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不遵循法家而是儒家?

法家 儒家


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就一直推行法家的治國理念。直到漢朝漢初採用黃老之術。也就是道家學說。與民休息。採用輕徭薄賦,盡量少發動戰爭。於是才有了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開始變道術為儒術,重用儒生治國。但是並未獨尊儒術。所謂獨尊儒術,只是後世的曲解。就如同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樣。秦始皇實際上並未坑儒,他坑的是方士。漢武帝也一樣,他並未讓儒術一統天下,他只是在選拔官員的時候更多地從儒生中選拔。當然,儒生更容易被選拔為官員,於是民間自然就興儒術。實際上漢朝以及其後的各個王朝都是內法外儒。或者可以說是「王霸並用」。王道即儒術,霸道即為法術(法家學說)。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的統治思想體系中一直是儒法並用。統治者即帝王用法術,而所選拔的官員用儒術。歷來如此。大概只有王莽的新朝有些例外。他是從裡到外都用儒術。結果有目共睹。中國儒法並用倒也不是什麼心口不一,只是各有分工罷了。因為帝王術是怎麼回事誰都知道。而且帝王大位早已確定,誰也不抱著當帝王的心思,於是大家都老老實實地學儒術。而帝王在其幼年讀書的時候,反倒不只學儒術,還要涉獵帝王術(即法家學說)。因為儒術可以使人向善,可以提高人的自身修養。而法家學說則可以防止人為惡。帝王當然要官員心地善良。而作為最高統治者卻不得不防人為惡,不利於社稷。儒法並用,從實用角度出發,是中國古代統治文化的一大特色。實際上從治國來講單用儒術不行。因為儒家學說雖然可以使人向善,但是也最容易製造偽君子。有時候看看曾參的言行總覺得他是在作秀。至於法家學說雖然可以防人為惡。但是卻也使人互相算計互相明爭暗鬥。或者用儒家的話說就是使人變得無恥。就像秦末人與人之間處處算計,處處陰謀。 法家並不是今天所謂的以法治國。它實際上強調的是帝王術——法、術、勢並用。法家的法與今天的法律還是不同的。樓主最好讀一讀韓非的《韓非子》這樣會更好的了解法家。

還有再說幾句,四書五經不是從漢朝就確定下來的。而是到了宋代程朱理學出現以後,是朱熹確定的。而只強調四書五經是明以後的事。明朱元璋在確定科舉考試的內容時,規定考題只從四書五經中出,而且以朱熹的注為準。考生只能代聖立言。而在漢唐時代儒生修習的實際上是六藝與六經。這些東西都學下來,那會成為一個文武全才的人。所以在這種教育之下,中國古代出了一大批文武兼備的人才。如關羽、張飛(人都道豹頭環眼猛將軍,殊不知他精於書法,善畫美人工筆)、王羲之(人們都道字聖書法,殊不知他官拜右將軍是一員武將)、曹氏父子(且不說曹操橫槊賦詩,有誰知曹丕亦精於劍術,堂堂猛將竟不是他的對手)李白(詩仙也曾仗劍行天下)、范仲淹(人們都道其文采《岳陽樓記》更是膾炙人口,有誰知范文正公,統兵西北、經略山西,幾乎活活困死西夏)……明前之儒絕非清後之腐儒,還望9樓的仁兄多讀讀書,以免貽笑大方。如果依照閣下所說,中國曆來是一個自甘墮落不思進取的國家,如何能稱雄世界,創立了全世界唯一一個沒有被斷絕的文化體系。而且又擁有長達千餘年的強盛。如何會出現「敢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的豪氣,又怎會有「一漢抵五胡」的神勇。其他國家如何又會臣服於中原王朝,恭奉中國皇帝為「天可汗」。

這不是一兩個人所能決定的,否則就陷入了英雄人物決定論的範疇。這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儒法合流使儒家教義即有了傳統儒家的禮又有了法家的約束性規範,從而有利於王朝的統治,漸漸為諸王朝所取。

這要從先秦說起,春秋至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西周確立起來的那套禮儀制度已經不再有約束性,人們所尊崇的共主周天子在諸侯的心中沒有了地位。各個諸侯國相互攻伐,誰的國立強誰就能生存,否則只能為他國所滅。因此諸侯國紛紛變法,採用各家學說,這也正是百家爭鳴的一個原因,而各家學說中,法家的學說更能在這一亂世,使一國變強,因為它強調功利性。秦的逐漸強大並最終吞滅六國更能證明這一點。

大一統秦朝建立後,秦始皇看錯了形式,將法家絕對化,崇尚法律到瘋狂,想做到一切皆有法式,這恰恰是做不到的,雖然他曾將法律深入到社會個方面,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法律。由於法律的苛刻,人們經常違背法律,因而人怨沸騰,致使強大一時的秦朝瞬間崩塌。

劉邦建漢後,陸賈一句"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使這為市井出身的小吏恍然大悟,他采「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來消除亡秦暴政的影響,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法律,法律在任何一個國家是不可能沒有的。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此時國力非常強盛,北邊匈奴卻還氣勢洶洶,這讓這位有抱負的皇帝受不了,「無為而治」顯然不適應了社會的發展,因此他必然會拋棄這一思想。儒家經過秦朝的沉寂後,在漢已經有所發展,它融入了法家、道家的內容,經董仲舒的推廣,為武帝所採用,最關鍵的是它適應了社會的發展,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有利於封建統治。此後儒法合流繼續發展,至唐朝時儒法合一,「出禮則入刑」,並有高度的律學水平。當一個王朝建立後,其制定的法律,必然是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的。

近代西方社會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愛」那一套咱春秋時期就玩過了,玩透了。 道家之「道法自然」,「自然」和「自由」差不多,甚至還高明些;

法家之「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云云,玩的還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一套; 墨家之「兼愛」,把「博愛」精神都快上升到共產主義高度了;

玩過了才知道,單練哪一樣都不靈。三樣整合起來就是儒家。儒家之中庸之道,可謂是人文世界的自然選擇。

若問大家都搞法治,為啥秦始皇十幾年就完蛋,老美二百多年才色衰?主要還是經濟基礎的問題。如果當年秦始皇也有核武器,陳涉兄弟也就一本拉登。

君不見當下正把「資本主義」的一套整合進來,這新儒家不又煥發青春了嗎?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秦朝就是法家治國,二世而亡。後面的皇帝吸取了經驗教訓,內法外儒才是王道。


題主你怎麼得出的不遵循法家,獨尊儒術的結論的。

我們一直用的不是法家的治國韜略么?以武犯禁者何在?以文亂法者何在?歷史不正式按照法家人的目標一點一點做到了么?明清之際,多大的官,多威風過去,在皇權面前,不也是輕如鴻毛么?法家的目標慢慢的被實現了。所有的虎豹豺狼,而今安在哉?只剩下了,假裝有野性的旺旺,或者似乎很呆萌的喵喵。

漢武帝只不過給法家披上了一層溫和的外衣,看著柔和,可是呢?魏晉的名士為何瘋癲如今日之搖滾,因為他們不能說只能清談過癮,他們大概也不相信儒家夢吧。


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這不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么?

哪個掌權者願意甘心接受?

而儒家就不同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讓臣死,那臣不死就是臣的不對。

哪個皇帝不喜歡這樣的價值觀…

換句話說,即使是現在想要一斷於法,仍然還有距離,更別說那個年代了。


這應該放歷史話題裡面~跟思想關係不大~~


謝邀。

類似的問題回答過哦。簡單的說:

1、法家是外在約束,依靠暴力實行輕罪重罰,但當這個外在約束放鬆了之後呢?!

2、法家的手段是賞罰二柄,罰是外在約束,賞就是激勵,當事業上升時期,搶來了十份,拿出三份分也是重賞,但當開拓到了能力與資源的邊界後,搶不來了,怎麼辦?!就算都分好了,又遇到挑戰了怎麼辦?割肉飼虎嗎?

所以法家所建構的組織依靠的是強悍的核心,以其精明和敏銳,籠絡了一批同樣能力強、野心大的悍將干臣,打造了一個精幹高效的狼圖騰的行動力爆表的組織。但這樣的組織需要一個前提: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競爭壓力大。也就是說,法家組織不能吃飽,一吃飽就麻煩了。外部競爭壓力大,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頭狼,而一旦吃飽了頭狼自己就廢了:始皇帝這麼強悍的千古一帝,當年李信伐楚二十萬沒了,他怎麼乾的?!謝王翦,而且毫不猶豫的給了六十萬,而李信竟然還能帶兵平了燕國。這胸襟這氣度。可席捲天下之後竟然搞得夜行咸陽遇盜(對比荀子入秦,真真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還被趙高來個截胡:(

頭狼自己廢了但威望在,一時半會還沒啥大問題,但頭狼之後呢?!外部壓力大,繼承人自然要擇優,但沒了外部壓力,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皇二代皇三代政治素質下降之快,和法家的這些餓狼一比就是白痴啊,怎麼辦?!羈絆、毒酒燒鵝、胡藍大案,不這麼都不行,否則就是王莽、曹操要加九錫啦。

關鍵的關鍵是我們是精耕農業啊,只要天下太平,一二十年就天下富足啦。所以,這是法家於中國根本無解的局啊,馬上取了天下,外部競爭壓力一去,一代人之後,皇帝的素質根本就應付不了手腕強悍、野心勃勃的法家諸臣啊。法家的動力來自頭狼的領導,頭狼廢了,整個組織就立刻沒了動力,沒了動力就會迅速將權力轉換為利益,懲罰手段也就失效了。

中國的歷史已經證明了,法家有效是在競爭壓力大的時候,是在天下逐鹿的時候,而一旦天下一統,則法家的動力就沒了,失去了動力,依靠的就是懲罰,但懲罰需要有效監督,需要獨裁的皇權有足夠的精明來維繫政治平衡,而中國的宗法制度恰恰做不到這一點


治世的話還是要用儒家


推薦閱讀:

既然善為道 為何從善難 墮惡易?
儒生怎麼看待漢服復興運動?
電視劇衛子夫中兄妹五個親密同坐,共同歌舞,不符儒家禮數吧?
儒家禮樂制度中的雅樂在現代中國的傳承情況如何?
秦始皇陵是否保存大量文獻檔案?其發掘是否會顛覆歷史學?

TAG:儒家 | 法家 |