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維護殖民地統治,為什麼英聯邦成功了而法蘭西共同體卻失敗了?

原英國殖民地獨立後大多都選擇加入英聯邦,而原法國殖民地獨立後卻對法蘭西共同體貌似都愛理不理。


贊同前面的答案,明顯是法國對前殖民地影響更大。

英聯邦的鬆散程度,除了英聯邦運動會和英國女王名義上是英聯邦國家元首之外,實在是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沒什麼影響力了,這些國家也是隨時可以公投脫離英聯邦的。

這就好像兩個人談戀愛,分手時好聚好散,也許以後還能打個招呼問個好。可要是一方還不依不饒死纏爛打,做著破鏡重圓的美夢,只能把對方推得更遠。

拿英法俄這三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做個對比,最心狠手辣的毫無疑問是俄國老毛子,人家壓根就沒有殖民地,我看上的地方統統划進我的領土,從西伯利亞到波羅的海三國再到芬蘭,被老毛子盯上的地方連個骨頭渣都不會剩下,「我的是我的,你的只要被我看上也是我的」唯一得以倖免的就是蒙古(這個當時也只是名義上獨立,蘇聯解體前蒙古由蘇聯駐防,完全就是蘇聯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新疆(如果不是共產黨小弟取得了中國政權,蘇聯不好意思再下手,新疆被蘇聯搞去也只是時間問題)和阿富汗(這個必須要佩服,俄國人從19世紀開始企圖染指阿富汗,一直沒啃下來)。俄國人的大國沙文主義做派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蘇聯解體之後,獨聯體也迅速瓦解,因為這些獨立出來的國家無一不對俄國人心生忌憚,極其渴望拜託俄國人的影響,迅速向西方靠攏。俄羅斯人把自己的名聲搞臭之後,現在再也沒有小夥伴敢和他走的太近了。即使天朝,也是笑裡藏刀,對俄羅斯的戒備時刻沒有放鬆過。

相比之下英國人要開明的多,在戰後給予殖民地獨立的機會,殖民地也給老東家賣個面子,成立一個英聯邦,沒有撕破臉皮。這源於英國人的自信吧,當時的英國依然保留著日不落帝國最後的餘暉,美國並沒有完全取代英國的地位,獨立是國際潮流,英國人也沒必要和這些二流三流國家計較,

法國人一直認為自己才是歐洲乃至世界的中心,英國人雖然比法國人要成功的多,英國人語言文化方面的擴張和殖民地的成就,在法國人心目中只是一群唯利是圖的商人小人得志而已。

法國之所以在海外擴張最終會失意於英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它長期陷於歐洲大陸內部事務的原因。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具備成為一個陸權強國的條件,加之歐洲人很長時間都認為歐洲才是文明的中心,所以法國人更熱衷於成為歐洲的主導者。當然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法國人也迅速的跟進,加入了瓜分世界的行列,卻為時已晚,好肉都被英國人叼走了。

高傲的法國人並不甘心承認自己的失敗,但在它的確已經沒有太多的機會了。雖然可以繼續在自己殘留的前殖民地施加影響,但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大都已經被英語系國家所控制了。因此突出自己的文化,以期讓其他國家承認法國文化中心的地位,變成了法國人證明自己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大國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現在法國拚命在法語地區進行控制滲透,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就是要彌補當初被英國拉開的距離,以證明自己依然是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的地位,這是人家英國人幾百年前就做好的功課了。在戰後的獨立浪潮中,法國對殖民地獨立反應是最激烈的,爆發了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法國被打的灰頭土臉,損失慘重。這些年在北非的衝突中法國介入的最深,可見依然將這一地區當做他的後花園。

說到底,還是民族性格和心態問題。俄國人是斤斤計較寸土不讓,結果就是離心離德眾叛親離。英國人順勢而退,最後也贏了個面子。法國人自詡歐洲第一大國,不甘居於英國之後,想要證明自己依然具有全球影響力,將前殖民地依舊划進自己的勢力範圍,遠程控制。然而有時越是這樣,人家反而越不買賬。


一來英聯邦里本來就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這類本就是由英國白人殖民者建立的殖民地,它與母國的關係自然非是那些由當地居民為主組成的殖民地國家可比。

二來當年英國的殖民地幾乎都是兵不血刃主動撤出讓其獨立的,雙方沒有撕破臉皮;而法國佬是在越南奠邊府和阿爾及利亞兩次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沒有辦法才讓其獨立的。雙方已經刀兵相向了,感情自然大打折扣。

第三大英帝國雖然風光不再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跟著它混殖民地國家多少還能得到點好處。而法國早在一戰後就已經衰落了,二戰後更是自個本土都捉襟見肘,只能靠馬歇爾計劃援助和拉著西德組成歐共體拉大旗作虎皮才勉強維持,對扶助自個在非洲的那些小跟班完全是有心無力,跟著你沒有好處,誰還跟著你混啊!

第四可能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英國除了那些由本土移民占多數的殖民地外,對於像印度這類當地居民占多數的殖民地,往往是只佔據少數上層,尊重其原有文化,不觸動其原有的統治秩序,利用其原有的土邦主、酋長等封建統治者來為己所用,作為輔助自己統治的工具。當地人在英國軍隊和英國殖民地政府中往往可以做到中等軍官、中等官吏的位置,在捍衛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的同時,也多少促進了當地精英的文明開化,促進了其統治能力的進步。當英國撤出後,接替其統治的往往是這些受英式教育長大,與宗主國關係密切的當地精英,例如那位被稱為蘇伊士運河以東最為英國化的李光耀。他們從原有的殖民統治中多多少少獲得一些好處,所以自然而然對前宗主國懷有十分複雜深厚的感情,而不是一句簡單的對殖民者的仇恨可以概括的。

而法國在其殖民地上,不但千方百計摧毀原有的統治秩序,由法國人佔據全部中上層的殖民地職位,當地人只能甘居低級職位。而且身為天主教國家,法國還熱衷於傳教,千方百計改變當地的原有文化,這就使其在北非穆斯林國家與信奉佛教的越南等地,與當地居民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就自然使法國人的統治不受當地人的待見。而且法國人在對當地精英的栽培籠絡上,似乎也遠沒有英國佬手段純熟,很少培養出什麼像樣的親法精英。當法國的殖民統治終結時,上台的往往是對法國充滿敵意的反法鬥士,這自然不利於雙方培養新關係。

總之,雖然同為老牌殖民帝國,但是同約翰牛的老奸巨猾相比,高盧雄雞明顯還是肚腸太嫩啊!


誰告訴你法蘭西共同體搞不好法國人的影響力就沒了的?

你聽說過海外省么?阿根廷跟英國為一個馬島打架,法國人的海外省都不想脫離法蘭西。

你聽說過法國外籍兵團么?美國人都不敢輕易動非洲,而外籍兵團是這裡為數不多的強大維穩力量之一,那些部落都是要找外籍兵團評理的。

當然我們也承認英國人在殖民時期更強,但是現在英國人只是獅子餘威還留著面子而已,英聯邦有卵用?但是法國還保留的所有控制力都是實質性的控制力,工廠說搬就搬,大兵一坐誰還敢打架?

並且法國一直是個陸權強國,並不是一個海權國家,能夠在非洲和中美洲保留這麼大的控制力已經很不容易了。


法國人不願意放權。法蘭西聯邦以及後來的法蘭西共同體,雖然都是模仿英聯邦的架構建立。但法國依然要求保留對各成員國軍事、外交的控制權,還要求各成員國貨幣和法國法郎掛鉤(直到現在,部分非洲國家的貨幣仍和歐元掛鉤)。。不像英聯邦,已經完全由一個邦聯帝國轉化為一個國際組織:除了開開運動會、以及有一些經貿優惠待遇以外,各成員國之間內政都是完全互不干涉的。


其實現在明顯是法國在前殖民地影響力大啊,

加拿大澳大利亞早就都跟美國了

非洲中東那些前英國殖民地英國還說得上什麼話,

相反法國在西非、北非當國際警察警察搞得飛起,在西非若干國家常年有駐軍,而且這幾年多次干預反政府叛亂和政變

就算是當年打的屍山血海的阿爾及利亞目前文化和經濟上對法國依賴也非常深

法國企業在上述地區的利益可都是實打實的

而且英聯邦這東西,根本就沒啥實質性(政治,經濟)活動,純裝點門面


就現在情況看,法國殖民利益遠大於英國。

97香港回歸以後,英國已經沒有實質意義的殖民地了,英聯邦只有文化意義,幾乎沒有了政治和經濟意義。

而幾乎整個非洲都在法國的勢力範圍。


非洲法語的勢力不小,沒那麼失敗


英國成功了。。。。。。美國人表示不服


因為英國這個國家不好面子,好里子,是個實用主義國家,二戰以後,殖民地無法控制了,得到的利益大於我的輸出,那我就撤出唄。所以殖民地獨立的時候沒有打仗,沒有因為獨立戰爭犧牲什麼人,該做的生意繼續做,該去英國留學的人繼續留學,多好的事,我為啥不加入英聯邦,參考前比利時殖民地盧安達,這個被法國資助過武器搞屠殺的國家……

法國這個在二戰連自己國土都沒守住一年的白痴國家,他沒有實力控制他的前殖民地,而且本身卻非常好面子,是個理想主義盛行的國家,很多人的政治想法很天真,屬於聖母小清新政治,弄得自己首都一年兩次恐怖襲擊,他連自己的國家都守不住,還妄想控制其他國家,其他國家肯定不買賬啊。


推薦閱讀:

亂世之中,普通百姓如何自保?
近代中國如此弱小,為何沒有徹底淪為殖民地或是被滅國?
在騎馬相關的技術發明之前,草原民族是怎樣生活的?
中國姓氏哪些有皇室的血統?
如何評價撒切爾夫人的一生?

TAG:歷史 | 政治 | 法國 | 國際政治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