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不是人法道,地法道,天法道,道法自然?
1、老子的意思是一環套一環嗎?我怎麼覺得萬物都遵循唯一的原則呢?
2、道從何而來呢?3、我總覺得有與無是一種認知的誤區,不存在所謂的「無」,我猜老子所說的「無」也是一種有,我認為凡是人能認知的都是有,那麼如此說來,真正而又純粹的「無」又是什麼東西?如何描述?今天不知道為何腦洞大開,忘各位莫見笑。還有,真的不是死摳字眼兒,只是覺得有些概念無法想像,比如無,自然等概念。知乎里博學的人有很多,望指教一二,感激不盡。
這個說的是一個階梯問題,就像你要先讀小學一樣。其實也說老君說的天人合一。
如果要說道教的那些思想對中國人影響的最為深刻,天人合一肯定會榜上有名。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於易,首次在莊子中得到闡述,之後又在漢代被大儒董仲舒延生到整個社會,對中國人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今天就來談談道教說的天人合一。
很多人認為道教說的天人合一就是,當人的所作所為,和天別無二致的時候,人就和天成了一樣的,但是這個並不是天人合一,只能算天人從一。而儒家所說的,讓我們符合天道的仁義禮智信,就是讓人達到天人從一的境界,這個境界可以說是非常好了,但是並不是天人合一。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這些都反應了道教講究,人追求天人合一,必須要明白天運轉的規律,在這個基礎上,道教通過俯仰觀天地,入內問己身,發現了人和天地的關聯。
《靈樞·邪客》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
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人明白了自身和天地之間的關聯,通過不斷加強這種關係,讓人和天地緊密相連,成為天人合一的真人。這個就是道教的天人合一觀。
順便安利一下貧道的微信公眾號chincoo。
才疏學淺,且作探討。首先同意@阿透,我們不能用西方那一套思維方式來理解傳統經典。不妨從古人對於天地的觀察來理解。
首先,我們的漢語確實是博大精深,很多詞語拆解開來,再用古文的解釋方法去看,會覺得有新發現。古人對於自然的理解,和今天的自然概念不一樣。
回到題主的問題1,道德經里緊接著人法地一句,提到了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王是什麼?是帝王?諸侯?部落首領?將軍?一家之主?還是自我的主宰?
在朝野間,王自然是帝王,但大道一本萬殊,討論範圍不同,王自然也不同,唯一不變的是什麼呢,就是對人這種生物的肯定。所以又可以說天大,地大,人亦大。因此題主第一個問題的出發點,就是人王,人王首先是人,便有了人法地之說。
法是什麼呢?效法?遵循?還是規劃?我認為是效法。古人從遠古社會的採獵,耕種開始,就依賴於大地萬物,遵循萬物生養之理,敬仰為他們提供衣食的大地。人王有其要承擔的職責,有其要領導的子民,就應該像大地一樣,承載並使其生長。古人觀察天地,蒼天虛空清凈,大地也不刻意生養萬物,種子找到了泥土,它自己就紮根在泥土裡,努力朝上生長,這便是遵循規律下的無為。
再來說天,大地上萬物的生養依靠天時更替,天是自有其道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蒼天虛空清凈,按照它自有的規律循環往複,卻生髮 覆蓋 涵養了大地上的萬物。而這一切都在遵循大道之理,道為何物?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當年強行給這東西命名為道,翻譯得簡單一點,就是規律。規律是合乎自然的,天然無為,圓融無礙。
所以人王之道,在於大地厚德生養之道,厚德生養之道,在於順應天時之道,天時之道,在於規律本身,而規律本身,恰好又是自然無為。
它看似一環扣一環,但自然本身,就在於自然而然。無處不在,無處為之,而又無處不為之,最後人,地,天,道,都回歸於自然。再多說一句,人可以是君王一般的主宰,也可以是自己的主宰。道,就在衣食住行間。
先要明白這裡的「人」不是指的「個人」,人受地理環境影響,古時擇水而居,哪怕現代城市,同樣也得用水管接到水庫去,這是地理環境影響的一種特點,另外不同地域分別還能對人類有性格上的一些傾向性影響,其它影響還有很多。
地理環境又受天的影響,諸如大氣運動,山石被風剝刻,降雨影響植被等等,而天地共同運動,表現又諸如典型如發水災蝗為旱災之類的影響。
天自身的運作,如日月星辰運轉,則是道的體現,所以時常說天道,這是因為天最接近道體現,因為它們受到微小原因的干擾最小,更能接近一種原始的表現狀態,所以現代研究宇宙,大多是基於星體來。
而道本身是自指的,所以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且然也」,無中自然生有,這個涉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便是這樣的體現。關於這個,去了解一下「周期三即混沌」會能更深入體會。
說其根本,人之所以在自然之中,原因是道體現為天,天影響到地,地影響到人。
明白這個就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但已經表明了一切,同時還將層次結構已經描述了出來。
如果都說,人地天道法自然,便少了層次關係的表達。人能法道嗎?都不知道是個神魔玩意?同樣地也不知道。就像幼兒園懂不了小學,小學懂不了中學,中學懂不了大學一樣,幼兒園要先上小學,然後中學,然後,大學。
人只能向比自己高一點點的人學習。
如果你是個學生,你應該學習的是你們班的學霸。而不是霍金。因為霍金的經驗和你的經驗差距太大完全沒有參考性。
同理你是個小職員,天天看馬克扎克伯格幫助也沒多大。1一定要經過2345678才能到9。很簡單嘛!
有地球才有人類:人法地
有宇宙才有地球:地法天宇宙暗合某種道(你可以理解為規則/神/或其它):天法道道就是自然:道法自然其實就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另:道為本質,德為現象。所以,德不是什麼全人類約束什麼的,不要被誤導。理解不了這句話是吧?
恭喜!這說明您的理解水平還不差。因為,這句話呢,
本來就特么不是這樣兒的!樓上各位爺,硬解釋出來那麼多「哲理」,我也真是跪拜了。當然了,歷朝歷代在這句話上一直將錯就錯,編得圓著呢。壯哉吾大中華挽尊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版本,大概始自王弼本。顯然非原型,且去原意甚遠。(否則也不會撕千年之嗶……)此句原型何如?
俺雖不能妄下定論,但是,至少在《三略》《春秋繁露》《白虎通》里,隱約可見端倪;結合現今郭店本,也可為一言旁證。王弼之流,妄夾私貨,貽誤千載。
我僅指路,不作解釋。看不懂,
就趁早別學這些東西了,洗洗睡吧。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
大凡要深入研究一個問題,必須要追根溯源抽絲剝繭,方能直指核心達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老子著作的名字叫《道德經》,那麼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什麼是經呢?
道:道本是指直達的大路,後引申為道理的意思。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那麼天道地道人道之間是什麼關係呢?他們背後有沒有一個共同遵守大統一的道呢,也就是宇宙有沒有終極奧秘,有沒有宇宙大統一律的存在?這個宇宙大統一律即是道,道在不同層次的具化就成為天道,地道,人道。
德:前面的道說的是天地萬物包括人,而德字說的就是人。德字左邊的雙人旁代表多人,可引申為社會關係,右邊的十目心,代表十人具有相同的心神和心神之眼,表徵眾人同心同識的狀態。那麼這個德字本身已經代表了社會公德的含義,前面為什麼加個道字呢?說明只有符合道的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德,就是能使更多的人達成共識並需要全人類共同遵守的一種精神約束和行為規範,而知道才知德,有德才有得。
經:在某領域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才可以稱之為經,比如《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心經》、《金剛經》、《聖經》等等,論是對具體應用加以詮釋指導的著作,比如《傷寒雜病論》、《五蘊論》等。
天道地道人道之間是什麼關係呢?
對待天道地道人道之間關係看法的不同,是東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天地玩兒他的斗轉星移東升西落潮漲潮落,我吃我的飯我穿我的衣,這是西方主流文化的看法。而東方文化則不同,天健行不息,所以人也要學天一樣自強不息奮鬥不止;地厚德載物,所以人也要像大地一樣以海納百川之胸懷來待人接物;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人也要像生命之源-水那樣造福於人而不求回報。春天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秋天萬物凋零一片肅殺,所以罪犯再罪大惡極要執行死刑也得順應天時在秋後問斬。
老子給我們說出了天道地道人道之間的關係及道的本體,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眼裡,人並不是一個單獨獨立的個體,人生活在地球上,需要地球提供很多的食物、水和空氣,而地球上萬物的繁衍生息也無不得益於日月星辰特別是太陽的能源供應。
地球上所有生命體都要依從地球的特質,順應四時行度,氣候變化,環境改換等而作出適應,順應環境而生存。春耕夏鋤,秋收冬藏,無人可改變地球上的規律,此為人法地。地球上紛繁複雜的氣候變化潮漲潮落的運行的規律是受日月五星和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所決定,地球只能順應這個大的規律,此為地法天。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生、長、滅、寂無不遵循著一個放之宇宙皆準的大一統規律的支配,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呢?無法形容,強命名為道,此為天法道。道又受什麼支配呢?沒有了,道就是終極規律了,就是法他自己,此為道法自然。
完事兒了嗎?沒有,老子的思想也是有源頭的。老子汲取了易經的思想並加以了深化。注意是易經不是周易。周易是是孔子參研易經後將其完全固化在了人事間,而易經本身是包羅萬象的。
先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
1、老子的意思是一環套一環嗎?我怎麼覺得萬物都遵循唯一的原則呢?
不矛盾!就像編程一樣,計算機的核心機制就是採用適合電路表達實現的二進位編碼規律,但是在你具體編一個軟體或嵌入式編程的時候,熟悉你所採用的編譯系統的規律是最重要的,再往上了說編譯系統的表現是受制於所在的操作系統的,操作系統的表現是受制於所採用的硬體的,硬體的核心編碼規律就是二進位。萬物越抽象統一的規律越簡單,但是越具體化的規律就越複雜。
2、自然是什麼東西?自然從何而來呢?
我的理解,道法自然中的然是虛詞,道法其自身。
3、我總覺得有與無是一種認知的誤區,不存在所謂的「無」,我猜老子所說的「無」也是一種有,我認為凡是人能所見的都是有,那麼如此說來,真正而又純粹的「無」又是什麼東西?如何描述?
我拿一篇課文做引子來給你舉個例子: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第一層(分學科從不同角度來看):
生物化學原理:它們的細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變成的花青素。當它是酸性的時候,呈現紅色,酸性愈強,顏色愈紅。當它是鹼性的時候,呈現藍色,鹼性較強,成為藍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是。而當它是中性的時候,則是紫色。萬紫千紅,紅藍交輝,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鹼反應中所顯示出來的。
物理學原理:太陽光經過三稜鏡或水滴的折射,會分成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短不同,紅光波長,紫光波短。酸性的花青素會把紅色的長光波反射出來,送到我們的眼帘,我們便感覺到是鮮艷的紅花。同樣,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鹼性的花青素反射藍色的光波,胡蘿蔔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別反射黃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組織裡面含有空氣,會把光波全部反射出來。有的花瓣,表面有較多的細微而排列整齊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來好像絲絨,能夠像金剛石那樣強烈地反射光線,色彩就更為鮮艷,如某些月季花就是。
生理學原理:光波長短不同,所含熱量也不同:紅、橙、黃光波長,含熱量多;藍、紫光波短,含熱量少。花的組織,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較柔嫩。在野生狀態,紅、橙、黃花都生長在陽光強烈的地方,反射了含熱量多的長光波,不致引起灼傷,有保護的作用。藍花都生長在樹林下、草叢間,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熱量多的長光波,對它的生理作用有利。白花也多陰性植物,有些夜間開放,反射了全部的光波,是另一種適應措施。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數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點,因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熱量過多,容易受到傷害。
進化論原理:從進化的觀點來考察,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態,都帶綠色,而花藥和花粉則呈黃色。在光譜裡面,與綠色鄰接的,長波一端是黃、橙和紅,短波一端是青、藍和紫。我們可以說,花色以綠色為起點,向長波一端發展,由黃而橙,最後出現紅色;向短波一端發展,是藍色和紫色。紅色應是最晚出現的花色,在進化途程中居於項峰,最鮮艷,最耀眼。
自然選擇學原理:從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來看,昆蟲起了到重要的作用。億萬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時候,昆蟲還不多。花色素淡,傳粉授精,依靠風力,全部是風媒花。後來出現了被子植物,昆蟲也繁生起來。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稱花瓣)。花瓣不再是綠色,而是比較顯眼的黃色、白色或其他顏色。形狀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發芳香,這就成為蟲媒花。「蜂爭粉蕊蝶分香」,昆蟲給花完成傳粉授精的作用。
人工選擇原理:自然選擇進程緩慢,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示它的作用。人工選擇大大加快了它的進程,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選擇費了億萬年造成野生原種,花是單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紅的一種。經過人工栽培,僅就北宋中葉(11世紀)那個時候來說吧,幾十年功夫就有單瓣創造出多葉、千葉(重瓣)、樓子(花心突起)、並蒂等額中不同姿態;由粉紅創造出深紅、肉紅、紫色、墨紫、黃色、白色等各種美麗色彩。再如大麗花,原產墨西哥,只有八個紅色花瓣。人工栽培的歷史僅僅二三百年,卻已有千種形狀、顏色不同的品種。又如虞美人,經過培養,已有紅、黃、橙、白各種顏色卻沒有出現過藍色。上一世紀末,美國的著名園藝育種家浦班克,發現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層迷霧的虞美人,特意培養,到本世紀初,便育成了各種深淺不同的藍色虞美人,為花卉園藝添加了新的品種。
第二層(從人的認知角度來看):
紅色是花的屬性嗎?:顏色及視覺只是人類的主觀感受,不是物體的客觀屬性。顏色只是人類大腦對可見光的一種處理分析結果,而可見光只是電磁波的一個很小的頻段,過高或過低的電磁波眼睛處理不了,所以就看不見。同一個朵花,對於不同的人來說色彩感受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之前曾很火的《這條裙子到底是什麼顏色》,另外更嚴重的就是有些天生的色盲與普通人之間的視覺差就更大了。另外,有些動物根本就不覺得這花是紅色的,因為它們沒有感知顏色的細胞,只能區分光照的強度,所以它們眼中的世界永遠是黑白的。顏色不是物體固有的屬性,但是也反映了物體對光線的吸收反射方式。
紅光波長較藍光長,相對能量較藍光短,為什麼紅色反而是暖色?:這又牽涉到人的認知了,人們對光的冷暖感知和光本身的能量大小並沒有多大關係,主要決定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熱效應的感知,一生爐子身上就感覺暖和啊。而熱效應代表的就是光將自身光能轉變為被照射物體熱能的能力。藍光雖然自身能量多,但並不能將這些能量有效地轉化為熱能,所以並不會覺得熱。
花香總該是花的屬性吧?花香及嗅覺也只是人類的主觀感受,是對物體散發出的微小氣體物質的感知,這種微小氣體物質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對嗅覺的認識是各有不同的,有的人甚至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覺能力。
第三層(從人的整體認知來看):
既然視覺嗅覺都是經過大腦處理後的信息,那麼聽覺味覺觸覺呢?
這個世界無它,唯有振動(波)耳。萬物之間的溝通方式無它,唯有共振耳!
首先是視覺,人的感光功能靠的就是視柱細胞和視錐細胞與電磁波(可見光是其中一小段)的共振,電磁波的振幅和頻率分別決定了亮度和色相。
其次是聽覺,人的聽覺器官中有一精巧絕倫的共振系統,耳朵通過鼓膜與聲波產生共振,並通過放大並轉化為生物電信號,然後聽覺就產生了。牛逼的是耳朵能接受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動氫分子直徑的十分之一的振動,更牛逼的是大腦會做飛速的傅里葉變換,在眾人吵鬧中都能聽到自己只想聽到的那個獨特音色聲音的話語。
然後是味覺,味覺就是人舌頭上的味蕾上的不同受體與不同的配體共振的結果,比如苦味受體只接受苦味配體。當受體與相應的配體結合後,便產生了興奮性衝動,此衝動通過神經傳入中樞神經,於是人便會感受到不同性質的味道。
接著是嗅覺,在鼻腔上部的上皮細胞內有1000多種不同類型的氣味感受器,每個這種細胞只含有一種氣味感受器,每個感受器只能探測到數量有限的氣味。當氣味分子被吸入時,特定的氣味感受器與其發生共振,不同的氣味感受器細胞所得到的信息在大腦進行整合,形成相應的氣味信息。
最後是觸覺,觸覺的原理機制和聽覺很類似,皮膚對振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這些振動產生相應的振幅,同時,神經把信息從受體傳入大腦。就像耳膜的振動頻率傳送聲音的信息一樣。
總結起來說,五感其實本質上就是人對不同形式的振動的不同處理結果,因為共振代表的是在特定頻率下,比其他頻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動的情形,所以就可以理解了為什麼每種感官都需要用n多個不同的感受器(感興趣的可以查一下自然頻率這個概念)。而人的意識活動也不過是此起彼伏更複雜的共振場罷了。難怪釋迦牟尼佛證得後感悟到五蘊皆空,只感覺到全部都是如露亦如電的潮漲潮落的正弦波餘弦波變換著頻率和相位交替著波峰與波谷。
第四層(從哲學角度來看):
一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就不可避免的要站隊了。不過事實卻是,宇宙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而是心物一元的,佛家有句話可以很好的詮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宇宙中的根本不過是小到極致的一根根弦罷了,弦依次以不同的頻率振動和共振,就形成了各種亞原子及原子乃至演奏出了整個宇宙。
看了這些,你還執著於有無嗎?
未完待續,改天續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地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天天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道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自然用通俗簡單的說法就是
人在對地的大量活動,會影響到地。既然地被影響了,那麼被影響的地就能影響到天。天被影響了,道也就被影響了。道被影響了,就影響了自然。所以,我的研究認為道德經這裡少了一個環節【自然法人】。
因為,道是個圓的系統,沒有這個環節道的體系就不能成為一個完整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法人】老子《道德經》講的是道的德、德的道。
雖然裡面說了大量的道法的事,但不是一本完全的說道的書【自然法人】這個概念,對人類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這個環節但是,研究道就必須認識到這個環節。自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人,已經開始了。因為你是人啊人法地,才能負陰抱陽合為一啊地法天,才能高下相合而為一啊天已近乎虛無,才可以法道啊而道,就是自然
那天長者問我,什麼是憲政。我說,憲政就是在憲法約束下的互相制衡。
長者晃了晃腦袋,說:舉個例子。
我回答道:比如說,我聽長者的。
長者嗯了一聲:繼續說。
我說:長者要聽政黨的。
長者問:那政黨聽誰的?
我說:政黨聽人民的。
長者就問:那為什麼不直接說你聽人民的,我聽人民的,政黨也聽人民的?
我趕緊說:本質上也可以這麼講……
可以這麼講個屁!長者好不耐煩地打斷我,說道——
你們這群凡人,只看到一個又一個的現象,從來就沒看到過什麼道!
#不說的直白點你們還以為我在抖機靈#因為並列不如遞進有氣勢?
人居於「地」,物質基礎源於「地」,所感所覺所知中,來自具體而非抽象的地的信息量最大。
老子的概念中,天要廣於地,天更近於抽象,道,是絕對的抽象,而自然,是具象的宏觀抽象。
所以,老子才會以這個順序表述吧。老子的意思不是一環套一環,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意思,人法地,因為人和地最近,相比天和道更容易接觸和認識。地法天因為地和天是一下一上,相互稱映的,沒有地,天就佔據一切變成一體而不成為天,沒有天,地外空無一物,變成純粹的有。所以是地法天,地和天的概念比如內和外,有內才有外。天法道。這個不解釋了,因為天外無物,只有道。道法自然,自然在古漢語里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字,解釋成兩個詞,自,就是自身自我,然表示是,對,表示肯定。道法自然,就是道從自身來。有和無,是邏輯上的辯證關係,就如你在天平上放一個蘋果,為了天平保持平衡,另一邊就加上對應重量的砝碼。有和無是對立,依存,轉換的關係。題主說,不存在無,本身就是自相矛盾,因為無就是表示存在的對立即不存在。無的概念只能是邏輯上的概念,如果在現實中題主找出了無,在找出的那一瞬間無就轉化成了有。以上都是胡說八道,沒正經學過哲學,獻醜了。
1.人還不能看到道,不能知道他的樣子,只是模模糊糊能推斷他的存在,又怎麼能夠效仿呢。 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一雙肉眼去看大地上的一切,窺探大道的端倪,連萬物運行的規則(天)都不能詳細的了解,又怎能直接效仿大道呢。 2.道是一切的源頭,他始終存在,不從何處來。3.有無,無是一片空寂,什麼也沒有,從丹道和哲學角度都有不同的意義。
如上述答案,道法自然意思是道以自身為原因,即是說道自生。再有,道是什麼道德經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是人為給的命名。自然有很多含義,包括本質和現象,老子的自然不是一個名詞,是自然而然。再說,無。老子提出遵道貴德,德意味著有,即是有得於道,而道沒有具體形態,也無法用語言描述,所以可以看做是無的一方面,這樣將有和無做了溝通,在遵道貴德後是對統一性原理和個體性原理的雙重確認。老子提出了,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 為人為相對的為。但是老子還沒有提出將無看做世界本原,直到魏晉時期,何宴提出以無為本,王弼將其完善。
@袁梓謙 我對你的回答,不知道題主看了會不會刪。
1、哲學和科學不一定是並行的,更別提永遠了。咋才算個並行?你所說的莫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容我提個醒,這個世界上哲學學派和想法很多很多很多,不僅僅只有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哦。而且在我個人看來,中國的哲學比西方的不知道高多少哈哈哈哈。2、 「當人還沒有能力認識到天圓地方是錯誤的時候」請問您了解什麼是天圓地方嗎?3、「當時的信息基礎是建立在,人是依靠地活著的」看來您是城裡人啊,我們村裡的人都說自己是靠天吃飯的,況且古代是農耕社會哦。4、「這裡表達的是神?」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are you kinding me ?我想問問哪裡表達的是神?tell me!你不會認為說了這麼半天我們是在討論神吧。5、有時候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被西方化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你多少看看嘛,有好處。-----------------------------------------------------------------------------------------------------------我看了人家的答案,彬彬有禮,大家都很謙虛,(明顯經過了中國文化底蘊很好的熏陶,文質彬彬)唯獨你很牛,莫非你想顯得你很聰明嗎?(西方人的那一套,不是針對西方人怎麼怎麼,只是針對這些被西化的四不像)沒人給你評論,不是說曲高和寡,是你的答案從答案的內容到答題的態度都太爛了,沒人想和你浪費時間。我這樣和你說的原因:1、你的態度很爛,知乎不需要你的爛態度2、你可以忽略我,把我寫的評論刪除是怎麼回事,很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嘛。這個現象很有趣哦,在這個提問里你可以看出東西方的一些不同。中國以和為貴,被西化的人往往沒有那麼友善,當然我這回也沒多友善哈哈哈啊哈哈-----------------------你這回別把答案刪了啊,以下是@袁梓謙的原版回答-----------------------------1,哲學和科學的發展永遠都是並行的,當人還沒有能力認識到天圓地方是錯誤的時候,當時的信息基礎是建立在,人是依靠地活著的,而天比地廣闊神聖,這是一個很原始的理解,而道和自然都是老子對於思想的深入理解,也是哲學範疇的。(哲學、深入。。。。。。。。。。)
2,這裡的道表達的應該是神。(我滴神吶)
3,你這層思考太淺。。還到不了哲學層面給你回答。
「我認為凡是人能所見的都是有」
笛卡爾的思想就已經完美解釋這條言論問題了,也不用我反駁了。(我讀書少,您說的是我思故我在嗎?如果不是請您把這個理論指出來讓大家拜讀一二。也有好多知友對此抱有疑問哦)
----------------------------------------------------吐完收工------------------------------------------------------------我也玩兒知乎,特反感您這種既不抖機靈也不貢獻一些有價值內容而且不友善的人,今天真是夠了。
我不是針對你啊,我是針對其他像你一樣沒幹貨,沒機靈,沒好態度的裝逼三無回答者。在此我鄭重號召大家,以魯迅的精神,對這些知乎垃圾信息進行口誅筆伐,把它們溺死在馬桶里!雖然說知乎隨著人越來越多遲早也會變成一個用來娛樂的地方。whaever,誰讓現在是個 娛樂時代理解這句話,要首先理解另一句話。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為兩者擁有相反的演繹邏輯。說的直白點即,這裡人為三,地為二,天為一,道為0。
還有一句話也須理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邏輯就是為道日損的演繹邏輯。即三損一為二,二損一為一,一損一為0.無為而無不為,即0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
0是什麼?0就是道。幾何上就是圓。數軸上就是0。
0具有非常優美的性質,大道至簡,只有0具有這樣的性質。
0的相反數是其本身。0既是最大即正無窮大,又是最小即負無窮大。
故佛說A,即非A,是名為A.只有0具有這樣的性質。
當然在數學上,集合中,空集也具有這樣的性質。本質上和0或圓的意義一樣。
關於空集還有更多美妙的性質,後續再補上。因為道教不允許多繼承。
道 extends 自然
天 extends 道
地 extends 天
人 extends 地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聽說帛書版如此,推薦大家看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
推薦閱讀:
※道德經某些部分所說的是不是已然過時?
※從哪種渠道能看到馬王堆版《道德經》的內容?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與「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矛盾嗎?
※道德經的作者是早於孔子還是晚於孔子?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有定論嗎?
※人生的第一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