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解釋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差別?

如何界定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首先就是一個問題。不須經過經過專門訓練即可從事的勞動是簡單勞動,具備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提供的是複雜勞動,但是勞動的二重性指出商品價值量是抽象勞動提供的,跟商品具體實現的形式——即具體勞動無關。所以我要問的是,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在抽象勞動層面有差別嗎?

姑且承認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這對概念,在複雜勞動向簡單勞動轉化的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問題。複雜勞動等於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即相同的勞動時間裡,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大於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但政治經濟學同時認為,單位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同時承認這兩點不是自相矛盾的嗎?

並且,複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是靠商品交換實現的。如果以抽象勞動來作為尺度,那商品交換時的價值交換就是等值的,況且價值創造的過程是生產而非交換,不需要交換也能看出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比例。若以具體勞動作為尺度,為了比較使用價值就必須討論被交換的商品對雙方各自的效用,一引入主觀情形,標準就喪失了。

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以簡單勞動為尺度。不過生產力條件因歷史發展條件而異,那幾百年前的人所做的,我們今天來看都是簡單勞動,如此可以繼續追溯下去,標準又喪失了。就算僅在同一時代、同一地區來考慮,哪怕是概念上真的存在一個不需要專門培訓即可實現的簡單勞動嗎?培訓本身就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一部分啊。它難道不是臆想出來的概念?

姑且寬容地認為這樣的勞動存在,它除了是體力勞動之外,我的確想不出其他的可能性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不過是勞動的具體形式的差異,卻有著相當明顯的收入差距。複雜勞動這個概念是不是對收入差距倒果為因的一種事後追認?如果不是的話,上述諸多疑問都該有一個合理的解答;如果是的話,為什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會有這樣的立場?

綜上,我認為政治經濟學在解釋複雜勞動時是不自洽的。

我只是個門外漢,把問題提到這個份上可能有些過,但這的確是我的疑問。而且這幾天在網上找了找,就複雜勞動這一點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並不少見,可見這也並不只是我的疑問。所以我希望看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下的回應。


謝邀。題主你的問題觸及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一個未解之謎。聲明一下,我並沒有在勞動價值理論方面花費太多的精力,所以回應存在紕漏在所難免。

首先來說,你對勞動價值理論的論述並不是很了解,所以產生了一些誤解。單位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是有前提的,是指在既定的技術條件和勞動條件下,單位時間內勞動創造的價值量不變。這其實又得區分不同種類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轉化)間轉化和個別勞動向社會必要勞動的轉化,這個轉化過程就是價值的實現過程,也就是商品成功交換的過程。所以你的不需要交換也能看出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比例是有問題的,勞動產品只有成為商品,成功售賣才能談及商品的價值,這一過程也意味著蘊含在商品中的個人勞動被社會承認,成為總勞動的一部分。你得明白馬克思的價值概念不是說你勞動了8個小時,你就會創造社會承認的8個小時勞動的價值,只有被社會會承認的部分才能成為價值。

再來說勞動間轉化的問題。一引入主觀情形,標準就喪失了,其實馬克思自己也沒提出什麼標準,最後就是用複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給糊弄過去了。不過按照上面的邏輯,勞動之間的轉化比例應該是從商品價值上看出來的,而商品價值又是市場結果,所以轉化比例也應當是市場結果,並非一個可以測量的「客觀」尺度。所以呢,勞動價值理論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於個別勞動向社會勞動轉化的這個過程,或者說,所有價格(價值)理論都面臨一樣的困境,市場價格的形成。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龐巴維克寫的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我不記得中文名了,這本書重點討論了資本論第一卷的價值形成過程同第三卷價值轉型問題之間的矛盾。

換個角度來講,即使勞動價值理論有問題,馬克思理論作為現代性批判的鼻祖,依然值得探討。感謝題主希望交流的態度。


首先,不得不說題主提出了一個好問題;

其次,感謝 @Zhi Li 作為專業學者嚴肅而認真的答案,我深表贊同。

第三,我僅以愛好者的身份嘗試一下回答,並在 @Zhi Li 基礎上予以一定的解釋(本人專業是政治學):

1、價值,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是」交換價值「簡稱,是相對使用價值的概念。這意味著,我們討論」價值「就默認該產品是商品,而且必須是能夠發生」交換行為「的商品。(我很想吐槽教科書,馬克思簡稱交換價值為價值,你就可以簡稱??語言的誤解、受眾的誤讀就一點不考慮嗎?老老實實用」交換價值「多好)因此,使用」價值「這個概念,意味著:第一,該物是產品,自然資源價格(礦產、土地)不是」價值「反映而是」租金「,是基於所有權的分配;第二,不用於出賣的產品,比如農民自用的糧食、自己作給家人朋友吃的飯菜,都不具有」價值「(因為沒有交換);第三,唯一性的商品交換不具有」價值「意義(數學上1/0),或者也可以說」價值為任意數(X*0=0,這裡X可以為任意數)。

2、基於上面的交換價值概念才能去理解「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的關係。「所以我要問的是,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在抽象勞動層面有差別嗎?」,這是樓主的問題,這裡就是理解馬克思《資本論》的關鍵所在,即何為」抽象勞動「,如何」抽象「。先說答案,抽象就是把勞動在」時間上「均化,這是通常意義上」速度「概念。比如,我們可以認定1m/s為最基本的速度單位s,於是無論是宇宙速度,還是蝸牛的爬行速度都是基本速度的倍數——這就是複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乘。描述速度也可以有另外的方式,比如人的步行1米/s,飛機的速度200m/s(這是概數),這裡人步行200秒飛機1秒就夠了,199秒可以看做是飛機的剩餘時間,也可以說是等待時間(你可以理解飛行需要加油、需要保養等待)。因此,無論飛機的秒速度有多大,在這200秒時間內它的平均速度和人是一樣的,都是1m/s。——這才是單位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

複雜勞動,儘管在勞動時間內創造了高於簡單勞動的價值,但在均化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價值量相等。或許,你可以問,複雜勞動為什麼不可以持續勞動,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答:這個問法又犯了混淆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錯誤。鐵匠可以一天做兩把鋤頭,也可以一天做一把鋤頭,但如果社會只需要一把鋤頭,多做的那一把就不是社會」必要勞動「。

@Zhi Li 說」馬克思最後就是用複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給糊弄過去了「,這一點我個人不是很認同,因為引入」社會必須勞動「這個概念,所有的複雜勞動已經」均化「為簡單勞動(參考上面飛機的平均速度),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可以指一個人勞動兩天只有半天有用,也可以指一個人勞動半天卻相當於兩天有用。

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也是一個不被人理解的概念。最簡單的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理論研究的考察期,這取決於研究者自己,如果研究一年內一國的商品經濟,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一年,研究一個月就是一個月。單個商品必要勞動時間是也是簡單的」均化「。

4、」複雜勞動這個概念是不是對收入差距倒果為因的一種事後追認?「這句話不得不贊一下,說的太對了。複雜勞動就是對收入差距的追認,但這個」收入」僅僅指的是僱傭勞動的工資收入,依靠其他權利取得的「收入」是分配,而不是勞動力交換價值的購買。

「如果是的話,為什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會有這樣的立場?」這個問題也得贊一下。

第一,只有受僱用的勞動力的工資收入才在時間「均化」上具有確定性!!工資總是按照時間發放的,月工資、周工資、小時工資等。(地租、利息另說)

第二,只有受僱用的勞動力的工資收入是先於生產發生和確定的!!資本支付工資與購買原材料一樣,是生產的必需條件。(地租,利息另說)

5、第四點提到了地租和利息。勞動力的工資支付是產業資本運行的起點,地租和利息是產業資本運行的終點,起點終點的差是產業資本的利潤——現代經濟學以利息為研究起點、以工資收入為研究終點,這由於勞動力市場供給需求是極重要的課題,問題不同研究模式也就不同。

那麼馬克思這種模式是討論什麼問題呢?答:馬克思研究的是產業資本運行是否可持續問題,為了維持可持續性產業資本有哪些行為模式。第一,壓低工資率;第二,壓低利息和地租。很多人以為馬克思研究了」剝削「,哈哈,實際上壓低利息即消滅了封建制度下的高利貸,壓低地租即消滅了封建制度本身這才是馬克思歷史研究的重點,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但另一方面,壓低了工資率又限制了工人的購買力,從而產業資本的商品價值無法實現,淪為」社會非必要勞動「;提高工人的消費能力而地租利息又不能繼續下降,產業資本的利潤空間也縮小,從而相對於萎縮的商品生產,勞動力生產和貨幣生產(利息)也淪為」社會非必要勞動「。

第五點也回答了題主」為什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會有這樣的立場?「這個問題。

此外,關於」我認為政治經濟學在解釋複雜勞動時是不自洽的「,我多說幾句。很多人的觀點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不自洽,這點我認同,但關鍵是:理論所描述的社會現狀是否是自洽的,如果這個世界本身不自洽,那我們構建的一個」自洽「理論有什麼意義?


馬克思這麼簡單易懂的邏輯,可像題主這樣的按俗約語言習慣,自動修正了勞動價值論,當然認為馬克思這種邏輯很難自洽。

首先我問一下題主,馬克思的勞動價論是說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理論,還是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如果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就不是商品(貨幣)拜物教的垃圾們所謂的財富、蛋糕,而是權力。因為支配他人的勞動(價值)只能意味著這個含義——權力

馬克思在其《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中就提到的,「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所謂異化活動,就是不屬於勞動者自身,與勞動者自身對抗的異己行為。價值代表的含義馬克思用一個詞來表達——「社會權力」

而《資本論》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量進行交換,推導出裡邊包含了相同的東西,那就是抽像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樣《資本論》得到了,「價值(交換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定義。它代表的含義,馬克思同樣用權力來表示。如《資本論》揭到,資本主義追求的不是以使用價值為目的財富,而是以價值為目的的權力。

這樣我們來談商品生產中勞動的二重性。

第一重,所謂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實質上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人類勞動。在這種被支配的權力關係上,它們是無差別的。

正如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極端惡俗的例子,以讓題主長記性。正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勞動1小時,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在這裡只代表她的行為屬於我,而不屬於她的權力關係。在這種權力關係中不涉及具體的實物生產,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生產具體實物蛋糕的邊際生產力。同理,企業中相同熟練程度的兩個工人,一個配置在物質生產效率較高的新機器上,一個配置在物質生產效率較低的舊機器上,兩者給的工資是一樣的,如果不一樣工人就會流走。

第二重,作為自然力一部分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在那種形態下客觀存在的有用屬性(使用價值)上的人類勞動。在這種具體勞動上,當然存在差別。

但價值(金錢)關係是自然力的演化關係么?大自然是質能守衡的,難道說因為所謂產權或者勞動的狗屁功勞,物質基礎才存在或者不存在。曾經有一個中央黨校的校長,按他的邏輯完全是應該拿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認為愛因斯坦的質能守衡是錯的,因為勞動或者產權的狗屁功勞,物質基礎才存在或者不存在,地球引力才有或者沒有。他所謂的按要素分配,就是分配因為勞動或者產權的狗屁功勞憑空變出來的物質基礎。

如果說金錢原子(價值)是實物(服務)代表的財富,難道說30年前某個人父母給他存在,30年後他取錢(價值量)出來夠買MP5、手機、個人電腦等,如果金錢原子(價值)代表的是財富(使用價值),難道說30年前就生產了這些來庫存。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認為,單位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恰恰是對的!

因為庸人們按俗約語言習慣邏輯,是想然當的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代入到,價值是實物,勞動生產實物的邏輯,還是所謂供求均衡的邏輯,而不是一般利潤率均衡邏輯

然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說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並且揭示資本義的均衡,不是什麼供求均衡,而是資本追求更高利潤率導致的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社會支配秩序均衡。等量的資本必須有等量的不低於平均利潤率的利潤率,否則資本就會破產、縮水。這樣資本主義的競爭就不是什麼技術為主的競爭,而是資本在各行業移動改變投入份額以不斷加重不等交換比例的積累式為主的競爭。

那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應該代入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邏輯中,即代入到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交換比例與平均利潤率均衡的邏輯中,這樣正好完全把總量價值與技術生產率的關係

當不變資本構成相同時,如果資本家的商品之間的價格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交換尺度進行交換,那麼資本家的利潤率就會低於平均利潤率,這樣資本就會縮水或或者破產。這裡資本必須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此領域利潤率較低的資產,同時擁入或者夠買利潤率較高領域,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利潤率所有下降。這樣價格就圍繞價值波動了。

(當不變資本構成不同時,即現實資本主義,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即按生產價格比例交換),但總生產價格=總價值,總利潤=總剩餘價值。可見價值是取代了馬克思經濟學以外的一切經濟學中的實物或服務代表的財富的與總量相關的概念,它不是實物或服務代表的財富,而是被支配人類勞動本身代表的權力。這樣從總量理論的角度就非常好解釋諸如姚明的工資、藝術品的成交價格等,那些都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而系統整體並未按這種交易尺度增值,這裡邊有重複加總的問題。)

難道白痴們就沒有發現,價格(交換比例)相同的商品,其成交量(供給量)完全可以不一樣么?如某種拖拉機與個人電腦都是5000元,但一個供給量(成交量)是十萬台,一個供給量(成交量)確是一百萬台,在這裡價格代表的是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還是與數量之間的反比(或者供求曲線)??正如價格代表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與數量相關的反比,還是商品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蠢才們認為馬克思的邏輯是錯的,恰恰忽視了這點。

即,價格代表的是與利潤率相關的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還是單一產品模型邏輯上與成交數量的比例(或曲線)???庸人們恰恰是單一產品模型的荒唐邏輯。

這樣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比例進行交換,與一般利潤率均衡的運動,恰恰就把總量價值、總利潤、一般利潤率與技術生產率的關係完全排除。

因為價值不是實物(服務)或者應該供給的實物(服務)量等代表的財富,而是被支配的人類勞動本身代表的權力。

正如現實中產值不等於產量,只有產量才與技術生產率相關,同樣物質生產效率較低行業可能有物質生產效率較高行業一樣甚至更高的利潤率。

——————

當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時,生產目的是實物或服務(即使用價值),這時成本是勞動或者要素消耗,並沒問題。但交換的社會關係中確不一樣,通過交換能榨取他人的剩餘勞動來支配,這就代表了權力,而利潤就是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這樣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而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正如資本家更相應的工資去交換工人更長的勞動時間,或者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其成本才更低(同理機器、原料的價格也是市場上的價格,它們同樣是交換比例),最典型的就是為企業在市場中為提高利潤率的減員增效,它不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內的物質生產效率,而是提高剝削效率,即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不為自身服務。可見企業根本就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

修改一下增添一點內容,看了某些人說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型上,馬克思的邏輯不完美。那麼我們就來說說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型問題,轉型問題根本就是拜物教的垃圾們製造出來的偽問題,事實上馬克思自己就解決了,在這裡價值不是實物,不涉及任何具體的實物,只代表人支配人勞動時間的權力關係。

價值轉型數量轉換模型 首先必須根據馬克思的原有定義設置模型,首先將價值這種總量關係與相對價格以及技術分析關係徹底抽離而僅僅只是聯繫到勞動時間這種純粹的社會人支配人,人玩人的權力關係上的勞動,不管同一勞動時間生產的具體物質商品數量的多與少,只要聯繫到相等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總量就是恆定的,將價值聯繫到勞動時間這種純粹的社會關係而與技術因素無關這是建立起此模型的基礎與關鍵。

設置單位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價值量為w ,賦予單位勞動時間以貨幣單位 g ,因此單位勞動時間所產生的貨幣價值為W=g*w

∑i(aji + c ji)Wj k

Lk=∑i Lik*Qi =∑i(∑j(aji + cji)Wjk)Qi

單位商品的人工消費價值Vik 以及總消費價值Vk :

Vik =∑jcji Wjk Vk=∑i∑j cji*Wjk*Qi

單位商品i商品的成本價格Kit 和總成本 Kt:

Kit =∑j(aji +cji)Pjt

Kt = ∑iKit*Qi=∑i(∑j(aji+cji)Pjt))Qi

單位i商品的全部預付資本Fit=∑j(bji1+bji2)Pjt +bi3

Ft=∑iFit*Qi=∑i(∑j(bji1+bji2)Pjt+bi3))Qi

系統內所有商品的平均剩餘價值率m· 與平均利潤率 s·:

(m·)k=(G-Lk)/Vk (s·)k=(G-Kt)/Ft

開始迭代的過程:

Wi k+1=∑j(aji+cji)Wjk +(G-Lk)1/V*k * Vik

Pi k+1=∑j(aji+cji)Pjt +(G-Kt)1/F*k * Fit

初始條件:Wi0=單位商品i的原始價位;Pi0=WiN ,終止條件:給定誤差ξ1、ξ2

LIM k→N∣Wi k+1-Wi k∣≤ξ1 i=1,2,3 ……n

LIM t→N∣Pi t+1 – Pit∣≤ξ2 i=1,2,3 ……n

具體求解過程:A = inv(X" * X) * X" * Y

∑j(qji*Ej0)=0

∑j(qji*Wj0)=Xi

q2i=h2*Xi +h3*q3i +h4*q4i+……hn*qni i=1,2,3……n

q1i=-u2q2i-u3q3i-……-unqni i=1,2,3……n

其中:uj=Ej0/E 1 0 h2=1/(W20-u2*W10) hj=(uj*W10-Wj0)/(W20-u2W10)


這個問題的要害我現在認為在於理解價值是個生產關係範疇而不是個物性範疇。這是怎麼理解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一系列方法和對象的問題。

不能以分配、交換來思考價值範疇。

價值,作為抽象勞動的凝結,已經和各種使用價值無關,包括勞動是複雜還是簡單這種使用價值對價值有什麼影響。

要害在於價值範疇它是個社會歷史性東西,是商品生產這一特殊社會歷史的生產關係時期的最一般抽象,當然還沒有上升到某一國家的具體時期和形態。不是資源配置的問題,後者當然也考慮,但是嚴格來說那不是經濟學的範疇。西方經濟學死守兩大假設是有階級利益原因的。

複雜勞動是多倍簡單勞動從價值上來說倒不是因為使用價值的影響,而是生產複雜勞動力的耗費。這期間要把勞動和勞動力區分開。勞動本身沒有價值。價值是種歷史的社會關係。

回頭我再想一想。這個問題牽涉的比較廣。社會勞動的簡單勞動標準是歷史的變動的,馬克思提到了。例如會電腦打字會識字的高中生可以認為是某個社會歷史時期的簡單勞動,這個不是個問題。


不同意到今天為止的所有回答。

(1)簡單勞動就是大多數社會勞動者作為一般的、普通的勞動者的勞動,複雜勞動就是複雜勞動者即專業人士的勞動。

(2)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區別是在同一行業內的區別,判斷標準是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從而生產價值的多少)。

所以,龐巴維克以碎石工人和雕塑家相比較的例子來否定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通約性,其實是把不同行業的勞動者拉來比較,當然是錯誤的。我們不能直接比較不同行業的勞動複雜程度。

(3)在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條件下,由於內部分工形成整體工人,我們就不能從個別勞動者(局部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角度來區別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在這種情形下就要變換一下,即勞動力的價值成為判斷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標準。


簡單回應下提問者的四個問題:

1、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在抽象勞動層面有差別嗎?

回應:抽象勞動在質上沒有差異,只有量上的區別。

2、 在複雜勞動向簡單勞動轉化的過程中……複雜勞動等於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但政治經濟學同時認為,單位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不變。同時承認這兩點不是自相矛盾的嗎?

回應: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複雜勞動轉化為多倍的簡單勞動,這種轉化不是商品生產者自覺完成的,而是在商品生產者背後由自發的社會過程實現的。 馬克思以簡單勞動為分析基礎,主要是研究方法的問題,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複雜。

3、 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以簡單勞動為尺度……它難道不是臆想出來的概念?

回應:簡單勞動,就如同小學一年級所學的最小正整數「1」。理論總是來源於對現實的抽象,或者思維抽象。

4、 複雜勞動這個概念是不是對收入差距倒果為因的一種事後追認?

回應:不是。分配理論不是建立在價值形成理論之上的。


複雜勞動應該是指那些推動科技發展和知識更新的人類勞動,簡單勞動指那些簡單重複且容易被工具、機器和自動生產線替代的勞動,它不對人類技術進步其推動作用,僅僅是生產過程中必要的時間和體力消耗。簡單勞動本質上與能把它替代的東西是一樣的,機器不能創造剩餘價值憑什麼簡單勞動可以創造剩餘價值?

真正創造剩餘價值的是複雜勞動。同時不能忽視的是資本。因為有資本,才能把各種勞動自身的價值、固定資本的價值和複雜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整合到商品中。

馬克思的時代,大規模的簡單勞動以最直觀的方式顯現在人們面前,簡單勞動計算起來也比較方便,以至於很容易把它當成剩餘價值的來源。


我來用一篇專文回答一下吧,應該算「恰如其分」的呵!

****************************************

「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可愛性全解

——當代社會經濟制度科學革新能動體「正能量矽谷」公眾號基礎知識(三)

(一)性質

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即能適應現實社會生產系統多個領域及多個崗位的進步知識勞動者。

由存在的角度來看,她代表的是「自身既有生產力被徹底解放,既有文明被充分尊重及應用」這一通向文明顛峰的生命形態。

由運動的角度來講,她是勞動者在「簡單勞動者」(即簡單技能與單一技能勞動者)狀態下生存與發展局面處處被動下的一種變革性覺悟,該覺悟的內在品質大致可描述為:簡單勞動者活動空間、影響力和發展推動力小因而容易被外部事物控制,全面發展的勞動者的活動空間、影響力和發展推動力都上升到了一個通常被稱作「民主形式與聯合形態」的更高層次——傳統社會「剝削化政治」體例下的獨裁者也就拿他們辦法不多又或沒有辦法,社會也就因此而進入了「平等、公正、科學、民主、明智和理性」方向上的變革時期。

由社會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斷面來看,全面發展的勞動者比簡單勞動者更具社會創造力——在現代生產方式中單項技能發展空間局限尤其之大的今天,全面發展的勞動者不僅與簡單勞動者不是對立的,反而在實際情形需要下是互為因果與出路的。兩者的差別,僅僅是奉行「平等、公正、科學、民主、明智和理性」之全面發展的勞動者不利於獨裁統治的延續。

因此,一般人反對「全面發展的勞動者」文化是愚蠢的。如果我們不是整天「妄想獨裁」的「精英政治思想者」,我們為之憂慮也就是莫須有的——因為她實在是很可愛。

(二)本色

由於「簡單勞動者」是當今社會的一般形態,其「處處被動」的存在與發展本色又廣為人知,「簡單勞動者」可以說是一個不須多加刻繪的政治概念。

相較而言,「全面發展的勞動者」政治,則要深刻和複雜得多。由於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格局特徵是「知識化、信息化、金融化、網路化和服務化支撐,『全球資本主義一體化機制』和『全民經商思潮』共主脈搏,知識經濟與投機經濟共主社會進程,社會財富分配極端不公,以及社會產品、產能和勞動力嚴重過剩」,而「全面發展的勞動者」又是其文明前沿的領潮者,那「全面發展的勞動者」也就必須具有這樣幾項能力:一,間接知識嫁接的複合性平台使用能力(能由有機化地滿足社會現實需要,取得到廣闊的活動空間);二,間接知識嫁接的複合性產品設計能力(能籍獨立的經濟項目和關聯勢能創建與發展,衝破保守勢力封鎖);三,直接知識奠基的複合性平台開創能力(能利用社會公共性優勢資源,獲得持續發展的基點和條件);四,事業價值認識奠基的行動連接能力(能通過汲取歷史文明、追求進步化、信念堅定化和人格成熟化等改造展開自我教育和社會協同,獲得效率與效能優勢)。

以上「全面發展的勞動者」的能力構成,實際上便是她的本色含義:出色的「正能量性知識」把握者。

(三)錘鍊路徑

以上論述表明,由「簡單勞動者」發展到「全面發展的勞動者」,有這樣幾個明顯的量變模型:一,技能的由少到多;二,實踐的由簡單到複雜;三,知識的由少到多;四,行動力的由小到大;五,覺悟的由低級到高級。

所以,「全面發展的勞動者」的錘鍊路徑大致有這樣幾條:一,調查、觀察和研究的持續;二,始終堅持認真的親身實驗和直接生產;三,堅持閱讀和討論;四,不斷提高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會協同能力;五,成為一個優秀的生命記錄者和人生反思者。

一語概之:持續且認真的觀察、學習、生產和反思。

注①剝削化政治體例,指等級化、精英思想和專職管理人制度主構的政治體例。

注②精英政治,指依據血統、權力、資本主構的資格,一小部分人統治絕大部分人的政治模型。

注③正能量性知識,指建設性知識(具建設性的素材、思想和觀點)、洞察性知識(具價值的思考和發現)、科學化體例(一些符合科學原則的做法)和積極性社會習慣(社會意義和價值較為突出的習氣)等能科學推動時代進步與文明更新和勞動者生活質量穩步提高的有益知識。

綠色備忘錄:本文為作者2012年8月在深圳完善「正能量型社會生產方式」相關學理過程中關於生產力課項的實證成果。由於受著特定之現實條件規約,個人局限終究是難免的,對其存疑的讀者可籍微信13809643417直連作者本人。

正能量型社會生產方式,指的是以正能量性知識(即為社會良性發展和進步群體生活品質提升服務的知識)、自覺經濟(『用戶定價』標記的社會經濟交換機制,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生產價值交換辦法)、生產資料共有化(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關聯權益所有成員平等享有)、全員一體化合作制(生產形態及其所涉權責義務全員一致)、輪流管理(以較小的時間區隔不斷更換管理者,由此確保每個人都既是管理者也是勞動者)、科學化社群交往(即用擺事實、講道理、論辦法和明是非等更顯文明也更具科學性的體例處理分歧)、漸進式格律(即在尊重社會客觀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漸進)、獨立自主追求(即之於『擺脫環境勢力挾持獨立思考和決斷』生命形態的由衷嚮往)和科學發展精神(即以既有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為行動指南的意識和習慣)等技術規範為依存的社會經濟形態。在具體理解上,《正能量經濟的背景、品質及技術依存》和《正能量經濟的建議體例文化》有詳盡生動解讀,需者可循此超連接篇名前往參看又或百度之閱讀。

本文相關的超鏈接知識(點擊篇名即可進入閱讀):

正能量經濟的背景、品質及技術依存

正能量經濟的建議體例文化

「正能量矽谷」公眾號的背景、品質構成及開通心語


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重要概念。馬克思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深化了價值源泉的思想,說明了創造價值的勞動構成,即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簡單勞動是指不需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一般勞動者都能勝任的勞動,而複雜勞動則是指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才能從事的勞動。

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是不同的,往往一小時的複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可以是一小時簡單勞動的若干倍。馬克思說:「比較複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是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複雜勞動等於多量的簡單勞動。」商品的價值量取決於生產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複雜程度不同的勞動所生產的不同種類商品價值量的確定,是通過把一定量的複雜勞動轉化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的。這種轉化不是商品生產者自覺完成的,而是在商品生產者背後由自發的社會過程實現的。當然,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區分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的複雜勞動,在另外條件下可能就是簡單勞動。

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從區別上來看,只不過是具體勞動的表現,這只是從形而上學的意義來說的,因為形而上學的特點就是堅持著區別,並不能看到兩者之間的聯繫。但是如果從辯證的角度看問題,就可以看出本質的東西則不僅是對立,而且是兩者的統一和相互轉化。不同的時期,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互相換位,原來做一種產品是簡單勞動的,現在則變成了複雜勞動;原來需要複雜勞動才能做的產品,現在變成了簡單勞動就能從事了。這是從具體勞動上來說的。

但是現在一旦進入到商品生產階段,當商品的交換成為普遍的狀態,以及商品的價值獨立起來以後,不同的具體勞動的產品之間可以互相交換,也就是原本不可通約的東西現在可以在量的方便進行換算了。由於交換使不同的商品可以進行交換所產生的這種使不同質的勞動的質同(抽象人類勞動或者平均的一般人類勞動),也就使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這種原本不同質的勞動轉化為可以在同一個勞動的基礎上只是勞動時間長短的衡量了。

無論簡單勞動或者複雜勞動這種具體的勞動都要化為用平均抽象勞動來進行計量,所以問題的關鍵本來就在於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所生產的商品是如何完成交換的,也就是說是如何形成的價值的。在這一點上,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沒有什麼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區別。因此,只要弄清楚了什麼是商品的價值,也就是說什麼是物化在商品的人類的平均抽象勞動,也就很容易理解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的問題。


推薦閱讀:

國家層面上的經濟調控是如何影響人們生活的?經濟學又能為此提供什麼樣的依據?
倫敦政經 (LSE) 讀經濟的學生的生活是怎樣的?
計量經濟學裡面的懲罰因子penalty factor怎麼理解?
1040陽光工程是否就是龐氏騙局?
對比各國休假制度,2.5 天休假制真能擴大內需嗎?

TAG: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 勞動價值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