式都習以為常了,但細想起來確與自己從事財務工作相關。
最明顯的就是言之有據,這裡的「據」是理論依據也是實物證據。給人的印象就是偏保守。
從事的崗位不同,行事風格大不一樣。
老闆們喜歡談未來談理想,好像身有放大鏡,有一分要放大成十分,昨天和大點的公司有個商務會談,可以只是談了一個合作意向,到老闆這裡可能就給公司賺到十個億了。不是說這麼做不好,老闆是公司的領頭人,鼓舞士氣是他的責任。
業務員喜歡許諾,談項目時好像他的產品是完美的,什麼功能都有,什麼需求都能滿足。把產品賣出去,達不到之前要求也沒關係,他們會承諾修改,然後是漫長等待,不是大問題,一個「拖」字決就搞定一切了。
財務人給人的印象是保守,未慮勝先慮敗!凡事都講規定講制度!
場景一:辦公室來報銷,財務複核
有發票么?有!
吃飯之前打招待費申請單沒? 打了!打了!
部門負責人要簽字,分管領導要簽字,董事長也要簽字,有簽字沒?簽字全不全? 有!跑了一上午,都簽過了。
招待人數寫了沒?中央有規定,宴請人數不超過10人的,陪客不能過3人! 寫了,寫了,上次沒報成就知道了,肯定沒超!
吃飯光有發票不行呀!還要附菜單明細! 有,有菜單!特意關照飯店打的!
菜單也要蓋章呀! 蓋章了!為了蓋章專門跑回去一趟。
我看看明細,有規定來人請吃飯可以,但光吃飯不能喝酒,你這喝了二瓶啤酒,按規定不能報!
沒辦法呀!客戶大老遠來了,這麼熱天,喝瓶啤酒不過份吧?(來人已急)
規定就規定呀,我也沒辦法,你這報了,下個月上級來查,背處分的是我!
那你看怎麼辦?(語氣已有不善)
要不就讓飯店重開一張菜單,不帶酒的。
那飯店在城東,大老遠的,就報五百塊錢,能不能通融一下?
那不行,規定就是規定!你別為難我!
好吧,我去!你再看看還有別的問題沒有,我一塊解決了!(已咬牙)
按說附件變了,所有簽字人要重新簽字,不過這次算了(有殺氣,保命要緊)。你抓緊把菜單換了,我就給你報哈。
那我謝謝你呀!!!
場景二:老闆要收購一家創業公司,大夥都信心滿滿,財務人這時會憂心重重的說:這樣的公司成立沒幾年,會賺這麼多?報表會不會做假?銀行流水也可以自制蓋章呀!什麼?審計驗證過了?那未來呢?這樣的公司主要是靠團隊支撐,收購以後會不會變現走人?什麼?有對賭?對賭也就賭三年,三年以後呢?
場景三:(真實案例,源自最近與主審所的一次討論,背景是17年政府補助準則的最新修訂)公司收到一筆來自政府部門的項目款,審計認為是政府補助,財務認為是給政府提供服務,正常開票應視為業務收入。於是我們開始找準則——收入準則和政府補助準則,再找文件看政府部門具體要求,查開票看相關附件。最後同意了財務處理。這還沒完,確認為收入是凈額法確認還是總額法確認,收入要有成本費用配比結轉,那些成本費用應與之配比。你一個配比原則,他一個重要性水平,不時還要加上一個權責發生制,是否要追溯調整之類,一筆業務,四五個人正式開會就有三次,平時電話爭論不斷。其逄實不論用那一個方案對當期利潤影響都不大,主要是算毛利歸入經營性所得與否的問題,在業務看來這都是吃多了,但當事人樂此不彼,頗有與高手過招的快感。
上面這些案例都是在我身邊真實發生過的,其實談不上對錯,在外人眼中我們這些財務人有些不近人情,過於呆板了。對財務工作者來說,在什麼位子上說什麼話,講原則重製度也沒錯!
我只能說:理解萬歲吧!
微信公眾號:貓大叔的財會窩!歡迎關注!
一:證據思維
案例片段[1]:「原審法院認為:延X縣縣委、縣政府在1966年度獎勵延化XX集團的獎金20萬元撥入延X縣化肥廠賬戶,按規定常XX作為時任廠長,享有領取其中10萬元的權利,延化XX公司稱已由常XX領取該爭議的10萬元獎金,故常XX是否領取是本案的爭議焦點。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規定,延化XX公司作為給付義務主體負有證明已經給付的舉證責任,其提供的相關證據記賬憑證沒有領取記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七條 、第十一條 規定,財務的收發、增減和使用,必須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邰某一人作為現金出納及銀行出納,在本案涉及的2 0萬元獎金撥入後,向外發放,應按照上述財務規定製作分配方案由領取人簽字附後,但其製作的1997年7月31日第152號憑證上會計分錄上雖收支平衡,但因記賬憑證沒有領取記錄,其它證據不能確定與發放獎金有關聯,不能客觀的證實和反映常勝強已經領取的情況。」
個人感悟:在學校里認為,會計就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認為做賬分錄平了,報表平了就一切萬事大吉了。從事財務發生了很多因為單據問題吃過的虧,也看了不少因為單據引起的法律糾紛問題。實際工作後開始對於平衡背後體現的經濟實質,對於平需要的一些支撐材料,對於平需要體現的內部控制思考。所以從事會計後,對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證據思維,就是我干這個事情,有什麼憑據,是發票,是單據,是表格,這些是否正確,是否其他人簽字等等。以保證自己做賬的證據沒有錯誤,這樣出了事情,自己至少可以有說法。比如公司開會,發生了會議費支出,如果只有發票肯定不行的,按照證據思維,稅局有規定。
二:形式重於實質的思維
案例片段:2012年1-8月,冀東水泥黑龍江有限公司(納稅識別號:230112571929075)從哈爾濱泉興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納稅識別號:23011275632710X)購入水泥熟料等貨物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69張,不含稅金額合計56,191,679.51元,進項稅合計9,552,585.39元。開票日期均為2012年,加蓋舊式發票專用章。經調查,上述業務真實,取得的發票,除加蓋舊式專用章外,沒有其它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及實施辦法規定,發票專用章屬於發票的基本內容,是確定發票法律效力重要形式特徵。發票專用章式樣由國家稅務總局確定。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7號,新的「發票專用章自2011年2月1日起啟用,舊式發票專用章可以使用至2011年12月31日」的規定,以上69張發票均屬於「不符合規定的發票」。
個人感悟:學校學習時,知道發票比較重要,但是不知道如此重要。其重要性遠超過自己的想像。也在教材中學過,經常提到實質重於形式這些理論,可是在某些時候,形式會重於實質。比如上面的案例企業業務是真實的,但是就是因為發票上蓋了一個舊章,沒有蓋新章的問題,直接導致69張發票均屬於「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你跟稅局講道理,說我業務是真實的,就是發票蓋章蓋了個老章而已嘛,稅局告訴你滾去看稅法。此處注意是對於某些事項形式重於實質,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形式重於實質。
三:稽查/檢查過關思維
企業進行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考慮企業處理是否符合稅法規定,是否能夠過關。比如最簡單的企業開會發生的業務支出,是否只要有個發票然後記一筆賬就可以呢? 然後發現各地對此都要明細的規定,比如舉例一下這兩個地方的規定:
1:《企業所得稅若干政策問題解答》的通知(冀國稅函【2013】161號)
十八、企業發生差旅費、會議費稅前扣除需要提供哪些資料?
企業發生的與其經營活動有關的合理的差旅費、會議費,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證明資料的,應能夠提供證明其真實性的合法憑證,否則,不得在稅前扣除。差旅費的證明材料應包括:出差人員姓名、地點、時間、任務、支付憑證等。會議費征明材料應包括:
(1)會議名稱、時間、地點、目的及參加會議人員簽到的花名冊;
(2)會議材料(會議議程、討論專件、領導講話);
(3)會議召開地酒店(飯店、招待處)出具的服務業專用發票。
2:《江蘇省地方稅務局關於發布〈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證管理辦法〉的公告》(蘇地稅〔2011〕13號)第二十一條規定,企業發生的會議費,以發票和付款單據為稅前扣除憑證。企業應保存會議時間、會議地點、會議對象、會議目的、會議內容、費用標準等內容。參照上述規定,企業發生的合理會議餐費,應列支為會議費在稅前扣除。企業應提供會議證明材料:會議時間、地點、預算、出席人員、內容、目的、費用標準、支付憑證等。
個人感悟:從事財務工作,很多財稅處理,一定不要按照自己的理解來,一定要按照稅法規定來操作,有規定的一定要找規定,然後老實以自己做的能否通過稅局檢查和稽查,也就是稽查/檢查過關思維。
四:法律思維之規定
各種財稅法檢索工具以及稅法查詢網址,幾天不登入手癢。然後自己電腦都會採用知識管理工具和原始的文件夾將一些財稅法歸集起來。現簡單舉例,個人以前總結的,稅法中關於價格明顯偏低的規定。
一:稅法關於價格明顯偏低的總結
二:價格明顯偏低稅企法規:
企業:
1.2009法釋5號【關於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十九條
對於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明顯不合理的低價」,人民法院應當以交易當地一般經營者的判斷,並參考交易當時交易地的物價部門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結合其他相關因素綜合考慮予以確認。 轉讓價格達不到交易時交易地的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百分之七十的,一般可以視為明顯不合理的低價;對轉讓價格高於當地指導價或者市場交易價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視為明顯不合理的高價。2. 國稅函〔2009〕380號【白酒消費稅最低計稅價格核定管理辦法】
第二條 白酒生產企業銷售給銷售單位的白酒,生產企業消費稅計稅價格低於銷售單位對外銷售價格(不含增值稅,下同)70%以下的,稅務機關應核定消費稅最低計稅價格。
3. 1993年10號【反不正當競爭法】
第十一條 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
(一)銷售鮮活商品; (二)處理有效期限即將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積壓的商品;
(三)季節性降價; (四)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商品。
稅局:
稅收征管法:
第三十五條
納稅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稅務機關有權核定其應納稅額:(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可以不設置帳簿的;
(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應當設置帳簿但未設置的;
(三)擅自銷毀帳簿或者拒不提供納稅資料的;
(四)雖設置帳簿,但賬目混亂或者成本資料、收入憑證、費用憑證殘缺不全,難以查帳的;
(五)發生納稅義務,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申報,逾期仍不申報的;
(六)納稅人申報的計稅依據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 稅務機關核定應納稅額的具體程序和方法由國務院稅務主管部門規定。
稅收征管法實施細則
第四十七條
納稅人有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條或者第三十七條所列情形之一的,稅務機關有權採用下列任何一種方法核定其應納稅額:(一)參照當地同類行業或者類似行業中經營規模和收入水平相近的納稅人的稅負水平核定;
(二)按照營業收入或者成本加合理的費用和利潤的方法核定;
(三)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動力等推算或者測算核定;
(四)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採用前款所列一種方法不足以正確核定應納稅額時,可以同時採用兩種以上的方法核定。 納稅人對稅務機關採取本條規定的方法核定的應納稅額有異議的,應當提供相關證據,經稅務機關認定後,調整應納稅額。
謝邀。準確來說,我的工作是審計,其實不是正兒八經的財務,但平常和財務打交道比較多,就隨便寫點東西吧。
1、會計不是百分百精確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
當時考CPA會計時候,確實遇到非常多很難很複雜的會計處理(比如未確認融資費用等),但在實務中的對複雜會計問題的會計處理往往從簡,很多時候只要能大致反映企業真實客觀經營活動即可,如果你把問題弄得太複雜,很有可能是你太拘泥於精確,會計不是百分百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真要做到非常非常精確的話,一成本太高;二也沒這個必要。
2、存在即合理。
一些慣常會計處理雖然可能有問題,但確實有其合理之處。比如說,在審許多企業的時候,對方財務包括一些很有經驗的老財務往往都會有「慣例」樣的錯誤會計處理,例如說收入的確認按照現行準則來說,只要符合五條件,就應該確認為收入,但實際上很多企業確認收入的時候往往是根據開票來的,不開票不確認收入。後面,我自己思考了下,這樣做確實有一定合理的地方的,首先簡單粗暴,憑證結轉收入,後面附著發票,清晰明了,如果要按照準則來,憑證結轉收入,後面啥都沒有,可能還要寫一些東西,非常麻煩,後面還需要糾結開出的發票放哪。(這一塊純是個人思考,還需有經驗財務指點下)
3、極度風險厭惡者。
做財務時間長了,大概率成為風險厭惡者。工作上為了合規,厭惡承擔風險,即時不得已承擔風險,也提前準備好足夠的甩鍋的理由,可怕的是有時候生活上也逐漸這樣,我想這可能是除了貧窮之外,財務最大的黑點,你規避了風險,某種程度上也規避了機會,不搏一搏,怎麼單車變摩托呢?
謝謝邀請。我覺得第一是,謹慎。會計的基本原則有很多,被提到最多的就是謹慎性。所以,我覺得財務乾的多了,就越來越謹慎。工作中如此,生活中也是,不願意冒險。第二就是注重細節。往好了說是這樣,同時也暴露了財務人的小家子氣,沒有大局觀點。所以,在講究業財融合的今天,財務人如果不去適應,就很難取得突破。第三,就是軸。做事一板一眼,不懂得變通。在很多人眼裡,財務人是不講道理的,沒辦法,各種制度辦法,條條框框,制約著。財務人知道的越多,越難搞。這種情況也會延續到生活中。財務工作多年,有的職業習慣形成後對思維模式會強化,形成一套有職業特性的思考和行為路線。
1.對公司決策一個事項,習慣性從財務角度思考對損益、資產負債、現金流的現實和潛在影響。有時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需要說出來也會在腦子裡考慮一遍。
2.工作中,有習慣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說的好聽是發揮管理參謀的作用,說的不好聽是看問題偏負面,視角不廣闊。諸如:人員數量、人力成本與業務量的關係;銷售費用提升導致產品利潤率快速下降,但是銷量提升有限的問題;區域性業務差異大,固定成本是否可以調整,銷售費用是否如何差異化等等。有的時候會被管理層認為財務看事項,對負面信息關注較多,和業務線領導思路不一樣,他們更多是找亮點、談亮點。
3..更多的風險控制視角,表現在不輕易相信表面的事項,會找證據來驗證,或者會要求其他部門提供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和其他人員的思路不一樣,有的人會覺得你懷疑TA,從公司角度來說好處是,有的本來想找點漏洞的人因為財務把關可能就不會實踐了,控制了風險。
5.對金額敏感,看報告報表時會記住一些關鍵信息,下次看到其他來源的同一個數據或者有邏輯關係的數據不一致時,會關注變化的原因,是不是數據錯了,還是什麼原因導致成本增加了,哪一區域、產品增加了等等。
5..生活中,會在心裡或者用工具評估投入產出效益,驗證和質疑聽說的數據可信度。說一個身邊哥們的個人住房銀行貸款的案例,銀行貸款*百萬元,基準利率打9折,貸款期限28年,銀行客戶經理告訴他,如果購買某個信貸產品或者提供存款30萬元存兩年定期,房貸利率可以調整為88折,哥們因為知道我是財務就讓我評估下是不是划算,後來我就列個數據比較了房貸調整為88折後,每月可以節省多少錢,買信貸產品的每月凈支出(信貸收費成本和預計資金收益的差)、提供存款的機會成本(其他投資的預期每月收益和定期存款利息的差),將後兩者Σ(每月凈支出*以預期投資收益為基準的折現率)得出兩個數據A和B,發現差異不大;再將房貸降低後Σ每月減少的金額折現,現值取A,求出折現率T,發現折現率T幾乎是預期投資收益率的1.7倍,這是一筆划算的買賣,通俗點就是說,朋友如果不付出這個成本,改為持有現金,那麼這個現金投資後的收益率要達到通常1.7倍以上才能彌補利率不降低的付出(9折不調低到88折),作為一個明白人,當然要選利率打折的方案。以後有機會再寫一個用數據把一個只講道理不說數據的銀行客戶經理說服的的案例。
在四大待了不到兩年,五月跳槽到本地最大的私企內審部門,內審外審也算是財務工作吧。
思維模式的轉變嘛,要從大學說起。高中理科,大學學了會計,思維就潛移默化發生了轉變。
財務工作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專業判斷。管理會計老師最喜歡說的是接下來亮出你們的觀點。從那時開始,思維就從以精確數字衡量的理性變成了以符合理論和邏輯的判斷的理性。
在外審的時候,主要以會計準則作判斷,那時覺得自己好厲害,一副專業人士的樣子。後來來了內審,發現外審的經驗過於表面膚淺,從商業實質、企業利益出發的專業判斷才有意義啊,於是發現了更多有意義的待學習的知識。
發現最大的轉變是在每次和各行業的朋友聊天的時候,慶幸自己學的是財務,幹了審計,因為時時刻刻關注宏觀經濟和熱門行業的動態,又見了很多很多企業,對盈利模式和常見經營問題都有一些了解,所以在討論時,每次觀點都被朋友驚嘆有道理,而且有時能提前發現商業活動中暗藏的玄機,所以財務思維是很有用的。
下一步呢,想在升上審計經理獨當一面之後去做財務分析。在微觀的角度看財務,希望有所提升~1、謹慎且強調邏輯性,審個合同,就會預測後期業務發生時支付可能產生的糾紛和問題,付個款就會往前追溯事前事中是否經過審批,是否存在違規的可能性。
2、強調回報,特別是現金流,特別看重資金成本。
3、短視,看東西太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往往只看到涓涓細流,看不到星辰大海。
生活中所有支出收入都找一個科目扔,並且一定是標準的那種
其實很簡單啊,一百萬一下的調整不用通知我。你們自己調了就是!很意外,居然有人邀請我。
好吧,自從從事了財務工作後,發現:
1,染上了,強迫症,做的東西,老是重複檢查,深怕哪個數據會鬧笑話。
2,其實你在大學裡的東西,作為一個基層人員,根本用不上,基層人員只要專科水平就夠了。機械性的重複。
3,做為一個有頭腦的偷懶者,每天都在想,如何把自己的工作用更簡便的方法處理完,自己有更多的時間。
4,財務是個坑爹的職業,永無止境的學習。考從業--考初級--考中級---考CPA--考CFA--ACCA--就這麼無止境的學下去,哪天不學習還覺得很有罪惡感,生活不能這麼墮落啊!
講一個從事財務工作,把腦袋玩成教條主義的故事,真人真事!
某日我在深圳會計QQ群裝逼(群里全部是會計從業人員),說華為紅酒!華為自己是不生產紅酒的,華為賣基站方案和手機給南美國家阿根廷,但是阿根廷跟美帝敵對,沒有美元外匯儲備支付,所以就付了幾貨船上好的紅酒!華為拉回來在天貓開店賣:華為紅酒,還都是阿根廷頂級的紅酒!
馬上有一個女生跳出來說我吹牛:你這是吹牛瞎說,別人不付錢付一船紅酒怎麼做賬,入哪個會計科目?
我:WHAT?
然後我又講了另外一個故事:中國買了很多伊朗的石油,但是因為伊朗被制裁不在美元金融體系內,根本無法支付貨款給伊朗,所以中國就幫伊朗修建德黑蘭的地鐵工程!
請問:這入哪個會計科目?…妹子不說話了!
怕是這個妹子所在的公司,會計才是老大!不能入會計科目的生意,就不能做了!WTF?
還沒有找到財務類的工作……看了幾個回答,只想說審計、會計、財務還是有區別的。。。
瀉藥,我沒有從事財務工作,但是身邊朋友有在事務所的和集團做會計的加班到很晚有時,白菜錢白粉心,在公司的在老闆面前不得不做不符合準則的事,銷售部報銷晚一會就被說各種沒地位。所以變化,用他們話說,更節儉和更低調了。想想都心酸瀉藥,財管在讀;
才疏學淺,感受之一:
老弟:姐,姐姐,姐姐姐姐姐姐,彈盡糧絕,請求組織支援……
我:在哪兒,開視頻。還有,記得開發票,我要找爹報銷。
老弟:我就吃個奢華至尊加蛋加腸烤冷麵……你……
哈哈,以後工作了認真回答。
不敢簽字不敢分享文件
從細節出發 動不動談風險 對待稅務局熱情禮貌一問三不知能開發票不
推薦閱讀:
※如何區分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
※從投資者眼裡如何看待一個公司的財務報表?
※能否通俗的解釋下「財務槓桿」?為什麼說100倍的比例是無法接受的?
※現在手裡有二十萬 可以做哪些投資?
※互聯網公司為什麼要設立多家子公司來開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