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太極拳的疑問?

武氏太極拳與其他內家拳相比較特點是什麼?

為什麼知乎上都沒有武氏太極拳相關的問題?


這個問題有意思,試著答一答:

利益相關:陳氏太極練習者

首先,相對陳楊孫吳,武氏練習者、傳播者比較稀少。

當今武氏太極比較出名的師父,一個是翟維傳,一個是王慕吟

翟維傳老師,功力深厚,曾表演筋骨齊鳴 翟維傳大師演示骨鳴_視頻在線觀看 - 56.com,翟的傳承是郝月如 - 姚繼祖 - 翟維傳,其中姚繼祖人稱「北國梟雄」,年輕的時候是相當能打的,翟這一支發展的不錯,現在提到武氏太極,基本就是說翟這支。

王慕吟老師,可能外人知道的不多,但其實他這一支更偏嫡系一些。王慕吟,又名郝吟如,其傳承是郝月如 - 郝少如 - 王慕吟(郝吟如)。門裡故老說,郝少如是王慕吟如己出,傳了衣缽,也就是說武氏太極的老譜現在應該是在王手裡。據說王現在在上海教拳,很低調,他的拳架在外人看來不好看,但其實他的拳架可能更貼近原始的武氏太極架,至於原因,在下文會深入分析 武式太極拳·郝架 王慕吟(郝吟如)。

其次,從武術史和拳理來推測,武氏太極的入門境界比陳楊高,所以從學者寥寥;同樣的原因,使武氏太極難於實戰。

我這句話可能得罪了陳楊武的一票朋友,但這句判語並沒有厚此薄彼,至於原因。。。答主現在要去辦事,等回頭贊數高了答主再來更新。

----------------------------- 更新 -------------------------------------

要了解武氏太極,當然要從武禹襄說起,武禹襄,永年人,家裡幾代都是武舉,他也是自幼習練小紅拳(少林),兩膀一晃三百斤的力氣,平時練抖大槍都是70多斤的大鐵杆子(這鐵杆據說現在還能找到,在誰手裡就不知道了),加上家學淵源,又養了一票門客陪他廝打,武禹襄的武藝可以說相當高超了。

所以說,武禹襄在拜陳清平之前有可能是這一票祖師裡面綜合素質最高的,文到秀才武到(准)武舉,與之相對的是楊露禪的幫工出身,陳家溝趙堡鎮的農民背景,吳鑒泉是公子哥,孫祿堂年輕時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有可能武禹襄還是這幾個人裡面學太極之前武功最高的人。這就導致了,武禹襄對拳理的理解會比其他人快、深,更偏向於和自己已有功夫的融合提煉,更容易歸納總結出自己的體會。所以武氏太極的理論是各家太極第一的,這個不用辯駁,看看著作就知道了,甚至可以說在武禹襄之前太極拳沒什麼系統性理論(請不要糾結太極拳論,太極拳論基本已經可以斷定是後人托王宗岳之名的代作之文,即使是明末人做,也不是系統性理論著作,還有傳說武禹襄在客棧偶得太極拳論才成就技藝,更是後人臆想),後來陳家溝看到武氏的背絲扣理論已成系統才由陳鑫寫了圖說,力推纏絲勁,這基本可以類比為淘寶和京東之爭了,本質都是一個東西。

所以說武氏的東西理論高,入門門檻高,然而這也不是什麼好事,最大的壞處就是武氏的理論被武禹襄和李亦畲提純的太厲害了,太「內」了,包括練法在內都是直指核心,導致學者很難應用,而必須另學一門與本門內功結合才能用,比如武禹襄就是精通小紅拳,姚繼祖更是通形意通背等拳,孫祿堂之前就是形意出身,所以接觸武氏以後才能融會貫通。比如直接給你一本量子力學,你學了幾年覺得「終於明白了天人化生、萬物滋長的要道」,然後讓你進行牛頓力學分析,當時傻眼。其實這也是很多太極拳的趨勢,眼高手低,重內不重外,功夫深實戰差,很多人要藉助形意甚至拳擊才能發揮太極的威力,東西沒錯,但步驟錯了。


謝邀

知乎上雖然沒有人提武派太極拳

但是武派太極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太極拳了,幾乎所有經典拳理都出自武家人之手,或許他們撰寫或許他們傳承,總之太極拳幾乎是因他們而命名的。

武派的拳架緊湊,不像陳氏太極拳舒展發力,一般人看起來拳架不太優美,所以不太流行


謝邀。

依我的陋見,武氏和吳式一樣以走內勁為主,吳式推廣對拳架進行了美化,而武氏因為傳播不廣,沒有按套路競賽和大眾審美進行「美化修正」。依然保持「干枝老梅」的狀態,相對來說對群眾的吸引力就低了不少。

練得人少,討論自然就少。

其實,無論從理論的完備、技術的成熟、教學的系統,武氏傳承都比較好,因為基本上練武氏都是奔著太極拳的本質去的,不是為了表演、好看。

武氏是好拳,遇到好老師就安心好好學。

祝學有所成,功夫精進!


本人陳式太極拳小學生,曾有幸到永年拜訪過武氏太極拳代表傳承人翟維傳先生和其弟翟會傳先生。

就拳上而論,太極拳不論門派,核心的東西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只不過個派描述的方式不同。但是都符合王宗岳所著的《太極拳論》。在拳架上,武式太極拳姿勢緊湊,步法一般都不大,這個可以從兩點解釋:第一,武式創始人武禹襄是有文化的人,舊人穿長袍馬褂,行拳總露大腿多有不雅,所以改成了出腿不露腿的小步。下肢能在衣服裡面遮著。第二,半馬步最有利於發力,能夠充分調動周身的力量,從腳上的蹬力也更能傳到對方身上,據說陳發科跟人交手也從來都是小馬步。至於拳式緊湊,個人認為其實是前人把勁力的運動軌跡做了一個更準確的表達。這是個總結,是精華。也僅僅是總結,是精華。

至於說流行不流行,那就沒辦法了,我知道翟老已經七十多歲高齡,還在為傳播武式太極拳奔波,但這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歷史任務。目前武式太極拳在河北邯鄲以及冀南地區的一些三線小縣城還是有一部分人在傳承,這一區域是比較集中地,其它地方也有,但是也只能是零星了。


謝邀。

不過這個真心不好說。我對武氏不是很清楚,只是略知道點郝式(郝為真)的東西,郝式在武氏的基礎上是有些變動的。

所以,這個真心不好說。抱歉。


我練的就是武氏太極拳小架,練拳的時候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很多時候並不知道招式怎麼運用,八門五步表現得也不是很明顯,練架子看起來也普普通通,沒有陳氏的那種美感,步子不大,樁不低,平平常常的像走路。。。以上。


武氏第六代傳人!原因就是。。。。。。。懶得回答一些本門的東西,另外門規極嚴,莫遇知己不輕傳!


武式心神抽合壓縮旋轉比較明顯,是個好拳


以個人的經驗,凡是練武式的人,大多關注內在更多與外在,住精神不主肢體,這個是因為功法體系所導致,因此但凡認真學習,都是進階明晰,也就不會有太大問題在知乎問了


我在華中工學院有一學長練武氏太極,記得姓也是武,在知乎嗎?請聯繫我!


武式走的圈比較小,運氣比較多,武家早年對楊家不錯,後來趙堡陳清平先生給武禹襄先生講拳(門裡說前後累計講了三次),又傳了拳譜,加上武禹襄先生文武全才,也有長拳基礎也有楊家太極的架子,就直接成就了武式太極的傳承。說起來武禹襄先生來趙堡學拳時,正是大師兄和兆元先生在趙堡駐留的幾段時間之一,所以,和式太極和武式太極兩派之間,較有情誼。武式後來又傳給孫祿堂先生,成就了孫式太極一脈。


貼一個武式的視頻吧,前面是套路,後面是推手,還請各位看官評價

http://m.56.com/view/id-MTM2MDU5Njc0.html


推薦閱讀:

使用雙手兵器和長桿兵器時,左右手的前後位置有什麼講究嗎?
震腳在武術中有什麼作用?
為何綜合格鬥中亞洲人表現的如此不堪?
一龍這麼厲害 為什麼不去K1 UFC呢?
如何松肩?

TAG:武術 | 太極拳 | 內家拳 | 武術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