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會出現上千年的大帝國,而中國的大帝國只有多則三四百年?
西方的羅馬帝國肇始於前509年的羅馬共和國,至前27年演變為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止共持續了904年,帝國的東羅馬帝國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國祚又綿延了1058年。近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始於公元1280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22年才滅亡,共延續了642年。
反觀中國周朝八百年,漢朝算上中間的新朝共四百多年,以後的大帝國唐、宋、明、清均沒有超過三百年,這是為什麼呢?請問各位大神。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青年時期一直是在戰場和行省總督的職位上長大的,而中國的皇帝除開國皇帝,一直都是長於深宮,是這個原因嗎?大神們回答得夠精彩了,但是還沒有到我問的點子上,神羅的中世紀完全是混戰,不在我問的範圍內,所以法蘭西(克)的也不算。要說血統的話,奧斯曼土耳其也是家天下,統一家族也只是一個,其蘇丹的繼承鬥爭比中國還血腥,新蘇丹繼位後會把自己的兄弟全部殺死,是不是這樣也保證了上位的蘇丹的能力很強,所以國祚綿長;但是中國的王朝,基本是嫡長子繼承製,就算他很混蛋,也能上位,像西晉惠帝司馬衷,明朝中後期的大部分混蛋皇帝,這樣亂臣賊子就操控帝國,很快就Game Over了?外部衝擊的話,每一個大帝國都很多的,東羅馬帝國經歷了蠻族、阿拉伯、蒙古這種暴強的外部衝擊也沒有倒,奧斯曼帝國在1405年被帖木爾滅國,後來又復興,但是中國的帝國,在經過初期的強盛後,後面再也沒有復起超過前期的軍力了,初唐強盛,當周邊各族的天可汗,後期安史之亂後被周邊各族吊打,明朝只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威風,後面很快就泄了,末年時期滿清1644入關之前曾經掠奪人口掠奪到山東地界了,這又是為什麼?
羅馬皇帝佩蒂納克斯,其父是被釋奴,他跟前代皇帝康茂德啥關係都沒有(不是我要坐這個位子,是羅馬人民選我上來的呀哦呵呵呵呵)。然後沒幾個月,佢死咗。那一年帝國換了五個皇帝。最終塞維魯號稱清君側,為佩蒂納克斯報仇,進軍羅馬,終登大位(不是我要坐這個位子,是羅馬人民選我上來的呀哦呵呵呵呵)。其後又有二百年塞維魯王朝,跟前面的皇帝們又毛關係都冇。然後天下大亂,最終軍閥戴克里先上位(不是我要坐這個位子,是羅馬人民選我上來的呀哦呵呵呵呵)。然後羅馬開始二帝共治,倆皇帝,倆副皇帝。其實是四個大BOSS,一桌大麻將(不是我們要坐這個位子,是羅馬人民選我們上來的呀哦呵呵呵呵)。你看,光這麼兩百多年的時間,這除了國號沒改,已經換了幾撥人?要按照漢禪位於魏,魏禪讓於晉的標準,這得換了幾朝幾代?亡帝而不亡羅馬,亡國而不亡天下而已。
題主搞不清楚朝代跟國家的區別嗎?自己數數法國王權時期換了多少家族!
按西方這個標準,從秦始皇稱帝開始,中華帝國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而後明太祖復興中華建立了中華第二帝國但只持續到南明覆滅。第一帝國存在時間足以吊打西方絕大部分國家了。
西方國家只不過在中世紀沒有「皇帝/國王換成別的家族就改國號」的習慣罷了。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很少長期處於一個家族中,經常是不過三代就換了個家族,按題主這種雙重標準,那麼算不算東羅馬只存在了幾十年?
昨天還回答了一個問題,這個世界很多公式不是通用的。
在區別中國和外國歷史上,首先要明白一點,中國是什麼,這裡有一句很恰當的描述,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很不好理解的話,我對比描述一下美國,美國是一個偽裝成文明的國家,是不是好理解了。
文明是什麼?是歷史的沉澱,是對社會的認知,是人類的精神追求,是社會的秩序,這一切的集合。中國從古代到現在,都從來不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形式出現的,他有一套自己的社會秩序和精神文明,有自己的書寫習慣和語音系統甚至有一套自己的對世界的認知,不過是南蠻還是北狄,入中華則中華之。你看,這就是一個文明的經典表現,只要你的行為規範社會思想符合這個文明的認知,你就是這個文明的人。按照這個邏輯,來看中國從夏商周開始的朝代更迭,你就明白了,為什麼羅馬帝國好幾個皇帝姓名血統民族都不同,政變過家家,羅馬帝國還是羅馬帝國,中國同文同種的周秦漢晉更迭,就是朝代更替。因為在文明內部的層面上,朝代這種東西只是為了區分不同勢力的一個界限,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劃的歷史分布圖,並不能作為一個不同文明的界限。相反,在羅馬帝國這邊,因為羅馬之後就是四分五裂的西歐還有不同區文明的穆斯林政權,以文明來區分歷史更加能明確各種勢力的界限,羅馬作為一種文明,在羅馬帝國的年限里控制著歐洲,穆斯林作為另一種文明,在後期慢慢控制著東南歐,是不是更加清晰明了。而中國這邊,不過是魏晉秦漢,還是隋唐宋,甚至是元明清,在文明層面上,都是中華文明的一份子,控制的還是東亞這一塊龐大的土地。用文明的含義來區分顯然已經不能很好的了解這段歷史了,所以我們用了更加詳細的朝代劃分,按照血統和家族勢力來劃分這段歷史。打臉還需要用數據。
先整理一下羅馬帝國的譜系:朱里亞克勞迪王朝:前27-68年(時長95年)弗拉維王朝:69-96年(時長28年)安東尼王朝:96-192年(時長97年)塞維魯王朝:193-235(時長43年)
君士坦丁王朝:305-363(時長59年)瓦倫提尼亞王朝:363-392(時長30年)狄奧多西王朝:392-457(時長66年)利奧王朝:457-518(時長62年)查士丁尼王朝:518-602(時長95年)希拉克略王朝:610-695(時長86年)伊蘇里亞王朝:717-802(時長86年)尼基弗里亞王朝:802-813(時長12年)弗里吉亞王朝:820-867(時長48年)馬其頓王朝:867-1056年(時長190年)
杜卡王朝:1059-1081(時長23年)科穆寧王朝:1081-1185(時長105年)安格洛斯王朝:1185-1204(時長20年)拉斯卡利斯王朝:1204-1261(時長58年)巴列奧略王朝:1259-1453(時長195年)再整理一下中華帝國的年表:
秦:前221-前207(時長15年)漢:前206-220(時長407年)前魏:220-266(時長47年)晉:266-420(時長155年)
宋:420-479(時長60年)齊:479-502(時長23年)梁:502-587(時長85年)陳:557-589(時長33年)後魏:386-557(時長172年)北齊:550-577(時長28年)北周:557-581(時長25年)隋:581-618(時長38年)唐:618-907(時長290年)後梁:907-923(時長17年)
後唐:923-937(時長15年)後晉:936-947(時長12年)後漢:947-951(時長5年)後周:951-960(時長10年)遼:907-1211(時長305年)宋:960-1279(時長320年)金:1115-1234(時長119年)元:1206-1388(時長182年)明:1368-1662(時長295年)清:1616-1912(時長297年)
最後匯總統計。如果把五代十國視作羅馬的三世紀危機那樣的存在而剔除的話,中國和羅馬共19個朝代,其中:
300年以上:中國3,羅馬0200-300年:中國3,羅馬0100-200年:中國4,羅馬30-100年:中國9,羅馬16可是就算是僅有的9個年頭少於100的中國朝代裡面也有7個是出自分裂時代……確實不知道該如何評價羅馬的朝代穩定性才好最後,針對樓主的問題補充,我想說,篡位神馬的在中國那都是多麼古老的事情了……如果不算屈出律和鬼力赤的話,中國宋代以來沒有一個王朝是被篡位而滅亡的。宋代皇帝明代皇帝再怎麼不上朝臣子也不敢篡位自立。如果說中古中國還有著比較強的「私人性國家」的理解的話,隨著宋儒的興起,皇帝作為公共權威的職能,而不是私家家長的職能被塑造得越來越強。理學在將國家機器的公共地位更加明確的同時也從意識形態上強化了對君主地位的不可僭越如果用羅馬存亡的標準來看中國,中華第一帝國可以從前1040年左右西周建立算起(殷商之前姑且刨去)到589年南朝陳滅亡,那就是差不多1620多年;第二帝國從315年,拓跋猗盧建立代國開始,到1279年南宋滅亡,國祚差不多964年。元、明、清基本上各自勢力都是平地而起,且不同族,姑且各自分別計算。知足吧,騷年。
簡單的說,就是誰讓我們祖宗們都不稀得和別家享用同一個國號呢,無論哪家上台了,總要改國號改年號,生怕天下人不知道「我們和前朝不是一回事啊」,甚至還有蕭梁代蕭齊這樣一家人我也改個國號給你看的事情。
其實很多東西的定義不能往死里糾結,沒有定論的,尤其是現代國家概念畢竟是現代的產物,古人也沒這種概念,也不會特意去維護或者破壞。硬去套的話出現爭議是很正常的。所以基本上還是看當事人本人怎麼看,咱們祖先普遍不愛跟前朝搭上,歐美人普遍看重法理傳承,那就隨他們唄,我們在這裡爭論能不能算同一個國家或者爭論別的國家是不是能分成n個朝代,其實都只是談分類問題,並不改變歷史事實。
最後說個比較冷的知識,羅馬不是從前509到1453國號不變的。著名的那個羅馬共和國國號,「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也就是S.P.Q.R.,很多人知道羅馬帝國只是名義上是帝國,實際上國號還是那個,但是可能絕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國號並沒有一直沿用到東羅馬滅亡。到君士坦丁時代,新的國號「羅馬帝國」(拉丁:imperium romanum 希臘:Βασιλε?α Ρωμα?ων)取代了S.P.Q.R.,從此以後官方文件和建築銘文上一律不再使用S.P.Q.R.,改用帝國之稱,延續到1453年。這也是後世之所以稱羅馬帝國為羅馬帝國的直接原因。所以說羅馬從共和國到滅亡是分成兩段的,而嚴格意義上說,君士坦丁大帝才是「羅馬帝國」的建立者,也是真正的第一任羅馬皇帝。事實上現在一般把奧古斯都之後戴克里先之前的皇帝們更加精確的稱為「元首」,這才是他們的正式職位和頭銜,而國家仍然是共和國。
比較遺憾的是我們不知道君士坦丁大帝的這個改革作出的真正時間(發出敕令的時間)是哪一年了,只知道在他的時代發生了這樣一個變化。所以我們甚至不知道羅馬帝國「真正的建立日」是哪一年。簡單來說,你沒有分清楚朝代和國家的概念。
所謂羅馬帝國,內部還可以再細分成許多個亂七八糟的朝代,
它們之間的皇帝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甚至很多就是通過宮廷政變、戰爭來取得的帝位。即使一個朝代內部,皇位的的繼承也亂七八糟,很多都是為了合法繼承而當一個名義上的養子。單看看第一個朝代,屋大維跟尼祿的關係就遠到哪裡去了。而中國的許多朝代,其實是一個體系延續的(比如那些禪讓繼承的),
按照西方的標準,可以大體把整個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劃分為三個帝國即 (周)——秦——漢——魏——晉——宋——齊——梁——陳;
(代)——魏——周——隋——唐——五代——宋;明;元和清愛算不算。第二帝國與第一帝國的共存期是敵對關係,即南北朝。
========至於為什麼LZ會產生這種誤解,也不奇怪,因為西方歷史強調「羅馬帝國」多於內部的各種朝代;而中國歷史強調朝代多於所謂第一、第二帝國。甚至根本沒有所謂第一、第二帝國的說法,這都是後人按照西方歷史的標準劃分的。如上所說,題主混淆了文明和王朝的概念。
但是所謂國祚綿長的王朝真是有的,奧斯曼帝國的6百多年當然算,但和某東方國家比起來就差遠了。日本天皇可是號稱萬世一系呢……就是可靠的史實也是奧斯曼家族的兩倍。奧斯曼和日本的皇室之所以能長壽,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掌權(自17世紀起,奧斯曼蘇丹就是禁衛軍的玩物,可參考西羅馬晚期和中國的晚唐,17世紀後能掌權的蘇丹和能掌權的天皇都是極少數),更多意義上是宗教象徵。土耳其蘇丹為伊斯蘭教的哈里發,日本天皇更是神道教的人間神。另外,奧斯曼帝國在真·西方看來是典型的東方帝國。中國和西歐位於亞歐大陸島的兩邊,在中國視角看來印度都是西天了。還有一支延續時代超長的王朝,衣索比亞的所羅門王朝,從傳說中的示巴女王直到二戰擊敗義大利的海爾·塞拉西一世歷時近三千年(中間只斷過一百多年),能想像中國到文革時還是姬發的後人在統治么……另外,一個非洲國家自稱猶太族雄獅也是醉了……我的天,還真有人分不清國家和朝代。
羅馬帝國一千多年,一個王朝平均才一百年左右。
俄羅斯帝國你自己查,也就是一百多年。
英國,一百多年。。。這個~~~中國史有上古、中古和近古的分法,假如以秦為起點,刨掉前面的,你可以認為中國一共就三個王朝,以秦漢為主體的古王國,隋唐為中心的中王國,以及元明清為中心的新王國,然後中間是幾個大分裂時代。看吧,正好和埃及差不多。當然,這是我在開玩笑。
本來自己考研複習的時候自製了一份世界歷史王朝表及重要君主與人物時間點的小冊子,但考完不知道丟哪個旮旯裡去了,就引豆瓣的吧。
原址:【歷史】世界歷史 - 各國君主世系表(全)
簡單來說,題主需要先學習一個。拿一版這幾年出版的本科世界史教材好好讀一讀羅馬部分是最方便簡單的。
-------------
羅馬皇帝列表
這是羅馬帝國歷代皇帝一覽表
羅馬帝政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奧古斯都(Augustus,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前63年-14年,前27年-14年)
提比里烏斯(Tiberius,前42年-37年,14年-37年)
蓋烏斯,別號卡里古拉(Caligula,37年-41年,開始羅馬皇帝自封為神的習慣)
克勞狄烏斯(Claudius,41年-54年,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尼祿(Nero,54年-68年)
四帝內亂期
加爾巴(Galba,68年6月-69年1月)
奧索(Otho,69年1月-69年6月)
維特里烏斯(Vitellius,69年6月-69年12月)
弗拉維王朝
維斯帕西安(Vespasianus,69年12月-79年,弗拉維王朝開始)
提圖斯(Titus,79年-81年)
多米提安(Domitianus,81年-96年,又稱「尼祿的化身」)
五賢帝時代
涅爾瓦(Nerva,96年-98年,五賢帝時代開始)
圖拉真(Trajanus,98年-117年)
哈德良(Hadrianus,117年-138年)
安托尼努斯·比烏斯(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
馬爾庫斯·奧勒里烏斯(Marcus Aurelius,161年-175年)
共治皇帝(co-emperor) 路奇烏斯·維魯斯 Lucius Verus 161年 - 169年
175年-180年,被阿維狄烏斯·卡西烏斯 Avidius Cassius奪位
177年-180年,科莫德斯繼任共治皇帝
科莫德斯(Commodus,180年-192年)
內亂期(193年)
柏提那克斯(Pertinax) (193年1月1日-3月28日)
狄第烏斯·猶利安 (Didius Julianus) 193年3月28日-6月1日
塞維魯王朝
謝普提米烏斯·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193年 - 211年
卡瑞卡拉 (Caracalla),211年 - 217年
蓋塔 (Geta),211年 - 212年,共治皇帝
馬克利努斯(Macrinus)和迪亞杜門尼安(Diadumenian)共治, 217年 - 218年
依拉加巴路斯 (Heliogabalus),218年 - 222年
亞歷山大·塞維魯 (Alexander Severus),222年 - 235年
3世紀軍官皇帝危機時期
馬克西姆·特亞克斯(Maximinus Thrax),235年 - 238年
戈爾狄安一世和戈爾狄安二世共治,238年
普比恩·馬克西姆 (Pupienus Maximus)和巴爾比(Balbinus)共治,238年
戈爾狄安三世 (238年 - 244年)
阿拉伯的菲利浦 (244年 - 249年)
德修 (249年 - 251年)
高盧士 (251年 - 253年)
瓦萊里安(253年 - 260年)
加列恩 (260年 - 268年)
伊利里亞王朝
克勞狄二世 (268年 - 270年)
奧勒利安 (270年 - 275年)
塔奇塔斯 (275年 - 276年)
普羅布斯 (276年 - 282年)
卡瑞斯 (282年 - 283年)
卡林和鈕莫里安共治 283年 - 284年
四帝共治
東部
奧古斯都 戴克里先 (Diocletianus,284年11月20日 - 305年5月1日)
愷撒 伽勒里烏斯 (Galerius,293年 - 305年)
奧古斯都 伽勒里烏斯 (Galerius,305年5月1日 - 311年5月)
愷撒 馬克西明·代亞 (Maximinus Daia,305年 - 310年)
西部
奧古斯都 馬克西米安 (Maximian,286年4月1日 - 305年5月1日)
愷撒 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 (Constantius I Chlorus,293年 - 305年)
奧古斯都 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 (Constantius I Chlorus,305年5月1日 - 306年7月25日)
愷撒 塞維魯二世 (Severus II,305年 - 306年)
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死後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 The Great,306年7月25日 - 337年5月22日)
塞維魯二世 (Severus II,306年8月 - 307年9月16日)
馬克森提烏斯 (Maxentius,306年10月28日 - 312年10月28日)
李錫尼 (Licinius,308年11月11日 - 324年12月19日)
馬克西明·代亞(Maximinus Daia,310年5月1日 - 313年7月/8月)
君士坦丁王朝
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e I The Great,306年 - 337年5月22日,首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
君士坦丁一世死後,國分為三
君士坦丁二世 (Constantine II,337年 - 340年)
君士坦提烏斯 (Constantius II,337年 - 361年11月3日)
君士坦斯 (Constans I,337年 - 350年)
馬格嫩提烏斯 (Magnentius,350年 - 353年,敗君士坦斯代之)
尤里安 (Julian the Apostate,361年 - 363年6月26日,背教者)
約維安 (Jovian,363年- 364年2月17日)
瓦倫提尼安王朝
瓦倫提尼安一世 (Valentinian I,364年2月26日 - 375年11月17日,西部皇帝)
瓦林斯 (Valens,364年 - 378年,東部皇帝)
格拉提安(Gratian,367年 - 383年共治皇帝)
狄奧多西王朝
狄奧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378年 - 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前的最後一位皇帝,並定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
西羅馬帝國
荷諾里(Honorios,395年 - 421年)
君士坦丁三世 (421年)
約翰(421年 - 425年) (篡位者)
瓦倫丁尼安三世(425年 - 455年)(攝政加拉.普拉西提阿]](425年 - 437年)
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姆斯(Petronius Maximus455年)
阿維托(455年 - 457年)
美佐利安(457年 - 461年)
塞維拉斯(461年 - 465年)
空位(465年 - 467年)
安提米阿(467年 - 472年7月)
奧林布留(472年7月 - 472年10月)
格里西阿斯(472年- 474年)
尼波斯(474年 - 475年)
羅慕洛·奧古斯都(475年 - 476年)最後的皇帝
西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
狄奧多西王朝
阿卡狄鳥斯 (Arcadius 395年 - 408年)
狄奧多西烏斯二世 (Theodosius II 408年 - 450年)
馬爾西安 (Marcian 450年 - 457年)
利奧王朝
利奧一世 (Leo I 457年 - 474年)
利奧二世 (Leo II 474年)
芝諾 (Zeno 474年 - 475年)
瓦西里斯科斯 (Basiliskos,475年 - 476年)-対立皇帝
芝諾 (Zeno 476年 - 491年) (複位)
阿納斯塔西烏斯一世 (Anastasius I 491年 - 518年)
查士丁尼王朝
查士丁一世 (Justinus I 518年 - 527年)
查士丁尼一世 (527年 - 565年)
查士丁二世 (565年 - 578年)
提比里烏斯二世 (578年 - 582年)
莫里西烏斯 (582年 - 602年)
福克斯 (602年 - 610年)
伊拉克略王朝
希拉克里烏斯 (610年 - 641年)
君士坦丁三世(641年)
希拉克里昂 (641年)
君士坦斯二世 (641年 - 668年)
君士坦丁四世 (668年 - 685年)
查士丁尼二世 (685年 - 694年)
利昂提烏斯 (694年 - 698年)
提比里烏斯三世 (698年 - 705年)
查士丁尼二世 (705年 - 711年) (複位)
菲利皮庫斯?バルダネス (711年 - 713年)
阿納斯塔西烏斯二世 (713年 - 715年)
狄奧多西烏斯三世 (715年 - 717年)
伊蘇里亞王朝
利奧三世 (717年 - 741年)
君士坦丁五世「爛污貨」 (741年 - 775年)
利奧四世 Chazaros (775年 - 780年)
君士坦丁六世 (780年 - 797年)
伊琳娜 (797年 - 802年)-女皇
尼塞福魯斯一世 (802年 - 811年)
斯打烏拉契烏斯 (811年)
米凱爾一世 Balbus (811年 - 813年)
利奧五世 (813年 - 820年)
弗里吉亞王朝
米凱爾二世「結巴者」 (820年 - 829年)
狄奧菲魯斯 (829年 - 842年)
米凱爾三世「メスィソス」 (842年 - 867年)
馬其頓王朝
巴西里烏斯一世 (867年 - 886年)
利奧六世「智者」 (886年 - 912年)
亞歷山大二世 (912年 - 913年)
君士坦丁七世「生於帝王之家者」 (913年 - 954年)
羅馬努斯一世 Lecapenus (954年 - 959年)
羅馬努斯二世 (959年 - 963年)
尼塞福魯斯二世·福克斯 (963年 - 969年)
約翰一世·齊米西茲 (969年 - 976年)
巴西里烏斯二世 「保加爾人屠夫」 (976年 - 1025年)
君士坦丁八世 (1025年 - 1028年)
羅馬努斯三世 Argyros (1028年 - 1034年)
米凱爾四世 Paphlago (1034年 - 1041年)
米凱爾五世 Calaphates (1041年 - 1042年)
君士坦丁九世 Monomachos (1042年 - 1055年)
塞奧多拉 (1055年 - 1056年)-女皇
米凱爾六世·帕夫拉貢尼亞 (1056年 - 1057年)
伊薩克一世·科穆寧 (1057年 - 1059年)
杜卡王朝
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 (1059年 - 1067年)
尤多西婭 (1067年 - 1068年)-女皇
羅馬努斯四世·第歐根尼斯 (1068年 - 1071年)
米凱爾七世 (1071年 - 1078年)
尼塞福魯斯三世 (1078年 - 1081年)
科穆寧王朝
阿歷克西烏斯一世·科穆寧 (Alexius I Comnenus 1081年 - 1118年)
約翰二世·科穆寧 (Ioannes I Comnenus 1118年 - 1143年)
曼努埃爾一世·科穆寧 (1143年 - 1180年)
阿歷克西烏斯二世·科穆寧 (Alexius II Comnenus 1180年 - 1183年)
安德羅尼庫斯一世·科穆寧 (Andronicus I Comnenus 1183年 - 1185年)
安格魯斯王朝
伊薩克二世·安格魯斯 (1185年 - 1195年)
阿歷克西烏斯三世·安格魯斯 (1195年 - 1203年)
伊薩克二世·安格魯斯 (1203年) (複位)
阿歷克西烏斯四世·安格魯斯 (1203年 - 1204年)
阿歷克西烏斯五世 (1204年)
尼西亞流亡政府(拉斯卡利斯王朝)
狄奧多里烏斯一世·拉斯卡利斯 (1204年 - 1222年)
約翰三世·瓦塔挈斯 (1222年 - 1254年)
狄奧多里烏斯二世·拉斯卡利斯 (1254年 - 1258年)
約翰四世·拉斯卡利斯 (1258年 - 1261年)
帕列奧列格王朝(拜占廷帝國復辟)
米凱爾八世·帕列奧列格 (1261年 - 1282年)-1258年為帝國共治皇帝
安德羅尼庫斯二世·帕列奧列格 (1282年 - 1328年)
米凱爾九世·帕列奧列格 (1294年 - 1320年)-共治皇帝
安德羅尼庫斯三世·帕列奧列格 (1328年 - 1341年)
約翰五世·帕列奧列格 (1341年 - 1376年)
約翰六世·帕列奧列格 (1347年 - 1354年)
安德羅尼庫斯四世·帕列奧列格 (1376年 - 1379年)
約翰五世·帕列奧列格(複位) (1379年 - 1391年)
約翰七世·帕列奧列格 (1390年)
曼努埃爾二世·帕列奧列格 (1391年 - 1425年)
約翰八世·帕列奧列格 (1425年 - 1448年)
君士坦丁十一世·帕列奧列格 (1448年 - 1453年)
東羅馬帝國滅亡
因為你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原因在於你對於西方歷史了解不夠多。。。。。以我最熟悉的拜占庭帝國為例,除開所謂的拉丁帝國,共有12個朝代,其中我個人最欣賞的就是馬其頓王朝的創立者,巴西爾一世,從農民到皇帝,堪稱偉大.只是由於是西方歷史,導致很多人不熟悉,以為拜占庭只有一個王朝另外羅馬人的歷史中,有過王朝,不過也就幾代而已,尤其是在羅馬帝國中後期,皇帝常常有御林軍決定而非太子繼承,導致統一的王朝,無法成立(關於羅馬帝國的御林軍與皇帝傳承問題,牽扯很多東西,有羅馬的經濟制度,軍制,政治,野蠻人僱傭軍,什麼時候有時間和大家聊一聊)另外提問者,提出的奧斯曼確實是一個異數,單一的皇家世系統治接近六百多年,也確實很難的.但是雖然如此,在此期間也有後宮干政的女權時期,有普律魯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科普律魯時期,已經短暫出現的憲政改革時期.但是在此期間蘇丹依舊存在在國家制度更為完善的中世紀後,西方的王朝更替也更為頻繁,但與中國不同,更替的原因是皇帝無子,導致貴族內戰,選出一個皇帝近親,比如著名的玫瑰戰爭(英國有八個王朝但是每一個王朝王室之間逗遊錯綜複雜和的血緣關係),或者是皇帝無子,貴族選了一個外國女婿當皇帝,當然期間也會打戰,比如著名的哈布斯堡王朝曾經擔任過西班牙的國王,
羅馬政權SPQR是一個從公元前509年開始持續到公元1453年的政權,他的存在時間及其長久。不管是共和制還是元首共和制還是後來的domine 這中間的家族更迭或者被你們翻譯成王朝,他的法理都是連續的都來自羅馬元老院和羅馬人民的授權(別管怎麼掙來的授權)。而在中國史中,你可以把漢魏晉看作是一個帝國政權內的王朝更迭,這是因為它通過禪讓的方式延續了法理(甚至可以不要臉到下拉到梁),同理西魏北周隋唐也是一個法理連續的帝國政權,其他的王朝變更都是法理上的變更不能看做是一個政權。我們再來比較誰長? 有些人就是利用這個翻譯的模糊處胡亂混淆概念,往大的給你製造一種天下烏鴉一般黑的假象還給人說多讀書,這些人啊中學不到家西學不通路,當然了和這個垃圾的翻譯體制也有關
謝邀
帝國,朝代,文明這三者很難有統一的公認的定義,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有許多爭議。中國與西方大帝國的區別,本質上是農耕文明與漁業以及游牧文明的區別。從帝國的起源說起,古代文明都是農業文明,天然的地理位置決定古人賴以生存的農業——一碧千里的草原在前,自然是驅牛趕羊以放牧為生;長河流淌的衝擊平原旁邊,便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農生活;面朝大海,當然是揚帆出海捕魚求活。 生存的方式決定了他們性格,決定了他們對文化乃至經濟乃至政治的選擇,這反映出來,便是我們看到的歷史。 西方帝國皆是放牧和漁業為主,人民主體是牧農和漁民。中國則是相反,千百年來一直是耕作農業為主,人民主體是耕農。這便是關鍵。先說耕農,耕作農業有其特色:
- 必須有水灌溉,而且必須是淡水,海水是不能用作灌溉的——鹽分太高。所以古代只能在江河湖旁邊開荒築田,如我華夏民族,就是發源於黃河流域。若河水泛濫,輕則農田被淹收成盡毀,重則房屋坍塌,耕農性命不保。故農耕需防水患。為了治水,就必須集中江河兩岸,上游中游下游所有人力物資,就必須高度集權。所以耕作農業天然需要高度集權,並且必須有一位最高權威。在家中是祖父,在宗族是族長,在國家是皇帝。(即使是現代,要治理江河也需沿岸各省市相互協調,三峽大壩更是集合了整個國家的力量,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就更不用說了。)
- 耕田收成固定,除非遇上天災人禍,否則每年收成相差無幾。這直接導致耕農沒有冒險精神。
- 耕農必須依附耕田,古代的耕農離開了耕田幾乎不可能生存。這點非常關鍵,下面會展開說。
- 耕田不需要合作,而且耕農恐懼合作——擔心農田被奪,收成被侵佔。也正是因為耕農不願意合作,所以為了集中力量治水,就必須高度集權,以強權迫使耕農合作治水。舉個例子,如果某河流分東西兩岸,東岸地勢較高,西岸地勢較低,那麼河水泛濫時必然是西岸受災比東岸嚴重,甚至可能東岸毫髮無損而西岸澤國千里。那麼東岸的人民就很可能不願意參加治水——反正水患對自己沒多大影響,何必費心費力。而西岸的人民力量又不足夠治水,所以就必須有強權政府,強行調度東岸的人力物力參與治水。
然後是牧農和漁民。
- 牧農自然是逐水土而居,漁民則是哪裡的水域漁獲多便去哪裡,固定在某地方反倒難以生存。牧農和漁民都不會被固定在某地方,沒有高度集權的條件,他們天然抗拒高度集權。
- 對牧農來說,一戶人家不可能應付大批的牛羊;對漁民來說,一戶人家也不可能建造或者購買足夠大的可以遠航捕魚的漁船,即使有這樣的漁船,一戶人家也不可能駕馭。合作的人家越多,就能應付越多的牛羊,就能建造或者購買更大的漁船,也駕馭得了。所以牧農和漁民必須群體合作,也喜歡合作——合作的勞動力越多,收成越高。
- 驅趕牛羊或駕船捕魚都需要有人居中指揮調度,誰指揮?自然是受眾人愛戴擁護者,所以相比耕農,牧農和漁民更傾向於民主選舉。要不怎麼會有羅馬帝國的「元老院」
- 馴服野馬和狩獵野獸都需要巨大的勇氣,駕船駛向未知的海域或者面對海上風浪同樣需要巨大的勇氣,所以牧農和漁民血液里都有冒險基因。冒險同時必然也需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向大自然妥協,所以他們也懂得妥協。
我想了很久,決定放一起作比較,也許能更好表達我的觀點。歷史的核心是人性,就先從人性說起:
- 耕農需要高度集權,權力越集中越好,他們更願意臣服在最高權威之下,所以當權者不願分享權力,繼任者就只好盡殺前任,反應到歷史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牧農和漁民沒有高度集權的條件,也抗拒高度集權,所以當權者更有可能分享權力,反映到歷史便是皇室貴族時常得到保留。看現在保留皇室的國家,哪個不是牧農漁民建的國?(我並不是說牧農和漁民的帝國沒有封建集權,是說相對耕農來講,他們沒有高度集權)
- 發生權力鬥爭的時候,是殺光敵人血流成河,還是放下武器謀求合作雙贏?耕農的選擇和牧農漁民是截然相反的——耕農從來不懂合作,牧農漁民則天然喜歡合作。
- 耕農沒有冒險精神,與其留下仇敵不如盡殺以絕後患,根本不敢想合作共贏的事;牧農漁民則更願意冒險合作以取得更大收益——權貴之間的合作肯定比趕盡殺絕成本更低收益更大。
- 耕農性格敦厚,遇事習慣忍,於是怨恨積在心裡越來越多,到發作時就如同火山爆發一般。對於整個民族來說,一旦爆發農民起義將一發不可收拾。
說完人性說文化與經濟
- 因為耕農更容易產生皇權崇拜的文化,所以哪怕是落魄皇帝在平民百姓當中也有巨大的號召力,為防止反撲,新皇帝只好全數消滅前朝皇帝的勢力;牧農漁民就沒這擔憂了,所以他們才能保留從前的貴族。(並不是說牧農和漁民沒有皇權崇拜,只是耕農更容易產生這種文化)
- 耕農因為收成固定且被綁定在土地上不得走動,所以農耕社會很難產生商業經濟;牧農漁民相對耕農更容易有多餘產出,並且必須到處走動,所以商業經濟的土壤要好許多。農耕社會相比牧農漁民建立的社會,商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為它帶來兩個致命弱點:
- 因為商業不發達,耕農為主體的國家更容易出現貧富的兩極分化,內部矛盾激烈並且難以調和。
- 農耕社會天然缺少一種緩和內部矛盾的有效辦法——經濟手段。不是說農耕社會不夠富裕,也不是說官府不願意使用經濟手段,是說沒人懂經濟——既然沒有商業基礎,當然也就不懂如何運用經濟手腕。
政治
- 封建集權必然出現馬太效應——資源大量流向當權者,這勢必導致社會矛盾,而因為農耕社會比漁業畜牧社會更容易高度集權,所以矛盾更劇烈。越是集權,矛盾則越激烈,所以容易導致滅亡。(中國古代最高度集權的莫過於秦朝隋朝,皆是二世而亡;最寬鬆的是漢朝宋朝,偏偏最長壽就是這兩朝代。)
- 耕農建國必然是大一統的王朝;牧農漁民建國則是分封制,發展到現在就是聯邦制。如蒙古帝國就分成四大汗國;英國實質是英格蘭,威爾士,愛爾蘭的聯邦。
- 每當帝國矛盾激烈至無可調和的地步的時候,牧農漁民建立的國家裡,各方勢力更願意合作而不是拼個你死我活,所以國祚得到延續。耕農則更傾向於消滅政敵獨佔權力,於是朝代更替。
- 農耕社會相比漁業畜牧社會更容易出現高度集權,社會矛盾更明顯更激烈,並且天然缺少經濟手段來緩和內部矛盾,所以朝代很容易因為內部矛盾而滅亡。
以上難免有失偏頗,對於農耕社會,只說了不足;對於牧農漁民社會,卻只寫優點。如此種種,其實是我懶。
農耕文明好處不少:前面說了高度集權的不是,然事情總有兩面,高度集權其實是雙刃劍。- 利於修建大型工程,萬里長城,兵馬俑,大運河等,長城甚至不是一個朝代修建好的,其規模即使是中古七大奇蹟之外的六處,也是難以相比的。不僅規模大還在於迅速,所以整個國家可以儘早得到工程的利益。(這裡只限於大運河一類有利國計民生的大工程,兵馬俑我就想不出對百姓有什麼好處。)
- 利於抵禦外敵,還是以中國為例吧:漢代有匈奴,唐朝有突厥,宋明兩代有蒙古;歷朝歷代都有邊疆外的虎視眈眈。只是中國權力高度集中,容易各處調遣兵馬,方才抵禦得了。任何國家在戰爭時期都會集權,現代也不例外,看二戰時期的美國便知。然而要應付頻繁騷擾邊界的外敵,高度集權的優勢是明顯的。這也是耕農的好處,牧農漁民難以在邊界長期駐兵——他們本身的特性就是到處走動。
- 高度集權必然伴隨高壓政策,於是國家大部分時間能保證天下太平。(這裡說的太平是沒有席捲全國的大規模戰爭,小規模戰爭還是有的,而且大多是小規模的外敵騷擾邊境。)這順道說牧農漁民的不足:因為大多採用分封制,各方勢力為求得勢,難不免小規模戰爭。百姓難求萬安。(僅限於專制社會,現代的聯邦制國家是民主社會,是否適用這條,我沒細想過)
- 高度集權必然帶來文化的高度統一,不易受到文化侵略。常有人以元清兩朝為例,說外來文化終究會被我大中華的文化同化。數千年的文化能傳承下來,權力的高度集中是原因之一。(可是也因為權力集中,本土文化難受外來文化衝擊,就難有新火花了。這也是古代中國沒有文藝復興的重要原因。所以文化的高度統一,到底是長處還是短處,兩說吧。我也不確定。)
因為農耕社會天然追求高度集權,所以國家即使分裂之後,也會再度統一。國家大部分時間裡,是統一的,這對天下百姓,自然是極好。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看西方的大帝國,哪個不是最後分裂了?農耕作業對治水的渴望,不允許國家分裂;即使國家已處於分裂之時,也必然要求國家重新統一。分久必合,歸根究底是源於農耕作業對治水的要求。
漁業畜牧社會自然也有不是:- 牧農漁民為求謀生,必須四處跑動,於是難以在邊界屯兵,自然也就難以抵擋外敵。(仍然是只能對應古代,現代因為運輸與通訊的高度發達,沒這事了。)
- 牧農漁民的國家因為多方勢力的互相制衡,難免內戰不斷,百姓難得安寧。(前面說過了。)
- 牧農漁民本就到處走動,難以集中,是故建國也是內部凝聚力稍嫌不足。(僅僅相對於耕農的國家來講,凝聚力稍嫌不足。)於是牧農漁民建立的帝國,最終都難免分崩瓦解。羅馬帝國,奧匈帝國,阿拉伯帝國,哪個能避免分裂的結局?
- 牧農漁民必須依附小團體,相對應地,耕農因為治水的需求必須依附政府。個人獨立性稍嫌不足。(牧農漁民在小範圍內團結,耕農實質則是沙子化。)
戰爭與領土擴張
農耕國度的擴張,步步為營逐步吞併。- 耕農天性不喜歡冒險,穩打穩紮才是他們奉行的王道。可是農耕國度的領土,佔有後不容易失去——源於對水患的恐懼。
- 耕農素日的耕作與軍事技能幾乎沒有直接聯繫,要戰鬥就必須兵農分離,抽出時間進行專門的訓練。所以古代耕農的戰爭大多發生在農閑時。耕農的戰鬥能力不足以支持快速擴張。
- 耕農的擴張更多是沿著河流的方向,希望得到河流流域的肥沃土地進行耕作。廣闊的平原和遼闊的海洋不是耕農熟悉的地盤,自然也不是擴張的主要目標。這就是遠古的黃河流域能擴張到如今的大公雞的主要原因——我們得到了整個長江和黃河流域,我們也必須得到。耕農從遠古至今的擴張,必然使國家包含整條母親河。某種意義上說,母親河有多長,耕農的國家就有多大。(不妨看下埃及的地圖,是否包含尼羅河。)
漁業和畜牧業的國家擴張,則是以巨大的氣勢,在歷史長河的大背景下的短時間內急劇擴張
- 漁民和牧農喜歡冒險
- 漁民駕船出海捕魚,與大海博斗;牧農馴服牲畜,彎弓射大雕。他們求生的時候也是在訓練軍事技能。於是漁民牧農的戰鬥力都遠超耕農。他們有能力高速擴張。
- 漁民和牧農的擴張以掠奪資源為主,從未想過真正長久佔有某塊土地——他們天性就是移動。所以他們的擴張是四面八方,所以他們建立的大帝國最終土崩瓦解。
因為耕農總是沿著河流擴張,所以得到的領土幾乎不會失去。同一條河流的耕農對水患有同樣的恐懼,耕農潛意識中渴望大一統。而漁民牧農擴張中得到的領土,因為人民沒有共同的恐懼,極難拉攏到一塊,所以最終必然分裂。
我印象中,農耕文明面對游牧文明以及漁業文明的時候,未嘗勝績。哪位能提點下我?如果我給你說羅馬的"皇帝"是選舉上去的 你會不會崩潰?
因為你沒有算他的王朝。
法國
墨洛溫王朝(481-751)開始,包括加洛林王朝(751-987),卡佩王朝(987-1328),瓦盧瓦王朝(1328-1589),波旁王朝(1589-1792),以波旁王朝(又稱復辟王朝)(1814 -1830)
這個完了還有第一共和國,第二共和國………………
至於其他歐洲國家也是一個尿性,要不就是後期通過聯姻誕生的新王朝。建議題主提問前先自行百科一下。不丟人留個坑,等到我找回我考研是的筆記再答。
在中國皇帝換了姓就算是一個王朝的更迭,在羅馬,換幾個姓還都是羅馬。所以,能統一一下標準再說好嗎
奧斯曼土耳其不熟悉不妄言,但要是和羅馬比,他們是貴族都能當皇帝,而中國是家天下,換姓就算改朝換代,這都是少說了, 南朝宋齊梁陳,齊、梁皇帝都姓蕭,連這都算改朝換代。你拿這標準去套羅馬,那他們最長估計也就幾十年吧。如果我們把標準放寬,還沒羅馬一樣寬,就算放成同一個祖宗,那麼黃帝家族有三千年國祚。
《五帝本紀》: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夏本紀》: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殷本紀》:(始祖)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
翻譯成白話,繼黃帝而立的為黃帝之子少昊(ㄏㄠˋ),其後為黃帝之孫顓頊(ㄓㄨㄢㄒㄩˋ),再後為黃帝的曾孫帝嚳(ㄎㄨˋ)。帝嚳有四子,即摯、堯、契、棄。帝嚳卒,摯立,不為諸侯歸服,立其弟堯。契為商的祖先,棄為周的祖先。舜與禹則為顓頊之後。其中,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合稱「五帝」。看,先秦三千年,天下都是黃帝一大家子手裡傳來傳去的。 注意兩個我們平時不熟悉的人,帝顓頊高陽,帝嚳高辛。這兩位在歷史上最大的作用就是給各位當祖宗的,好好拜一下。
~~~~~~~~~~~~~~~~~~~~~~~~~~~~~~
屈原:「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推薦閱讀:
※中國沒有統一普通話的時候軍隊交流困難嗎?
※為什麼解放戰爭中共軍戰果累累,而抗日戰爭就沒有這麼蕩氣迴腸的戰果?
※現在的改革開放與晚清的洋務運動有何異同?
※為什麼只有酸秀才,沒有酸舉人,酸狀元?
※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姓氏出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