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代史中法國的革命如此頻繁?
近代史上出現革命的國家很多,但是很少有像法國這樣革命如吃飯的國家,從大革命開始,法國經歷了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1832年革命和N次工人起義(他國雖有但是搞到建街壘和政府軍對抗的極其罕見)以及數不清的政變和政權更迭。為什麼在近代史中法國如此頻繁發生革命?
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 Fran?ois Furet 為代表的新右派學者,在擺脫馬克思主義對法國大革命的經典解釋的同時,從托克維爾和 Edgar Quinet 等人那裡重新找回政治,試圖從政治的角度解釋19世紀以來法國政治的發展。
可能很多人已經知道,托克維爾最大的貢獻之一是發現了舊制度與大革命在國家—社會關係方面的延續性,即國家在不斷強化對社會的控制,從這個角度看,大革命不是舊君主制的中斷,而是它的強化和延續,就是托克維爾說的,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這種進程造成的後果為政治革命的發生提供了便利條件。1)從觀念上說,在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人們習慣於把現狀的好壞歸因於中央政府,因為後者本身就傾向於包攬一切公共事務;因此,人們也習慣於認為改變現狀的出路在於改變政府;2)從政治條件上說,這樣的中央政府具有較高的控制力和動員力,因為它通過完備的官僚系統控制著社會,拿下這個政治中樞便能對整個社會發號施令,貫徹革命者的意志,通過政權自上而下地進行「理想社會」的建設即便進行官員的更換,但系統的運作機制依然如故;3)中央集權制度導致權力高度集中於首都,因此革命只需在首都發動就能擺布全國,19世紀的歷次革命莫不如此。
不過,這些政治革命雖然看起來熱鬧,但從根本上說,它們都沒有改變舊制度的絕對君主制所肇始、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正式奠基的政治統治模式及國家-社會關係格局。這是 F. Furet 等學者對現代法國民主化進程的最大批評之一。這種情況可能要到1965-1985年左右所謂「第二次大革命」之後才有了質的變化:舊式的威權國家逐漸衰退,地方分權有所進展,法國社會變得日益多元,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走向衰落……
當然,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左翼革命意識形態的沒落,這不僅僅是法國國內的局面造成的。20世紀一系列的激進革命實踐已經表明以政治強制手段進行社會改造不僅代價過高,而且結局往往是走向革命理想的對立面。
法國人太理想化了。
生活里任何事情都想做到完美與極致,而且要靠熱情與天分,靠傻逼呼呼的努力都不行。
性生活,不多說了,接吻時互相欣賞對方舌頭的口感,實話說,真的好,不是法國人發明的,我都不信。
吃飯,尼瑪,口感搭配那叫一個美妙精準,我就不說大菜了,里昂的Cassoulet,馬賽的Bouillabaisse,都好吃到不行。我還沒說酒和乳酪,還有各色各樣的麵包。
建築、設計、繪畫、文學、戲劇、音樂,哪樣不是風向標與領先者?
世間弔詭的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太優秀了吧,就看不上不優秀,忍受不了不優秀,稍不如意就推到重來,這就叫革命了,可是屢屢革命代價太大。
英國人苟且妥協,只搞搞改良,哈哈,反倒好得很。
貴族與商人的分野就在於此法國人參政的熱情是非常高的,從總統大選的投票率就可以看出來,法國的投票率往往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高。他們不像別的國家的選民,喪氣地說「選誰都一樣」這種話,而是真正把投票作為左右國家前途的行為。法國人不僅參政熱情高,覺悟也高。記得前幾天馬克龍要搞勞動法改革,一位反對改革的遊行示威群眾面對記者並沒有分析改革對自己的具體影響,而是大談當前法國政壇右傾化的危險,思想境界著實不低。這兩點決定了法國人對政治是很敏感的。而法國人還有兩種精神氣質,一個是理想主義,一個是不願順從。法國人不像英國人那樣只要達到目標可以做出妥協退讓。英國的資產階級,為了掌握實權甚至可以保留王室,對法國人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他們會以盧梭為指導,建設純粹的共和國,哪怕有一點封建殘餘也要不計代價地推倒重建。理想主義也讓法國人思想長期左傾,除了對制度純潔性的要求,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實踐和法共幾十萬人民武裝的紅旗背後,想必是從不熄滅的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至於法國人的不服從,也許是地理和氣候使然,南歐人總比北歐人要活躍,對政府不喜歡「言聽計從」,自然對革命情有獨鍾。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讓法國成了無數進步人士的朝聖之地、世界各國反動勢力眼中的「問題兒童」、以及屹立不倒的革命燈塔。當然,這些都只是從法國人的思想氣質上說的,近代法國頻繁的革命應該有更深層的政治經濟因素,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教給我們的道理。儘管如此,聽到警報聲就戴上紅帽幹革命的法國人民,確實讓人欽佩和喜愛。就是要革命!
法國這個國家,號稱大國。可自拿破崙失敗後,一百多年裡國際戰爭輸多贏少,已經成了失敗的代名詞。
對外擴張失敗,必然導致矛盾無法輸出,只能自己不斷革命。
一切革命都是利益再分配。從外邊搶不回肉來,就只能自己吃自己了。
1789年法國大革命,是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的直接結果。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失去了在加拿大,印度的殖民地外加自己的尊嚴。戰後為了報復英國,大力資助美國獨立戰爭,財政破產。路易十六被迫召開三級會議籌款,沒想到代表們竟然直接參政議政了。
1830年七月革命前,波旁復辟王朝遠征阿爾及爾失利,財政幾乎崩潰。
1848年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外交軟弱對外拓展殖民地不力是誘因之一。此後上台的拿破崙三世大力擴張,和英國打贏了克里米亞戰爭,法國一時蒸蒸日上。
1870年巴黎公社起義,是普法戰爭失敗的直接結果,不多解釋。
大英帝國的溫文爾雅,全靠其他民族背鍋……其實不是法國革命頻繁,是巴黎革命頻繁(笑)
可能和法國的國家性格有關。當談到這種十分模糊又十分宏大的問題,追根溯源之後視角往往便停駐在文化因素上。
巴黎人民是真的愛革命,其他地方法國人民不背鍋,然後統治者還不得不把首都建那(滑稽)
法國真正的依靠是外籍軍團,還有控制了整個非洲金融體系的銀行家
工業革命帶來的思想革命+對外競爭失敗=內部矛盾爆發
不請自來,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啟蒙運動的中心就是法國,所以他的各種主張是很多的,在法國大革命之前,英法在北美大戰,法國輸了,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又幫助老美趕走了英國佬,法國看到連殖民地都能打敗英國佬,回家沒多久就鬧了革命波旁王朝在反覆的革命中被推翻了,好了人民頭上的大山沒了,但是就《人權宣言》的性質來說,它與英國《權利法案》和美國《獨立宣言》有點不一樣,後者都明顯的提出了,咱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怎麼做,要達到什麼目標是很具體的而法國人天生的浪漫主義就出幺蛾子了,在革命之前似乎並沒有想好一個具體的目標,只是很籠統的提出一個概念,不管怎麼樣,我們只要自由,等大目標實現了,又迷茫了從奧爾良王朝到雅閣賓派,從拿破崙到拿破崙二世,法國人一直在不斷的嘗試,經過一段時間發現不合適之後,就再次革命,反正大家都有經驗,輕車熟路法國的革命其實不僅僅算是法國自身的,當把世界近代史打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從東歐到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的革命運動,民族獨立都受到了法國的影響法國大革命是發生在法國的,但是革命卻是世界的
好了,經歷了長時間的革命,大家都挺累的,算了就這麼過吧,不革命了,所以才會有一戰二戰那麼慘的法國雞
因為沒有ip42333333
建議去看 范勇鵬講的《又見歐洲》系列
原來B站上有,這幾天去看的時候突然被刪了,不過YouTube上還有,有梯子的強烈推薦去看看!!!瀉藥,個人觀點。歷史背景等原因眾所周知就不提了 勒龐在《革命心理學》一書裡面提出一個大陸民族的概念。勒龐認為大陸民族(如高盧人)和海洋民族(如盎格魯撒克遜人)在某些文化基因上呈現對立態勢,即大陸民族習慣於相信一揮而就的「目標式改革」,傾向於唯理主義(狹義)和理想主義。而海洋民族更傾向於經驗主義和現實主義。所以作為大陸民族的法國人易於理想化的受到greater good的感召爆發革命 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一書里提到對理性主義的兩種劃分,前者為建構式理性主義,後者為進化式理性主義。這兩種對理性主義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踐行模式構成了英美與歐陸在民主化和法治模式甚至民族心理的差異。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近年來國家主義的高漲?
※美國各大主要電視台與主要報刊的政治傾向是怎樣的?
※為什麼美國的大公司能用少量的政治獻金來成功遊說國會和政府?
※如何看待台灣的民粹主義?
※為什麼歷史上最重要的兩位保守主義者埃德蒙 柏克和哈耶克,都不承認自己是保守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