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戰前比利時完全沒有德語區?

比利時現在瓦隆東部那一丁點德語區應該是一戰勝利後從德國割讓過來的,

但是比利時之前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了很久,也一直屬於神聖羅馬帝國,那麼為什麼瓦隆區和今天德國西部的語言分布會如此涇渭分明,一邊法一邊德?

更奇怪的是,拿破崙戰爭後比利時先是分給尼德蘭,再後面獨立時又順帶割走了當時被尼德蘭聯合統治的盧森堡的西半部,而盧森堡人也是講德語方言盧森堡語的啊,結果現在比利時的西盧森堡省也是完全法語區。

請問這是為什麼呢?哈布斯堡自帶去德意志化光環?


因為沒有意義。

今天的比利時也只有0.4%的人口說德語。

北部的弗蘭德斯說的是荷蘭語。

因為低地地區本身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事實上,在中世紀的時候,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低地地區的兩個國家,所統治之下的領土,在當時,根本沒有任何人可以預見到有一天會聯合在一起。弗蘭德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法蘭西王國的強大的地方領主,還曾是征服者威廉的死對頭,荷蘭是10-11世紀才開始開荒發掘出來的,弗里斯蘭擁有非常強的地方獨立自治,在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上,這塊地區還受到維京人的影響。地區發展之間的差異非常大,文化和語言也不盡統一。在很長的時間內,整個低地地區,不從任何一種行政劃分上錄屬於同一個單元,比如一個公國,一個伯國之類的。在瓦盧瓦-勃艮第公爵的時期,1384他們通過繼承繼承了弗蘭德斯,1421購買了那摩爾(Namur),1432逐漸控制了荷蘭。。。總之通過幾十年幾代人的努力,將幾乎整個低地地區置於了自己的控制之下。這就是勃艮第尼德蘭(Burgundian Netherlands)。在之後的歲月里,宗教改革引起了南北低地的分裂,當荷蘭北方七省獨立的時候,南方的另外十省依然在哈布斯堡的統治之下。從那時候開始,南低地人和北低地人就逐漸走上了一條沒有可能再團聚的道路。因此在後來,比利時被劃分給荷蘭後,當即獨立追求自由。這樣兩個在外人看來如此相近的國家,確是政治利益完全不相同的兩個分家的兄弟。比利時或許曾經置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統治下,但是弗蘭德斯和很小部分瓦隆地區都曾經是法王的附庸,受神羅的影響大是因為,勃艮第尼德蘭通過繼承傳遞給了哈布斯堡。而且就算是給了哈布斯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至少直到三十年戰爭,也是歸西班牙國王管。查理五世是西班牙哈布斯堡中間唯一的一位神羅皇帝。在他退位的時候,他將低地地區分給了自己的兒子,而不是成為下一任神羅皇帝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奧地利尼德蘭(Austrian Netherlands)是1714年的事情。


感謝邀請,我只能說拋個磚,期待大佬補充指正……

首先尼德蘭地區並不是「一直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以弗蘭德斯伯國為例,名義上一直是法王封臣,行政上從不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而且有很長一段時間,整個尼德蘭是直屬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國王兼領各邦國君主頭銜,事實上通過任命「stadholder」(後來被翻譯成「執政」)的方式,進行某些方面類似殖民統治的掠奪性的統治。

雖然大部分時候是哈布斯堡王朝佔據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哈布斯堡王朝一定會試圖將其德意志化。相反,從馬克西米連一世開始到西班牙、奧地利哈布斯堡分家為止,尼德蘭一直都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重要的財產之一,是經濟文化的重心,幾乎超過了奧地利。而且更重要的是,整個尼德蘭自從勃艮第公國統治時期以來就一直把法語作為通用語(lingua franca),無論是羅曼語佔優勢的地區還是日耳曼語佔優勢的地區,而奧依語方言(後來的瓦隆語或者說「法語瓦隆方言」)、低地法蘭克語方言(荷蘭語前身)基本只是民間用語,即使是西班牙哈布斯堡時期也不例外,西班牙語的影響幾乎不存在。

南尼德蘭,也就是後來的比利時,在尼德蘭革命之後由於天主教立場留在西班牙勢力範圍內,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雖然被交給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但此時的南尼德蘭並沒受到德意志文化的太大影響。

法國大革命時代和拿破崙時代可以說對比利時的歷史進程和命運起到了無法磨滅的巨大影響。被納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和第一帝國的南尼德蘭的工業以東南部洛林煤礦的余脈部分為資源依託飛速發展,同時也受革命思潮影響,對於法蘭西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認同。然而維也納會議偏偏將比利時交給了曾經的聯省共和國、現在已經變得有些許專治色彩的荷蘭王國。

比利時通過革命,從維也納會議建立的荷蘭統治比利時的「荷蘭聯合王國」脫離之後,原本就深受法國大革命影響,以及比起荷蘭(北尼德蘭)工業基礎更好、體系更為完整的比利時,在政治上更加親法反荷,所以獨立之初處處偏袒東南的法語區。當時的比利時將法語作為唯一官方語言,大大限制了日耳曼語的使用。而比利時盧森堡省,極有可能使用過屬於東法蘭克尼亞方言,而「盧森堡語」實質上也屬於這個範疇。

事實上,後來被交與比利時的德語區,民間曾經也是法蘭克尼亞方言使用區,但是既然屬於德意志範疇,標準語自然也是標準德語。

在此,個人認為,實際上這樣的德語區劃分有一定程度的人為色彩。就好像曾經的荷蘭語城市布魯塞爾被定為法語作為唯一官方語言的國家的首都,受人為影響法語化一樣,德語區被刻意與法語區劃清界限,自然會覺得突兀。法語區和荷蘭語區被設立明確的邊界劃分成兩大區同理,布拉班特省被硬生生割裂成兩部分。

另外,關於盧森堡的問題,盧森堡一直以來受法語文化圈影響巨大,事實上對於標準德語使用似乎不甚重視,民間傾向於使用盧森堡語和法語,官方似乎更積極使用法語(大公王室的人名更多使用法語可以作為認識這個問題的一個小的角度)。

以上。


謝邀

確實比利時本身是沒有德語區的。現在的那部分說德語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割讓給比利時的。

至於為什麼比利時北部是荷語南部是法語,這就是歷史因素了。首先神聖羅馬帝國這個概念,並不是等同於德意志,而是一個囊括德意志蘭、波西米亞、西里西亞、洛林、低地、北義大利的這樣的龐大概念。要說「=」也是要等到1648以後,而現代德意志可以說和神羅沒有關係。所以其實不用糾結神羅的問題。

而要說為什麼中歐往東歐的過渡區以及波羅地地區,還有東歐部分地區的話,這則是中世紀以來的德意志拓殖運動的結果,比利時並不在此列。

荷蘭語實際上,在現在也屬於日耳曼語系的一部分和德語差異很小,而在當時則被認為是一個地區的方言。不過於此後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民族國家的建立,隨著德意志第二帝國於80-90年代開始實行德語標準化的各種工作,德語標準語才成型。所以荷語才會是河南語。

而比利時的瓦隆語區,則也一樣是法語的一部分,現在法國北部部分地區就是此方言或者相近的。

所以應該說比利時一戰前沒德意志的德區。

至於要說哈布斯堡的為什麼沒有推行德語的問題,哈布斯堡表示這個鍋不背。

中世紀那邊的通用語為拉丁語,此後近代時期為法語,根本沒有推行德語的必要性和需求,查理五世的母語和常用語就是法語,甚至可以說與其推行德語不如乾脆把法語推廣下去。並且哈布斯堡說的德語又部等於我們現在說的德語,而河南方言其實不也是德語?

還有就是這種語言交界區不單在比利時,盧森堡、阿爾薩斯、瑞士都是這樣。不過語言問題,並不能說明對身份認同的情況。


道理很簡單,拿破崙失敗後,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會議,哈布斯堡沒那麼傻逼把自家德語區的人併入比利時。

普法戰爭後,德國從法國收回的領土基本上也是以語言為劃分標誌的。


如果說按照高地德語分布的話,且不論官方地位,盧森堡省東南角(阿爾隆地區,Arelerland)就是盧森堡語區,然而官方語言只有法語,實際上今天比利時德語區也是強行拼湊出來的,南半邊也是盧森堡語區。


現在的德語區是一戰戰敗割給比利時的,另附送一條鐵路,所以你在附近還可以發現一塊被鐵路分割成兩半的德國飛地。不過目前鐵路已經被拆,地就還留在比利時。

話說這塊德語區土地上的居民精神上還是普魯士人,二戰時希特勒進入比利時,他們竟然夾隊歡迎,也有人加入納粹德國軍隊,這些人後來有些被比利時政府判了叛國罪。

至於說比利時為什麼要這塊地,很簡單,因為有鋅,資源豐富。

我本人去過德語區的首府Eupen,說實在的,跟附近的Aachen Monschau 區別不大,連路牌還有點相似(藍底白字),廣播也在轉播Aachen地區的頻道。老一點的人德語和德國人沒區別,部分年輕人的德語很一般,傾向於用法語交流。


推薦閱讀:

有哪些靠譜的德國代購?
有喝過德國奶粉的嗎?怎麼樣?
一戰戰敗的德國,是靠什麼在二十年後發起二戰的?
想申請去德國海德堡大學讀法學研究生,請問語言和專業成績要達到什麼水平?謝謝
德國留學生論壇除了ABCDV還有什麼?

TAG:德國 | 歐洲 | 歐洲歷史 | 奧地利 | 比利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