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薩斯人與洛林人如何看待法國與德國?

原問題是「阿爾薩斯-洛林人」……經提醒此名詞不妥,已改為現在的形式


作為一個在洛林蹲了六年的人來強答一個。

首先要說的是,中世紀歷史上的歸屬跟現代人的思維毫無關係。好多人覺得洛林阿爾薩斯曾經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他們肯定身在法國心朝德。其實更早之前加洛林王朝時期洛林阿爾薩斯可是查理曼家族的龍興之地,who care法國德國兩個後來者的撕逼啊?

從近現代史來說,阿爾薩斯早在路易十四的年代就被併入法國,而洛林後來也被法國人用佛羅倫薩換來了,而這都發生在促使民族主義產生的法國大革命之前。正如眾所周知,自由平等博愛的洗腦功力不是一般的強,所以法國佔了先手先得一分。

下一次易手主要發生在普法戰爭時期。拿三自以為打仗功力不弱於其伯父,可事實並非如此。普魯士趁著大勝割了阿爾薩斯和下洛林,不過法國養士兩百年,敢於仗義死節的牛人還是不少。比如當年阿爾薩斯南部工業重鎮Belfort在普魯士重重包圍中硬是堅持下來,從阿爾薩斯中脫離出來單獨留在了法國,至今Belfort要塞牆上的巨型獅子雕塑下仍然刻著一句話:「感謝貝爾福人民在戰爭後選擇了法國籍」。

由於德國民族主義形成太晚,在佔領阿爾薩斯和下洛林的時期里基本已經洗不動法理了。半世紀後一戰失敗,德國只能把囫圇吞進去的阿爾薩斯和下洛林乖乖吐出來。至於後來二戰嘛,法國投降後,洛林雙十字一度成為法國人地下抵抗運動的標誌,可以想見洛林人對德國人的態度。

寫到這兒順便偏個題。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英雄之一,奧爾良的女兒,聖女貞德同志正是洛林鄉下的村姑一枚。你覺得洛林人對法國的態度又是怎樣?

近年來有些人跳出來翻《最後一課》的案,說阿爾薩斯人說德語,所以自然心向德國。我呸!根據我的親身經歷,如果你問阿爾薩斯人是不是說德語,他八成會向你嚴正聲明,老子的阿爾薩斯語雖然看起來跟德語有點像,但是絕對不是同一個東西。想想歷史,阿爾薩斯歷史上可是根正苗紅的萊茵貴族,怎能跟普魯士鄉巴佬一樣說土得掉渣的高地德語?巴伐利亞奧地利這類"祖上闊過的"對待標準德語也是差不多的態度。又偏題了,就此打住。

當然也不是說阿爾薩斯人就完全是法蘭西順民。去年法國討論行政區合併時,準備讓東部的香檳洛林阿爾薩斯合併成東法蘭西,作為三地收入最高的阿爾薩斯人一下就炸鍋了。最右翼也跑出來湊熱鬧,宣稱要獨立成"阿爾薩斯國",不過也沒多少人當真就是了。


感覺中國人還是很喜歡德國,不知道是不是這些年,德國製造讓中國人對德國好感倍增,

一會把奧地利放到德國,

一會把丹麥南部放到德國,

一會把義大利東北部放到德國,

一會把格但斯克放到德國,

一會又把俄羅斯的東普魯士還給德國,

還有一直提起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反正德語曾經到達過的地方,都是德國的領土。

說多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並不是一個地方。

先說洛林,基本上洛林人跟法國人沒區別,聖女貞德也是這個地方人,所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要盯著這個地方。洛林東部有一片摩澤爾,德國那邊也有個摩澤爾,這個地方的人才會說德語方言。

阿爾薩斯:很慚愧,洛丹倫的王子怎麼就成了德吹的最愛?阿爾薩斯的文化風格跟德國很像,但是當地人都表明官方語言是阿爾薩斯語。

阿爾薩斯當時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是革命軍主力,法國國歌的發源地,所以,避免錯誤,大家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

《最後一課》沒有騙你:阿爾薩斯

因為阿爾薩斯-洛林人在革命和拿破崙帝國時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權利和社會上升空間,他們的政治認同在革命和戰爭的錘鍊下逐漸傾向於法國。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這種(法蘭西)共同體的情感,來自共同的政治經驗,以及間接的社會經驗。人民大眾在心中高度評價那些被看做摧毀封建制度的象徵性事件。有關這些事件的故事取代了原始英雄傳說的地位。」

因此,當革命政府為了傳播新思想,在全國強制推廣法語時,由於阿爾薩斯-洛林擁戴革命,強制推廣法語的政策反而在此地繞道而行了。所以,直到1833年德語仍為當地小學的唯一教學語言。但是從1853年開始,法國中央政府規定法語為阿爾薩斯地區的唯一教學語言,並限制德語課時為每天一課時(45分鐘)。

耐人尋味的是,當時唯有新教路德宗教會站出來抗議此規定,因為他們擔心限制德語教學從長遠看會削弱與德意志地區聯繫密切的路德宗信仰。大多數阿爾薩斯人選擇了沉默,這不僅因為法語的地位和實用性遠高於德語,更因為他們在政治上更加認同法蘭西,因此他們對學習法語並不抵觸。這一點約翰?密爾在1851年寫成的《論代議制政府》中曾經提及:「任何巴斯-布列塔尼人,甚至任何阿爾薩斯人,今天都沒有絲毫意願要從法國分離出去。」

所以說,大家還是消停點吧,他們都是法國人,只是說的語言不一樣,可以參考中國的蒙古族,我想他們更願意說自己是中國人吧?

有這個時間,不如關心一下清真不清真?


首先要說的是阿爾薩斯和洛林並不是一個整體,阿爾薩斯人和洛林人在方言、口音、三觀諸多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其實就是在洛林內部,洛林省Nancy人和更靠近德國的Metz人也經常會為了很多話題打得不可開交。

好了,言歸正傳,我所認識的阿爾薩斯人里,很多人對德國有著強烈的好感。其實看看阿爾薩斯的當地方言就知道了,阿爾薩斯語實際上更接近德語,比如:法語名詞有陰陽性兩種詞性,阿爾薩斯語則跟德語一樣,有陰陽中性三種詞性。包括他們的飲食,也充滿著德國的特色。例如:喜食豬肉,吃酸白菜,啤酒的狂熱愛好者等等。

而在洛林大省,我所認識的很多上了年紀的Nancy人是相當討厭德國的,有個朋友的爺爺曾經被納粹抓去做過苦工,還有個同事的全家都是二戰法國抵抗組織的一員,很多親屬在戰爭時期還被處決。但是年輕人裡面往往對德國很親近,他們覺得「德國的產品質量好」,「大家都想要輛德國車」...

至於洛林的Metz,那裡很多人都是居住在Metz但是每天去盧森堡上班,相比於德國,所以他們對盧森堡更有好感。

對於法國的態度,洛林和阿爾薩斯人,不管是親德還是厭德,都巨愛法國。


洛林有三分之二都是傳統法語區,首府南錫是法蘭西文化名城,剩下三分之一是傳統德語區;阿爾薩斯全境是傳統德語區。之所以加上『傳統』兩個字,是因為阿爾薩斯和洛林現在全境都是法語區。

我認識一個家鄉是Mulhouse的阿爾薩斯人(大約和我差不多吧,二十多歲)。Mulhouse附近地名全是德語,靠近瑞士德語區。他告訴我阿爾薩斯年輕人里會說阿爾薩斯語(Alsacien,高地德語的一種方言)的已經不多了,在家也是說法語的,他們中學的時候會把德語當做外語來學,雖然他們的姓氏都是德語。

他們祖父那一輩的會說阿爾薩斯語,但是在正式場合從來不說,只講法語。到了父親那一輩,在家也是講法語為主。至於國家認同上,從法國大革命開始他們就是自豪的法國人了。當年普法戰爭後德國吞併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德語區,當地的精英幾乎全部全家移民跑去了法國。


在阿爾薩斯鄉下很多老人認為自己是德國人,不過確實他們出生的時候阿爾薩斯是德國的。

不過之所以會有阿爾薩斯這個問題的存在,是因為他們參加了法國大革命,並且他們認同那個自由平等博愛。


現代法國基本上不存在「阿爾薩斯-洛林人」這個說法。

阿爾薩斯是阿爾薩斯,洛林是洛林。洛林只有東部的摩澤爾省是德語區,當地人使用的方言叫做「Francique lorrain」,和阿爾薩斯語同屬高地德語,但卻是兩種不同的方言。洛林其他各省基本上是傳統法語區。

事實上普法戰爭後被割讓出去的只有阿爾薩斯(下轄上萊茵省和下萊茵省)和摩澤爾省,合稱阿爾薩斯-摩澤爾(Alsace-Moselle)。在當代法國,「阿爾薩斯-摩澤爾」這個說法更常見,「阿爾薩斯-洛林」這個說法已經成為歷史。阿爾薩斯-摩澤爾地區有適用特殊的地方法律(從法理上講,不屬地方立法,而是適用於地方的國家立法),包括更加優惠的社保、更多的假期、允許個人破產、公立大學可開設神學課程等等,大多是德統時期的遺留。阿爾薩斯人的自我認同是「阿爾薩斯人(Alsacien)」(同時是法國人),摩澤爾人的自我認同是「摩澤爾人(Mosellan)」(同時還是法國人)。總之,現代法國沒有「阿爾薩斯-洛林人」這個說法。

洛林人沒見過。阿爾薩斯人見過不少,口音非常可愛,不過年輕人基本上都沒口音了。和其他法國人一樣,擅長吐槽自己國家。因為不少人懂得德語或者在德國生活過,感覺上比其他法國人更擅長吐槽德國。


這個問題好刁鑽...我不在當地很難回答啊...要不你去問問都德吧...

PS:都德這個"愛國主義者"把我們這些身在異國的不明實情的都忽悠了,下面一段摘自wikipeida:

"《最後一課》選取了法國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歷史背景下的最後一堂法語課,描寫的令人感動,雖然與歷史事實不符,因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一向習慣用德語。"

再摘一段網路上的文章:

"歷史總是那麼有趣和弔詭。據悉,在而今的阿爾薩斯許多老百姓還說德語,不是單純的因為德國對其佔領的奴化教育,而是因為阿爾薩斯在古代本屬於德國哈布斯堡
家族的領地,居民都說德語,1552年被法國佔領統治後,當地居民對法語存在抵制傾向。當普法戰爭結束,阿爾薩斯重新成為德國領土後,150萬居民中只有
5萬說法語的居民。但在《最後一課》中,寫得似乎全阿爾薩斯的人都把法語當母語,顯然和歷史大相徑庭。"

額...各國的某些"愛國主義者"總是似曾相識...

==========================================

看上去激烈反對質疑都德文章的人都是一些和法國有切身利益或者受法國文化影響的人...關於認同感,我只能說,本質的文化傾向(語言,食品,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等等)和長時間意識形態灌輸下的感情傾向(對某事物的喜好等等)是兩碼事,請別混為一談。這種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割裂地區很多都是一些歷史上頻繁轉手或者爭議地帶,看待這些問題請盡量拋棄自己的感情冷靜地看待,並且請用歷史的眼光看,別只盯著現實狀況,因為如果所有的爭議都能單說一句"我不管以前,現在情況就是如何如何",那這世界早就清凈了(聯想一下台海問題,好像也沒什麼事了)。

有人也提到知乎原來有討論相關問題的帖子,我這裡引用一下:

都德《最後一課》是顛倒黑白嗎? - 歷史

帖子中爭議也很多,我想一個有一點辨別能力的人應該多看看客觀事實而不是受別人的主觀感情影響(請嚴格區分什麼是客觀的,什麼是主觀的),另外請注意一下發言者的背景和利益關係。


在斯堡(阿爾薩斯省會)生活了幾年,不敢妄下判斷…

但是據我所知,阿爾薩斯人和洛林人本不屬於一個概念…洛林至少讀音還是法語,斯特拉斯堡就是德語發音了,斯特拉斯堡的人都很少知道曾經被德國搶去六次的故事。

而且法國人民乃至發達國家的人民都不像我國人民樂衷於把政治作為談資,德國法國都還強大有什麼好爭的呢?畢竟不是香港籍和越南籍之差嘛。這個因為牽涉歷史他們可能會在意一些,畢竟法國人民號稱重視歷史嘛~

其實我認識的斯特拉斯堡的人說到自己地區曾經屬於德國只是覺得好像祖輩那一代離過婚一樣,要知道一戰之前全歐洲的皇帝都是親戚…結果並未涉及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和感悟。

所以,他們只是保留了一些德國的愛好和習慣,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有什麼心靈歸宿。


我在阿爾薩斯上班,根據我同事的日常得出:

1. 阿爾薩斯美食完爆德國菜,說到德國菜一臉鄙視。

2. 經常嘲笑德國口音,但是日常對話中還經常會夾雜一些簡單的德語。有些同事從小接受的就是德法雙語教學,號稱兩門語言都是自己的母語。但是在我看來他們說德語也有明顯的法語口音。

3. 都認為自己是純法國人。

PS:好像對都德《最後一課》的了解都不如中國人。


坐標阿爾薩斯,從昨晚歐洲杯比賽德法大戰後慶祝的程度就知道了,這裡還是強烈認同法國的

PS.兩年前世界盃阿爾及利亞比賽後的慶祝會讓你懷疑這是不是法國


在Strasbourg蹲了5年的來分享兩個小故事。

剛到strasbg等公交,看不懂行車時間表,邊上一個上年紀的老奶奶很熱情的用英語幫助我,完了我問了一句,您的英語這麼好,請問您是法國人嗎?老人家馬上就回了一句:「不,我是阿爾薩斯人,孚日山脈的另一邊才是法國」

班上有幾個阿爾薩斯的同學,和他們提起上面的那個事情,他們都會一本正經的說阿爾薩斯人是法國人。

對於阿爾薩斯語,年輕人基本說的不多。都是上年紀的人用。


反正現在都成斯坦了


快被法蘭西人同化了


挺有趣的題目

歐洲老外也在討論,琉球群島居民到底怎麼看到中國和日本?

還有人考證出,相對漢語,琉球語更接近日語...

只能說,認識的阿爾薩斯人的後代,曾祖只會說德語,祖父之後說法語...

在法國都德很有名,但《最後一課》非常非常小眾,到現在為止,我問過的大學教授,包括法國大學文學系教授(沒事可以背羅蘭之歌、Marcel的追憶似水年華),都沒聽說過。

其實我還想說,法國研究的我們的東西,好像也很小眾,但好歹不管豆豆還是知乎,應該都比較容易找到知音。

如果非要把各地的語言區分開來,那法語就不存在了,只有巴黎語和非巴黎語(各大區都是王國royaume,都有自己的語言,諾曼底、布列塔尼、勃艮第,南方和北方語言各種),還得分20世紀的巴黎語,還是21世紀的巴黎語;甚至每半個世紀口音、辭彙、句式都不同...

20世紀盛成到法國留學,後回中國,半個世紀後再到法國,發現他得重新學法語,因為50年過去,當時的法語已經不是他年輕時候來法語講的法語了。

--

只回復友好人士留言。要吵架的自己回家對著鏡子吵去,莫@我~


推薦閱讀:

拿破崙遠征埃及的時候為什麼要帶眾多領域的學者?
為什麼卡佩家族要分家以至於最後絕嗣?
中世紀和近代(主要是想問哈布斯堡時期)英國和尼德蘭的工商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西班牙為什麼就不行?
荷蘭是如何從共和制轉變為君主制的?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否可以通過關門打狗的方式贏得一戰?

TAG:法國 | 德國 | 戰爭 | 歐洲歷史 | 多元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