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bim類軟體?十年內會普及嗎?是否會對傳統建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在考慮中國國情的情況下,只針對大陸地區
- 怎麼看待 BIM 類軟體?
第一次學習Revit,就對其便捷和直觀程度留下了深刻印象。BIM分為big BIM(一種宏觀的信息共享,parametric design的概念), little BIM(BIM的主流軟體,如Naviswork,Revit等)。潮起潮落,有些軟體可能十年之後就再沒人聽過,比如誰知道1998年全球最流行的搜索引擎是AltaVista,但是big BIM的思想則是一個發展的趨勢。
- 十年內會普及嗎?
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但沒有政策的支持,不會「普及」。
- 是否會對傳統建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會,但對普通從業者來說,只是執劍者換了手中的劍罷了,只是多了數種軟體要學習,而且隨著軟體的完善,學習成本也會逐漸降低,並不會對普通從業者的收入和境況有什麼改善,反而因為效率的提高,崗位會逐漸減少。
BIM是一定建築產業的一個革命!
回顧過去
1. 當年CAD時代,在設計院領域取代繪圖板,近十幾年時間推廣,才得到全專業全面運用。這中間充滿了曲折,很多人充滿著質疑,其中主要包括:
a. 軟硬體技術不成熟,運用CAD,需要建立工作站或計算中心,要大手筆投入,但是經濟效益早期並不明顯,質疑聲不斷。
b.上下游軟體工具不成熟,CAD運用的上下游價值鏈條早期並不完善,具體應用價值不明顯,除了建築出圖,在相關統計、管理、模擬、協同等專業化應用匱乏,無法為應用推廣提供工具支持。讓眾人以為CAD,只讓繪圖更複雜,而沒有創造更多價值。
c.使用習慣被顛覆,手繪是設計人員的基本功,從紙質向計算機過度,從隨意草圖手繪向計算機格式圖元格式,更多是思維模式,設計習慣的轉換,這種難度可想而知。
經管存在諸多問題,看當下,BIM遇到了與上述一樣問題,從需要投入圖形工作站,到相關算量、協同、管理軟體不配套,BIM數據無法流轉,一直到CAD二維到BIM三維設計模式與習慣轉變。
BIM當下
回顧過去,我們可以看到BIM取代CAD,猶如CAD取代繪圖板,存在很多問題,甚至難度更大,
但是,站在產業發展角度,BIM或類BIM技術必然要取代CAD,這是因為:a. 可視化讓BIM三維設計是認知回歸:三維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而二維作為三維投影,雖具有更大的抽象維度,但需要經過專訓練,才能駕馭,這無形中提高了學習門檻。另外,二維作為投影,在抽象維度上,捨棄了其中一個維度,必然導致信息表達不完整,在稍微複雜建築中,信息缺失,讓二維表達相比三維,缺點突出。如機電安裝工程中的碰撞打架,在二維時代,無法解決問題,三維迎刃而解。
b. 參數化讓BIM實施管理精細化:相對CAD時代,建築可以作為一個「生命」來對待,所有建築構件被清晰表達,數據被集中管理。這些技術特性,就為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特別是在施工過程中,以時間進度、工程變更、工程量統計、施工質量、施工安全等領域都有了可運用的把手,管理人員,通過參數化可以對施工過程中重要信息有清晰的把握,斬斷了施工工程中灰色利益鏈條。
正如 @劉治雄 所言,推動BIM應用的,不是設計院,而是業主,BIM可視化與參數化技術特點,為業主帶來了新的管理手段,他們將是BIM技術最大受益者。經管有業主大力支持,但是BIM發展仍然面對諸多問題:
1. 市場不成熟:CAD時代的弊端,在BIM今天雖然能迎刃而解,但是,誰買單,是大問題。依照誰受益,誰買單來走,業主作為最大受益者,理應推動BIM技術。但是,較大成本投入,不明晰的回報率,導致眾多業主猶豫不決。從業主到設計院,一直到最後運維,眾人從理論上認識到了BIM價值,但當真正投入時,希望看到的是更多成功驗證案例,為自己決策支持心理支撐,而當下,這些案例還這是概念階段,真正量化到財務數據的還是寥寥無幾。
2. 技術不成熟:BIM軟體,雖百家爭鳴,但無利劍。Revit做為龍頭老大,有歐特克作為後台老板,在BIM時代要再造AutoCAD的輝煌。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相關上下游軟體並不成熟,由於BIM對數據應用是顛覆式,單純依靠Revit二次開發,就要複製CAD時代輝煌,似乎已經不可能了,BIM技術伴隨而來的是互聯網技術、圖形學技。這就對IT支撐技術較CAD時代有很高要求。這就對相關軟體公司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對BIM發展是很大挑戰。
3. 人才培養不足:除了IT人才不屑於做BIM專業軟體,從而導致上下游鏈條軟體支持不足,到建模工程人員也不足,高水平人員更少,這導致了市場的低迷。儘管有大佬在台上高喊BIM的各種好,但是台下,工程師撇撇嘴,心理暗念:」好個頭,建個模,只能看,談什麼高大上」
3. BIM未來
經管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瑕不掩瑜,隨著各項相關技術發展,BIM整體運用將逐漸成熟,並推動產業升級,原因是:
1. 與時代潮流相向:產生升級,綠色環保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調,BIM技術作為「智能建造」的支撐核心,將是國家發展需要,是社會迫切需求。從立法到標準,國家在未來將有持續性的支持
2. 機會與價值相伴:CAD固化下來的利益鏈條,將在BIM時代得到重組,為進入者提供更多機會,從設計,BIM諮詢,一直到軟體支持,都存在大量機會。這些機會正是為那些敢於冒險,認準浪潮的人準備的。可以預見,未來兩年,BIM在各方面呈現爆髮式增長。隨著這方面成熟,BIM技術將替代CAD。
長江後浪推前浪,BIM或類BIM技術必然替代CAD,而且這個時間不會長,我們積極迎接這個浪潮吧!
作為一個BIM的採購人員和使用者,我根據本人的實踐經歷說一說BIM吧。
首先,說一下BIM的實際應用價值: 1、建立三維建築模型,提高建築設計的可視化效果,特別是針對業主方和施工方。2、提供三維空間動態漫遊,主要服務於業主方領導高大上的feeling。
3、進行結構碰撞實驗,管道安裝碰撞實驗,檢查設計漏洞,減少施工中因設計偏差造成的變更,節省成本。 4、通過BIM可視化三維建築模型,搭建施工過程中信息交流平台,將各單位的信息交流拉到同一個基準面上,實時動態管理,提高信息交流效率,答覆降低建設成本,尤其是可以大幅降低安裝工程中的變更費用。 5、將工程設計、施工、驗收、轉固、運營等建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全部通過BIM信息平台串聯起來,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運營階段的建築使用效率,節省運營成本。並通過BIM信息技術將建築運營過程中的數據記錄下來,以便提高下一次建築設計的資料。然後,我們來聊一聊實際情況: 1、採購BIM的目的,為了滿足領導更好的理解設計(因為領導通常不是學建築設計專業的),順帶做一點碰撞實驗,適當減少後期變更的麻煩,也就是說對工程設計進行一次3D審核。 2、施工過程中的動態管理,太不靠譜了,因為BIM系統目前還無法連接互聯網,設計師在自己的電腦上修改設計,出變更圖,然後再跑到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設備供應商的電腦上修改一次BIM上的信息?顯然不靠譜,特別是對周工作時間超過70小時的大設計院的設計師來說,are you 開玩笑? 3、我和上海地區最好的8家BIM服務提供商(含知名設計院)都接觸過,也用過他們的軟體,可以用互聯網的話說,那就是:用戶體驗差極了。然後,請注意,施工單位的朋友計算機水平那就更不會用了,玩兩天就丟一邊了。 4、如果是項目建設好了,將所有信息導入BIM,交給物業公司,對建筑後期運營管理是有很大幫助的,但是問題來了,誰來向BIM軟體里導入信息?設計師?BIM服務商?那二次勞動的費用誰出呢?沒錢?不好意思,下次再說! 總的來說,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BIM這東西要發展個十年也不一定能做好,個人認為十年後3D列印技術應該會普及,BIM不會,所以它也不會對建築行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當然,我們也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如果有一家像Linux、Google 這樣抱著偉大理想的公司來開發一套免費的、開源的、用戶體驗極好的BIM,能夠解決業主、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造價等單位的信息交互問題,提高信息交流效率,提高整個項目的工作效率,而且簡單易用,那麼還是可以的。否則,難!
個人愚見,不當之處,還請海涵!@林包子@梁正宇@迪Wendy 所謂bim,現在是國內一幫人在炒作。石化項目已經成熟運用所謂bim幾十年了,主流軟體是MicroStation。之所以現在國內還有這麼多人捧場,主要是國內工程市場發展到今天需要進行產業鏈整合,真正實現從項目的全壽命周期管理,但是無論業主還是承包商都有沒這個能力。從業人員自己不行,傳教士、社會賢達就來了,bim就是他們手中的幌子。但幻想用技術軟體完成組織管理模式的轉變,只是看這個泡泡能吹多大而已。公司治理永遠是項目管理的基石。
說一下我的觀點,若不認同,摺疊就好了。我是做建築設計的,從設計角度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對設計師來說,BIM設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習成本,因為就目前最好用的Revit來說,比起CAD,比起天正,還是有一定的使用難度的。而且就周圍的設計院來說,除了綜合甲級院和一些專門做BIM的設計院,幾乎都不做BIM設計。但是!!!但是很多大公司,特別一些中字頭的施工單位,或者萬科等房地產企業,已經開始使用BIM設計了。就上次我參加一個BIM設計培訓中,萬科一個經理所述,現在萬科逐步對設計院及施工單位提出要求,BIM是必須條件(該經理還透露,他們對BIM設計階段增加的成本和BIM施工階段節省的成本做過核算,結論是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省開支,具體數值未透露)。
可以看到BIM已經不只是概念了。BIM已經來了。只是除高端設計院和大型施工企業以外,還未感受到而已。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大多數的預測都是中國建築行業的高峰期已經過去或者說正在過去,將來建築行業必然向精細化設計,輕量化設計........等發展。所以,BIM設計是必然趨勢。BIM的優點在於動態成本控制,其他的我覺得都是附加屬性。BIM的缺點在於人才的培訓成本增加。以上大多為個人觀點。現在早就不再考慮會不會,而應該考慮何時。。。而且我還想再重複一遍,BIM的普及不在於軟體,而在於這個世界信息化的速度! 不要再猶豫了。
施工單位,上海某總承包國企,我來談一下BIM在施工企業的應用。1、上海應該是走在全國施工技術,施工管理前線的。現在在上海的稍大型的項目(造價兩三億元以上的),完全是政府或業主倒逼施工企業在施工中運用BIM,很多時候不需要你做多深,但是基本的建模,碰撞分析,進度模擬是需要的。2、BIM在房建項目,地下建築(包括地鐵或者下穿通道)等結構比較複雜的項目中應用較多,例如BIM化的PKPM等對結構施工幫助非常大。3、上海的建築市場在逐漸轉變,房建市場,大型的寫字樓過商業樓,以凌空SOHO為例,拋開施工不談,Bim在建成後建築的運維,信息化管理方面都有不可取代的優勢;市政工程,未來上海的基礎設施建設趨於完善,市政工程肯定會朝著大中修板塊轉移,在複雜路況,人流車流較多的的路段,施工管理的難度將會成倍增加,這時候BIM的施工模擬的優勢將會得到較大發揮,再加上與之相關的建築三維掃描技術的開發,也會為BIM的應用提供幫助。
4、這裡提到一個不算重點的重點,BIM後期的渲染,動畫製作在彙報工作方面確實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尤其在很多時候領導不懂工程或者對工程不熟悉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它來直觀的感受的工程進展。
5、很多Bim在很多市政項目,地鐵項目後期運維也能發揮很大作用,但目前據我了解還沒有開展的實例,但是很多地方業主已經開始要求施工企業先來試水了先寫到這裡,回去再補充bim在中國的發展取決於住建部什麼時候放出註冊bim工程師資格考試。
我來做個搬運工 http://322812.oyoozo.com/weizhan/article/101969004/31179651524/32281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BIM是建築業發展的大趨勢,是早晚都會來到的產業革命。但能否在中國大陸地區迅速得到普及,這個真不好說。
因為BIM絕不僅僅是個建築軟體這麼簡單,它涵蓋了整個建築業生產全周期的各個節點的統籌優化和設計。雖然現在號稱是在做BIM軟體的企業很多,但至少目前為止,我並沒有看到有任何一家企業,具備開發出系統性BIM軟體的實力。
我們熟知的PKPM、天正、廣聯達、盈建科包括嘔吐CAD,它們都屬於BIM軟體,但顯然,這些公司目前也只能在自己所屬的領域發揮作用。BIM要求的是建築行業各個環節的通力合作。如果有某種契機,能夠將上述產品的公司合為一個整體,那全面BIM軟體的誕生將指日可待,但顯然這種假設很難實現。
目前有實力完成BIM開發的公司只有Autodesk一家而已。所以想要在中國大陸得到普及,必然將花費更多時間。會影響很大,但是我現在還看不到duang的突然一下子就實現了可能,我覺得bim只能對於整個行業內每一個關鍵點的一步一步囊括到他的範疇。
其實目光應該放得更遠,不局限於建築行業,這是信息時代的數字城市。。。
我們學院的老師強調了很久這東西是個趨勢,而且一看就是個趨勢,然後我們學院在科協下面搞了個bim研究會,但是仍然沒有找到好用的bim.
現階段BIM軟體種類繁多,當然也有很多是以BIM為噓頭促進軟體升級的,這裡先按下不表,不知道題主想知道的是哪一類? 在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中每個階段都會有相應的BIM技術軟體,設計階段所用的Revit和PKPM我不是很熟就不說了,在概預算這塊目前主打BIM技術的是廣聯達和斯維爾還有魯班,作為廣聯達即將離職員工,其他兩家我也不是很熟,但是廣聯達號稱的BIM平台不過是各軟體的升級整合(這裡沒有黑老東家的意思),現階段的噓頭似乎大於實用,也沒怎麼看到有特別大的提升,不過廣聯達的算量軟體一直都是備受好評也沒人在乎這些咯,嘿嘿。還有就是今年開始新推主打的施工這塊號稱建設工程施工整體解決方案還是感覺不錯,對於BIM技術雖然也只是擦邊球不過產品演示的時候倒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好了感覺有些跑題了,我不是來打廣告的,今天也申請離職了,不喜歡這個公司的結構,只是對廣聯達的軟體還是蠻喜歡。題主所問的十年內能否普及還真不好說,畢竟BIM的概念也提出好久了,國外也沒普及,國內情況更不樂觀,現階段的成本是一個重點,人才成本也是一個重點。如果能象CAD當初那麼順利應該是可以的,到時候我們預算人員會不會就要流落街頭呀 T T 至於對傳統建築行業的影響,我情願相信央行的影響力更大! 好了,胡扯了一大堆,摺疊我吧 _(:3 」∠)_
看來大部分都是學生非一線設計人員,很多大院的bim所是最先裁員減薪的,在這次建築設計行業蕭條中,也有幾個月底薪或者欠薪的。別太樂觀,在惡性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高大上的東西還只能做噱頭,一退潮就瞎了。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來看在實際項目設計中低效和沒有轉化力和缺乏競爭優勢是現實。還有挺長的路要走。加油!
在移動端產生導致互聯網大熱的時候,就有朋友給我說過,「你要做好準備,未來幾年,幾乎所有行業都會受到信息產業的衝擊而產生變化,建築業也一樣。」
從2010年開始,工業產業就已經開始利用計算機模型技術,從利潤來看建築行業不及同期工業產值利潤率的50%,幾乎是第二產業中盈利能力最弱的產業。就像當年計算機剛剛普及,造價軟體代替手工算量一樣,建築設計、施工也會越來越趨向信息化、模型化。言歸正傳,再來說BIM,BIM是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築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模擬模擬建築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也就是之前提到的發展大趨勢,所以可以預料BIM技術是未來建築行業發展的主方向之一。
可是就國內BIM軟體發展而言才剛剛開始起步,既然是必然趨勢,表示未來大部分的建築從業者都會涉及到這一塊的功能軟體,這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也正是意識到這一點,幾乎所有國內規模較大的建築軟體企業都開始涉及這一塊的內容。
我使用過BIM相關的幾款軟體,有些功能確實讓我眼前一亮的感覺,生成模型之後,無論是抽料、交底、方案設計都方便很多。可是畢竟是模型建立,畢竟是剛剛開始,我接觸過的相關軟體幾乎都是一堆BUG,功能雖然強大,但是使用起來不盡人意,各種閃退、定位困難、建模複雜、功能塊尚不能囊括現在大多的建築主流做法,還真的不如傳統技術來的方便快捷。給我的感覺就是操之過急,因為都想搶佔這塊蛋糕,各軟體公司都拿出了幾乎是半成品的東西,想率先搶佔市場。 有一點前瞻意識的建築從業者、建築公司都意識到BIM將給建築業帶來的變更,所以大型的建築企業都開始讓員工參加BIM展會、BIM培訓,準備好迎接這一次變革的衝擊。BIM技術是建築行業發展的主方向之一,毫無疑問在未來會對傳統建築行業造成不小的衝擊。但是考慮到現國內BIM軟體的不成熟,建築從業者需要依賴經驗的工作性質,BIM軟體的普及尚需要時間。至於這個時間是多久,私以為題主說的10年內基本可以達成。 以上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用過魯班,挺方便的。我之前關注到魯班現在正在進行全國性的bim巡講。感興趣的夥伴可以去他們官網了解。
未來BIM一定會改變建築業,建議你看看魯班軟體董事長楊寶明博士寫的書《BIM改變建築業》,我覺得說的挺好。
BIM哪個軟體好用
BIM在國外發展的已經很不錯了,目前國內來講的話,從長遠 的角度來看的話,BIM對傳統的建築行業將是個很大的衝擊。1、統一各專業設計平台,實現多專業協同設計,實現多專業數據交流通暢。2、多專業協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實現數據時時交流,多人同時查看和修改。3、建立三維模型效率高,從三維模型抽取施工圖快捷、準確。4、依據於三維模型統計材料清冊、設備器材表、物料清單。5、依據於三維模型實現各專業之間的碰撞檢查,提高設計準確率,同時對施工有指導作用。6、設備參數化,設備文件存儲到資料庫中可以重複調用。7、典型性設計重複套用(修改或擴建),修改模型,修改內容會直接反映到施工圖上。8、依據於三維模型數據信息實現數字化移交。
國外BIM已經很普及了,香港的發展商,業主也90%都會請BIM顧問,大學本科都要學BIM, 我覺得BIM的發展就是把基於2D概念模式的顛覆和發展(比如前期結構,機電,建築師等多方集合設計,估價,工程管理等),當然BIM後期對於物業設施管理也有很大的作為。
要做預製建築,或者裝配式建築,就必須要做BIM, 做好前期的集合設計,充分考慮各方面的要求。香港房屋署就要求項目必須要做BIM顧問。而本人參與過的不少私人,公共機構,大型發展商等業主也主動會聘請BIM顧問,BIM顧問主要負責不同設計方的協調,審圖,還有提供造價,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專業意見。
顯然這跟香港建築業的特殊情況是分不開的。政府的推動作用不可磨滅,但勞工成本高,利潤率下降也是倒逼BIM, 裝配式住宅發展的原因。 這點內地可以借鑒。推薦閱讀:
※女生學建築好嗎?
※像京基100這樣的高樓是如何清洗高層玻璃外牆的?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失敗的大型工程項目?
※建築學學生在校期間如何做一些與專業相關的兼職?
※中央定调城规,不建封闭式小区,主张建筑搭积木式建成,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会对建筑设计行业产生怎样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