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格吉勒圖冤殺案 」中為什麼兒子們都是蒙古族名字,而父母都是漢族式名字?

相關問題為什麼呼格吉勒圖和父母的名字分別用蒙古名和漢名?


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呼格一家應該是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區蒙古族。土默特地區早在19世紀初就開始務農,伴隨漢化。20世紀時已經很少有人會說蒙文。後來在呼和浩特蒙校針對這一地區的孩子們進行了蒙語教育之後才開始有所掌握,但整體蒙語水平依然很低。不過這些教育至少喚醒了部分民族意識,有部分土默特蒙古族給孩子們起蒙語名字,這一風潮似乎八十年代比較多見。但這些有蒙語名字的孩子們蒙語依然很差。這和內蒙東部通遼一代蒙古族有很多起漢語名字但第一語言是蒙語的現狀比較起來也有點意思。我碰見的一個土默特蒙古族給小孩子起了蒙文名「阿比雅思」,他說民族文化別的已經無法傳承,至少名字讓孩子記得自己的民族。

以上說的是西土默特地區,位於呼和浩特周邊。東土默特在清皇太極時代東遷至今遼寧朝陽和阜新。東土默特也已漢化,不過阜新還有蒙語為第一語言的民眾和蒙語授課學校。


我是蒙古人,祖宗八輩都蒙古人那種。

我名字是漢式的。當然在家也有蒙古式小名,但正式的姓名是漢式的,因此中小學時會受到同齡人額外的敵意,融入門檻明顯高出很多。

鑒於我哥哥姐姐都是蒙古式名字,我非常介意父母的那個決定,認為自幼給我一個漢名是對我不負責。父母也很理直氣壯,說哥哥姐姐的漢名無論含義還是讀音都沒有我的好,所以正式名字用蒙古式的,而我的漢名很好,不用作正式姓名殊為可惜。

我因這個名字而受的歧視,對我的性格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對此非常介意。父母回答,如果不喜歡你可以改成蒙古式的。我覺得晚了,現在那個因為漢名而受歧視的環境(中小學)已經不存在了,傷害已經造成,無可彌補;而上大學之後直到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會再因為漢名而受到困擾。父母低頭不語。我接著說,這個名字本身沒有問題,我也沒有不喜歡它,如果改的話,十幾年前猶可,現在已經毫無意義;當年他們屢次表示將給我改名,而最終沒有付諸行動,這個過程本身也增加了我的不快。

我父親的姓名是純漢式的。上一輩的姓名多數是漢式的。但往上兩輩或兩輩以上就不是這樣了。

雖說非常純的蒙古家族已經不多了,我親戚里娶嫁漢人的非常普遍,但蒙古文化還是存在的。下面我說的蒙古人,主要指生活中主要使用蒙古語或第一語言是蒙古語的人。

在建國後直到七十年代的那批人,也就是我的父輩,因為大環境的原因,稍微有點地位的,其正式名字一般都是漢名。我說的這個稍微有點地位,僅僅是有個單位而已,比如幹部、國企職工、事業單位員工、小城鎮居民、城市市民,以及軍屬等,這些人的比重是蠻不小的。牧區的情況仍然是蒙古式名字為主,漢式名字為輔。

再往上的族人,自然是蒙古式姓名為主,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會漢語。

後來,到了我這一輩人時,國家也自由了,衣服可以隨便穿了,炫富可以被接受了,名字也多元化了。我們作為蒙古人,起個蒙古式名字不是很正常嗎?


因為三個兒子都出生在牧區,入鄉隨俗。

來源09年9月《三聯生活周刊》的文章

《呼格吉勒圖:翻案有多難》

作者是王鴻諒、楊璐


如果你來過土默特地區就很清楚了,你說的這種漢式的名字其實多半都是姓雲,這是上一個時期留下來的。而一個人也可能同時有更「漢」的名字和更「蒙」的名字。順便說個有趣的例子,倚天屠龍記里,范遙吐槽道,這汝南王一家還真是怪,他自己姓李,兒子姓王,女兒姓趙…


蒙古族同學,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都有個漢族名字,或者是漢蒙合併的名字,像張畢力格,劉阿敏夫這些。呼格應該是沒受過啥教育,而且平時又不和登記表、答題卡打交道的那批人。


少民一般都有兩個姓名系統,一個是本族名,一個是漢名。


96年改漢名,後來又流行改回來了,像我都是。


少數民族,尤其是蒙藏兩族在姓氏和名字方面有個有趣的現象,可以隨便取,尤其是漢姓。比如老爹住在張家堡所以姓張,家裡老大覺得李小龍這個人很酷,就姓李,女兒又因為其它原因取了另外一個漢姓。我好幾個藏族同學家裡都是這情況,一家人三四個姓氏,想想都覺得好玩⊙▽⊙。


我叫白烏尼德 也叫白月 也有人叫我查干薩日


呼市地區沒有那麼多民族差別,都基本是想叫啥叫啥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世界很多國家都在搞合作甚至一體化,卻幾乎沒有國家合併?
中國為什麼暫停民族識別?
國軍共軍的軍官士兵是否願意內戰?
中國56個民族中有哪些民族已經基本與漢族融合?
怎麼看日本文化中的暴力元素?

TAG:文化 | 姓氏 | 民族 | 少數民族 | 蒙古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